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行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

2013-11-19王圣媛王建湘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南大学路由器改革

文/本刊记者 王圣媛 王建湘

张尧学在中南大学教职工幼儿园调研后与小朋友和老师合影

他,中国首台路由器、路由交换机的发明者,带动了中国信息产品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他,中国科技创新的执着先行者,2012年,他研究的透明计算引发国际追捧,被誉为“将引领下一个计算时代”;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践行者,以十年奋战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他,中南大学改革的倡导者,引领中南师生以实践探索开启求发展的新旅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南大学校长,一系列“标签”记录下他前行的脚步,也搭建起让许多人不敢企及的高度。一位老朋友这样评价他:“能够比别人稍微走得前那么一点点,能够看到别人还没做但即将要做的一些东西,然后,他去做了。”他说:“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是先烈,领先三步是先驱。太领先了,你就推不动。”于是,他以领先一步的智慧驰骋人生……

他,就是张尧学。

苦却快乐着的乡里娃

个子高高的张尧学,腿长、步子快,一如他后来的人生,大步流星。1989年,他11年间从一个初中生成为博士,4年晋升教授,14年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宽地阔,求学东洋、游历西洋,纵横科研、教育、管理、企业等各大领域,他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然而,22岁前的他,却将人生的路走得很慢很慢,生活的轨迹没有超出离家半径12公里的范围。

1956年,张尧学出生在湖南省澧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候,在农村是要干活挣了工分才能分粮食的。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张尧学八九岁时就开始到生产队里放牛挣工分,插秧、割稻、挑泥巴、摘棉花,这些湖区里的农家活是他的必修课。很多年后,他还记得,长大些,他就开始干重活,和大人一起去修堤坝。每天挑着一两百斤的担子在堤上走。堤上的路早就被走烂了,变成了“弹簧路”,他一不小心扭了腰。此后的100多天里,一起身腰就疼,但是他依然每天三四点就摸黑爬起来去干活,干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

日子虽然过得辛苦,乡野里的孩子却是快乐的。小伙伴们可以漫山遍野地跑,结伴做些大人们绝不敢做的事。几个孩子到一起,见到什么拿什么,看到什么吃什么,还很有成就感。河边沙地上有片西瓜田,有好几个人看着,还有一条狗守着。为了能吃到西瓜,张尧学和小伙伴们从河对岸游过去,趁着看瓜人不注意,摘了西瓜往水里一放,然后游着带回去。吃着“冒险”得来的西瓜,别提多开心了。这样快乐的事,在乡里孩子的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有。即便是上学读书,小伙伴们也觉得是很幸福的事情。学习任务不重,还可以不干繁重的农活。“文革”开始后,大家基本不上学了。即使上学,也是每个人配一把小锄头,跟着老师备战备荒挖地道,读书变成了业余的。

因为生长在血吸虫病高发的洞庭湖区,12岁那年的元旦,张尧学是在血防医院度过的。每天要打治疗血吸虫病的药,药物反应剧烈,打了药后不能吃饭、不能动,让人觉得已经活不下去了。特别不舒服的时候,张尧学就看周围的山。看眼前小山的清秀,望远山的轮廓,那么好的景色让他的心情平静下来、心思辽阔起来。

熬过了这样一段痛苦经历的张尧学觉得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他后来总是告诉自己和别人:“人活着要有意义,就不能掉进阴暗、压抑的泥潭中去。在任何困苦的环境下,都不要盯着黑暗看,而要去看光明。”

乡野里的生活磨练了张尧学的坚韧,也教会了他乐观的生活,向着光明去努力。

张尧学陪同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视察中南大学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被动走上科研路的院士

那时,对于张尧学这样一个乡里娃来说,人生的追求就是可以生活得好一点,要生活得好一点,就要改变现在的生活,就要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那个年代,可以改变生活的途径并不多,张尧学选择了读书。

1978年,中国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只读过5年小学、2年初中的张尧学决定参加高考。他用了40天的时间把高中数理化全部学完,然后幸运地考上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刚进大学时,学校举行摸底考试,张尧学一个英语单词也不会,数学也只考了25分,是全校新生里成绩最低的一个。但到毕业时,他的成绩已经是最好的了。他用3年的时间修完了4年的课程,便跑到实验室跟随当时学校一个有名的雷达专家学习。学富余力的他参加了出国留学考试,全校第二名。

1983年,张尧学以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身份,东渡日本,在东北大学师从国际著名的计算机网络专家野口正一。这个时候的张尧学对科研并不了解,也不是那么愿意做科研。学校是大使馆选的,专业也是大使馆定的。野口老师说要多看专业基础书,他就看书;老师说要多讨论,他就去和别人讨论。慢慢地,兴趣有了,就开始上道做科研了。科研做进去了,就发现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1989年,张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90年,他回到清华大学,一边教学,一边做科研。当时,国内的网络刚开始,美国人已经研制出了路由器。所以,张尧学一回国就向国家建议要做出自己的路由器。国家立项给了几十万元经费。1995年,张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路由器,1996年,路由器商品化。路由器的自主发明有何意义?通俗地说,就是你家新添了一台笔记本,无需向网络服务商再缴一份网络服务费。因为,一个几十元钱的路由器就能让你家台式机和笔记本同时上网。中国自己研制成功了路由器,也就意味着不用再花钱从外国进口了。

张尧学陪同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视察中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1998年,张尧学又研制成功高速网络接入路由器。此后,他还研制出索普卡电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完成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其中仅《操作系统教程》一书就发行了120万册。

2007年,张尧学摘下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桂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对于从踏上科研路开始就强烈反对做“黑洞”教授的张尧学来说,科研永无止境,科研创新已成习惯。

1998年,研制成功高速网络接入路由器后。计算机已经开始渗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开始束缚人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当计算机越来越多地占用人们的时间时,人,则正在慢慢变成计算机、网络的奴隶。张尧学想,作为工具,计算机应该被还原成一个方便人类的简单的东西,就像把有线电话还原成无线电话一样,还给人们行动的自由、空间的自由。

1999年,张尧学申请了一个项目,想将网络、通信和家电三者合一,就是把三者的内容放到一起,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终端去调用它。这个概念在以太网上实现了,并且做出来的机器销量也不错。但是当时正好微软也在做类似的项目。要做跟别人不一样的研究的张尧学决定改变方向。

还是从方便用户的角度出发,如何减轻用户端的负担,为他们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个性化的服务?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功能越来越多,程序也就越来越多,机器的负荷也就越来越重,而事实上,大多数用户并不会用到其中的一些程序。张尧学想,可以把存储和运算分开,存储的东西,数据、程序把它放到网上,运算放在前端,也就是将载体和用户需要的内容进行分离,不管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存放在哪里,用户需要什么服务,在前端提取就行了,后端则有专业人员管理。这样就在从前的计算机运算模式上,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扩展。张尧学称之为“透明计算”。

2003年,张尧学和他的团队把这个概念产品做成后,开始推广。2006年,世界上最大的IT公司Intel公司发现了张尧学的研究,当即决定与他合作。经过6年的研究,透明计算已开始扩大到应用领域。2012年9月,在英特尔公司的年会上,该公司高级副总裁詹瑞妮隆重推介张尧学的“透明计算”,称“今后的十年,将是透明计算的十年”。

教育部高教司出色的一任司长

1995年,原电子工业部请清华大学推荐一名优秀专家到部里兼任计算机司副司长,以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清华推荐了当时计算机系最年轻的教授张尧学。1997年,兼职期满后,清华大学又安排他兼任清华大学与美国IBM公司的合资企业鼎新公司的总经理,以充分发挥他既懂学术又懂产业的优势。1999年,张尧学被调入教育部,出任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司长。2001年至2009年,转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9年至2011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

与钟爱的科研工作相比,张尧学却更看重自己在教育领域所做的事。“在政府做一个教育改革方案,比用基金去造福人民起到的效果更大,帮助的人更多。”当然,在张尧学看来,“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人的塑造非常重要。高教改革亦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教育还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国民的素质,它的意义宏大而久远。但是“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教育是一件件的实事串起来的链子。只有把每件事都做好,才能使人感动,成就习惯、成就人生、成就好人、成就专家、成就大师、成就民族、成就国家。”

张校长在中南大学升华学生公寓学生餐饮楼餐厅与学生交谈

所以,在教育部的十年,张尧学不辞劳苦,奔波于教育与科研间,更致力于为教育做一件一件的实事。

2001年6月,张尧学来到高教司的当年,出台了以教授两年不上讲台就摘帽为核心内容的4号文件;以英文授课、加强实践学习和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骨干任教师为核心内容,建设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6号文件;以及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由大学自主设置专业、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5号文件。由此拉开了新一轮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

2002年开始,张尧学连续6年推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包括改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四、六级考试。在英语学习中,大力推进和使用信息化技术,用计算机软件做工具,使英语学习个性化、趣味化和以听说为主,掀起了全国大学生向聋哑英语开战的高潮。

为缓解在职人员上大学难的问题,张尧学又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国家批准了68所网络教育学院。为了加强管理和办出中国特色,避免陷入只发文凭、不顾质量的怪圈,张尧学启动和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部分课程的国家统考,把数学、外语、语文和计算机应用作为国家统考的、学生毕业必须通过的课程。为了加强和推进资源共享,张尧学又提出和推进实施了“教育超市”、“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数字化资源中心的活动建设”等项目。

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当时每年2000万元教改经费的支持下,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高校推行4000门精品课,全面开展了以网络共享为主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张尧学提出并组织实施了让大学生学会做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在全国的100余所大学实施,每校挑选100余人,每人由国家财政支持1万元,全国共支持15000名大学生,只强调做事的过程,不看事情的结果,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还实施了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这些项目要求高校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设备、场地和资金,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师指导。

他还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基于因特网的全国教师培训网;提出和组织实施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评选等活动;推行高职教育的建设和改革……

工作中的张尧学

正是由于在高教领域的锐意创新,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多方面的改革进程,张尧学被业内人士赞誉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色的一任司长”。

中南大学改革的引领者

2011年11月1日,张尧学回到家乡湖南,出任中南大学校长。对于或多或少了解、或者耳闻他在教育部推出多项改革举措的人来说,张尧学“想干事、能干事”的性格和秉性注定了—他的到来就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改革风暴的来临。

果不其然,在经过几个月的调研、走访、沟通后,张尧学在2012年2月底的全校教代会上合盘抛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这是一个涉及人事制度、本科教学、科研体制、学位和研究生培养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改革。中南大学校内改革如期而至。

在张尧学看来,中南大学是中国一所很好的大学,但是也有它的不足。这种不足在外表现为知名度与实力的不匹配,在内则表现为制度建设不够、顶尖人才匮乏、科研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是国内高校的共性问题,有的是中南大学自身的问题,特别是发展太快积累下来的问题。对于发展中的中南大学来说,看问题、解决问题比看成绩要重要。所以,通过改革,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求得发展,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途径。

这场系列改革随即也引来了意料之中的风暴。对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教育界或褒或贬的争议、校内师生众说纷纭的讨论,张尧学泰然自若,坚定着信念,也倾听着各方意见,并坦诚地、不厌其烦地解释自己的思路与想法。他觉得,中南大学已经具备了改革的条件,这场改革重点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怎么搞的问题。改革要成功,必须获得中南人的支持与参与。

系列改革思路也体现了张尧学高教改革思路的延续性。比如要求教授上讲台,这是2001年,张尧学在高教司时推出的举措。“但那时候教育部是从宏观层面推行的,缺乏监督;大学是中观层面,只要推行肯定有办法。”这就是张尧学的执着。改革对他来说,不是政绩形象工程,而是他确实想做这样的事,是他自身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实践。

2012年3月,不忌争议的张尧学再次把自己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3月20日,他向媒体郑重宣布,学校聘任22岁的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因其攻克了国际数学难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尧学坦言学校这样的举措重在鼓励青年人才,更意在展现中南爱才、惜才、重才的胸怀,希望能够吸引海内外人才汇集中南。

作为校长,张尧学最看重的是学生。“改革要让最基层受益,也就是学生受益,学生受益了,我就心安理得了;学生没受益,我会心灵不安。”他希望,如果学生毕业多年后,还能觉得母校很好,那么,中南的改革就算成功了。

中南改革仍在行进中,张尧学依然很忙碌。在他心中,他就是改革路上的一颗石子儿,能铺就铺点路,争取把中南大学持续发展进步的制度和环境建立起来。

院士、教授、司长、校长,多面手的张尧学其实是简单的。他在每一个岗位上的第一追求是做事,人生的第一追求则是快乐地生活,不要给周围的人留下烦恼。所以,工作中的他严厉而严肃,生活中的他却随性而幽默。不给别人留下烦恼的他,也是快乐的。

张尧学,科技创新的先行者,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高校改革的先行者。“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们祝愿他的先行之路,会走得更快,走得更宽。

猜你喜欢

中南大学路由器改革
买千兆路由器看接口参数
路由器每天都要关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作品选登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改革之路
无线路由器的保养方法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