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教与学”的改革创新研究

2013-11-16陈晓荣朱保成

江淮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与学体育教师大学

陈晓荣 朱保成

(1.安徽医科大学体育部,合肥 230032;2.安徽大学体军部,合肥 230039)

大学体育“教与学”的改革创新研究

陈晓荣朱保成

(1.安徽医科大学体育部,合肥 230032;2.安徽大学体军部,合肥 230039)

不同群体对体育教学改革和学习改革存在重教轻学、轻教轻学、重学轻教等认识偏差,体育教改和学改的先导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与发展,教学思想的改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中要注意解决好教学中心、师生地位作用、师生关系与学生发展内涵等问题,在体育学习改革中要注意解决好体育学习改革目标、师生的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素质的提高与体育学习素质的评估等问题。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遵循体育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学;教学思想;教学改革;学习改革

大学体育教什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以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体育教育这个大学教育资源不至于浪费而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益?这是多年来广大高校体育教师一直在探究的问题。从单纯的研究大学体育教育思想或大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进行探讨已很难解决目前存在的大学体育教育问题了,特别是把体育教育思想和学生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则更显孤立。体育教学改革不能脱离体育学习改革而孤立地进行,更不能忽视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要而盲目地进行,对大学体育改革的研究必须以学生体育学习目标、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联系的观点进行研究。我们必须同时从“教与学”这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研究。

什么是体育教学思想呢?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学深刻思考后所形成的对体育教学特有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不仅表达了对体育教育事业、对学生热爱的情感上的自愿,也表达了理智上的自觉。这种自愿与自觉,是对理想体育教育的追求,表现为体育教育的自觉和自由。具有体育教育自觉的教师才会对如何保证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有所追求,也才会在具体的教学行动过程中有所表现;才会有清晰明了的体育教育理念,这种体育教育理念才会逐步成为教师的体育教育信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要把体育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

大学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后的落脚点是什么呢?答案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体育学习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体育教学改革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学习改革这两个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思想必须率先改变,变“教学生”为“教学生学”,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上要化被动为主动,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产生对体育的兴趣,科学合理地利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赋予自己的选择权,作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人公”。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合力求“变”,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目前体育教学观念上的偏差

1.体育教师层面上的观念偏差

一是重“教”轻“学”。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不少成果,诸如学生自主选课、体育俱乐部制、课外辅导制等,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体育教学中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未能从根本上打破,体育教学改革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视角展开,从“教”的角度去重新设计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乃至于课程设置和考核办法。教师备课,仍然是备大纲,备教材,备场地器材,很少或根本不备学生,更毋庸说备每个学生。体育教学重“教”轻“学”的情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实际上并未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藩篱。

二是重“矢”轻“的”。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射向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矢”。大学生强健体魄,至少学会一项体育技能,热爱体育活动,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大学体育的培养目标,即“的”。“有的放矢”,针对大学体育教育目标来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应是体育教师的不懈追求。但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体育教师忽视大学体育的培养目标,很少关注学生的体质变化、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和体育人格。许多教师仍天经地义地将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学的全部,且学生只能充当“课程接受者”的角色,而对学生体质和体育素质的发展,对体育中隐含的情意因素很少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只着眼于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本身,很少关注课程的总体目标,没有全面领悟大学体育教学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对体育教学目标的一些重要方面,如健康意识的促进,体育兴趣的激发,良好体育习惯的促成,乃至人格的培养等,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无所作为。

三是重“群体”轻“个体”。现在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预先设定的,是为大学生“群体”所做的设计。体育教师在具体组织实施教学时,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使对学生个体有所关注,也偏向那些体育技能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特别需要指导、鼓励和帮助的体育“差生”,则很少关心。体育教师教学中这种重“群体”轻“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意识的缺失,它导致体育教学不能激发全体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难以实现学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2.非体育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偏差

一是对体育课作用认识上的偏差。不少高校的非体育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育课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蹦蹦跳跳,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生参加活动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其他都不重要,不要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多少东西。他们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体育课的全部教学价值和育人价值,他们不仅轻视体育课在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上的作用,更没有认识到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体育课是在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基础,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二是对大学体育功能认识上的偏差。大学体育的功能是什么?相当一部分非体育工作者认为,大学体育无非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技能,能做好这两点就很不错了。他们没有看到体育在大学生德育、美育以及人格塑造上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条件、特点和优势,没有意识到大学体育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团队精神的培养,勇敢顽强、拼搏进取、诚实合作、健康向上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二、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观念偏差

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观念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轻老师引领偏自主学习。虽然现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已逐步走向成熟,他们也从依赖、他律逐步向独立、自律的方向发展,学生自身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也进一步明确,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比较,他们却显得那么的不成熟。确定学生该学哪些主要学习内容、怎样去学以及什么时机学,这个类似引路人的作用是教师的天职,是学生所无法代替的,教师的循循善诱及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教师的教学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在体育知识的获取和体育技能的提高上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轻知识学习偏技能提高。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实行体育课选课制,这为学生深入学习熟练掌握某项体育技能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中有意识地学习提高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技能。与此同时,学生中又出现了一种偏向,那就是把体育课当作专项技能课,不重视体育知识、体育理论的学习。由于不注重知识的学习,缺乏理论的指导,这部分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会比较缓慢,随之他们对技能学习的热情也会下降。体育技能学习的科学性、系统性、渐进性、针对性,只有在掌握体育理论和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更重要的是,体育知识乃至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大学生要成长为全面发展的 “文化人”,体育文化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三、高校体育中“教”的改革创新

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在考虑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的同时,必须注意如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如何启发学生学习,使得学生能独立思考达到独立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教师对教学的主导性同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时状态、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体需求,优化学生发展的目标决策、目标实现及其控制。要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高校体育的改革创新,教育者必须解决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坚持高校体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多年来,一直存在高校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争论。“以教师为中心”者认为,教学活动中,最终决定教学行为的是教师对教育思想的理解、认知和加工。“以学生为中心”者认为,教学活动的最后落脚点是学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就是教学任务的终结。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教学活动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主导作用最终还需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众多的个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教师怎样引导和安排体育课的教学呢?体育教学如何满足众多学生的众多需求呢?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教学活动虽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需求”才是我们体育教学的中心。

(二)充分发挥体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包括德、智、体、美四方面。其中,“体”是指体魄,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大学体育活动中的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坚韧顽强、遵规守纪等,是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体育健康知识的获取,有静有动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大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提升。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和其中的乐趣,使大学生获得了身心健康。体育活动中展示的形体美、节奏美、和谐美、精神美等,是大学生美育熏陶的重要元素。由此可见,大学体育本身所具有的诸多教育因素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高校在体育工作中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和运用这些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大学体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作用。

(三)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器”,在学习中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安排。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彻底破除这种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教学目标偏离“大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脱节,教学过程没有师生互动,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坚持体育教师主导体育教学与学生自主体育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与学生对自己的因材求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也是必须的。这两个教学原则也决定了现代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高校体育中“学”的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的改革逐渐受到重视,但对此的研究和实践还远不够。我们认为,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要加大力度。在正确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创新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清体育学习改革的思路

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必须将学生作为改革的主体。体育教师必须在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中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素质为基础。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的目标应是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韧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做学习的主人。

(二)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必须多管齐下

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打破因循已久的体育学习模式,改变以往的体育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也不可能靠一招一式就能奏效。我们必须系统设计,多管齐下,分析研究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或改进。体育课程的改革,学校体育设施的改善,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与经常性,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学生体育社团的扶持和发展,学生体质状况的跟踪和反馈,个性化体育运动处方的实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科学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激励机制的创设,如此等等,都需要有关各方下大力气解决和落实。只有各有关方面达成共识,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坚持不懈,不断推进,才有可能实现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的目标。

(三)把大学生体育学习素质作为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大学生体育学习素质是指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上所具有的基本品质,包括体育学习的观念、情感、能力、行为、人格等。大学生体育学习素质决定了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体育学习素质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直接反映。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素质是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的基础,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把大学生体育学习素质作为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之,体育教学思想与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问题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不同的群体对体育教学有不同的认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认识偏差,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把握好体育教学思想改革和体育学习改革的核心,在实践中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要针对制约和影响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各类因素进行综合改革,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思想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审视,摒弃片面、落后或错误的体育教学思想,破除旧的教学模式,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学为主体”教学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生自主体育学习的需求,大力推进包括大学生体育学习改革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中有更多的收获,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美〕奥苏贝尔·鲁宾逊.教师的个性品质[A].瞿葆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罗晓路.教学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J].心理科学,1997.

[3]刘学惠.国外“教师思想研究”评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5).

[4]王振宏.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1).

[5]林毓琦.大学学习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6]陈卫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实践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7]刘春玲.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2).

[8]谢德民.论学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9]王本陆.面向 21世纪的学生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8,(10).

[10]林毓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3).

[11]林毓琦.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1987(2).

(责任编辑 木 宸)

G80-3

A

1001-862X(2013)03-0180-004

陈晓荣(1964—),女,安徽医科大学体育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朱保成(1963—),安徽大学体军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教与学体育教师大学
楷书的教与学
《大学》
教与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