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共同市场的贸易效应分析
2013-11-21林斐婷
林斐婷
(闽江学院 经济系,福建 福州350108)
两岸共同市场的理念是由萧万长先生最早提出,萧万长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以“一中市场”为基础.台湾利用申请加入WTO相同的概念,以一个独立的关税区的身份与大陆签订经济整合计划.萧万长的两岸共同市场理念是受到欧盟的启发,但他并没有将两岸关系等同于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务实地将两岸经济一体化放在WTO框架下寻求经济整合,通过经济融合走向政治统合,这与大陆许多学者的构想基本上一致.2008年两岸共同市场成为马萧竞选政见,萧万长认为,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影响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关键也是大陆,因此破解大陆和台湾政治上的僵局,进一步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方法,就是从“两岸共同市场”角度去整合两岸经贸.两岸共同市场的内涵经过多次的调整与完善,已经成为台湾国民党对大陆经济交往的主流意见.
1 文献综述
从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出发,共同市场是一个包括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市场.对于成员而言,当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时,资本、劳动力和技术都能达到最有效的利用.吴敬琏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岸资源禀赋优势发生变化,两岸合作需要新的模式,应加快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建设[1].陈蘋提出两岸共同市场应进入“起而行”的阶段,通过变革和创新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往来方式,消除障碍,实现两岸经贸的最佳整合[2].
唐永红提出通过两岸货物贸易自由化、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两岸资本投资自由化,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3].萧万长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应强调“开放式的经济整合”和“市场共享经济合作”,大陆和台湾通过经济优劣势互补共同开发繁荣双方和亚太区域,不应该在两岸经贸合作中过分强调“经济资源无限制的移动”,认为“经济资源无限制的移动”会冲击台湾经济.这种“不应让经济资源无限制的移动”就是台湾当局限制性的经贸政策的文字表述,台湾当局希望借助大陆市场摆脱目前经济的结构性困境,参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又不希望台湾过多的依赖大陆,破除政治僵局[4].但是从经济效应角度分析,在两岸经贸关系中强调片面的关税优惠,提倡不完全的商品流通,提倡不对等的市场开放和贸易优惠,给予的结果是台湾福利损失,不利于台湾经济增长.李非认为台湾经济以外部需求为主,通过对1980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做回归分析,得出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对两岸贸易的增长影响并不显著,而两岸贸易增长对台湾经济增长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台湾应该从放宽限制、加强交流,从合作角度出发制定经贸政策,这对稳定和促进台湾经济增长作用显著[5].
2 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现状
两岸共同市场是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创新,其实施进程可以归纳为三步进行:首先是实现三通直航和两岸经贸正常化;其次是签订类似FTA或CEPA的经贸互惠协定;最后是建立关税同盟和货币同盟.从目前来看,2008年12月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的“大三通”,2010年9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正式实施,两岸共同市场的前两个步已经分别实现,现在两岸经贸整合发展到需要在经贸制度、货币政策、对外关税、经贸政策上寻求进一步统一,也就是朝第三步的关税同盟与货币同盟迈进.
3 两岸共同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两岸共同市场提倡两岸在经贸上最终实现关税同盟与货币同盟,即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对外实施统一关税、对内实现统一货币.但台湾当局以两岸经济规模不对称为借口,宣称开放台湾对大陆的进口会给台湾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对大陆长期实施限制性的经贸政策.两岸经贸交往远未达到其发展潜力,即便在2010年实施ECFA以来,不对称的经贸格局也未得到根本改变.
在贸易方面,大陆对台湾地区商品全面开放,台湾却对大陆实施歧视性待遇.根据大陆商务部统计,截至2012年11月台湾开放大陆商品进口8 899项,管制1 923项,进口开放率仅为79%.在投资方面,大陆对台资实施了许多鼓励措施,然而陆资入台长期受到台湾的控制,难以取得外资同等待遇.根据大陆商务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7 540个,实际利用台资565.3亿美元;而大陆累计赴台投资项目仅为133个,投资总金额仅为7.22亿美元.
两岸开放度极不对称,台湾当局尤其是以民进党为首的领导人一直对两岸经贸自由化存有微词,以两岸经济规模不对称为借口,宣称开放台湾对大陆的进口会给台湾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倡导不对称的开放,即一方面鼓励大陆对台湾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却限制台湾对大陆开放市场.那么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出口是否会对台湾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台湾倡导的这种单向不对称的经贸政策是否有利于台湾经济增长?本文从贸易效应的角度分析两岸经贸往来,为台湾构建两岸共同市场提出建议.
4 两岸共同市场贸易效应分析
4.1 RCA 指数
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提出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来说明产品的比较优势.RCA指数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有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CAij代表j国在i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为j国在i类商品上的出口额,Xtj代表j国所有商品的总出口额,Xiw代表i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Xtw代表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由于该指数测量了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剔除了相互比较国间经济规模差异的影响,因此RCA指数能够较为准确地比较贸易国之间产品的竞争力情况.当RCAij>2.5时,表示该国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当2.5>RCAij>0.8时,表示该国产品具有中等国际竞争力,当RCAij<0.8时,表示该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弱势.
4.2 大陆和台湾比较优势产品比较
如表1所示,大陆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商品中大部分来源于第11类、第12类商品,即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与大陆劳动力生产要素禀赋相符合.在HS编码第46章、第66章、第67章、第50章、第63章和第42章的商品中,台湾完全处于国际竞争劣势的地位,台湾推出的振兴产业方案亦不包括这些商品在内.那么,大陆和台湾在这些产品上进行的贸易是互补性贸易,鼓励大陆这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进入台湾市场,不仅不会冲击台湾经济,反而会降低消费价格,提高台湾居民的购买力,推动台湾经济转型增长.
表1 大陆具有比较优势的十大HS编码商品及两岸RCA指数
如表2所示,台湾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商品中大部分来源于第11类、第15类商品,而这些商品同样也属于大陆竞争优势的产业,如在HS编码第54章、第60章、第59章、第58章、第85章、第55章、第90章和第82章的商品中,台湾和大陆的RCA指数都大于0.8,两岸在该种产品上具有出口竞争关系,且台湾商品的RCA指数全部大于大陆商品的RCA指数,两岸贸易自由化不仅不会对台湾产业造成冲击,反而会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达到效用最大化.在HS编码第39章和第80章的商品中,台湾商品RCAij>0.8,大陆商品RCAij<0.8,开放这两章商品自由贸易会提高大陆居民的购买力,提高整体效用.
表2 台湾具有比较优势的十大HS编码商品及两岸RCA指数
4.3 两岸共同市场贸易效应分析
2013年1月起,ECFA早收清单全部实现零关税,大陆对台湾约计降税138.4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约计降税28.6亿美元,两岸经贸合作的成果惠及两岸.早收清单中大陆对台湾降税商品539项,台湾对大陆降税商品267项,以海关税则提列计算,大陆总共对台出口商品7 868项,台湾总共对大陆出口商品8 730项,早收清单降税项目占总出口商品项目的比重不到十分之一,这就标志着两岸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协商,促进两岸经贸关系自由化.
本文将根据两岸出口商品RCA指数比较对两岸后续协商减税项目提出建议.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岸进行的是互补性的贸易,开放大陆商品进口有助于台湾产业结构升级,参与东亚经济整合,提升经济实力.其次,开放台湾商品进口有利于提升台湾在大陆市场上的竞争力,夺取日、韩等国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分享大陆高速增长的红利.最后,对于大陆和台湾同属于国际竞争劣势的商品,由于两岸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可以考虑循序渐进,通过鼓励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两岸自由流动的方法,进行产业结构重组对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表3 两岸出口商品RCA指数比较
5 结论
随着两岸共同市场的推动,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对双方经济深化发展意义重大.两岸共同市场提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最终实现关税同盟和货币同盟,台湾属于国际竞争弱势的产业,大陆和台湾属于互补性的贸易,因此台湾当局不应以冲击台湾经济为借口拒绝对大陆开放市场,而应该积极与大陆进行互补贸易,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开放是相互的,对于台湾的优势产业大陆也应该鼓励台湾商品进入,通过开放大陆市场帮助台湾扩大销售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参与东亚经济整合.因此,在两岸经贸整合过程中,双向开放,平等对待,两岸经贸才能有效整合,两岸经济才能长足发展,这也正是两岸共同市场从实现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的自由流动角度去整合两岸经贸的核心思想.
[1]吴敬琏.吴敬琏:赞成两岸共同市场[N].香港文汇报,2012-11-9
[2]陈 蘋.“三通”是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的突破口[J].福建论坛,2007(8):103-106
[3]唐永红.ECFA下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发展问题探讨[J].台湾研究集刊,2012(5):64-71
[4]萧万长.一加一大于二:迈向两岸共同市场之路[M].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5]李 非.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6):87-94
[6]廖 玫,唐春燕.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制度构想的经济效应分析[J].价格月刊,2010(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