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及多导睡眠图研究

2013-11-18黎柱培蔡淑英吴傲雯

四川精神卫生 2013年2期
关键词:失眠症主观受试者

黎柱培 蔡淑英 吴傲雯

失眠症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患病率较高。国外成年人失眠问题约13.5%[1];我国失眠障碍发病率为10%~20%[2],骆春柳等[3]调查青少年失眠障碍发病率轻度30.4%,中重度7.8%。慢性失眠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人体其它各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通过睡眠状况自评、多导睡眠图整夜监测,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状况分析评估,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与多导睡眠图参数的关系,为治疗失眠症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失眠症组 抽取2011 年11 月~2012 年11 月于广东省东莞市新涌医院就诊的门诊失眠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5]关于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②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③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共27 例,其中男性15 例,女性12 例,平均年龄(50.04 ±12.30)岁,身高(162.59 ±8.15)cm,体重(63.74 ±12.67)kg。

1.1.2 对照组 入组标准:①能在30 分钟内入睡,每晚总睡眠时间不少于6.5 小时,日间无困倦感,工作和社会功能未受损。②无精神病病史。共20 例,其中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龄(44.75±8.42)岁,身高(164.50 ±7.27)cm,体重(57.45±9.59)kg。

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1.2.1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6]SRSS 测量过去一月内睡眠状况,共10 个项目,每个项目1~5 级评分,最低分10 分(基本无睡眠问题),最高分为50 分(最严重),评分愈高,睡眠问题愈严重。

1.2.2 多导睡眠图监测(PSG) ①实验条件:要求无干扰、安静、舒适,室温18~25℃,遮光的睡眠实验室内单独进行。②受试者要求:要求失眠症患者在监测前1 周内停服催眠药物。全部受试者在监测当日停止午休,在实验室适应一晚后,第二晚开始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受试者按日常习惯作息。③睡眠描记技术和参数:睡眠监测仪为澳大利亚CompumedicsProFusion PSG 3 型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导联包括:脑电图(F4-M1,C4-M1,O2-M1,F3-M2,C3-M2,O1-M2)、双侧眼电图、肌电图、口鼻气流、胸腹运动、动脉血氧监测。睡眠分期依据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及相关事件评分标准(2007 年)[7]。④观察指标:卧床时间(TIB),睡眠期时间(SPT),睡眠总时间(TST),入睡后觉醒时间,醒觉次数(AT),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睡眠维持率(SMT),N1、N2、N3、REM 睡眠期的结构百分比,REM 周期数(NRP),微觉醒总次数、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时间比例。

1.2.3 主观睡眠评估 要求受试者在PSG 检测的次日晨起床后15 分钟内填写早晨问卷。包括①经过多长时间睡着(分钟),②昨晚一共睡多长时间(分钟),③醒来多少次,④昨晚是否有做梦,⑤起床后感觉如何,①、②分别是主观睡眠潜伏期和主观总睡眠时间。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P <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SRSS 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显示,失眠症组SRSS 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2 失眠症组与对照组多导睡眠图各指标比较(见表2)。

表1 失眠症组与对照组SRSS 评分比较(±s)

表1 失眠症组与对照组SRSS 评分比较(±s)

注:aP <0.01

表2 两组多导睡眠图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多导睡眠图指标比较(±s)

注:aP <0.05,bP <0.01

2.3 失眠症组SRSS 总分及因子分与多导睡眠图各指标的相关分析 失眠症组SRSS 入睡困难因子与PSG 的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4,P <0.05),与微觉醒总时间正相关(r=0.49,P <0.05)。服药情况因子与PSG 的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REM 潜伏期、N2 时间及N2%正相关(r=0.41~0.66,P <0.05 或0.01),与REM 睡眠时间及比例、N3 时间及N3%负相关(r=-0.53~-0.41,P <0.05 或0.01)。SRSS 总分与N2%正相关(r=0.47,P <0.05),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1,P <0.05)。

2.4 两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及主客观总睡眠时间比较 失眠症组主观睡眠潜伏期大于对照组[(126.93 ± 124.54)vs.(10.85 ± 4.38),P <0.05]。客观睡眠潜伏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失眠症组主、客观总睡眠时间均少于对 照 组[(204.44 ± 67.10)vs.(458.00 ±75.58),(378.44 ±86.88)vs.(479.90 ±38.95),P 均<0.05]。失眠症组的主观睡眠潜伏期长于客观睡眠潜伏期[(126.93 ±124.54)vs.(16.57 ±14.35)],主观总睡眠时间少于客观睡眠时间[(204.44 ±67.10)vs.(378.44 ±8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对照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失眠症患者在主观评价方面,如睡眠不足、入睡时间过长、早醒、多梦、醒来感觉差、依赖助眠药物等多于对照组(P <0.05)。提示失眠症患者存在较多睡眠问题,对自身睡眠质量评价较差。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失眠症患者存在总睡眠时间少,睡眠效率低、觉醒过多等睡眠结构改变,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不管是主观评价还是客观指标,均提示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差,存在各种睡眠问题。本研究还显示,失眠症患者服助眠药物情况因子分与PSG 的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REM 潜伏期、N2 时间及N2%正相关(P <0.01),与REM 睡眠时间及比例、N3 时间及N3%负相关(P <0.01),提示入睡困难、频繁觉醒越严重,服用助眠药的情况也更加突出。

本研究显示,失眠症组的主观睡眠潜伏期(SL)长于客观睡眠潜伏期,主观总睡眠时间(TST)少于客观睡眠时间(P <0.05);而对照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症患者对睡眠缺失的主观评价较PSG 的客观监测更严重[9],与汪早晨等[10]研究一致。

1 Sivertsen B,Krokstad S,Overland S,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associations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The HUNT-2 study[J].J Psychosom Res,2009,67(2):109~116.

2 张颖,吴旭东.失眠症因素分析与对策[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5):12~14.

3 骆春柳,潘集阳,陈伟菊,等,广东龙门县青少年失眠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120(3):401-403.

4 刘雅贞,蒋晓江.失眠的觉醒过度机制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5):525~527.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6 李建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简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51.

7 Iber C,Ancoli-Israel S,Chesson A,et al.The AASM manual for thescoring of sleep and associated events:rules,terminology and technicalspecification [M].Westchester: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Press,2007:17~48.

8 孙阳,杨志杰,古雅兰,等.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估与多导睡眠图参数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3):195~198.

9 杨劲,黄莉莉,李巧兰,等.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知觉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40~41.

10 汪早晨,陈太有.45 例失眠病人的MMPI 测试结果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1,24(3):167.

猜你喜欢

失眠症主观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新九针治疗失眠症验案1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浅谈蒙医诊治失眠症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