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炼:知识背后的管理风暴
2013-11-19魏晓文
本刊记者 魏晓文
是什么,使一个传统国企实现产业升级,迸发出勃勃生机?是什么,使一个科技团队智力互助、脑力激荡而爆发出无限创新激情?是什么,使一个地区各经济组织知识共享而共兴共荣前景无限?一场管理的风暴,带给知识怎样的聚沙成塔破茧成蝶?
长炼信息化建设已涵盖了生产、经营与管理各个领域
李华站立在主持席上,五米开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正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的主题报告。李华就这样像小学生般静静地站立着聆听,40分钟,几乎没有变换姿势。
他内敛。这是一种对智者的尊重,也是一位企业管理者的涵养与素质。
没有人能看得出这是一位年产值近500亿元人民币的超级大企的掌门人,一袭浅蓝色工装有些发皱,在有超过三百名全国兄弟企业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的盛会上,李华依旧是和普通工人一样,工装上场,躬身致谢。
他朴实。这是一种对企业的担当,也是一页关于企业管理效力的出色答卷—和他一样,所有参会的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普通的工装,都是一样的真实,一样的习惯。
湖南,岳阳。
从市区到长岭的距离超过30公里,这个行政单位仅为村级的地方,学校、邮局、酒吧、剧院……比之一个小县城的功能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李华站立的位置,就是接待中心的会议礼堂,这是一个对外营业的酒店,但是所有住宿的客人只有一个目的地—中国石化集团长岭分公司(以下简称长炼),群山环绕,从国道支线的一条公路只通此处,没有路过,所以像极一处世外的桃源,成为每日里4000多名员工生活和工作的终点。
这里是中国石化在全国的30多家炼油厂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称其为长炼—历史上长岭炼油厂的简称,它似乎已经替代了地理位置的名称,即便企业对外的官方交流中,也多以长炼指代。
李华主持的会议是第五届长炼科技论坛,每位嘉宾的面前有一本绿封的论文集,翻开,署名李华的文章在近百篇精选成集的论文中赫然在目—《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此前的新闻消息称,长炼自主开发的这套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国家版权局审批,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证书授权号2013SR017848。
以知为行
彭英是长炼科技论坛会议的组织者之一。
她进入长炼已经25个年头,任职长炼企业科协管理工作超过10年。在这10年时间里,她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将李华的理论指导变为现实。
2002年,前往省城参加科技会议的彭英第一次听李华谈到知识管理的构想。“知识管理”是个陌生的词语,无论是对于10年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和彭英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理解,只能仅仅停留在对着几个汉字的词语释义当中。
作为中国石化集团长岭分公司总经理,李华的认识无疑是前瞻的,这似乎应该得益于他在美国北弗吉利亚大学EMBA的学习经历。当时30多岁的彭英显得懵懂,这个时候的中国,互联网上网还以拨号为主,上网人数不超过3000万。李华对彭英描述的知识管理,对于处在中国腹地群山之中的长炼来说,不仅仅是遥远的问题。
长炼的建厂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
1965年1月经中共中央以中发【65】45号文件批准在湖南岳阳兴建长岭炼油厂,1965年4月,石油工业部党组根据这个文件精神,组织人员在长岭开始筹集工作。
依照特殊时期“深挖洞,广积粮”、“靠山建厂”的中央精神,长炼的选址条件决定了它要在一处原始封闭的环境中创业发展。此后的几年间筹建工作时断时续,1969年4月1日,长岭召开建厂誓师大会,将近700名职工和1600多名民工参加大会,拉开了会战的序幕。
从1969年4月1日建厂誓师大会到1971年5月7日一次试车投产成功,五个施工单位,近2万名职工和民工,用14个月时间,建成四套炼油装置和配套系统工程。经过4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250万吨,到500万吨,再到如今的800万吨,长炼炼油规模提升的同时,企业的肌体更为“壮实”。
但是处在群山逼仄中的长炼,显然和李华所接触到的知识管理理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彭英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解。
生物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小群工蚁放到一个适合筑窝的地方,出于本能,这些小蚂蚁会立刻动手建筑蚁穴。但当蚂蚁的数量小于一定级别的时候,这些忙忙碌碌的蚂蚁只会建造半个门拱,它们会反复建筑许多半个门拱,就是建不起一个完整的门。如果不断地增加蚂蚁的数量,在达到一定数量级别的时候,那些乱哄哄的蚂蚁突然好像得到了完整的建筑图纸,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完整的蚁门就会完成。
长炼厂区全貌
在李华眼中,拥有4000多“工蚁”的长炼应该能够搭建一个完整宏大的蚁门,但这需要类似蚂蚁世界里聚沙成塔式知识组织机制的存在。
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理论,可以考据的文字说,知识管理源出于项目管理,而这个肇始于上世纪40年代并无异于管理者“圣经”的管理方法正是出自于美国的“曼哈顿计划”。
在美国“曼哈顿计划(原子弹计划)”之前,原子弹的所有建造技术与理论已经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中,但个体的知识并不能最终形成原子弹这个实体。因此,“曼哈顿计划”将理论、工程、设计、材料……等个体知识组合在一起,最终换来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美国“曼哈顿计划”中实施项目管理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对项目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使项目管理最终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应用于IT、金融、服务以及工程等诸多行业。
确切提出知识管理概念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真正的应用和实践,从国外来看,基本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应用。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而在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比如说MKXZ,ASZZX。
受到1990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影响,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新世纪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利器。在美国北弗吉利亚大学就读EMBA的李华显然得益于地缘优势,敏锐捕捉到了这套数十年来在异国管理者最为风靡的企业掌控模式,并为之向往。
彭英实施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长达5年,对于一个员工超过4000人的大型企业来说,管理模式的任何一丝创新和改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不得不慎之又慎。
在中国,类似于彭英管理的企业科协组织超过3万家,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的基层组织,是厂矿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但是数万家企业科协组织差异较大,10年盯在一个岗位并为了一个管理项目而穷尽其力的状况并不多见。
专家学者对知识管理系统进行鉴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观摩知识管理系统
长炼有着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的良好传统。建厂之初,企业创始人、老红军古德勤顶着当时极“左”思潮的压力,四处召集、保护知识分子,为企业留下了技术进步的希望火种,缔造出长炼“石化行业排头兵”、“国有企业榜样”的辉煌。
对于所谓的知识管理,最为直观的定义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
知识管理的技术很多,其最终目的是要为开放式交流提供一个无缝的技术支撑系统。建立相应的技术支撑系统包括建立企业知识库和企业知识门户网站。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2年11月,长炼科协会同技术部门开始研发长炼石化商情网,两年之后,原班人马又开始建设石油化工科技网。
这是长炼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起步。
按照李华提供的系统框架和具体指导,彭英对知识管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是一个聚合现代数据库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实时通信技术等技术为保障,研制开发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系统。
国外的理论实践至国内,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彭英和她带领的团队只能从最简单的专业信息网站开始。
这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到2013年,石油化工科技网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专业门户,有炼油技术、化工技术等18个专栏,及时全面反映石化行业综合动态,收录的5万余条最新竞争情报信息,被中石化经济信息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征订;长炼石化商情网页成为中南地区最具权威的石化产品商情门户,为原油、成品油等30多种石化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支撑,目前收录各类价格数据20余万,已成为石油化工上下游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重要参考。
李华在论文中描述:知识管理系统面向互联网的专业信息门户,实现了外部信息的交流和收集。
基于信息化产生的大量数据和积累的价值情报并不是李华的最终目标指向,他需要的是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系统,专业信息网站仅是其中之一,企业特色知识库、知识管理网站、知识绩效考评体系的并驾齐驱,才是李华心中要搭建的那个“蚁门”最为基础的条件。
知行合一
知识管理系统不会简单到仅仅是几个专业的门户网站,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摸索,彭英已经逐渐清楚李华所阐述的目标是什么。
2005年,长炼开始实时商情数据库的研发,两年之后投入运行,每天进行数据更新,公司相关产品的数据图表和价格走势曲线可随时查找。
在研发实时商情数据库两年之前,长炼就开始了石化科技全文数据库前期调研。该数据库资料以国内石化企业内部科技刊物为主,同时将公司图书馆馆藏科技资料进行扫描,通过标引后制成CAJ文档。到2008年9月,图书馆库存的近30年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科技内刊文章和调研报告全部加工进库。到2011年底为止,数据库全文已达4.6万篇,成为国内石化行业首屈一指的专业科技数据库。
这几乎是一个不能停步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
2010年9月,长炼开始岗位技能培训数据库研发,该数据库围绕长炼相关生产装置进行建库,构建了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技术问答、培训教材、培训题库、实时数据等多项功能,以模块形式展现培训内容,按照石化人才成长通道的需求,明确各岗位所需知识结构,各岗位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培训,怎样考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评价与培养体系,编印11种模块讲义教材16350本,制作操作视频31个。
随后,长炼又陆续开展了石化标准全文数据库、石化基础知识数据库、长炼政研论文数据库等数据库的研发。
李华总结说,这些数据库的研发,将长炼的“显性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汇集,为知识管理系统的研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显性知识!这是彭英接触到的又一个新名词。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意(Michael polar1yi)在1958年曾指出:“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人类的知识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他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规律和科学知识等。“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隐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经验,和隐含在企业业务中还没有被发现的知识或经验。
通过长炼石化商情网和石油化工科技网的多年运行,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显性知识”得以积累和实践,现在,按照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想,要通过知识论坛挖掘出“隐性知识”的宝藏。
这显然是个难题!
被称为长炼知识实践社区的知识论坛是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应用中的核心。通过多年的消化和努力,彭英所在的科协和技术部门协同,搭建起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平台雏形,但最艰巨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长炼信息化建设已涵盖了生产、经营与管理各个领域。企业局域网已经建成,各个岗位都配备有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这对彭英无疑是个福音。
2007年9月,长炼知识论坛开始试运行,她四处邀请相识的工友注册登陆知识论坛的团队,尤其对于技术骨干,她不惜登门相邀,甚至通过私人关系扩充论坛人气。
43岁的夏登刚是长炼知识论坛的第一批使用者。
在“知识管理系统”中,长炼知识论坛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论坛作为长炼科技人员之间无级别交流、无障碍交流的通道,越来越贴近公司生产经营与发展,逐渐成为长炼人在各个专业领域展现智慧的平台,成为长炼的“网上科技人员之家”。
2008年登陆知识论坛时夏登刚家中的台式计算机已经购置了10年之久,被使用最多的功能就是网络聊天。夏登刚及其类似的第一批参与者便是彭英解决“隐性知识”这个难题的钥匙。
作为高级工程师,中石化长岭分公司重整车间主任夏登刚并不热衷于“人气”较差的知识论坛,他们都属于被彭英“人情感化”的招募者。
李华是一位思维先行的引导者,也是知识论坛坚定的支持者。
从计划实施伊始,长炼就为知识管理项目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组。李华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而成员则涉及到公司各个处室的主要领导,统一协调项目经费、实施和上线期间跨部门事宜;在业务蓝图确定及组织培训阶段,协调企业资源及人员配置,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23名部门的负责人成为长炼知识论坛各个板块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成为没有红头文件的行政指令,包括夏登刚在内的大多数“高级工蚁”并不看好,毕竟在开放的商业网络社区,人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直到他参与进S-Zorb—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这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汽油吸附脱硫技术工艺,用于生产低硫的清洁汽油,对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长炼从国外引进S-Zorb装置,但这项目前国内只有8套的装置吸附剂消耗高,汽油辛烷值损失大,效益流失严重。并且在国内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现代装置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硬件,但强大的硬件在竞争更为激烈、技术不断更新、人才不断涌现的今天也会转黯然失色。在难以独立完成生产优化的情况下,装置人员想到了向全厂技术人员求援,他们把生产难题在论坛上“晾”出来,征求意见建议。
此时已担任炼油二部主任的夏登刚在凭借自己多年的生产经验回答部分问题时,突然意识到知识论坛的可贵之处。
“我负责的生产部门虽然有400人,但遇到问题我不可能把大家都汇集到一起开会讨论,时间不允许,工作也不允许”,夏登刚认为此举解决了他原来工作管理中不可逾越的集思广益的问题。
一个问题百人帮忙,一人知识千人分享。挖掘出包括隐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经验,和隐含在企业业务中还没有被发现的知识或经验,这正是“隐性知识”的精髓所在。
S-zorb装置的相关问题在论坛上引起了多方关注:技术质量处主动与外厂同行交流,把心得体会分享在论坛上;信息中心配合组织调研,在论坛分享情报调研成果,为装置提供非常有益的优化思路和技术支持,明确装置利用差压而不利用滑阀开度控制吸附剂循环量的优化操作理念,解决汽油辛烷值损失偏高等难题,实现了球阀国产化。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门户界面
长炼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系统前后成果对比
这是一场知识管理系统运行以来堪称完美的风暴。
《脱硫率降低原因探讨》、《吸附剂结块原因分析、易磨损球阀和滑阀国产化探讨》、《降辛烷值损失、加热炉操作优化、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等60多个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继被“工蚁”们逐一提出来发布在论坛,然后,涉及到专业处室负责人、炼油装置主管,基层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公司级的专家、主任技师、技能大师等几乎各个层门的“工蚁”又参与到解答和研讨当中,他们时而是问题的发现者,时而又是问题的解答者。
S-zorb装置最终形成整体优化方案,将汽油辛烷值损失RON控制在0.5个单位左右,与国内8套同类装置RON损失平均值为1个单位相比,2011、2012年累计增效13134.83万元。最终,长炼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生产出硫含量不大于50ppm成品汽油,达到国Ⅳ汽油标准。
没有人能想到,一个貌似简单的知识论坛能带来超过亿元的效益。
夏登刚此后成为知识论坛忠实的拥趸。短短几年间,知识论坛累计交流课题35500余个,参与人次超过10万。
在长炼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项目开工的关键时期,做好设备和技术的衔接成为当时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工蚁”们就围绕专业管理的改进在知识论坛展开热烈探讨:机械专业技术学组高级工程师贺旺军发起《280万吨催化主风机组单机试运和性能测试方案的征求意见稿》,版主刘帅给出《动力油系统试运转建》;炼油一部罗昕提出《测试前准备工作的6个要点》,大家共同探讨,积极完善主风机试运方案……
“把学术交流沙龙、科学普及、‘讲、比’竞赛等活动拓展到网络在线,克服交流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的局限,成为企业科技进步的动态思想库,使交流活动变得更加便利、快捷。”李华要求长炼科协通过知识论坛,“努力让科技人员之间实现无级别交流、无障碍交流的通道,打造成长炼人在各个专业领域展现智慧的平台”。
李华的要求,在这场涉及4000多员工的知识风暴面前,渐露峥嵘。
行知天下
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渐进过程;这也是一项极其专业的理论实践。
彭英感到欣喜,因为随着一步步深入,距离李华提出的知识管理架构越来越近,越来越完善。但与此同时,她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知识论坛平台的建立只是一项技术问题,但如何让人们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员工主动进行知识交流,并将这种积极性长久保持,是彭英感到压力巨大的原因。
2010年,知识论坛进行运行以来的首次升级。
长炼知识论坛24个专业学组被分为分3大板块9个交流区,即:炼油、化工、工程与设备、安全环保、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油品储运、科普、生活交流区。各专业技术学组成员无论在哪个板块提交主题、跟贴,都能实现个人积分、学组和单位积分的同步增长。论坛鼓励各专业学组成员不受板块限制,跨板块、跨专业发帖和交流,对于跨学组参与的专业讨论和有益指导,特别是对求助帖跨专业学组、板块的有效解答,论坛会给予一定积分奖励,并作为“论坛之星”评选依据之一。
长炼总经理李华(左)接受本刊常务副总编辑魏晓文专访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且努力形成文化的活动。对于知识管理平台,长炼科协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大多数职工都参与其中,这使“工蚁”参与“蚁门”搭建的数量得到保障,积极性居高不下。
知识管理实践证明,互信、融洽的知识分享文化是推动员工主动分享知识的关键驱动力。
长炼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360度知识贡献绩效考评体系,多角度与全方位相结合凸显知识贡献价值,形成了系统即时自动考评、同行互评、专家考评、专业委员会综合考评结合的考评体系,分时段与累进式结合,推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实时、季度、年度、永久式的知识记录,保护会员的知识贡献。
他们同时建立《知识实践社区管理制度》和《知识实践社区奖励办法》,在积分策略上重奖原创,鼓励资料文献共享,侧重专业讨论,认可精选信息帖,将奖励制度化,每季度评选“优秀版主”、“实践社区之星”、“精华帖”,年终评选“知识贡献奖”,并颁发奖金。
知识系统管理日常化,由科学技术协会牵头成立了知识管理系统秘书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每月召开一次知识系统专题研讨会,每季度组织一次总结表彰会议,编辑出版《知识管理简报》,及时凸显会员的价值贡献,调动会员参与实践社区的积极性。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构成的知识管理在齐头并进。
在“知识库”上,长炼科协新建了“论坛精华库”,对知识论坛中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进行了保存和沉淀;新增了“专家黄页”,收录了企业各学组专家信息,为专家和会员通过“知识论坛”和“知识问答”两种途径实现在线交流和探讨提供了便利;收纳了具有长炼特色的石化科技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13个知识库,并设置自选订阅功能,帮助会员订阅学习;建立了“长炼科技论坛”论文库,将历届论坛中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输入库中保存,方便查阅使用。通过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企业科技知识的采集、检索、共享等功能,为长炼的科技创新提供了知识支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运用,也让长炼科协的各项活动更加普及、更加互动,从而更加彰显活力。
蒋文军也是这十万分之一员。他是长炼副总经理,同时也是炼油技术板块“版主”。从质量技术处负责人升任副总经理,从技术的实施执行者到企业的运行管理者,知识论坛帮助他的不仅仅是技术性难题。
2011年,在外单位高薪诱惑下,长炼一度面临生产骨干流失问题。信息化学组专家级会员在论坛上发起了“怎样留住技术骨干”的讨论,引起8594人次关注,150人参与讨论,受到了公司领导的重视。
面对论坛里“薪酬待遇低、发展空间小、分配不合理”等说法,长炼管理层和炼油一部、二部等主要生产单位的操作员面对面座谈,倾听员工心声,现场分析企业现状,对员工疑惑当面予以解答。
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长炼的每一位“工蚁”都在深切感受着知识论坛带给自己的成长和见识,一个光辉灿烂的“蚁门”距离他们越来越近。
美国《财富》杂志说,全球 500 强中至少有一半的企业正通过 IT 系统实施知识管理, 以提高决策与经营质量。IBM、微软、麦肯锡等一流企业都是知识管理的先行者。而在未来几年内, 这个数字将提升到80%。许多企业的主管经常会陷入知识缺乏的窘境:企业在不断发展,但好的经验却没有得到沉淀, 结果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曾经遇到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可在需要的时候却总找不到;面对汪洋大海般的信息库, 不知道如何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
在石化行业,国外很多石化公司都走在了知识管理的前沿。如英国石油公司(BP)的Connect系统被称为是发掘最有价值矿藏的新方法,有超过18000个参与者,员工完全自愿自发地使用它。如果你不想和公司内部其他人分享知识,你确实可以不必在Connect系统上填写信息。但如果那样的话,将没有人愿意与你联系!在BP的炼油厂 ,部署了被称为Olympus的门户。该系统也是围绕工作流程而构建,不仅允许工程师远程登录访问获取各种参考资料,而且包括大量最佳案例和专业社群。
根据规划,“十二五”末,长炼的炼油加工能力将提升至1150万吨,年加工能力达1600万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李华看来,转方式落实到企业,除了拉长产业链,把有限资源最大化之外,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模式,创新技术,改造原有工艺,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是一场必须要经历并实施的管理风暴。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这些无形要素将在社会各领域发挥主导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企业的智力资产—知识上面,企业的知识资源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对企业知识的管理将成为现代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价值部分。一个企业的知识生产和创新能力将决定这个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曹湘洪评价长炼知识管理系统
作为湖南省石油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华每年联合组织在湘的19家石油化工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大型专题学术、技术交流活动,近5年来,长炼与这些单位合作开展科研120多项,催生出国际领先的邻甲酚制备等一大批新兴石油化工技术。现在,这19家石油化工企业都在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平台下共享共荣。
在长炼知识管理系统,截至目前知识库已分享文件2593万份,知识论坛实践社区累计交流课题35517个,参与103277人次,员工参与率达75.47%。与此同时,科协等相关部门还组织了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多项研讨活动,技术攻关结题671个,产生合理化建议2615项,累计取得经济效益3.28亿元以上;在石化行业19家企业的推广应用,产生效益4240万元以上。
一场关于知识的管理风暴和其所联动的经济效益,一夜之间行知天下。
十年磨一剑。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具备了知识管理深化应用的基础和条件,获得了多位院士专家的肯定。
2010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评价是“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水平已领先国内同行10年”;2011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石化总工程师袁晴棠在听取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汇报后认为“该系统在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应加强宣传、推介,发挥它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应有的作用”;2012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在长炼讲学时,了解到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运用知识管理系统聚集科技人员智慧 助推企业自主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曹湘洪则评价:“长岭炼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用信息技术打造了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对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
彭英准备着知识论坛的第三次升级。
李华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再次前瞻性地提出:知识管理有其通用性,系统平台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完全具有推广和移植的潜力和需求。若将全国石化规模企业作为主要目标市场,仅仅推广知识管理系统将拥有50亿元以上的市场需求;而如果推广到电力、钢铁、建筑、交通众多急需技术创新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市场需求将在100亿元以上。
眼界决定发展。握着2013SR017848的著作权证书,李华正在构想建造一座更为宏伟雄大的“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