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潮下的金城关:读李西岐长篇小说《金城关》
2013-11-16魏珂
兰州的金城关是中国古代控扼西北的咽喉之地,它是汉代修筑的一处军事要塞。最初建在今日兰州的西固区沙井驿,后移至现在兰州白塔山的西边。经历代坚固扩建,成为当时“控扼要冲,通道西域”的著名军事要津。如今这个功能已经消失。在当代空天一体的核时代,类似金城关的军事要塞不堪一击。金城关的关只是历史的一抹痕迹。有意思的是,兰州政府在此地修建了文化市场,在市场经济时代被发掘用来吸引游客,倒成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形象大使
军人出身的作家李西岐长达五十余万字的小说《 金城关》描写的也不是金城关战争与和平的故事。作家在这部厚重的作品里为读者讲述了金城关的来龙去脉,但他的笔墨重点不在这里。他倾注二十余年的创作积累为我们展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面对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潮的。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反映兰州地区的改革如何使社会震荡、人心裂变、认知混乱,特别是知识分子仓惶无措的真实画面的长篇巨著。中国当代自上而下的改革,最初,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意识到它会是一场脱胎换骨、涤荡灵魂的革命。知识分子,现在不大提了。但是在八九十年代,他们还是公众关注社会的一个主要界面。小说中的主人公黄一鸣也不是传统意义上严格定义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位怀有传统道德意义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活动无不表现着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社会人生理想。尽管他没有更多更深的思考,但他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与社会最基层的接触,使他较早地感觉到了社会巨变的来临,巨变的不可抗拒。这部作品原稿一百余万字,几番砍削,不断压缩,以作家丰富的阅历和熟练的表现技巧,终于成就了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学佳作。是雪漠《 大漠祭》之后直面当下生活的又一长篇力作。
小说以一位老干部的家庭为中心,分别由老人的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女婿的生活铺排开来,伸向社会的四面八方。虽然是有血亲的兄弟姐妹,可是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文化程度的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就始终处在一个非常非常暧昧的关系之中。小说的精彩之处也正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关系当中。相信每一个有家庭的读者都会感同身受。大致说来,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大多数人的社会身份主要是一个政治身份、文化身份。自九十年代后,经济身份突然崛起,一切向钱看的观念迅速成为社会主流,无论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一切为钱让路、一切由钱说了算成了社会的新“风俗’。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你没有钱,或者没有能力赚到钱,更或者你不打算赚钱,你就会被认为不是傻子就是呆子,而成为被损害被侮辱的对象,所谓的人道、人性、仁义,所谓的同志、战友、朋友,所谓的父母、兄弟姐妹,这些用来凝聚人和人之间和谐美好的东西,一夜之间,在钱的面前溃不成军,空虚无助。黄一鸣是小说的主要角色,他是兰州城的秦腔名丑角,属于被戏迷们“宠”的人物。在计划经济时代,黄一鸣还是上层领域的人物。他衣食无忧,只要不犯政治错误,艺术表演高超,在那个时候当属于可呼风唤雨的“老板”。市场经济初潮,全民挣钱,顾不上欣赏他的演技,他从鲜花簇拥的舞台上下来,几乎就是个废人。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他难道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吗?应该不是。他自认为是个文化人,是个知识分子,对于经营赚钱的事自有一番传统的瞧不起的大道理。但在社会已经变成钱老大的时候,他的这种观念绝对就是榆木疙瘩,是落伍的观念。一个富起来的村头抱着敬慕的心态去看他,发现他居然住在很破败的地方,就大咧咧地教训道:“你看你屋里头的摆设,猛一看,跟退休几十年的老工人似的寒碜,一个大男人,把个家做成这么价球样子,也够丢人现眼的。唉,好女人养到这屋里也糟到了。”面对这样一个曾经的“粉丝”的点点戳戳,小说写道:“黄一鸣胸腔里像咕咚咚灌下一瓶烧酒,浑身燥热得恨不得把皮活剥了,輓成一面战鼓,用生命之重锤,疯狂敲打一番的。”黄一鸣这个把艺术事业看得比生命都要重的艺术家,竟然也开始痛苦地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落伍了,居然也认为村头的话虽然粗陋,细细想之,也是有些道理的。黄一鸣就是在自我反省、自我谴责、自我安慰中被动地卷入倒挂历、倒汽车的赚钱的大潮中。他一边跟着社会混混想办法赚钱,一边又为自己的不耻自责开脱。他在纠结中选择耻与不耻,在理想与现实中辨别是与非。伤痕累累,心灵仍然没有找到适合的归宿。从黄一鸣的反省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究竟什么是正能量。小说给我们留下了无法释怀的去处和正确的选择。这也许是小说的真实所在吧。我们看到了在小说中被黄一鸣看不上的村头之类,现在已经是著名企业家、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他们正在热心文化事业,投资文化事业。他们会聘请黄一鸣来做艺术总监、艺术指导什么的。他们在艺术和政治上没有什么严格要求,但他们对经济效益有铁的指标。他们对艺术虽然不太精熟,对艺术质量却要求很高,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获取金钱的根本保证。也许黄一鸣自己组建了一个秦腔戏班,征战在兰州的大街小巷。他现在属于艺术高超、 擅长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重新回到了时代的前列,受人尊重,过着体面的生活。小说的主人公黄一鸣是个小丑角色。通过他来展现历史的发展是很有意思的,这让人常常想到卓别林。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被动、被迫参与市场经济的,就他们的生活环境来说,他们并没有迫切改革的需求,甚至可能是被改革的对象,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个中人才会品味到。这一点在小说中关注不够。由于金钱的调节,社会开始了新一轮的逐利时代,一切看来都已尘埃落定,芸芸众生目标已经明确,理想高高在前。一部成功的作品通常是作家自身的映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如此真切生动的现场直播。时光荏苒,令人不胜唏嘘。
这部作品也是兰州文化的百科全书。作家是位陕西人,但在兰州生活了四十年,对兰州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对兰州的文化情有独钟。兰州的历史民俗风情娓娓道来,显示了作家对地方文化的深厚研究。作品中的一些兰州方言,恐怕就是一些老兰州也没有见过、听过。当然,这里面也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既有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式的描述,有明清小说的传统,更有民间文学的亲切传神。元曲、秦腔、花儿、方言、俚语共同铸成了整部作品的血肉筋脉,属于越读越爱看的好作品。但是可能作家太想和读者交流兰州文化,乃至西北文化知识,他的一些知识交代可有可无,有些也影响了作品的整体风格。有些语言和背景铺垫成为赘疣,影响阅读的流畅。作家肚子里的货很多,总想着全部拿出来与读者分享,我们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早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