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
2013-11-16谭翕予
谭翕予
自九七高考并轨改革之后,沿袭了多年的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教育方式也进行了改革。随后应国务院再次提出的“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要求,我国的师范类音乐院校进行了第二次教学深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尽管院校一直在寻找和补充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但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有待完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
一、当代高师院校钢琴教育现状
当代高师院校音乐类学生在正式考入高校前,专业学习方面通常有两项实践类特长,这两项特长可以任意搭配,钢琴弹奏并不一定是艺术类高考生必考项目。考入师范类音乐学校的学生中,曾原以钢琴演奏作为主专业的学生,钢琴弹奏能力较强;而将钢琴演奏作副专业的学生则一般为中级钢琴弹奏能力;那些没有将钢琴演奏作为考试项目的学生则完全不会弹奏。在我的学生中就有一些来自较贫穷地区的学生甚至钢琴都没有见过和摸过。但正式进入高校学习后,钢琴却是所有学生的必修科目。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主要是培养面向中小学教师,在科目学习上要求全面而不要求精深——这是有别于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但目前高师音乐院校所设置的钢琴必修课仅为两年,且为集体课。这就给钢琴教学提出了难度和要求:作为钢琴教师应该如何在短短普修两年内既满足以钢琴作为特长考入学校的弹奏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使完全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能最大程度吸收教学知识跟上教学目标步伐?解决这个矛盾就关系到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
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亟需完善
(一)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课程中,开设“音乐语言学”课程
音乐源于“生活情感”,而实现“生活情感”表达的是人类“语言”。带有情感的“语言”成为音乐诞生、延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动力,也成为音乐艺术能否成功展现与升华的必备条件。首先,语言情感状态决定了“音色”。处于喜悦情绪或忧伤情绪时说话的声调、音高是绝不相同的,音乐也因“音色”不同而展现出音乐表情的不同。在钢琴演奏中,因情绪状态的不同而产生的力量细微变化也会体现在钢琴“音色”上,听者能依据“音色”的不同而感受辨认出演奏者所表达的情感状态,从而实现音乐灵魂的塑造。譬如,每次我经过学生的琴房时,尽管我不能看到弹琴地学生是谁,但我却能分辨出他是带着“生气”来练琴,或是带着“努力”或“懒洋洋”来练琴。其次,语言情感状态决定了音乐节奏速率。我们知道“节奏”是音乐三大要素之一,而“节奏特征主要分为音乐节拍和速度”。这里速度指的不仅仅是稳定的节拍,它还包括不同情感所流露表达出地语言速率。比如,“他走了”这句话,以伤心的情感或以窃喜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语言速度就不同,而字与字之间的速率表达也是不同的。好的音乐是自然流露的情感,从不需要刻意规定安排。故不同语言速率也是体现情感的重要因素。音乐语言学包含内容广泛,是各类音乐艺术表达的基础,此课程将对理解表现音乐具有重要意义。只是,目前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此课程设置还很欠缺。
(二)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课程中,开设“演奏表演”课程
“演奏表演”顾名思义就是“演奏”与“表演”相结合。“演奏”即“用乐器表演。”]“表演”即“在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中,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或“演员演出”等。提出“演奏表演”课程设置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钢琴演奏时会遇到两类问题:其一、生活情感是直接的,而艺术表演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来展现真实情感。有同学感概:虽然我明白这种情感经历感受,可是我真的不知该如何用手指来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涉及有关如何表演的问题。其二、音乐本身与情感有关,而与乐谱无关的。乐谱是为便于音乐流传和记录而诞生。但学生常会将此道理弄反——常被书本严谨的记谱框住情感而变成音符机器人。我常对同学们说:一部感人的电影中,演员对白来自剧本中的白纸黑字,又因为他们把白黑字变成了自己的情感,所以真实动人。其实钢琴演奏也应如此,用自己真实情感感情还原谱中记录的音符,音乐也将动人。开设“演奏表演”课程将有助于钢琴课的学习进步。
(三)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课程中,开设“演奏生理学”课程
首先,钢琴演奏其实是个物理力学原理。普及演奏力学的原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弹奏前了解自己的力量运用构造,以至能做到心中有把握、条理清晰地进行演奏力量运用。钢琴演奏力学运用是贯穿于钢琴学习始终的,它将为学生顺利弹奏和提升音乐表现力提供理论支持。其次,在钢琴演奏音乐表情中,力量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任何一种情感的体现都与力量的强弱、力量的松紧度有关。了解自身的生理力学构造就能更好的了解如何使用力量,此方面课程还亟需完善。
(四)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课程中,开设“演奏心理学”课程
在高师钢琴课程教学中,“演奏心理学”十分重要,可作为必修理论基础课程来开设。钢琴演奏中除了各类技巧的把握本身需要较强驾驭力,与此同时还需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理性与感性中将二者结合。对于连续快速的弹奏需要良好的生理与心理放松与手指的快速运动结合;对于技巧性弹奏,比如音域大跳、手指快速扩张与远距离转指,需要克服紧张心理;与此同时,在强化技术性稳定的基础上还需尽可能以情感带动作品深刻的内涵;在正式演奏的场合,在面对众多观众和评审的挑剔的目光中,要稳定心理的同时,还要以情感带动演奏声音的流动并发挥华彩技巧。演奏本身存在许多矛盾:心理的放松与生理运动、心理的放松与理性思维紧凑结合、心理放松与适度情感表达的配合等等。而这些平衡性都来自于稳定的心理因素与心态。例如,有些学生在平时练琴可以做到完整性与技巧发挥结合,可一旦于众人面前就完全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在老师面前也会非常紧张。这些都是演奏心理出现了障碍。因此,“演奏心理学”的开设具有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
适合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导向,高校院校大部分学生是为中小学教育输送人才而进行培养。钢琴演奏学习成为高师院校艺术类学生必不可少的基础科目。为解决和协调学生入校前专业技能方向不同而导致学生钢琴基础程度不同与高师教学方式改革之间的矛盾问题,克服“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教学疑难,我们试将教学目的分为三部分:基础弹奏能力锻炼部分、情感技巧驾驭部分和学以致用部分。三个部分既可衔接进行,也可结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灵活机动。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标也满足了学生需求教学内容。下面我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拿来与同行们和前辈探讨,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一)关于基础弹奏能力的有效方法
手指的独立性是弹奏能力的根本。针对学生弹奏能力基础不同的问题,新生入校后我们统一作基础弹奏能力训练。因为没有良好扎实的基础弹奏能力,接下来两个部分将难以进行。无钢琴弹奏基础的学生,意味着从零开始,这将是一个训练扎实基本功的阶段;而对于具有一定弹奏基础的学生,也意味着将是一个改正不良弹奏习惯和方法的过程。弹奏需要手指的独立运动,一切声音的清晰度、歌唱性都凭借手指独立来主动地来表达。但由于人在生活中很少用十个手指同时做事情,因此十个手指间的运动能力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是四、五指显得特别不灵活。可钢琴弹奏中需要十个手指都能均等的参与运动。所以,训练十个手指的独立性对于钢琴弹奏能力锻炼十分重要。锻炼手指独立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始终强调每个手指的高抬练习,即高抬指。高抬指从名称上理解为将每个手指高抬起来,可究竟抬多高?怎么样抬?这点必须明确,否则违背生理规律的抬指练习同样是阻碍、影响弹奏能力发挥的。高抬指动作即是“抬”与“落”地结合:“抬”即配合以吸气状态,将手指提起至自然伸展状态;“落”即配合以呼气状态将手指掉落至琴键上,在这个过程中配合以手指尖触键地自然弯曲动作即完成,这是借助重力完成地手指掉落动作。
力量运用是演奏技巧的根基,音乐表达地保障。在基础单音连续弹奏中,顺从自然力量规律原则:我们试将手臂下垂,以手掌半圆的状态为手型将手置于琴键上,试将每个手指分别独立配合以大臂吸气状态向上“迎”提起,再将大臂配合以快速“呼”气状态将大臂落下,使手臂的力量带动手指下落于琴键上发出声音——这是适于自然法则的手臂重力弹奏法;在mf以及以上力量弹奏时,手臂的重量已经不能满足音量需求,此时就要借用身体的重量来完成:根据所需要力量大小将身体重心向前倾斜移动,使身体重量从琴凳上转移至键盘上,与此同时手指尖必需起到强大力量支撑作用。这时候钢琴弹奏所发出的力量将被区分得十分精细且音色情感色彩将更容易准确把握。
(二)行之有效的情感技巧
生活中情感是自然抒发的。但在钢琴演奏中情感的表达则需要凭借一定技巧来完成。钢琴演奏中的情感技巧不仅能使演奏引起人们情感共鸣而动人,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演奏者自我身心舒畅并产生弹奏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因而,有效情感技巧教学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地动力,更是钢琴教师顺利而有效率进行教学地重要法宝。情感技巧教学与手指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意识形态的,是无形的。对此,简单而行之有效方法是:以情感体验引导情绪释放来带动钢琴演奏。例如,在教学《彩云追月》曲目时,我会告诉学生这首改编曲的歌词大意,然后提示学生离家在外是否想念家人?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含辛茹苦的抚育和丝丝入扣的关怀之情。当学生情绪被引领进入思念情绪状态时,我试着让他们将思念之感情不要说出来,而用手指的弹奏来告诉我。尽管我没有和他们说句法的强弱问题以及手指弹奏部位问题,但此时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基本做到全部要求,表达出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由此我们得知,最打动人的音乐是融入情感而流淌出的声音,它从不需要刻意安排。即使一首简单的乐曲同样可以动人。所以,我们在面对钢琴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时,同样可以以此方法激励学生爱音乐、爱弹琴。这也是我们教学顺利而有效率进行地有效方法。
(三)“学以致用”的实用法则
我们的培养对象是为中小学教育而服务的。钢琴弹奏地学习是为了他们能在将来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因此,高师院校钢琴演奏学习并非要挑战高难度弹奏技巧,而是在掌握基本常用的弹奏能力中,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钢琴弹奏学习实用性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车尔尼OP.599是本很好的入门级活学活用作品。它的学习和弹奏不仅简单而且实用性强。比如,作品第三十五条以前的左手钢琴伴奏部分不仅能起到灵活手指的作用,还能使学生从中清晰明白了解到和弦在钢琴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和弦进行各种分解音型伴奏地方法与技巧,并将它运用于自行编配地曲目中。在学生编配曲目过程中,适当增添一些课外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作为“学以致用”编配对象,不失为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和理解编配原理的有效方法。
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研究的延展
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课程经过几番改革后,虽确定了基本模式,但在具体教学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所以钢琴教师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桥梁,还应是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方面的前列人。除了本学科的研究,与其它交叉学科进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因为音乐艺术教育涉及的学科本来就不仅仅是本学科,它还包含历史、美学、心理学、语言学、力学等其它文化学科内容。此外,与其它院校相互交流、相互观摩学习是教研与时俱进的促进方式,教师自身对相关学科最新科研的了解,对多元信息的学习也是创新科研的基石。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当代高师钢琴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对教学中尚有不足的课程设置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配合高师现状增设“音乐语言学”“演奏表演”“演奏生理学”“演奏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将有利于高师钢琴教学地开展,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练习方法方面,本人提出一些个人教学经验和见解:基础弹奏中手指独立性的训练方法与力量运用、培养演奏情感技巧的方法和实用性弹奏地教学方法。这三者既可以分阶段教学也可结合教学,教学方式灵活机动且能满足当代高师钢琴教学地目的和要求。当然,关于教学文化和方法需要交流和扩展,对新时代新文化新教学方法的发掘和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仍需不断改革。本着这个需求,钢琴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保持思维空间拓展性与创造性,不断打破固有模式,不断尝试补充新的方法,才能培育出具有实际操作力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教育工作者。
注释:
[1][2] http://www.gov.cn/ldhd/2006-05/10/content_277511.htm。
[3] 陈哲、许洁萍:《基于内容的音乐节拍跟踪》,载《电子学报》,2009年第37期。
[4][5] 张涌、田功、于列等,《辞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