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共空间与环境陶艺的关系

2013-11-16姜胜杰

艺术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陶艺空间环境

姜胜杰

一、公共空间与环境陶艺的定义与类型

公共空间从广义上说可分为自然环境空间和人造环境空间,前者指自然界的空间环境,一般指除了人类聚居的空间之外的自然环境空间;后者则指经过人为改造的空间环境,是经过人改造、设计过的以适应人类自身公共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空间,主要指城市、乡镇等人口聚居地周围的空间环境,以及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等环境空间。在现代城市中,很少存在天然的自然环境空间,如果有,比如湖泊、丛林等,都是十分珍贵的财产,应该大力保护,合理利用。而人造公共环境空间则相对较多,如广场、公园、街道、车站等。尤其是广场和公园,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公共性场所,它提供了市民室外活动及公共社交的空间。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可以有效缓解都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抑感。公共空间,不仅可以让人们在其中休闲娱乐,而且更可以为人们提供思想交流的场所,使公众更便利地参加艺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环境陶艺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仅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陶瓷艺术能够在精神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状态。

公共空间是环境陶艺存在的基础,给环境陶艺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参与方式和理由。很难想象,一个连公众自由活动、说话的公共空间都没有的社会,怎么可能会产生环境陶艺。反过来,环境陶艺能赋予公共空间以艺术品位和精神内涵,尤其是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公共开放性特征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理念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环境陶艺以其特有的艺术功能也势必在慢慢地重新塑造着我们的公共环境空间、生活方式甚至精神家园。

二、公共空间为环境陶艺提供空间基础

环境陶艺所存在的公共空间环境必须具有“公共性”,可以说如果没有具有“公共性”特征的空间环境,就没有环境陶艺。但又如何使空间具备“公共性”特征呢?这一点取决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公共空间存在的条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态具有“民主性特征”。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作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大众来说,他们只是存在于这种空间环境之中的劳动者,无权享用这种空间环境以及存在于其中的艺术品,其专制体制决定了不可能存在“民主性”和“公共性”,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环境。在这个时代产生的环境陶艺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陶艺,如明代的九龙壁,虽然其材质是陶瓷,也存在于开阔环境之中,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态不是民主社会,九龙壁存在的开阔环境不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环境,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陶艺作品。

随着中国当代社会政治民主、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崛起,以公共活动空间为中心的公共环境建设应运而生。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对社会公共事物的包揽包办,很难建立具有普遍认同感和自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文化形态。因大众参与建设自身生活空间的公共空间环境、公共空间制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趋于消退,而惰性和依赖性趋于上升,结果是阻碍了社会在正常的竞争和协作机制下的自我进步和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产生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计划经济时代大众依附的国家包办的机制瓦解了,大众的主体意识开始萌生,公共空间建设尤其是“环境形象”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议题。公共环境的艺术品位、文化内涵,已成为体现地区经济实力和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并能为城市长远发展吸引有利的投资。在这种形势下,环境陶艺被赋予了公共空间建设的使命。环境陶艺的基本功能就是体现城市的精神面貌,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宣传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关照市民的公共审美需求,这些功能决定了环境陶艺势必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去。上述转换不但为中国环境陶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民文化兴起的必要土壤,使环境陶艺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而且使其越来越成为中国当代公共空间人文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环境陶艺对公共空间的介入,是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产生的必然需要。

三、环境陶艺赋予公共空间文化品位

公共空间为环境陶艺提供空间基础,反过来,环境陶艺可以赋予公共空间艺术文化品位,并能培养市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参与意识。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地方的区域意识逐渐获得重视,环境陶艺作为地方公共艺术,是跟地方社区总体审美文化氛围的营造彼此呼应的,这种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市民大众对环境陶艺的构思及设计程序的共同参与和维护活动,这注定了环境陶艺在重建公共空间文化和构建公共空间精神等方面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上面我们提到,自然环境空间是指自然界的空间环境,一般指除了人类聚居的空间之外的自然环境(有些自然环境空间也有人为改造的痕迹,因此,有时自然环境空间和人造环境空间是彼此交错而存在的)。自然环境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接纳性,它可以接纳一切适应此空间的人或物,这其中当然包括艺术作品。众所周知的大地艺术,就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环境元素,加入人为元素,在自然环境空间中造景,使艺术作品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在创作环境陶艺作品的时候,设计者同样应该认真考虑其设计的环境陶艺作品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用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的空间装饰环境空间,同时让环境空间制约环境陶艺作品空间的发挥与延展。设计者应该以自然环境空间为根本,通过对自然环境空间中存在的元素、材质、造型、体量、节奏的把握,利用自然环境空间的质和量等造景元素来进行审美创作,达到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的共融与合作,为自然环境空间增加更多的审美因素和艺术内涵。这种融合了环境陶艺自身空间的自然环境空间建立之后,所给人的就不只是视觉上的简单感受,它还能给人以极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给人以深层次的精神快感。

与自然环境空间相比,人造环境空间与环境陶艺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城市、乡镇中的人造环境空间与市民、公众文化紧密相连,市民、公众文化为环境陶艺的接受提供了受众基础。尤其是城市中的人造环境空间,与当代社会公共文化艺术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也是它对城市和社会的价值所在。在人造公共环境中要建立一个崭新的环境陶艺空间,就要求环境陶艺家必须从整体角度研究此空间的性质、活动范畴、功能等空间的系统关系,把握好此空间系统关系的总体特征。例如:城市广场、公园、大型餐厅、影剧院等公共空间是为了适应社会人群的频繁交往和公众多样生活需求而产生和存在的,它具有室内与室外之分,其性质属于人们公共使用的,这种公共空间通常是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是公共活动中心或是交通枢纽,有多种多样的空间要素和设施,是综合性、多功能性体现得较为灵活的空间。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建构一个环境陶艺空间,就要充分理解与思考介入空间的性质、功能和人们在此空间中的活动范畴等多种因素,这样才能给环境陶艺建立一个更好的公共空间环境。

环境陶艺作品与其所存在的公共空间,是在互相作用中显示出艺术空间美感的。它们通过相互借助形体、色彩、材质等因素融合在一起,既要与公共环境空间形成一定的差别,以突出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更要充分兼顾公共空间环境的空间和文化特征,在保证其基本功用的基础上赋予其艺术品位和精神内涵。

1.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欢

陶艺空间环境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论环境雕塑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