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与改善对策
——基于泉州地区的实地调查

2013-11-21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满意度

陈 心 香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达到8 487万,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1],已逐渐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重要的参与群体之一,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拥有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却普遍缺乏务农经验。他们追求大都市的现代生活方式,渴望成为他们认为的“体面”城市人,从而拥有更优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2]。因此,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其行为取向还是心理意识都是城市化,他们拼命地从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抽身、逃离出来,希望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3]。然而,由于城乡之间的二元制度樊篱还没有根本拆除、城市的社会排斥依然或多或少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条件也不允许他们在城市安身立命,他们很难轻松地融入城市社会,而不得不漂浮于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4]。长期处在“离场”生存状态的他们,要么成为现代化大工厂里没有情感的生产机器,要么在各种娱乐场所耗费自己的身体和青春,孤独地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或“街角社会”[5]。漂浮不定的境遇使他们缺乏归属感,对前途迷茫无措而消极颓废、得过且过。结果是,要么游离于城乡社会边缘地带,不受任何一方约束、规制;要么二者兼而有之,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不和谐因子。

关爱农民工群体,丰富农民工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指农民工工作之余用于消遣、娱乐等方面的非物质生活”[6]。近年来,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关爱农民工群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政策,但是,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面貌的提升却迟迟不见好转,而工人找不到工作与企业出现“用工荒”并存的怪圈持续存在。有关农民工研究的文献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就业、微薄的工资、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关注较多,而对其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深入研究并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破解“用工荒”这一全国性难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12月对泉州地区的鲤城区、晋江市、台商投资区等9个企业集聚区进行调研,主要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52个企业单位作为样本,调查对象涉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调查总共发出问卷2 000份,包括农民工卷和城市青年卷两种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 550份,有效率87.1%,其中农民工卷1 119份(包括新生代农民工931份,老一代农民工188份),城市青年卷431份。城市青年卷只作为本研究的补充,本文将主要基于1 119份农民工问卷进行详细分析。该样本的性别构成是:女性41.29%、男性53.44%;文化程度主要构成是:小学及以下6.07%、初中38.68%、中专或高中34.24%、大专14.31%、本科及以上6.7%;外出打工的年限分别是:1年以下11.74%、1~2年15.27%、2~3年14.81%、3~4年10.21%、4~5年13.01%、5年以上34.78%。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对当地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低,缺乏归属感

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地城市文化的认同感总体上表现不足,29.38%的人认同并想融入,26.73%的人虽已认同但并不想融入,43.89%的人则表现出无所谓或不认同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地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低下,首先表现在他们参与一些现有的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很不积极。在被调查者中,有63%的人表示对高甲戏、南音、元宵灯会等闽南特色文化活动不感兴趣,对参加类似的特色活动,他们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其次是他们与当地人的交往很有限。32.25%的人认为与当地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其他大部分人的访谈结果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中与当地市民的接触并不多,与当地人的关系便也无好坏之分,另外有3.36%的人由于自己或家人、朋友曾与当地人发生一些小纠纷而感觉关系非常不融洽。最后是他们进城务工的精神生活感受总体不好,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不高。在被调查者中,18.76%的人明确表示对当地城市有归属感,83.03%的人认为城市排斥外来工,除此之外,87.81%的人有“社会存在不公平”的想法,86.89%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不能体现其劳动付出。可见,在党和国家的三农方针政策引导下,虽然社会各界近年来对农民工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农民工仍然与当地市民不融入,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幸福感仍然不高。

(二)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低,精神状态不稳定

调查结果显示,对所在企业或社区、城市共青团所提供的文化设施和举办的文化活动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到20%。而对自己的日常饮食、居住条件、生活状态、精神文化生活状态表示满意的也只有21%~23%,对城市的卫生环境、治安及社会保障等表示满意的只有13%~16.8%。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低满意度,导致他们不健康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反映有失眠、身心疲惫和烦躁易怒的情况,其中15.8%~22.89%的人经常出现失眠、觉得身心疲惫和烦躁易怒的情况,甚至有6%~8%的人表示症状很严重。另外,有13.31%~14.99%的人经常感觉生活很艰难、未来很渺茫、自己很孤独,有6%~9.7%的人经常感觉自己没用、容易哭泣、感觉生活没意思。精神状态低下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又由于缺乏家人朋友的陪伴,不良情绪很难得到好的缓解,当不良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参与不健康的社会活动,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三)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不完备,亟待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所在企业组织提供文化活动的项目与数量很有限,而且其所生活社区及共青团的关怀行动也很不足。首先,22.2%的被调查者回答他们所在的企业完全没有提供体育器材、计算机房、阅览室或图书馆、健身房、运动场、游泳池等任何一项设施,50.4%的人回答其所在企业很少或几乎没有组织任何文化活动;约71%的人回答其所在企业很少或从来没有举办过心理健康宣传或教育类的活动;在有组织文化活动的企业里,61%的人对企业办的那些文化活动不感兴趣,或不能有效实现放松心情、提高精神状态的效果。其次,71.64%被调查者表示社区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办过文化活动,而且近半数被调查者表示对所在企业或社区的共青团不了解,49.18%的人从来没参加过共青团组织的文化活动,只有2.7%的人一年中参加次数有超过5次。显然,这些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社区、共青团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缺位,以及社会各界在共建公共文化生活领域中投入的不足。

综上所述,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总体不佳,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条件匮乏,地方政府、企业及各社会组织对他们精神文化活动和设施供给明显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部门普遍存在对文化工作认识上的偏差。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效果模糊性的特点,有些部门看不到文化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济发展而轻视文化事业的建设,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乏力。从而导致现有大部分公共文化生活的服务内容贫乏,主要以唱歌、跳舞、鼓乐队、棋牌和传统活动等方式为主,缺少对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的开发利用[7]。这与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文化生活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追求较高,需求呈多样化,而低收入等条件的限制又使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投入极为有限,相当大一部分的文化消费只能依靠公共部门的支持。在公共文化物品的供求中,无论是质或是量的不对称,都可能造成文化营养不足,不仅优秀文化的规范和引导功能逐步消退,而且将助长不良社会风气。

二、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在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有研究中,休息时间和劳动收入往往被视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8~10]。下面我们对这两要素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一)休息时间与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正如有学者所言,“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没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精神文化生活。”[11]诚然,充足的休息时间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的首要基础。然而,通过对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却不完全支持这一观点。通过对休息时间与精神文化生活状态的调查结果分析得到,Gamma=-0.106,即相关值<0.3(见表1),这表示休息时间与精神文化生活状态虽然存在相关性,但二者间的相关系数却不高。

表1 休息时间与自己目前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满意度的交叉分析

注:Gamma值为-0.106

可以看出,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与休息时间呈弱相关性,且受休息时的生活方式影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一半以上被调查者休息时间用于睡觉,42%~46%的人通过上网、看电视、电影、唱歌和逛街等消磨时间,16%~22.9%的人把时间花费在吃饭喝酒、玩游戏等活动中,整体的生活内容明显比较单调。

近年来,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也已经相继出台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要求企业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减少工作时间,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工的关爱活动,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多种文化设施以期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在调查休息时间具体参加文化活动的情况时发现,75.79%的人认为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参加过文化活动,1.25%的人偶尔参加,仅有2.96%的人回答经常参加文化活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其一是精神文化生活条件或设施的不足;其二是企业或社区、共青团所提供的项目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需要不对称,由于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了解,产生“供与求”的失衡。

对休息时间没有参加文化活动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可知:第一,30.88%的人认为是周边很少有文化活动,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工有参加文化活动的期望但却没有条件得以实现。第二,24.51%的人回答是没有时间参加,时间也是参加精神文化活动的基础条件之一,如果没有时间去参加文化活动,便谈不上文化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第三,14.49%的人主要是因为没有兴趣,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缓解精神压力、提高创造力的作用。失去对文化活动的兴趣,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文化活动乏味、不足以吸引人,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对生活失去期待和追求,不愿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这将导致人的自闭和堕落。第四,11.23%的人回答是因为费用太高。这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但其追求并不在他们的收入所能支持的范围内。导致这一失衡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新生代农民工不切合实际、好高骛远的缺点,也可能是社会提供的公共精神文化活动及相关设施、配备的不足。

(二)平均月收入与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精神生活总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在被调查者的平均月收入与其对自己目前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满意度的相关结果分析表明,二者间具有相关性,当平均月收入增加时,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满意度就会随之提高,但由于Gamma=-0.056<0.3,表明收入情况与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并不强(见表2)。同时,调查过程中的访谈让我们了解到,相当一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可供选择的娱乐设施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游戏厅、歌厅、运动场、商场等。而他们需要的图书室、或是培训进修的场所大部分在城市的繁华地区,而且消费成本都比较高。

表2 平均月收入与自己目前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满意度的交叉分析

注:Gamma值为-0.056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休息时间、收入情况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度比较低,因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满意度低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与多重综合因素有关,比如与可供选择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物品的形式与数量以及消费成本等相关。

三、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既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的保护,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受制于其收入水平与休息时间,同时也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中的其他多种因素。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解决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提高这一新生的、不断扩大的重要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联合创建一个长期有效的文化生活环境。

(一)构筑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在成长经历、文化素质、价值取向等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着明显差异,他们追求与农村不一样的前途和命运,向往城市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留在城市[12]。因此,可以此为契机,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工作技能,主动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文化圈。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为改善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科学有效的制度支持。一是健全完善就业培训、服务、管理制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存能力;二是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成本低、覆盖面广、易于农民工操作使用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服务型政府,加强涉及来自农村劳动力精神文化服务的相关职能与财政支持,加强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知、情感、行为等的深层关注和科学引导,鼓励社会各界营造精神文化生活的良好舆论氛围,如针对企业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怀积极性,可通过在地区或协会里评选类似“最佳员工之家”等称号给予鼓励。

其次,深化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度。各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应该努力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参与条件、参与内容方面的支持。一是推广“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及和谐诚信的企业文化;二是在员工的基本工资有所提升的同时,应该合理调整和安排工人的作息时间,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上有资金和时间的基本保证;三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内容,多举办一些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技能培训和文化活动,设立员工活动室、阅览室,提供必要的运动器材和环境,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对他们心理状态、文化生活的科学引导。

最后,加强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社会是广大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舞台,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各级工会组织、妇联、社区组织等人民团体要经常为外来务工人员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他们能便捷地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与人文的关怀,提高对城市的认同感。一方面,深入调查并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真实需要,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等特点,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物品,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鼓励通过建立专项的青年团体或社会组织,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与生活排忧解难,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优秀代表和先进事迹,多做一些正面的报道,努力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维护新生代农民工追求更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种合法权利,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性及针对性,确保公共物品的均等化使用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必须从他们的新特点、新诉求和新倾向出发,把其纳入到整体的文化建设框架之中。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区化的同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普遍性和均等化使用。确保各种文化项目在城市当地人与外来农民工间共同享有,让新生代农民工无差别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区,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要切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情感需要,与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相联结、相融合,文化活动的举办应该照顾他们的工作休息时间及其支付能力的范围,实现精神文化活动在质与量上的供需平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渠道,征求农民工的意见和要求,鼓励和支持优秀新生代农民工结合自身的实际去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13]。这将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脱离农民工生产和生活节奏的问题,改善公共资源被闲置和浪费的现状,既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效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时,社会融入与公共参与也有利于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治能力和公共精神,使其成为具有健康人格、服务社会的新一代公民。

(三)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创建多渠道投入模式

资源总是有限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的资源缺口,一方面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在文化设施的供给方面,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对投入的设施要加强日常管护,提供后续支持与更新。按照综合性、多功能的要求,对现有社区文化设施资源的整合利用,以社区文化部门为主导,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合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于一体的文化中心。

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社区、文化宫、企业的共青团等单位部门的建设投入,增加对文化建设队伍的投入,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积极组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顺畅,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同时,创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多渠道投资模式,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建议可以采取由政府财政拨款与企业、社会组织及公益人士等共同出资管理的方式,来保证文化设施供给的可持续性,解决建设资金缺口与后续支持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EB/OL].(2011-03-10).http://www.stats.gov.cn.

[2]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34-39.

[3]朱力.从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适应[J].河海大学学报,2005(3):30-35.

[4]记者.新生代农民工已成农民工主体,身份尴尬缺乏幸福感[EB/OL].(2011-10-31)http://www.chinanews.com.

[5]刘兆军.新生代无地农民工:边缘困境与制度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研究,2010(9):77-80.

[6]刘启营.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及改善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6-51.

[7]梁保稳.当前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J].企业导报,2010(1):27-30.

[8]李芳.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城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J].韶关学院学报,2008(11):5-8.

[9]何晓红.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0(9):30-33.

[10]鲜开林,刘晓亮.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1):81-89.

[11]李芳.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城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J].韶关学院学报,2008(11):5-8.

[12]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5-15.

[13]蒋新红.农民市民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09(27):128-129.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