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电影评论品格

2013-11-16王人殷

艺术评论 2013年10期
关键词:评论者文化

王人殷

坚守电影评论品格

王人殷

近几年中国电影年产量大幅度上升,票房收入节节攀升,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电影市场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然而,一年年电影产量上升,一次次票房刷新,并未改变电影文化的精神缺失。电影评论没能起到引领、促进创作的作用。见诸于主流报刊的电影评论,其社会影响力远不如似若潮水的娱乐记者鼓噪出的花边新闻、内幕消息、追星炒作,或是网上酷评、水军起哄来的凶猛,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无原则的吹捧,廉价的溢美或是肆意棒杀,都歪曲了影片的真实品质。绝大部分读者接触这些内容,也不过是消遣,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影评的本质意义已不复存在。显然,长久以来电影评论之生态已被媒体、媒体人的利益和趣味所左右。中国电影评论的现状实令人堪忧。

上世纪20年代《影戏杂志》上顾肯夫发表的发刊词是中国最早的一篇电影理论文章,之后陆续出版的《电影杂志》、《银幕周刊》、《电影月报》、《中国电影杂志》等刊物,发表的介绍中外电影和评论文章,已然形成了中国电影理论、评论的最初的思维方式和形态。30年代以王尘无、夏衍为代表的左翼影评家的多篇文章和著作,奠定了中国电影理论、评论与时代同步,与人生相关,与大众亲和的积极健康的发展途径。即便在50、60年代,电影评论依附于政治的时期,也还有以钟惦棐为代表的影评家坚持实事求是的电影评论。80年代,90年代上半期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电影期刊如雨后春笋,电影评论队伍生机勃勃,业余影评人迅猛增加。电影理论、评论者打开视野,广为吸纳中外电影理论为我所用,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产生了互为支撑、彼此促进的紧密关系。电影理论、评论为创作提升了理性分析,尤其促进了中国电影的美学追求和对电影本体的探索与实践。涌现出《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城南旧事》、《乡音》、《老井》、《野山》、《红高粱》等等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生活质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影片;第四代导演的成熟,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老中青专业、业余电影评论队伍的壮大,都最好地印证了电影理论、评论与创作相辅相成的关系。80、90年代中国电影的辉煌带动起电影理论、评论前所未有的活跃,呈现出电影文化独有的景观。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中国影评家们始终怀着对电影的真诚热爱,拥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提高观众鉴赏水平的作用。近一个世纪积累下的影评优良传统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急功近利、轻狂浮华构成社会环境的大气候。当人们急切追逐物质利益,放弃精神追求的时候,文化艺术、学术理论必然受到猛烈冲击。我曾写一篇短文《滚滚商海 寂寞理论》描述电影评论的衰败。80年代十分活跃的电影理论、评论期刊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有的停刊,有的转向娱乐性画刊。就连1956年创刊的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学术期刊《电影艺术》也要依靠经济效益好的《大众电影》施舍资助费用,才得以生存。电影从业人员忙于筹资、拍片、销售,很难像80年代那般重视理论、评论的作用。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文章难以达到沟通创作、影响市场和引导观众的作用。文化的严谨性,思想的深刻性,艺术的审美性让位于娱乐性和简单的快感,不仅在中国,这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电影创作、生产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电影评论陷入困境,绝非偶然。它与社会信仰,文化氛围,人生追求密切相关。这样的局面并非是电影评论者可以扭转的。

但是,无须悲观。只要电影存在电影评论便不能也不会消亡。电影作为创意产业,它的商品属性不能代替其固有的艺术属性。艺术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反映,任何一部电影或多或少都在表达思想与感情,它作用与影响着观众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纯粹娱乐性的商业炒作,岂能代替电影评论?岂能真正说清楚一部电影?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电影创作、生产如何能离开电影评论的促进?花边绯闻、追星内幕能让观众了解创作者的艺术表达吗?电影评论才是沟通艺术家与观众的桥梁。固然,当今电影评论队伍减员,阵地缩小,人气不足;观众对电影评论冷漠。然而毕竟在主流报刊上还能传递出电影评论的声音。网络上也有不少真诚坦率的影评,其多样性、时效性、快捷性、大众性前所未有。而今已进入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介技术和网络体系的广泛普及,对电影创作和观众的影响空前强大,也使电影评论的形态、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曾经占据影评主体的传统学术性影评面临着传媒影评的冲击。当务之急是改变陈旧的观念,从传媒影评中吸收积极因素,剔除网络影评中低俗、恶搞等种种不良现象,促使传统电影评论与新媒体电影评论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电影评论工作者要勇于面对困境,不畏挑战,坚守电影评论的品格。我们需要有自省自强精神,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国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例如:脱离社会生活,虚幻、生编的情节,云山雾罩的人物面貌,导致价值观混乱,思想平面化,感情浅薄化;背弃历史唯物主义,热衷表现宫廷争斗、情仇恩怨,“戏说”、“臆造”历史;唯题材取胜,将革命斗争生活演绎成游戏,(如:一部南泥湾题材的影片却看不到南泥湾精神,主体情节是八路军女战士的恋情);缺乏历史知识胡编滥造抗日故事(抗日战士成了神勇的侠客,日寇军人好似小丑);低俗、庸俗、媚俗的倾向;非艺术非审美的倾向等等,在电影评论中极少得到尖锐、中肯的批评。评论工作者能否抛却急功近利,不受经济利益裹胁,真正担当起社会责任,文化责任,这是对我们电影评论工作者有无文化自觉的考验。

电影评论者要有坚定的文化立场,即坚持以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评价影片的思想和价值标准,宏扬崇高精神、高尚情操,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电影评论者要有真善美的审美立场,坚持、提倡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美学观,用电影美学的专业眼光衡量影片的艺术品质;电影评论者要树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论影片。改变“宣传式”、“情面式”的影评,包括面对创作者、出品方也能够评说长短讲真话。即便是主旋律影片也不可题材决定一切,而要实事求是的分析。电影评论不能成为政治的附庸,也不能拜倒在票房之下,需要表达评论者的独立见解。电影评论者要树立现代人文精神,促进传统的电影评论进行适应当代文化环境的创造性转化,适应并提高现今观众的审美需求。电影评论者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要有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更要有职业操守和人格的力量。这样才可能有鲜明的是非立场和深刻的思想见地,才可能对当前的电影创作倾向有敏锐的洞察和分析,其评论才有针对性和说服力。钟惦棐先生在《起搏书》里特别要求影评人“九分做人,一分作文”,这话可以作为电影评论者的座右铭。

我们要用真诚的充满信心的态度找回电影评论本应具有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批判性;找回评论者与创作者真诚的互动关系;找回电影评论引领提高观众欣赏水平的作用。只要我们在十八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坚持不懈努力,传递积极正面的电影观念,不断扩大电影评论的公信力,逐步获得观众的认可。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好局面下,形成健康良性的观影文化氛围,便会迎来电影评论的再度繁荣!

王人殷: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评论者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姜文妙解完美
谁远谁近?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看,有人在网上说你
仲夏夜·轻时光生如夏花
新闻评论少不了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