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展望

2013-11-16王茂林

江淮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民生经济发展

王茂林

(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 100097)

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时期,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工作实践,我对十八大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谈点看法和认识,以期深入领会十八精神实质,对十八大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供相关决策者参考。

一、我国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格局不会变

在过去的2012年,由于我们面对国家宏观经济增速回落的事实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使得许多人对十八大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产生了担心和忧虑。为此,我特别提出坚持了多年的观点:未来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如十八大报告和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那样,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尽管不少,但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国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格局不会变。

(一)我国经济增速回落既符合经济规律,也是发展必然

2012年第二、三季度以来,GDP同比增长连续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不仅一些地方经济增长处于低迷、股市不振,而且诸多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滑,有些企业甚至面临倒闭。同时,房价没有大的变化,物价和人力资源成本等却明显增加。但是,经济增速由高到低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一些企业陷入困境、面临新选择,不是我国独有,是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每个国家都经历过的,这也是世界经济规律决定的,是发展的必然。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保持长期的高速增长,增长速度适度调整是各国根据国情的正确选择,中国的适度减缓完全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我们面临的是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增长速度适度减缓也在情理之中。上世纪初期的美国和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也面临了同样问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启发。

(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符合党中央宏观调控预期

2011年党中央主动调低增速,在 “稳中求进”总基调引领下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和激励举措,以及近来多次申明十八大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连续性。这些既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形势及时做出的准确判断,也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推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怀疑带领我们实现今天幸福生活的党中央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同时,应该看到2012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平均增速为7.7%,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指数同比上涨1.7%,涨幅降至33个月来最低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为50.2%,重回 “枯荣线”(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以上;而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8%,环比自2012年5月以来首度“转正”。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这些数据,表示我国的企稳态势已比较明显,第四季度还有一定程度的提升。11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0%,涨幅较上月反弹0.3个百分点,1—11月份平均,全国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7%;全国PMI指数为50.55%,环比小幅增加0.35个百分点,保持了温和上升态势;全国PPI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0.1%,1—11月份平均,我国PPI同比下降1.7%。这些数据表明党中央一定有能力带领我们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三)我国经济未来长期增长的潜力依然很大,不容怀疑

我国有13亿多人口,是全球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同时,还有大量待发展的区域和新的发展空间。尽管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均还比较低,仍然是一个还不太富裕的发展中国家,人们渴望摆脱贫困、追求富裕、努力工作的热情仍在,中西部地区求发展和沿海及东部地区求跨越的劲头和动力没有丝毫变化,而在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换届后的新一届各级领导一定会带领大家去实现十八大确定的新的战略目标。此外,党中央已为我们指明,我国经济未来的动力在自主创新,未来的空间在城镇化。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2011年我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人均GDP仅达到美国11%,排名世界第89位。历史经验表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从综合经济因素和客观条件分析,中国的内在发展动力和潜力以及13亿人口摆脱贫困的信心都会直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未来仍然有10—20年的经济较快增长前景,中国经济的潜力是不容怀疑的。

(四)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原始动力仍然存在,必将集聚

我国经济过去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靠的是改革激发的活力。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尽管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但绝非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人们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对贪官污吏惩治不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及经济垄断行为蔓延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问题,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改革完全可以解决。十八大加快改革进程,近来诸多贪官污吏被惩治,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和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已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必将集聚原始的改革动力,激发人们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力,更会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二、经济增长受国际影响因素正发生新的变化

近段时间以来,国际社会某些人对中国越来越持怀疑态度,对我国的发展不看好,特别是美国的国际战略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各种渠道限制中国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各种各样“唱衰中国”的声音。加之,国内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问题和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对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加快改革进程,攸关未来3—5年社会稳定等提出疑虑。这些担心和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但万不可过分忧虑和担心,有些建设性的意见也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尊重。

未来十年,和平、合作、发展仍是世界经济发展主流,尽管我国要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但总体上看,国际环境于我有利因素也不少,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坚持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十八大为我们描绘的宏伟蓝图,全面落实十八大的战略目标,解放思想,深入改革,扩大开放,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心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的实际问题,紧紧抓住和抓好这一关键发展期,调整结构、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将会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国际经济发展中,对我国的积极因素、有利条件还是比较明显的。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首先,这场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未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技术进步、产业转移和贸易自由化等重要因素,仍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信息通信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劲动力。全球产业转移日趋活跃将给我们带来更大机遇。其次,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多极化的国际新格局将逐步形成,安全与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第三,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压力正在转化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动力,传统技术和产业的衰落将为新技术、新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只要我国抓好自主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积极推动新产业发展,扭转我国产业处于世界产业末端的局面完全有可能。第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国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和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如今不仅得到不少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而且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已开始主动与我国寻求深度合作,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第五,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和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带来社会需求的扩大,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必将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而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也必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推动力量。第六,尽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国有企业通过深入改革,会继续发展和壮大,但是随着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企分开成为必然,行业和部门的经济垄断必然要走向终结。我国民营经济将会出现新一轮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的民营化将是未来十年的总体发展趋势,必然为非公经济发展迎来更大空间。从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到,未来五年,不仅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平衡区域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成为发展重点,而且深化改革、坚持开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改善收入分配体制和保障民生等也都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只要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鼓足勇气、增强信心、从容应对国内外挑战,必然会从中找到各自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也必然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崛起的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尽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实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但这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各国的重视。最近,也可看到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追求新的目标。G20国家也在为此积极寻求办法,采取措施加以协调解决。因此,总体发展趋势是有利于我们的。有理由坚信,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主政,通过理顺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积极外交政策等,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走上内生增长道路,迎来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受国际因素影响,也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入发展逐步降低。

(二)关于国际社会的质疑之声

国际社会不看好中国发展的怀疑态度由来已久,特别是有一些人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故意扩大,混淆视听,不同程度给这些持怀疑态度者以口实。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少数富人行为不端,所引起的负面影响等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此外,我们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低估,比如网上新爆出的一位新产妇从美国一次性疯狂购买了一个集装箱的婴儿用品和礼品等。要想改变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怀疑态度,不仅需要让更多外国人走进来,了解我们的成果和真实的一面,也需要我们在走出去积极推介的同时,表现出每个人具有良好的继承优秀传统、全面发展的素质。

(三)关于大家担心的美国亚洲战略

美国亚洲战略只是奥巴马为竞选连任总统和维护其利益集团抛出的一张牌,他不会轻易将中国偌大的市场需求抛给欧洲或其他国家。明智的美国政企界有识之士明确表示,只有中美合作、共同发展,才真正符合美国利益,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如果中美对立,导致的严重后果大家都不愿意看到,也不希望看到,这也不符合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经济全球化的总要求。而关于日本就钓鱼岛归属问题引发争议的结果,只能是让日本蒙受更大经济损失和激发我们更大的爱国热情。日本新上任的领导也承认中日是重要邻国,处理好中日方面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日本社会和民众十分明白,中日严重对立,其后果不堪设想。据日本媒体报道,钓鱼岛问题发生以来的几个月,日本付出的沉重代价已超过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损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不会更大范围蔓延,何况此事已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重视,就欧洲各国来讲,他们有能力、有潜力来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南海的争端和国际投资的争夺,也不可能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必须互相依存,中国已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不用说是一致认可的最大市场。

(四)关于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

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专家学者的质疑,因为他们有的建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有理由坚信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定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定能担当起传承接力和继往开来的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人,有着独特的成长背景,在“文革”中经历了冲击磨砺,对我国的基层社会十分了解;在改革开放初期接受了正规教育,对改革理念深切认同;在地方工作期间抓过经济、管过党务,对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和重大问题具有决断力。特别是他们自中央履职以来,言简意赅的讲话内容,务实沉稳的工作作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严格要求和实干兴邦的庄严承诺等,均让我们坚信,他们一定不会辜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期待,一定可以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十八大的既定目标。

三、重点领域改革将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我国当前经济运行虽已出现企稳,这主要得益于不少基建项目的重新启动,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有所回升,但是基础并不牢固。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并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大家知道,基础建设投资和刺激调控政策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应急举措,并非长期有效,不仅对资源有效配置不利,而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会越来越弱。在我国未来的经济格局中,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尽快激发内生增长动力,才是根本出路。谁先调整经济结构,谁调整得更充分、更有效,谁才可以掌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稳增长的本质是转型发展。

近几年来,通过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增长机制正在发生改变,从以生产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生产效率和消费需求为中心,进入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分工深化、需求导向的新阶段。可是,更大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未很好进行,推进产业组织和形态调整的过程远未完成。企业尽管在进行着兼并重组、努力提高行业集中度,逐步走向集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但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并未形成。其中的最大原因是我们地方领导干部的观念还未彻底转变,还没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落到结构调整中,以及现行经济管理的机制体制还是主要障碍,亟待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现在担心的不是增长的速度,而是少数领导同志借口“稳增长”又掀起一股新的投资热,把转变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国民增长模式又抛到一边去了,所以,2008年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后,在推进转型发展问题上,中央在多次会议和重要场合都反复强调要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动摇”: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信心决不能动摇,二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决心决不能动摇,三是以人为本、为民造福、做好民生工作的要求决不能动摇。

当前针对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突出矛盾,最需要的几项改革已经相当明显,并已形成基本共识。一是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经济的关系,改革行政审批和监管的方式。政府要建设成为公共服务性政府,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府部门不要直接管理经济,而且要摆脱垄断行为,构建真正公平竞争的平台。当然,不是完全取消行政审批,而应把行政审批的过程尽量地科学化、专业化、透明化。二是公共财政改革需要新思维。我国的财政要成为公共服务性财政,要建立和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体制,应进一步增加资产性和资源性的税收。对地方政府而言,过分依赖土地融资方式不可持续,必须拓展新的财政来源。三是金融系统改革需要实质性推进。当前中国银行业资产过于庞大,占GDP的比重超过了200%,远远超过A股市值所占GDP的比重,面临风险很大,需尽快解决。四是司法改革亟待完善。如减少地方政府对司法系统的干预已迫在眉睫。五是建立健全最基本的、面向百姓的福利保障制度等,让老百姓进一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需要形成“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新动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无论是促进企业的发展,还是增强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都需要深化改革。如今,这一共识已得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的认同,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已提上日程,未来2—3年中,大家一定可以见证,重点领域改革必将推动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激发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我国经济一定可以在新的机制下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

四、应把民生经济作为发展方向

前面,从三方面谈了对十八大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走势的初步认识,希望大家能坚定信心、理清思路,切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真抓实干和稳中求进上。“城市、民生、经济、转型”,在多种场合我都谈到过诸多观点,特别是在2012年3月份我出版的《求进与给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思考与探索》一书中,对“城市、民生、经济、转型”有详细的阐述和鲜明的观点。现在看来,这些看法和观点是完全和十八大精神吻合的。在此再重点强调一下民生经济问题,希望有关政府领导、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关注。

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把发展民生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作为今后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关于“民生经济”的概念及涵义,当前专家学者各有见地,但普遍认同的是:把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价值取向,通过理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率、质量,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即:民生与经济相关联,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的物质保障,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民生经济就是基于民生与经济的这种关联,把民生工作与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以经济运行方式实现民生建设目标,达到发展目的与手段、效率、公平的统一,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全体人民共享。

民生经济的概念和涵义概括起来看似简单,但是发展民生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的许多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和现实利益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解决。中国生产力学会2011年底已将其纳入了学会的课题研究计划,正在进行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发展民生经济的条件,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将发展民生经济提上议事日程,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尽快拿出合理的推进建议。

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把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作为重要目标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描绘出一幅美丽壮观的宏伟蓝图,让我们倍感自豪,更感到责任在肩、使命在肩。我们的先人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把人类视作自然界中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对中华文明的极大弘扬和传承。同时,这一明确要求不仅局限在我们节约能源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而且也要求我们每个人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为此,我们每个人应把握美丽中国建设要义,努力做好生态文明担当,更加自觉地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维护者。所有企业都要自觉地履行环境责任,我们应该带头彰显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通过增加更多的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实现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民生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