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边界——多元视角下的设计思维
2013-11-16余雁
余 雁
余 雁: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在社会经济、信息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中,当代艺术设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发展时期,设计不再是单一方向,而是成为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叉和跨界的整合设计,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因此,设计师所从事的设计不只是设计实践,更是一项研究性的思维活动,即来自于多学科、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由此涉及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信息学、媒体技术学以及市场学等领域。在各种观点与文化思潮混合、继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科学与艺术以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这种共生与交融下,艺术设计体现出了一种对文化和科技极大的包容性。今天的艺术设计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人性化设计的张扬、设计伦理意识的倡导、符合市场规律、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引导消费、创造时尚生活等等,使今天的艺术设计变得更宽广和多维,与交叉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因此,打破惯性的思维,进行多视角的思维和多样化的表现,为设计师的创意和设计构想的形成与实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一、 从“物质”向“非物质”转变,设计思维也随之变化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信息与技术爆炸引发的社会面貌和人类观念动荡的时代,是颠覆人类传统思维与逻辑定式的变革时代。“设计”与社会经济、信息科学技术密切相关,作为当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随着这一变革的浪潮发生着巨大改变。设计正在面临着从“物质”向“非物质”转变。设计的“功能”与“形式”也随之发生了“质”变化。“功能”本来是应该与质料分不开的,功能必须在质料的形式中才能有所表现,然而现在许多工业产品,特别是智能型产品,其质料的表面形式已经与其功能脱离,也就是说,这种功能已经不能体现其功能,而变成一种“超功能”。例如今天邮件的物质形式已经基本消失,人们看到的只有“形式”的非物质化和“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非物质的”东西接近。产品设计的重心已经不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越来越倾向于一种抽象的“概念”和“关系”,使产品从一种可见的有形东西,延伸到无形的人与机器的语言对话中,它们多是一种捉摸不定、变化多端、随机应变以及互动交流。出现了诸多无表面形式的产品设计以及多功能性的异种杂交产品,如现在的许多手机产品,除了自身的功能外,还有照相、摄像、听歌、上网、传输文件等功能,这类产品淡化了表达其本身的单一的功能形式,正在向着更加有机的方式创造智能性产品,形成一种与人的“共生”关系。由此,又带来了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个性化”便成为人们“基于个人独特感受和所在阶层或小团体的价值观。很明显,‘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生活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与之相对应,产品也必须是无限多样的。”因此,设计应趋向于创造消费者个人期望的风格、趣味或满足某种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如系列化组合家具,可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组合多种不同样式的家具,在相对统一的秩序中进行“变异”,满足多样化诉求,为消费者的创造和选择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生活环境。
二、 从“单一”思维向“多元”思维的转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与规律的概括和反应,也是受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等影响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与体验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我国设计教育家高中羽在《启动自己》中提出:“思维的重要功能是对头脑中保持的经验进行改造,按新样式组合起来,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机械性组合,参与到新关系中的个别思考发生着变化,同别的思考结合为新的伙伴关系,形成新思考,思想的新复合常常具有创造性意义。”设计思维更不例外,需要新观念、新组合,各种设计思维互为影响、互为交叉,呈现出动态的、多元的设计风格和样式。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以“单一的思维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设计现象,综合的思维才能满足设计对思维的要求”。因此,设计师应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设计思维模式包括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线性思维、跳跃性思维、创新思维等等。这些思维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思维方式,以打破惯性思维为特征,是以直观、感观、想象为基础的大胆的思维活动,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的思维,与情感、意愿、动机、个性、意志、理想与信念等紧密相连。在感觉、知觉、记忆、情绪、思想、审美等心理活动中发挥作用。
设计的思维方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思考,包括发展趋势、审美观念的改变、市场的变化、消费观念与消费形态的改变、技术的开发与材料的更新;二是从设计的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角度考虑,重点研究认知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如电视和手机屏幕的设计为可触摸和滑动等等;三是设计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主要从研究主题、市场目标、受众人群、信息传达设计学角度思考。通过综合研究,运用这些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实现设计的终极目标,将对设计师寻求实现富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设计提供更多元的创意途径。
三、 中西方文化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差异与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慢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征,表现在具体的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比较重抽象,西方人比较重具象;在生活态度上,中国人重精神感受,西方人重实用。中华民族包容并蓄的品质,决定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天人合一的特点。
自先秦以来,工艺设计就深受“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主张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周易·文言传》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明确了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周礼· 冬官· 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随地所宜,观物取辨”都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与今天设计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符合当前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思想。韩非子“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讥讽重“形式”轻“实用”的思想。《礼记· 礼器》“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其中主张的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不仅体现在实用功能方面,还体现其象征性意义,以“以物寓意”和“寄物喻人”,超越了设计的表面上的装饰和功能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文思想中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清代美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其体者易坏。”又说:“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指出设计不易附加繁琐的装饰,简洁大方、随人而异的设计将是永恒的,最终以达到物尽其善。李渔论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也凸显了他对设计美学的独特观点。这些先驱们的思想对今天的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而西方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因素,渐渐形成了以宗教、神学为核心的文化,是一种具有扩张性和渗透性的文化。譬如美国,她的历史很短,短到无法与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相比。然而为什么有那么多杰出的设计师出现在美国呢?根源就在于他们的设计没有那么多历史文化的约束,是开放性的思维。曾经的艰辛生活使得美国人更乐于去冒险,去荒野生存,开辟新的领土疆域,征服他们想征服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新大陆中找到生活的动力。这样的民族心理,融入到每个美国人的心中。他们的小说和电影在不断地强化这样的思维,于是中国的“熊猫”和“花木兰”也被他们拿来,没有优秀的历史故事没关系,没有珍贵的动物没关系,他们可以拿来进行再造。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东西时,惊讶地发现他们已被渗透了浓浓的美国思维。设计思维与艺术形式表达的关系始终是建立在学习历史、借用传统语汇和吸收新观念的基础上,而他们正是将这些东方的经典艺术和现实作为今日艺术创作的理想参照。他们的设计师更把创新、大胆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
四、新时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观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不仅给社会提供产品,而且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方式。消费创意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生活价值观的多样化也使得设计创意的出发点多样起来,这些都会在设计者的思维里得到体现。”艺术设计是一项目的性明确的活动,具有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具有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作用,还具有启发人、教育人的公益文化功能。同时,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科技、新媒体以及新材料,使设计的功能与价值不断地提升;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审美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设计也随着人们的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不可否认艺术设计对人的生活方式、经济、文化具有多元性的贡献。所以设计的价值观主要取决于人类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如“以人为本”、“绿色设计”、“生态保护”、“健康”、“亲情”等价值观念。设计的本质就是把这些思想和概念转变为视觉形式而成为有益的产品或行为,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也是当代设计的重要宗旨。设计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是当代的重要设计理念,那么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关心人的物质需求,更要研究人的心理需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 · A · 偌曼就是一位以“以人为中心”的角度研究人与设计关系的先驱,提出了“情感化设计”概念,他说:“当然,实用性和可用性也是重要的,不过如果没有乐趣和快乐,兴奋和喜悦,焦虑和生气,害怕和愤怒,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不完整的。”从设计的历史发展中就可以看到,当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也注意到这一规律,他说到:“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向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归属与爱情)、尊敬与自我实现需求。在社会物质丰裕的今天,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所得到的物质方面需求,而更加注重来自于人文精神上的情感、审美等心理诉求。如劳斯莱斯的“尊贵”,宝马的“驾驶乐趣”,沃尔沃的“安全关怀”,都演绎着人类的一种共性——情感。因此,设计师要善于把握观察生活,更多地关心人,了解人,从活生生的人性中找出设计的诉求点。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思想已经成为21世纪设计的主题。
五、数字信息化时代拓展了设计的思维
“21世纪的设计,将处于更多样化与更高科技的环境中,但同时,也走到了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价值观与标准的时候”。计算机的使用和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类生活,进入了非物质社会。人机交互、虚拟性和开放性,带给人们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同时,新技术、新媒体、新材料的产生,丰富了设计形态与样式。产品日趋复杂、功能增多以及多元化消费需求,使设计诉求趋于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师要了解这一时代发生的变化,要思考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有哪些?如何让艺术设计符合环保,让客户容易理解和使用,更有效率,更有吸引力,体验更愉悦。
一些设计师不顾设计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主动去思考这些变化。直接在自己的电脑上拼凑设计方案,渐渐远离设计的本质,造成千人一面的设计。从而也降低了设计水平,导致了设计越走越窄,甚至渐趋迷失。
随着网络与数字信息化时代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日渐强大,设计师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设计师不断学习、勇于探索,融合中外,贯通古今,不断接受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因此,设计师不仅要关注艺术设计的形式、功能和文化内涵,更应该注重设计观念和思维,特别要融入“人”的因素,这是现当代对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设计师应承担的使命,即设计必须满足人(用户)、物(设计工具和手段、最终设计实物)的综合诉求。
当下的世界,既不是东方文化影响下的设计思维一枝独秀,也非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设计思维独霸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东西方设计思维的对话、碰撞、合作、交融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设计春天。
注释:
[1] (法)马克 · 迪亚尼编著:《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2][3]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第76页。
[4] (日)田中一光 :《设计的觉醒》,朱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