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与腹部按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胃排空的影响
2013-11-18陈惠冰卢小清
陈惠冰 张 岩 卢小清
CHEN Hui-bing,ZHANG Yan,LU Xiao-q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Zhongshan City,Zhongshan 528401,China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并发症,其中以早期的胃排空延迟为常见。大多数脑外伤患者在1周内均有胃排空延迟,半数以上患者在伤后第2周内仍有胃排空延迟[1]的现象。胃肠排空障碍引起的营养不良、肠道细菌和毒素移位、胃液反流和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我院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出现胃排空延迟的患者实施捏脊与腹部按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9月-2013年4月我院ICU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西医诊断标准[3];②符合胃排空延迟的西医诊断标准[4-5];③1周未曾服用抗胆碱能、解痉、止痛、止吐、抗酸药物及其他胃动力药物者;④年龄18~60岁;⑤预期住院时间≥1周。排除标准:①不可逆的临终状态或者家属要求放弃治疗的;②颅脑损伤前确诊患有糖尿病;③患者合并其他影响胃排空的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如胃肠肿瘤、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④高热(口腔温度>39℃)、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溃疡和破损、存在急性脊柱及脊髓损伤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治疗组男8例,女7例,年龄18~52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5.6±1.4)分;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19~46岁,GCS评分(6.13±1.5)分。2组性别、年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脱水、营养脑神经、冬眠治疗等。对照组不予捏脊与腹部按摩,治疗组在入院后12h内开始给予捏脊和腹部按摩,早晚各1次。2组在试验观察期间均不给予增强胃动力药物以及除捏脊与腹部按摩以外的其他中医治疗。捏脊与腹部按摩方法如下。①患者取侧卧位,背部、腰部、骶尾部充分暴露。医者站立患者左侧或右侧,用双手掌上下推、擦,以皮肤温热、肌肉放松为度。然后,两手呈半握拳状,两手食指中节背紧抵脊旁。用双手拇指、食指从患者长强穴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两手交替进行,随推随捏,随捏随推,一直捏到大椎为止,重复3~5次。从腰骶部开始,向上每一椎体,都要利用双手的腕力,提捏1次[6]。②捏脊后,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屈曲,进行腹部按摩,双手重叠(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以大鱼际和掌根着力,以神阙穴为中心由内向外顺时针按摩患者腹部,力度适中,按摩300次[7]至腹部有发热感。③捏脊与腹部按摩结合,上、下午各1次,20min/次。
1.3 胃半排空时间测定
检查前为患者留置胃管,抽空胃液,摇高床头45°,将凸阵探头置于患者脐上2~3cm偏左,确定胃窦胃体三界面的最大前后径。空腹时,胃的声像图随其潴留液多少、收缩状态及断面部位的不同而异,可表现为月牙形、马鞍形及椭圆形。中心强回声与周围强回声间的低回声带是正常胃壁回声。标记此部位,测定最大径为Db,然后让患者鼻饲37℃10%葡萄糖500ml作为试餐,5min内鼻饲。鼻饲液体后胃腔充盈呈无回声区,内有散在微小气泡及粘液形成的强回声点,易浮动,胃腔周围可显示正常胃壁结构,分别于即刻、连续6次测量由于胃窦收缩、舒张所引起的最大径为Da,此后每隔5min测定1次由于胃窦收缩、舒张所引起的最大径,记录为Dn。胃内残存率=(Dn-Db)/(Da-Db)×100%。胃内残存率减少50%时,所需的时间为胃液体半排空时间(T1/2)[8]。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时间段(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所测得胃内半排空时间 T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α=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T1/2比较
治疗组第1天的胃半排空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及第7天的胃半排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T1/2比较 (min)
2.2 治疗组不同时间段的T1/2比较
治疗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的T1/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治疗组不同时间段T1/2的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第3天和第7天的胃半排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在治疗组当中,第3天和第7天胃半排空时间均明显短于第1天。这说明捏脊与腹部按摩能缩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胃半排空时间,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胃排空。治疗组与对照组第1天的胃半排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捏脊与腹部按摩的起效时间较慢,治疗时间不宜少于1天。在治疗组中第3天和第7天的胃半排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时间延迟到7天会比3天效果更好,而最佳治疗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捏脊与腹部按摩促进胃排空的机制尚不确切,但一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①捏脊时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至下丘脑,其冲动引起下丘脑分泌及调节内分泌系统,从而释放出各种激素,调节胃肠动力[9]。②腹部按摩时,治疗信息会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由大脑发出信息使迷走神经兴奋,增强机体胃肠活动,刺激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使紊乱的胃蠕动节律恢复正常。另外,腹部按摩可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毛细血管渗透性,改善脏器及局部组织的供血,减轻胃肠及局部组织的水肿,改善缺血,促进胃排空。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捏脊与腹部按摩能兴奋迷走神经,减退胃肠及局部组织水肿、改善缺血、增强胃肠运动、降低胃泌素的分泌、刺激消化酶分泌量增加等作用[10]。
本研究将捏脊与腹部按摩运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可解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排空延迟的问题,防止胃反流及胃潴留的发生,减少由此可能导致的误吸,并可尽早地给予胃肠内营养。早期进食和鼻饲可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和补充能量,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再者,捏脊与腹部按摩简便易行、患者痛苦小,易为患者及家属接受。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
[2] 陈英姿,陶福正,王和浩,等.早期鼻饲生大黄粉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胃排空的影响.中医中医药科技,2012,19(1):81-82.
[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2,254.
[4] 杭春华,史继新.创伤性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江苏医药杂志,2003,29(11):851.
[5] 周信文,刘新华.推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B超胃排空检测前后的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4):59.
[6] 彭承宏,彭淑牖.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362.
[7] 朱立,宗城,黎鳖.早期肠道喂养在烧伤休克期腹腔脏器复苏中的作用.中华创伤杂志,1998,14(1):31.
[8] 吴丽桑.B超下观察金龙汤对胃排空功能的作用.广东医学,2001,22(4):354-355.
[9] 王曙辉,唐纯志,杨丽霞,等.捏脊结合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新西兰兔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影响.湖南中医杂志.2010,26(4):115-117.
[10] 李昌萍,朱幼勤.按摩治疗胃下垂34例小结.按摩与导引,198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