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猪口蹄疫的防制
2013-11-18潘耀荣张国良聂文安
潘耀荣,张国良,聂文安
(1.广东万士达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广东梅州514071;2.广东四会市畜牧兽医局,广东四会526200)
猪口蹄疫俗称“五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这是世界上流行历史最长、传播速度最快、发病率最高、破坏性最大、控制和扑灭工作相对困难的动物疫病,备受全世界关注。被国际兽医局列为A类第一位烈性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划为第一类传染病之首。
为帮助广大养猪朋友了解猪口蹄疫的流行新特点,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做好春季猪口蹄疫的防制。现根据笔者长期的兽医防制与技术服务实践,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对本病流行的新特点及防制对策,浅析于下,以供参考。
1 口蹄疫流行新特点
1.1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原来猪口蹄疫的发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深秋至第二年四月底五月初的寒冷、潮湿季节。
1.2 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
由过去潜伏期1~2天,主要表现蹄部、口腔、鼻盘等部位的典型症状转变为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往往造成误诊、误治。
1.3 中小型猪场多见发生
春夏季猪口蹄疫基本发生在中小型猪场,且出现较高的死亡率。这与猪场布局、管理水平及生物安全概念有着重要关系,如笔者服务过的某养殖小区,在一条狭长的小山谷中,密密麻麻建起近10家猪舍,各场之间,近在尺咫,又基本上靠饭店酒家的泔水喂养,管理粗放,人流物流频繁交错,生物安全措施缺位,常年疫病不断。
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24~96小时,人工感染潜伏期18~72小时。
虽然临床症状不是十分典型,但病猪蹄冠、蹄叉和副蹄等处出现水泡和溃疡,局部发炎红肿;运动障碍,严重跛行,卧地不起;吻突、口腔、母猪的乳头乳房等处有时也会出现水泡和溃疡等症状。
仔猪感染后出现发热、呕吐、厌食等症状。常因心肌炎、肺炎、脑炎、胃肠炎、腹膜炎等继发感染而死亡率较高。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尸体消瘦,鼻镜、唇内黏膜,齿龈舌面上发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水泡疹和糜烂病灶,个别猪局部感染化脓,有脓样渗出物,心包膜有弥散性或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状心肌坏死(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状。幼龄仔猪外观往往看不出口蹄疫变化,剖检时可发现腹腔有大量纤维素性炎,或急性胃肠炎变化,偶尔可见心肌变性或坏死。肺部有散在出血点。有些猪见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口炎、卡他性出血性胃肠炎。
4 日常防制对策
口蹄疫与其他条件性疾病不一样,其病原不可能长期共生于健康猪体内侍机发病,而是从场外传(带)入而导致暴发成灾的,因此如何千方百计杜绝外来病原的入侵,是预防口蹄疫发生的头等大事,所有的日常预防措施都应该在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健康水平的前提下,认真围绕杜绝病原入侵这一主线运作!
4.1 实施封闭式管理,杜绝病原入侵
杜绝病原入侵的核心内容就是严密的封闭式管理,即对外来人员、车辆实施控制与消毒。这一点规模化养猪场相对做得较为严谨到位,而大部分中小猪场却相当缺欠,在本病高发季节也仍不以为然。这不但是防疫意识淡薄所致,更主要的是“把五号病当感冒”的错误思想作崇的结果。因而,这一类猪场,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改变错误观念,强化人流物流的控制和消毒,且形成长期性、制度化,这才是做好杜绝病原入侵、有效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所在!
4.2 严防本场员工将病原带入场(舍)内
在生产实践中,本病高发季节,因员工自由出入,将口蹄疫病原带入场内而暴发流行的例子枚不胜数,应引以为戒,长年发生本病的地区,更应特别注意。
对策:在大门口增设本场员工专用沐浴更衣消毒间,一线生产人员因事外出时,先将一套干净衣物置于消毒间内,回场时,更衣沐浴消毒后,换上原先准备好的干净衣物入场,换下的衣物留在消毒间内经紫外线灯照射或臭氧消毒12小时后取回(新招入场员工也按此办理,并经2天自然净化后上岗)。笔者在多个大型养猪企业推行此法,猪场从未发生过重大疫情。这种方法对于疫病高发季节或疫情常发地区因急事外出员工或本地员工较多、控制外出不便时,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应急补救措施。
在开展ESP教学之前,定位ESP、EGP和专业英语教学,组织专家和一线授课教师,进行有关主题讨论和论证,明确ESP体系下各个不同课程体系的定位,重点讨论ESP教学在哪些方面异于EGP教学?又与专业英语教学有何差别?这关系到ESP教学的教学设置,关系到如何在ESP教学实践中的把握语言性教学和知识性教学。
4.3 慎重引种,防止“引入”病原
在本病高发季节引种是引入病原、暴发本病最危险之举。广东某生猪育肥生产基地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在本病高发季节仍不间断地从疫区采购猪苗,结果导致了本病在基地内养户间终年不息的发生与流行,损失极为惨重。在本病高发季节必须停止引种,确有必要,亦应周密调查了解,切勿从病场疫区引进,且入场后必须于隔离区严格隔离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转入生产区合群并养。
4.4 提高群体健康水平,降低猪群易感性
4.4.1 加强饲养管理
喂给新鲜、全价、充足的日粮、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和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以提高猪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4.4.2 切实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控制口蹄疫发生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这已为广大养猪人士所共识,加上注射口蹄疫疫苗属于国家规定的强制性免疫,所以免疫注射的自觉性较好,注射密度也较高,猪群理应得到免疫抗体的有效保护。但由于绝大部分中小猪场多采用“一刀切”的免疫方式,次数有限,接种时间间隔长,免疫力衰减或抗体滴度参差不齐,无法抵御强毒攻击,病原一旦入侵,就会暴发流行,这往往就是口蹄疫仍能在某些猪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进行疫苗抗体检测,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补针或普注,十分必要。
笔者建议:仔猪50日龄首免,8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在本病高发季节(每年9月至第二年4月),为了确保口蹄疫疫苗抗体水平均匀一致和保持较高抗体滴度,全群应每隔3个月普注一次;同时,对全群普注后的新生群体,必须按免疫程序及时补针。这是相当一部分中小猪场的成功经验,也是笔者长期兽医实践的心得!
规模化猪场或有条件的中小猪场可在疫苗接种21天后进行一次免疫效果的检测和评价,没有达到抗体水平的,应查找免疫失败原因,并及时改进补注。
药物预防是防止口蹄疫发生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本病高发季节,应选用增免疫、抗病毒、抗细菌的药物及中药保健制剂,混饲混饮,实施预防性投药,以提高猪群健康水平,这对防止本病发生具有重大作用。
5 猪场疫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
5.1 划定“疫点”、“疫区”
一旦发生疫情,并确定为本病之后,把已发现病例的猪舍,划定为“疫点”,“疫点”周边200米内的所有猪栏,划为“疫区”,其余划为“威胁区”,各区设置明显警示标志牌。
5.2 疫点实施严密封锁
疫点及疫区的饲养人员,一律原地住栏食宿与作业,不得外出,饭食及生活用品均由专人配送.。
病猪栏所有棚布全部放下,保持密闭状态,防止病原风源性扩散传播;场内人流物流严格控制,一切非本区域工作人员严禁进入疫点、疫区。
5.3 紧急扑杀第一头病例和同栏(群)猪只
实践证明,这是直接消灭病原、防止疫情蔓延、确保猪群安全的最果断、最有效的办法。即当发现疑似口蹄疫病例时,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兽医技术人员进行会诊或送检。确诊后,立刻采取果断措施,封锁病猪舍(疫点),采用非放血方式扑杀病猪和同栏猪只,在严格的兽医卫生监督下,用密封塑袋或密闭车辆运至安全地段进行无害处理。被病猪污染的栏舍,以高效消毒药水反复、彻底、严格消毒。相邻或同舍各栏的地板、墙壁和空间也以同样药水带猪消毒,每日4次。
5.4 强化免疫注射
疫情一旦发生,全场猪群除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之外,其余猪只,实施一次高效疫苗紧急接种,隔2周后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对于贵重种猪和仔猪,有条件时,最好实行高免血清预防与治疗。免疫注射时务必做到一猪一针头。免疫注射工作需尽早、同步进行。
5.5 全场执行严格消毒
消毒是切断病原传播、防止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是猪场疫情发生后必须采取的重大应对措施之一。
5.5.1 本病原对酸及醛类消毒药剂特别敏感,全场猪群、猪栏及舍内人行道可用0.5%~1.0%的过氧乙酸或1︰2000浓度的醛迪1号带猪喷雾消毒。疫点、疫区每天4次。
5.5.2 加强大门口及各栏舍出入口消毒池的管理,投放3.0%烧碱溶液或1︰2000浓度的醛迪1号溶液或同一浓度的金碘溶液,三天一换,确保药液新鲜有效。
5.5.3 全场所有通道的路面和栏舍周边,用1:400的复合酚彻底喷洒,一天2次。也可以厚撒一层生石灰粉,每周覆盖播撒一次。
5.6 全群实施紧急预防性投药
一旦发生疫情,全场所有猪群立即投饮0.2%~0.3%的柠檬酸溶液,至少连用10天。同时,选用增免疫、抗病毒的中药制剂、抗菌药物及电解多维实施混饲,特别推荐用药方案如下:
强效蹄疫康1000克+抗菌前锋500克+电解多维300克/吨,混饲(混饮剂量减半),连用7天。
百毒疫肽(或替米先锋)1000克+电解多维300克/吨,混饲(混饮剂量减半),连用7天。
亦可适当选用其他广谱、优质、高效及长效抗菌药物,实行中西兽医相结合的防制方法,切实投药。
6 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
死猪严禁外卖和剥食,猪尸和被污染的饲料杂物,用密封袋密封专车运到边远安全地方,挖深坑加石灰掩埋,运输车辆彻底消毒。病猪栏的粪便污水需经严格消毒无害化处理后才可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