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南郑县油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2013-11-18吴建祥黄永生李雪梅张红艳
吴建祥 黄永生 李雪梅 张红艳
1.生产现状及基本生态条件
南郑县位于长江中上游,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县域地理兼有南北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全年无霜期230天以上,日照达1600多小时,≥10℃作物生长活跃时期的光照约1200-1600小时,年均气温14.2℃,境内河流纵横,水源充足,年降雨量达970毫米,适宜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多种作物生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不足10万亩,2007年扩大到23万亩,平均单产也由不足百公斤提高到一百三十多公斤,油菜籽总产达到3.09万吨。目前县域内重点油脂企业五家,年加工能力2.5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利税373万元。其中:江南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固定资产2800万元,年加工油籽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税120万元。同时县委、县政府为了提升油料生产效益,壮大优势产业,在每年的四月中旬举行菜花节,又把油菜产业作为观光农业来发展,延长产业链。
2.存在问题
(1)油菜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随着近几年化肥、种子、农药、劳动力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油菜生产成本大幅攀升,据统计:2009年费用比2007年上涨14.6%,2012年比2007年上涨98.7%,油菜种植户效益低下,甚至呈负效益,极大的挫伤了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不少油菜种植户不得不改种其它作物或撂荒处理,将一年种两季作物改种一季,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据2011、2012年冬天不完全统计,能种油菜的田而撂荒田面积近15000—33000亩,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每亩按140公斤计算,预计每年减少油菜籽1400—4620吨。
(2)投入减少,由于受经济效益的影响,部分农户不愿增加投入,种、管粗放,大田移栽质量差,田间杂草丛生、冬前缺肥、坐蔸不发苗,春季油菜返青时大面积长势表现出缺肥、缺水,底肥不足或施肥单一,土壤中含有效钾、有效硼逐年下降,而在油菜移栽时忽视人工补充钾肥、硼肥,土壤有效含量远不能满足油菜高产生长需要,特别是油菜主轴顶部和一次分枝顶部角果退化,造成有效角果数降低,角粒数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严重影响油菜健壮生长。表现特别明显。
齐力村近几年测产角粒数变化
(3)高产栽培技术难以落实到位 ,通过2010—2012年油菜移栽密度试验结果(如下图1),移栽密度在7500—8000株产量最高,但是田调查,亩栽密度达到7000株以上的,占调查面积的20%左右,亩栽6500株左右的占到50%,还有近30%的田块密度只有6000株左右。在配方施肥上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实施,在使用过程中,部分农户再参加些碳铵,造成磷、钾比例失调。大田移栽时要求壮苗移栽,结果不是高脚苗,就是四叶以下的弱苗,越冬前长不起来,只有6-8片绿叶,达不到高产要求的11-12片绿叶。
图1
(4)产业链条不健全,通过调查,种植一亩油菜需要投资550—600元,按市场价2.8元/公斤计算,要107公斤斤油菜籽,全县油菜平均亩产146公斤,有相当部分种植油菜农户是负效益,只有少部分农户投入与收入持平。而油籽加工企业利润相对较高。
3.发展思路
(1)积极探索油菜增产的途径,特别是开展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油菜的效益,2010—2011年在农机管理站的协助下,进行了机械直播试验,实产达到 156.8 公斤(见下表)。创新增产方式。机械种植一亩油菜成本只有不到300元,利润相对较高。
2010—2011年油菜直播试验产量结果表
(2)借助油菜高产创建项目平台,利用油菜高产创建项目积极开展油菜新品种的引进、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更加适合我县油菜高产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经过对我县部分油菜品种产量调查:陕油15、秦优10、秦优7号产量均排在前列,为指导全县大面积油菜品种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年全县测产不同品种产量汇总表
(3)多渠道增加投入,提高农民种植效益,除了农民自发种植油菜投工、投资外,积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竞赛活动,通过项目扶持、优良品种、种油直补等补贴措施,扩大政府投资,确保农民 种植油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