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里风鹏正举——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白银市分校校长张思忠的事业三部曲
2013-11-16苏震亚
苏震亚
引 言
正如目下莫大的中国文坛上,人们依然不能确知像“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气势磅礴、豪放大野的词章,会出自文学史上最有名不过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笔下一样,当今中国西部甘肃的白银市区,也少有人知道一个名叫张思忠的教育人士,曾几何时把一所近乎难以维持生计的地市级所在地电大分校,兴办得风生水起,因而得到中央电大的关注,并评定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视大学。
殊不知,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乃是由中央电大派专家组,对照严格的评价标准,经过严格评估,方才认可、认定的。目前,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共有36 所,甘肃的四所中,除却华亭县级电大外,别两所在金昌与嘉峪关市。白银属后来者居上!无论规模、生源,硬件软实力中的一切。
这是让好多人根本没有想到的近乎天方夜谭的事!
然而事实已对整个社会微笑相告,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白银市分校,早已走出举步维艰的低谷,阔步迈向20年来办学史上的划时代高峰。无论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报名上课学员等硬件软实力,都跻身于全国同行同级一流行列,为甘肃远程教育赢得了荣誉,让全国更多地区的人们,知道和了解着白银。
无疑,这是共和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著名有色金属工业城——铜城白银市高等教育办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也可能还是千里陇原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办学中的一出绝唱!这绝唱,最初唱响在祖国江南的风景胜地苏州城内!
时间的伟大之处就是公正。它既能抛弃一切无所事事的闲人、懒人,它更会铭刻下惜时如金者一个个光辉闪亮的人生节点。2012年4月9 日,对于电大白银市分校校长张思忠来说,实在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全国基层电大的发展与突破”研讨会,会议在祖国江南风景秀丽、人文环境绝美的苏州举行。
据悉,来自全国各基层电大的与会代表共计120 人。作为120 分之一的张思忠,则是甘肃远程教育系统唯一的受邀参会者。
人们没有想到,颇有西北地方口音的张思忠的演讲,会语惊四座,掀起会场的大浪巨峰。
然而,会议高峰期间、会议偃旗息鼓后,人们回味热议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壬辰苏州峰会上,唱尽风流的歌者,并非任何一个温文尔雅的江南名士,而是来自大西北黄土高坡陇中,大半生执着于教育事业的热忱汉子——甘肃电大白银分校校长张思忠先生。
这位身材壮实、仪表堂堂的汉子,一副正正规规的国字脸上有对并不显大却十分有神的眼睛,分头有过着意梳理,衣裤因讲究而显得格外清爽合体,他是两手空空地走上演讲台的。
原来张思忠校长是在脱稿演讲,而且是那么字正腔圆!当那跌宕起伏的办学过程所形成的颇有传奇意味的故事,通过他善于演讲的语言掀起的波峰浪谷,抑扬顿挫地精彩迭出时,人们更加刮目相看了。
那时,只见张思忠站在演讲台上,简单而热诚的恭谦礼语结束进入主题后,整个演讲超过了大会规定的时间足足一半。但主持人始终没有因他超时而产生让其停止的意思。张思忠十分尽兴地讲了他本人烂熟于心的“五个突破”。
好家伙,五个突破,数次掌声,颇有时代特点的关键词,把整个研讨活动推向了高潮。与会者于感佩中深情地记下了他及其甘肃的白银。
那时,张思忠是甘肃白银的一张名片,灿烂而耀眼。
为此,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编李桂云女士怀着激动的心情,当场把信息发在新浪博客上,让甘肃电大白银分校的“五个突破”在演讲之后的第一时间迅速传播开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此,大会主持人、中央电大的王教授兴奋激动之下,如此发表了感慨性评论:“我刚才听了甘肃电大白银分校校长张思忠的演讲,很受感动与启发。让我面对面见识了一次‘西北风’。这是一个典型的西北汉子,说的句句都是大实话,却让人能够想开去,大受启发。”
让所有参会者没有白激动、感情也没白浪费的事实是,张思忠的精彩演讲和“五个突破”的真实内容、社会性效益,征服了评委。研讨峰会结束不久,教育部中央电大对照相关标准评估后,授予甘肃电大白银市分校“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的荣誉称号。学校办学资质较前大为改观。
由此人们发现,原来甘肃电大白银市分校,自从张思忠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到直接出任学校行政一把手以来的不满十年间,发生了巨变,即就是用天地翻覆来形容,也不算夸张。
这期间省市两级职能部门乃至党委政府给学校的奖励和荣誉是:甘肃省电大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电大系统教学现代化先进单位,全省电大招生先进集体,全省电大评估整改先进集体,白银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
荣誉来自成绩,成绩铸造了荣誉,荣誉和成绩又往往会合伙诠释一定意义上、一定时间内的各种成功。张思忠在苏州中央电大峰会上的演讲结果,告诉人们,在并不显好的现今社会办学条件下,他是一个通过睿智、胆识、魄力与耐力获得上级领导认可、社会公认、师生信赖的兴学成功者。为此有人特意关注上了他一路走来的足迹,即事业历程的全部。
第一乐章 读书与求职
读书求职,事业作为,青史留名。
仔细想来,对于大凡有所作为的每个中国人来说,其人生向上、向前发展的轨迹,似乎都难避开这个不是法定的法定程式。张思忠也一样。
第一节 小水不小
公元1958年3月,在共和国极不正常的大跃进年月里,张思忠出生于当时属于甘肃定西地区管辖的靖远县共和人民公社小水大队小水小队,即小水农业生产合作社。
据悉,小水这地名的得来并没有什么传奇色彩可言,而是对本地自然现象的一种实录。东南方高大苍郁的崛吴山很神奇,周围大都是黄土山丘,它却一身的林木花草,到处的山泉溪水。有那么几眼,不知为何要攒聚会合而流,并叮当有韵,直到潺潺而下,蜿蜒流向山坡下村庄旁的积水潭,几百年来,一直为源头活水,供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生活饮用。这条源自大山深处的山溪,水流不算大,是小水流,所以有人灵机一动,就地取材,形象地将这个村子命名为小水了。小水与不远的大水头形成显明的对比。大水头是暴雨会聚初始,形成恶浊水头的地方。小水则不是。小水是清流,轻快奔跳,哗然轻唱,源源不断,把香甜的歌声和特质全部奉献给这里的勤劳人家,情韵久长。
所以,地名小水的小水其实不小。不小的小水,真还是个地灵人杰的地方。这地方,虽不像浙江苏杭那么风景秀丽起眼引人,却也有陇上小江南之誉。它背靠高阔苍郁的崛吴大山,足下不远一川打拉池媒海及周围古老的陶瓷艺术绝活,又是个鸡鸣三县的枢纽际会地方,历史上,近代、当今,都出过不少能担当大任之人。别说与其有牵连的周围三五里之外的数十个大小人物了,单是现今还有二千多人丁的小水村居社内,共和国以来就走出了地厅级干部三名,副县级以上干部十多名及近百名公职人员。足见其山水的活灵活现,与深厚的人文环境底蕴。
在小水,张思忠祖上就出读书人和教书先生。爷爷张静山是清代的秀才,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不说,又能与时俱进,成为识时务的俊杰。民国时期历任会宁县小水乡乡长、会宁县参议、民勤县秘书、小水中心学校校长等职。解放后以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德望巍巍,誉满靖会城乡。父辈读书人当中,两个伯叔终身从教,教出了附近方圆几千名的学生。因此,1985年9月共和国第一个教师节期间,行政区域已划归白银市管辖,并经历了公元1954年由会宁划归靖远,这次又从母体靖远县割裂而成白银市平川区的共和乡小水村,都没有忘却其教育功德。在政府数典尊师表彰奖励当地教育世家时,张思忠家族作为平川区小水张家第四代教育工作承上启下者,获得了教育世家的光荣匾额。现在,他的侄儿侄媳中又有多人从教,是具有五代教育工作历史的“教育世家”了。
张思忠的少儿时期是在灾难深重的文革时期度过的。但因良好的家教和本人聪颖的天资,加上两个伯叔父都是教师,所以他的文化课学习始终在同龄人当中遥遥领先。曾几何时,家里堂屋墙上,贴满了他获得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奖状。那时的他,不善言谈,一副沉静务实的面孔,给人老气横秋的感觉。细心的人们还有所发现,这个眯眯眼、天生逗人喜欢的学生娃有些特别,有些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举止行为是,他平素里的所有活动,几乎都和学校里比自己年龄大的同学在一起,从不和比他小的人或同龄者一起玩耍。而且和比他大的同伴玩游戏什么的,往往是他做着统帅,领导、掌握、控制着大家的一切……16 岁高中毕业后,即在出生地所在的小水学校当上了民办教师。从此与教育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7年冬季,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的首考中,张思忠一举考取了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由于这之前是民教职业,所以他被录取在了师范学校两年制民教班。从此跳出农门,踏上了人们普遍向往的吃国家商品粮的干部生活之路。
听来的故事之一:留校风波。
在靖远师范,红红火火的两年制学习期满毕业在即。当同学们一边各自理想着前程单位,又无条件地接受着组织分配原则时,一天,校园里围绕张思忠传出了一则新闻。
张思忠被确定留校了。这在当时的师生中间,可是静水投石般的新闻啊!300 多名毕业生只留一名。是根据品学表现、自身特长、综合能力确定的。但事先并未征求被留者的意见。因为一个“留”字下的对象,选得太认真太不容易了,也因为想留校的毕业生太多太痴情了。然而,当方案定下来通知给张思忠时,谁也没有想到,德高望重的关振邦校长也没想到。“我不想留校,我父母年龄大了,我只弟兄一人,我又找了个农村老婆,我回我们家门前的小水学校去最合适!”张思忠被关校长叫去谈话时,如此回答,而且还表达了无比的坚定性与不可动摇性。
这似乎也是静水之石溅浪花的事啊!只是主客体对象变了个儿。是的,这时的关振邦校长还真的作难了。因为这已是上报给定西地区教育局上会备案了的,没想到……关校长无可奈何时,直接把电话打给了老上级定西地区教育局局长冯琯,让他直接说服这个历来很优秀,这阵子却不太听话的学生。
电话是在关校长办公室接通的。堂堂地区教育局长还真的给张思忠做工作了:“小张,分配方案已定下了,文件也下发了,不能变了……你确实想回家乡去,就等明年毕业分配期间选上合适的优秀留校生之后替换,今年的这次是不行了……”冯局长还说,“被学校选留是很不容易的事,你要为你将来的前途考虑,不能只想着去到家门口图方便、图与家人团聚,好男儿志在四方嘛!”
听了老局长这等语重心长的解释与劝说,张思忠不仅理解了组织上红头文件印发了的严肃性,也理解了学校对他的关怀与重视,在没有放弃来年替换的前提下,比较痛快地答应了。结果这一答应就是13年时光,而且此后双方谁也再未提及过关于去小水学校的一言半语。几十年过后,在张思忠回首往昔时,突然发现半世人生中当年被留校使用的重要与可贵,为他成为白银地区知名教育人士、教育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师范锤炼
大概是15年时光很有意义又无法追回的缘故,张思忠对靖远师范学校很有感情、很有感受:“我把青春献给了靖远师范,靖远师范无私地哺育了我!”
张思忠以校长办公室秘书的名额留校不久,即感觉到了比回去报效家门前村里学校的大我与广阔。父母是要孝敬,农村妻子是要呵护,哺育过他的启蒙学校是要有基本感情,看得起他的老校长是在不停地叫他回去,要卸任校长给他,让他担当振兴家乡教育的大任,但一所省立中等师范学校的事业与视野的广博与开阔,实在使他再也不被燕雀理想所羁绊所迷惑了。那时,他深深理解了不久被调到兰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任职的会宁籍老局长冯琯当时鼓励他的话:好男儿志在四方嘛!
张思忠留校靖远师范学校的第二年,即被组织培养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年出任校团委书记,接着是教务副主任、学生科科长等。工作有声有色,职务逐年晋升,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青春看尽“靖师花”了。
这年,有人针对张思忠的进步发展屈指算了,在慨叹流水般时光的同时,对他的敢作为、敢担当,赞不绝口。
是的,时间虽然匆匆过去了十多年,但在人才济济的学校里,特别是与他昔日的老师今天的同事在一起共事,实在是太能锻炼提升自己了。他的迅速成长,依然为广大师生所看好,所羡慕。即便他后来调离学校,去当平川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对于他做学生求学、当老师搞教育教学管理,先后15年充实时光段的作为,还是赞语频频,颂扬声声。可见这阶段他在工作上的得心应手,大家对他的认可。
听来的故事之一:张思忠八字教学法。
张思忠留校靖远师范后,即开始科任中师一年级教育心理学。善于思考问题、钻研教材的他,不久就有自己的见解了。他继承传统精华,汲取新学要义,要求自己讲台下的学生将来做小学教师时,必须讲好“三课”的旨意与教法,是承接杏坛教风,穿透时空足可延续的经典教育总结。
一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学生从小懂礼貌,知书达理。二是狼来了的故事。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谎,不误事。三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育学生行世做事,要多动脑筋,要有科学的头脑对事。
可见在这之前,就潜藏于他灵府之中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淀,和在新环境下与新学要义的有机结合,是神韵的传承,思想的对接,措施的新制。所以,在这之后不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他总结出的“读读、议议、讲讲、评评”八字教学法,被人们热议后,贯之曰张思忠八字教学法是必然的。
所谓八字教学法,是张思忠从1985年8月开始,在他担任中师教育学教学中,经过五年时间,践行1000 多个课时,潜心探索适合师范学生特点新模式,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教学法之长处的基础上,结合师范生心理特点、专业特点和培养名小学教师为目的,又有500 多份学生问卷调查,逐步总结出来并命名的教学法。其程序是:
一、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在默读的基础上,分4 至6 人的课堂学习小组讨论。
三、通过讨论让小组代表发言,逐步过度到讲台试讲。
四、师生评讲,指出优缺点及希望。同时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整个程序里,读是基础,议是关键,讲是贯穿于始终的神经链,既包括教师的讲述,又包括学生的发言;评是总结与提高的手段。
此教学法,1991年以程序教学法在《西北师大学报》发表。后来,张思忠并不满意,又结合实践总结,才命名为八字教学法的。今天想来,很震撼人心的是,在20 多年前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在靖远师范学校推开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级同类学校作为取经项目,经过了一番热议与实施,目前在全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时,当初他所提倡的内容皆在范畴之内。这恐怕就是经时间检验过的水平与价值了。
欣慰的是张思忠当年的学生中,无论在城里还是乡下,教学上至今成功运用着老师当年总结推广的八字教学法,有人每过一个时段,还要打电话给老师汇报自己的教学成果。这足能让张思忠感到高兴的事实,都在说明着那八字教学法内在的科学性与永久的生命力。
听来的故事之三:大事从小做起。
白银市实验中学校长滕文强当年在靖远师范求学时,张思忠已为留校老师了。作为留校的新鲜人物,他当然要被好多爱好奇、爱神往的学生所关注。学生滕文强的关注,似乎最细致独到、最据做事为人的本真。
那年,年龄不大但目光深邃的学生滕文强接二连三地发现,年轻的张思忠老师,每天天才蒙蒙亮,也就是师生起床上晨操的前夕,他就起床了。起床后头件事就是打扫他与校长、书记、副校长办公、住宿等并排相连的十间办公室所在地院子的卫生。先是从头至尾或从左到右地扫,接下来是打水净洒……一年四季,只要是不出差在外,基本不曾疏漏。滕文强看在眼里悟在心上:干大事须从小事做起!他对一位好友说:张思忠老师以后必有大为!很可能会当一任师范校长的。
十几年过后,在老师张思忠开拓性地把电大白银分校办成全国基层示范性学校后,滕文强年龄也不小了,已成长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白银市实验中学的校长了。一次他在教育自己的学生,陈述干大事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实例鲜活地讲述了张思忠当年的故事,真可谓有感而发。
倒不是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是一种唯有睿智者方才可以漫漶、产生的情操、品格。不然,张思忠怎么会一把扫帚、一桶水,洒扫三四年,直到学校基本条件改善,他们上楼住宿、办公后才作罢呢!
有一个学生回忆:“十冬寒天,我们六点钟就起床出操了,学生科张科长穿着件风衣,围上条灰围巾,在操场上一站,那个威武劲啊,要多攒劲就有多攒劲!振奋之下,我们的队伍格外整齐,口号喊得格外响亮,就像元帅检阅着部队一样!”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一位伟人还智慧地说:“时间比道理更能使人信服。”张思忠的成长过程,难道不正是这样吗?
塞涅卡针对人生有过一段很典型的感悟性箴言,说: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在靖远师范,单是学生科科长就当过整整七年的张思忠,既承认青春是他人生中的一段时期,又认为青春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因此,他很在意入世以来,在靖远师范学校历练过的15年青春时光,甚至还常常会满意而自豪地说:我这大半生碌碌无为,本事也不大,现在行世做事全靠当年靖远师范讲台下的一大批学生。
哈哈,也真够牛的了。仔细算来,今年五十有五的张思忠校长,师范为师13年,听他教课,又办理过入学、毕业手续的几千名学生中,行政职务地厅级级别的十多名,县级的近百名,科级和中级以上职称的几千名了。这么好的人脉,真的让他在近些年来行世做事时,有些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张思忠在事业大旺的黄金时段,又在收获中年人生的桃红柳绿!
听来的故事之四:“三自”管理法。
张思忠当学生科科长时有大智大力大作为。
因为学校的支持放权,张思忠创造性思维下各方面的工作都干得十分得心应手。这一年,他又搞了“自知、自理、自强”三自管理法,大胆地把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教学的权,下放给了学生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管理学校,以培养适用性学生干部。
三自管理法的实质,就是把学校各班级工作的所有量化评比全交给学生会和团委,让其组织安排检查、评比、公布早操、两课两操两活动、晚自习、学习、卫生等各班级的整体程度、精神面貌,参加学生实到数等具体量化项目的考核管理。既避免老师负责时打感情分,又锻炼学生干部的能力。
这一活动的成功运行与开展,当时在全国中等师范引起了强烈反响,湖南岳阳师范、兰州师范、陇西师范、临洮师范、靖远煤炭工业学校等省内外十多家学校派考察组专门到靖远师范学校参观考察取经。张思忠因之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教职工的刮目相看,和学生们的崇敬。
与三自管理法相伴随的还有张思忠作为学生科科长,组织学生会、团委,开展学校各类大小活动的放权放手举措。他从学校为学生会争取了每年一万元的活动经费,组织举办运动会、歌咏比赛,办小壁报、《靖师青年》等,把量化管理20 多年前就在靖远师范应用推行开了。无疑,这是管理上的一种大手笔。
有一位学生这样为我讲述他当年就有的对张思忠老师的看法:他那时虽然年轻,但有超群的政治素质,超常的政治敏锐性,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性认识,都是常人难以比拟的。还有对人对事的心态,其宽容与大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一位当年在靖远师范学生会担任秘书长职务,直接参与过量化管理教学及各类活动考核,现在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的学生,提及张思忠老师,感佩之余,从敬业精神、管理才能、平衡协调能力、见事知事辨识、为人处世、学问与现实结合、人生态度等七个方面讲了对老师独到的认识,见地精辟、喻人贴切、客观真情。他不光追述老师当年的作为,还结合他从政多年,所经历的人事进行了类比。可见对老师的钦佩程度。
青春是不为自己久藏的东西,却是别人能够窖藏的美味。张思忠师徒的故事实例,正好对此是一个注释。
第二乐章 平川中学创奇迹
第一节 受命于危难之时
那一年,由于种种原因,张思忠想到了从政。正因如此,不久他放弃了教育学副教授职称,告别靖远师范,来到他的家乡所在地平川区,出任区委办公室正科级副主任。人正当年,前途看好……张思忠像鼓满了东风的帆,驶向前边无比广阔的宦海。
然而领导看中他的并非行政才能,而是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于是,平川实验中学筹建工作办公室主任的担子随之落在了他的肩头。有些戏剧意味的是,那阶段他既没有参与旧摊子平川中学的一丝半点工作,也没有涉及中区新建地学校招生及任何事。这似乎很正常。可几年下来的结果是,才扩办的全区最高学府人们眼巴巴望着高考出成绩呢,可连续几年却落到了全区中学的后边。逆境中的学校工作主要表现在:教师思走,生源流失,校纪松弛,校风混乱,升学率几乎为零……而老区那边的学校围墙也被社会上、学校内的一些不守法者开了好多洞,不少学生的被褥就通过那里不翼而飞。为此,老百姓议论哗然,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党政领导班子再也坐不住了,多日来想着解决的办法。最后还是从解决班子一把手开始,张思忠进入首选目标之中。
时间恰在高考录取高潮的八月与九月上旬阶段。
年年的学子悲喜,年年的家长揪心,年年的社会舆论,年年的学校生员大战,年年的各有利己角度的评比数字,年年的暗箱操作的名利竞争,都在演绎着中国高考教育的世象。新兴的平川教育界,似乎也无法回避得了这一沉重的现实。
听来的故事之五:飞上头去的乌纱。
公元1995年9月,夏末秋初,正是陇中平川一年四季最丰饶的季节。瓜果菜蔬集中上市,糖梨蕃茄刚刚显好,大枣开始泛红。这天早上的天气特好,张思忠的心情随了气候也特显好。8点了,他正准备去找区上领导汇报建校工作,组织部那边打电话来了,要他从速到办公室谈事。张思忠隐隐觉得,区上人员可能会有什么变动的,但丝毫没感觉到会涉及自己工作的去向,所以,转眼之间,当组织要他去挑起平川中学这副沉重的担子时,张思忠感到十分突然和意外。这次,他并没有同意组织的意见。因为他太了解这所中学的现状了:那是个烂摊子,弄不好会影响自己的仕途不说,多年来凭实干睿智建造的半世功名都会砸到里头……
然而不过几天,区委副书记、区长孙晓林直接找他谈话了:“老张,平川中学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考虑到再没有合适的人选,这副担子区上就要硬砸给你了,你愿意去得去,不愿意去也得去……”
至此,张思忠心里虽然还很矛盾,但也感觉到了组织及领导对自己的信任、重视和决心。于是,他口头上虽然还未答应下来,但内心已经是180 度的大转弯了:他不得不放弃个人利益的小算盘而全面听从组织意见,去到“危难之秋”的平川中学去,再扬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聪明才智的风帆。
由于平川中学校长是副县级,所以有人在知悉张思忠是在勉为其难的背景下获得这顶帽子时,就揶揄说:这顶乌纱是飞到他头上去的!
第二节 十万火急上任
张思忠当着区委领导的面,终于吐出了无比坚定的一个“行”字,志趣之下又夸下海口:“孙区长,我想好了,人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应为大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既然组织这么信任,我就把这副担子挑起来,那里风浪再大,也要闯过去!”嗬,这阵子的他,还真有些信誓旦旦呢!那么,信誓旦旦中是否有些胸有成竹的意味呢?
其实这时的张思忠,虽然没有记起泰伦底乌斯有关实干的铭言箴语,却完全悟出了其中所含的深刻哲理,这就是:“由于你不可能做到你所希望做到的一切,因此你就应当做到你能够做到的一切。”对张思忠来说,这是最佳的选择了。
考虑到平川中学目前的困境,孙晓林区长在张思忠没有提任何条件与要求的情况下主动说:“老张,你这可真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啊!为了支持你尽可能快地把学校工作抓起来,我代表组织给你三个特优条件:一是学校所需教师,无论内外,只要你看上的就调,家属没有工作的一块儿解决;二是新的领导班子由你组阁;三是资金方面,只要是区财政能捣腾出来的,首先支持你搞平川中学!”
既然如次,张思忠还能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依然是在这年的九月,但这已是下旬末尾了。
张思忠是在一纸公文的任命中到的平川中学。
当时,历史原因也好,准备搬迁时间过拖,一校两地办公造成的混乱也好,还有高中部初中部要分开的嘈杂之声太久也好,反正他上任时的平川中学的方方面面实在不敢恭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办学信誉不佳,教师思走,人心涣散,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升学率几乎是零!学校和群众的关系也不友好。
原学校围墙到处有缺口,工程队的人员就是通过那些缺口,把学生的铺盖转移到车上拉走的。更可怕的是,不少教师都不敢出去逛街了。但向外人说长道短自己赖以生计的学校时,却不感觉到羞涩!这一点似乎才是办学失败的最本质的见证。
这天,并不陌生仍在建设之中的校园的张思忠校长,以真正主人的身份面对校园里的一幢四层教学楼、五排简易平房师生宿舍时,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凉意。但这凉意,并未导致他产生任何退却的想法或气馁情绪,相反,当一次深呼吸过后,便化成他内心深处向上的真气,深深沉入储藏热量的丹田,等待着释放的机会或最好时机。
初入校园,张思忠没有烧三把火,而是把心思全投入到深入实际的调研上。他找原领导班子成员、新老教师谈心,找后勤人员要求他们专说存在的困难从而了解实情;他深入学校内外观察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内,校园里到处留有他深入实际的足迹:教研室、办公室、学生大灶、教职工家属区乃至涉及师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多年来不为历任校长所光顾的一些死角。
这天,当他郑重其事地提出“核心抓德育,中心抓教学,全面抓管理”的总体工作思路,并将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的近期工作计划和配套整改措施向学校班子、全体教师宣布后,平川中学真在短时期内进入到了团结干事、协作提高、共识大体、严肃活泼、紧张工作的状态之中。
随之,他又主持制定了《平川中学远期发展规划》,大大扭转了整个学校浮躁的风气。
有人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上任平川中学,张思忠接连用两个聪明的行动,扭转了学校的教风、学风,显示了他教育教学中的大手笔。
有人还说:“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是最好。”那么,在平川中学崛起的过程中,张思忠又是如何呢?
听来的故事之六:师生的47 次鼓掌与舅舅的木棍。
张思忠上任平川中学校长先做了整整三个星期的调查走访,在谙熟所有存在问题、又有振兴方略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师生大会,发表了长时间的释怀性演说。可能是他善于演讲,也可能是历届大小领导中他是破天荒没有拿讲话稿的,还可能是他找准了学校所有存在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乃至要解决的真诚决心与可行办法及措施对路的缘故,他脱稿长达一个下午的施政演讲,引起了了师生们的强烈反响,每每振奋人心,每每爆发真诚的掌声。有人做了统计,前后共47 次。
由于学校秩序太混乱,一些学生与校规校纪太背离了,作为校长,张思忠上任不久,一次性开除了十几个学生。其中有一个是他的亲表弟,生母弟弟的孩子。生母弟弟是自己的亲舅舅呀,又是中学同学,但此时人们都在观望着自己执法的公正性。张思忠大义执法,还是开除了。于是舅舅打老远找上门来,意思很清楚:别开除。张思忠不是没有亲戚观念,而是面对着十几个与他表弟一样的孩子。张思忠也给舅舅答应:“让孩子来找我,在保证遵守校规校纪、好好学习的前提下,在白银范围内您看上哪所学校,我想办法转到那所学校!”但舅舅认死理,硬要继续在刚开除他孩子的平川中学读高三。这就没办法了,舅舅外甥老同学吵起来不欢而散之后,因为舅舅有腿疾,脚有点儿跛,来时手里拿着根木棍,所以后来被人演义成舅舅为了孩子不被开除,拿着木棍要挟过外甥张思忠也还是没有达到目的。倒好,张思忠执法不讲情面的德行一下子传出去了。
听来的故事之七:从关心教师生活做起。
现兼白银市中小学思想研究会会长的张思忠,当初就深谙现代教育管理的灵魂。毛泽东当年说,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那么,学校长远的发展规划有了,近期的工作目标确定了,其决定因素无疑就是广大教师了。张思忠将此综合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即教师是学校一切管理制度和措施得以落实的根本。只有先抓好这个本,其它一切才有希望实现。所以,初入平川中学,当好多同行们千方百计到处挖“尖子”生源保升学率为学校争夺所谓的荣誉时,他把长远的目光集中到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上。
为挖掘每个在校教师的潜能,激发他们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情操,保证他们能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地在教学岗位上尽其力、使其智、做贡献,他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他先后走东家串西家,询问教师了解实情、慰问家属以安民心,从关照每一个困难教师的柴米油盐做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解决后顾之忧,甘当一线教师的后勤兵。
张思忠在校园内开辟了一个服务小区,安排下岗和没有工作的教师家属开饭馆、办小卖部,既方便了在校师生平常的生活用品购置,又使这些教师的困难得以不同程度的解决。教职工反响强烈。
教高三的姜老师每谈起这事时激动不已,他说:“我有三个孩子,都已上中学了,家属下了岗,不是服务小区,我家的生活都过不去了呢!是张校长的英明决策,解决了包括我在内的困难教师的具体问题,让我们安心于教学工作。”
一些老教师、骨干教师,都有同样的经历,都有类似的感慨:“我们孩子多,家属没有工作,服务小区帮了我们的忙,张校长帮了我们的忙。如今,我们能给领导脸上抹黑吗?”句句出自肺腑,声声有感而发。
听来的故事之八:新武训。
为解决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张思忠开办服务小区时,除了“教师参与经商,必然影响教学工作”的非议外,有人把他告到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关闭的呼声极高。他抱定教师也是人,家属孩子要能吃上饭、能有钱花才能安心教学等人本思想,硬是顶住了压力,说服、感动了领导,把小区服务规范化了。不久,有人便把他叫成了新时期办学的武训。
当时的平川中学,因资金匮乏、负债累累而严重困扰着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在张思忠寝食不安的心境中,萌生了“开展勤工俭学,兴办校办企业,打造学校自身造血功能”平台的思想苗头。不久,他便开始了让小苗成为大树的实际行动。似乎没有资本可言,就凭了他是本地人,矿山熟人多、乡亲老板多、当年学生多、社会朋友也多的良好社会资源,也凭了办学执着,嘴皮厚、脸皮厚,奔走往来于矿山、企业之间,苦口婆心争取资金。这之间,除了校长的头衔还在,实在是个社会性的孙子了。一次有人对他的行为不可理解时,他便自我解嘲地说:“就权当我是个新武训吧!”
“新武训”最先不是他自己说的,后来社会上传开去了,于是清代历史上行乞办学的武训的义行,成了他张思忠的生动写照。好的结果是,20 多天后,30 多万的募捐款到了学校的账户,勤工俭学得以启动,从而使学校有了日益增强增大的造血功能。
此后,平川中学的校办工厂起来了,校办农场起来了,校办媒台也起来了。再后,学校标准化操场建成了,理化实验室装备了,新教学楼落成了,校园内园林路配套了,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了。
结果决定工作的成败。这项工作,这样的结果,就如此那般地广泛传开了。
听来的故事之九:“引凤”与“张三勤”。
在校的老师得以良好的安置而稳定后,张思忠发现,学校整体队伍还有缺憾。筑巢为引凤。他决计要通过良好的政策和金石为开的诚心,为新兴的平川中学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任教师。
他走出平川,把目光放在兄弟县区、省内省外。他求贤若渴,一旦确定了目标,必登门拜访,甚至三顾茅庐。在他调查了解确认下来的优秀教师家中,总是以礼贤下士之风,与他们畅谈自己的办学理念,畅谈振兴平川中学的设想,先达到事业上的共识,再叙说引进教师的优惠条件,从而打动了不少愿意在平川这块热土上谱写教育教学华章的志士达人。
于是,白银市“英语教学能手”曹文虎来了,宁夏海原县骨干教师杜雪峰、王素杰来了,白银市优秀园丁王龙来了,某企业中学骨干教师韩夏辉也来了,还有定西、会宁的,宁夏固原的,刘家峡的等等。这一个个教师一次次的到来,真还在较短时期内,从根本上改变了师资力量不足又显弱的被动现状。
至今,人们忆及那些年张思忠引进教师成功的确切数字:区外31名,区内选拔优秀教师40名,应届师大本科生48名,从而使高中部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3%,在全白银市占领先地位。
所谓“张三勤”,就是熟知张思忠工作的好事者,针对其特点给他所起的绰号。绰号没有任何贬义,倒是形象地对他的工作行为给了一个美喻。
主要说的是他倡导并践行“走动式管理”的事。张思忠坚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办学,一贯倡导“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材”的教育思想,建立了以党政工团负责人牵头,以两部主任、各教研组长、各班主任、政治课教师为骨干的德育工作队伍,形成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网络。他响亮地提出:“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学校无闲事,事事育人;学校无闲时,时时育人;学校无闲地,处处育人。”
他提倡走动式管理的实质是,要求班子成员不要老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要主动走出去,在走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此,他当然要率先垂范,落实在行动上。所以,在平川中学,平时,校长办公室的门老开着,来人却很少在办公室里找到校长。一打听,原来他不是在教研室,就是在校园内某处“走动”着。好多问题他就是在不停的走动中发现并及时解决的。就连师生们吃喝拉撒睡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在“勤”字之列的走动之中发现并解决。这样一来,有学生发现掌握了校长的特点后,便有戏说者留言:这个张校长当得也真够勤快了:手勤、脚勤、嘴勤,并在背地里起了绰号,曰:张三勤。不久,还真在校园内外传开了呢!
人生重在过程,事业追求结果。张思忠自1995年9月受命前往“危难之秋”的平川中学校长位置,先后用十个年头九年多时间,创造了半世人生中第二次的事业辉煌。
2002年金秋时节,白银市人大为所属优秀人大代表编辑出版了《为了人民的重托》一书,时任平川中学校长的张思忠,作为市优秀人大代表被确定为采写对象,这次组织上对他的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其中就有他使平川中学由低谷转入高峰的事迹——
1995年,张思忠出任平川中学校长。在短短的七年内,带领一班人马,开拓创新,励精图治,使一所仅有十年办学历史却已落后全市区同级同类中学好多的完全中学,稳步上升为全市十所重点中学之列,创出了平川地区教育史上的奇迹。高考上线学生数由1995年的12名逐年上升成38名、67名、139名、406名。尤其是他当年所确定的三年至五年赶上和超过靖远矿务局一中的目标,实现了一半以上,文科高考已经超过,理科接近平均线。
有道是,人一生中能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而年轻的张思忠先生已经做好了两件:
入世村学立命教育靖远师范取真经;
动念行政实落本源平川中学创奇迹。
这种总结,是客观公正而又比较准确的。
第三乐章 白银电大铸辉煌
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的这句经典名言,此时正在为张思忠的行为创造做着精彩的注释。
2004年9月,收获的季节。连日来,和师生们一道分享学校高考有所突破而产生巨大喜悦的张思忠校长,果然接到了要他去白银市电大副校长岗位却又注明“主持工作”的调令。尽管在这之前,他风言风语有所闻听,有位领导也征求过他本人的意见,可一旦真实下来时还是感到有些突然。可不,这里是他有过十年奋斗历程的老家所在地的最高学府啊!回想当年领导直言是“危难之秋”季节,自己走进校园的现状与目下生机勃勃的景观,他还真有点依依不舍呢。然而,他是党员,党员以服从党组织的号令为天职。这一点,张思忠从来没有含糊过。这次他依然毫不含糊地服从了。尽管,平川中学的事业正如日中天。
听来的故事之十:白银电大是个烂摊子。
由于辖区隶属多变等原因,白银地区电大办学历史虽然与中央电大基本同步,但多年来发展不力,基础建设欠账太多。所以当张思忠奉命来此报道时,固定资产不到40万元的摊子,实在感觉到有些寒酸。详细情况是:因为白银当时是兰州的一个行政区,依托中央和甘肃省在白银的大中型企业创建了白银公司、银光公司、西北铜加工厂、九零三、二七九、棉纺厂、长通厂、白银区、景电管理局等电大工作站,办学主体是企业,大面积的学生也来源于企业。然而,企业工作站在企业转制过程中自然消失了。这就是说,企业这一块曾经声势大、生员广的景象不复存在。
那么,地方政府这一块儿呢?
1985年8月恢复成立白银市时,辖景泰县、靖远县、会宁县、白银区和平川区三县两区,地域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76万之众。甘肃电大白银市分校是在1985年经白银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于白银市人民政府,由白银市教育局主管的白银市唯一一所新型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然而,说是综合性高等学校,却定位成管理型的事业单位,而不是办学实体。这种在方向上发生了根本偏差的结果是: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巩固生源基础、扩大办学规模的机遇,导致几十年时间过去了,校长换了三任,却没有固定独立的校园。所谓固定资产就是与教育局下属的教科所、招生办、仪器室、勤俭办、电教馆等并列之下分得的一栋四层楼上合署办公的第三层12 间教职工办公室,和8 间各可以容纳40 多名学生的小教室,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又被招生办占去了两间。这样下来,固定资产折合到一起,真的还不过40万。试想,一所大学都办了20年了,资产还不到40万元,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不会被人理解和看得起的。
所谓编制,一直沿袭了1985年政府给的15 个人员,包括勤杂工和司机。教学设施更是简陋,只有一间30 台电脑装置的电教室,为1999年所建。至于招生,作为高等学校的电大,由于定位上的失误,一直没有当回事,没有宣传,只是守株待兔的那种姿态。张思忠赴任的这年,全市电大系统在校生人数只有1200 余名。凡此种种,挑最主要的讲就是:一没有校址,二没有财务。
这可是让张思忠和所有关心电大的外界人士压根儿没有想到的最作难的地方了。张思忠似乎有点儿揪心。
关注他的领导、朋友,以及种种心态的人此时都在盯着他的行动和作为。
听来的故事之十一:崛起的现状。
对张思忠前往白银电大赴任,原本是有争议的。
有人说,他有收拾烂摊子的命呢!也有人说,由于他几度受命于危难之时,有过多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经历和经验。组织上看准他的就是这一点。
但不管怎么说,这时到电大去,实在是一种考验。
令人欣慰的是,而今的白银电大已今非昔比,崛起于中国西部,跻身于中国远程教育教学先进行列了。人们的议论也十分条理化:
近几年电大白银市分校,以举办高等学历教育为基础,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积极拓展生源,强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服务,完善系统办学网络及功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及教学环境,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他们充分发挥电大系统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灵活、教学服务周到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办学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县两级电大积极创新办学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促使办学实力增强,形成了以白银电大分校为龙头、县级工作站为骨干、覆盖全市城乡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为开发全市人力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电大教育已成为白银市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弥补区域教育资源不足、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
倘若我们把目光重新拉长到张思忠当年的苏州峰会上,欣赏那高潮迭起的演讲,因诗情而缩短的十年白银电大使命,那浓缩了时光岁月、浓缩了时代旋律及其社会背景的“五个突破”,无疑是他辉煌人生、大旺事业的再度交响。
这交响,穿越时空飞翔在张思忠激情的讲演中。
这交响,在突破中飞翔,在飞翔中突破,在张思忠眉色飞舞的神情中。
这交响,最震撼人心的当然是甘肃电大白银分校的迅速崛起。
那时,张思忠面向来自全国的同行、教育专家,和直接受国家教育部中央电大远程教育中心的倾心关注,让胸有成竹的真诚语言,飞翔实事求是的花朵与果实、板板眼眼间的旋律与韵脚。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
说到突破,应当是有个参照物性质的标准的。现在,电大白银分校的现状即是个标准或参照物了。关于现状,文章前面已有过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重述。显然,说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客观也不符合实际的。但说到发展办学的难易程度,那么个烂摊子的现实存在,除那批敬业守则的十分可爱的教职员工外,与其有倒还不如无!
因为主要的校址没有,至于现在和别人合署办公的几间房子,要是没有了倒好,可以理直气壮向上级打报告要地皮——建!现在可好:说无却有,说有似无,派不上用场不说,还妨碍正常申报获批的可能性。
有道是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啊!现在的好多事更加不好办了。但不好办还得办呀。不办,组织上安排他到这儿来作甚?
张思忠太懂这个理了。所以,自踏进白银电大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思考、寻求突破点,以彻底改变这所学校的面貌。
他做了好多走向成功的努力。大的举动是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省电大的关心下和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开始的。开始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校址问题。
概括地讲:经市场化运作的白银市现代化远程教育大厦经过了一年多的建设时间,正式投入使用。该大厦主体14 层,全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学校拥有7000 平米的办公和教学场地,集办公、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既面向社会和所有学习者开放,又能满足信息时代学校再发展的要求。目前学校有教师办公室20 间,标准授课教室20 间,档案室1 间,试卷保密室1间,视频会议室1 间,可容纳112 人的多功能报告厅1 间,准备安装中央电大援建新设备的云教室1 间。添置更新的电脑180 台,服务器3 台,投影机5 台,数码复印机、一体机各一台。
说到突破,2012年4月9 日这天,作为甘肃唯一参会代表,张思忠校长在苏州峰会上,在熟记那些说明数字的同时,是这样高度概括相关突破的——
“电大白银分校的崛起,是白银电大人努力的结果,更是白银市委市政府支持的结果,离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办好电大是不可能的!
“经过我们的努力,白银电大的国有固定资产由当初的不到40万,发展到现在的4000 多万。开白银电大办学史上的先河,校址从无到有,白银市远程教育大厦拔地而起,创造了飞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
富尔克有言:“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依此类推,这中间,那过程,该是张思忠再真实不过的享受空间了。
听来的故事之十二:土地置换房屋。
说的是张思忠有胆有识、睿智肯干,在手头没有分文的现实面前,破天荒建成远程教育大厦的事。
真的够玄乎,够惊心动魄了。那年到电大寻求校址解决出路,适巧市环保局准备前往西区,原银光十字西北角12 亩地皮加三栋旧楼及场地内所有建筑物共400万出卖。别人不敢问津,张思忠却如获至宝,像抱了个金娃娃。于是,喊一句开发,便用土地置换,借用开发商的资金力量,把远程教育大厦建起来了。整个大楼14 层高,设计均按学校特点进行,教室、实验室、住宿等一概都是。20000 余平方米的面积,按照当初开发协定,给学校返还7000 多平方米。如今,沿国道109 线通过,远远地就可看见“白银电大”四个红光闪闪的大字,仿佛在向所有的人宣示着白银电大崛起的身姿与风采。
就为听来的这个故事中的情结,我好事之下,专门到银光十字并深入银光场区,返回来时放目因为电大建校而开发得景观别样的银光十字,令人震撼!“白银电大”四字果然闪着灿烂的红色光芒,仿佛在展示这片天地的当初、现在和未来。
不仅如此,这期间,他大公无私,聪明睿智,在不占用公共资源的前提下,还给教师们解决了20 多套团购平价住宅房屋!这在当今中国各地住房成为天价的现实面前,实在是大得人心的好事善事,对于仍然生活在半理想社会当中的认真教学的教师来说,又是天大的喜事了。校长张思忠的行为做法,有些大慈大悲意味。
听来的故事之十三:后果我张思忠一人承担。
说的是开发建校艰难时期所遇到过的棘手事。所涉及的人与事,虽然滑稽可笑,却十分有意味。
仿佛是天意。张思忠到电大不久,艰难之中遇上了好事。市环保局要搬迁西区了,原银光十字场地400万拍卖。张思忠冷手抓上了热馒头,迅速签订合同:款项分批分期,三年内付清。
头一年还行,双方都感觉很好。不知为什么到了第二年对方突然开始不讲信用起来了,而且变得很无理又很无赖:
剩下的60万元白纸黑字红印章下很清楚,是第三年付的,可这阵子明明是第二年中期还不到,他们却硬要当下就还清。不仅如此,在单位领导的指令下,每天来十多个干部职工到正在建设之中的甘肃电大白银市分校的场地实行静坐性捣乱。每天上班准时到,下班如时回,前后一月有余。
开始是静坐,后来不是静是开始动了,而且是大动。动得简直有些离谱。好几次,因为行为语言过激,差点儿打起来了。不,最后一次是真的打起来了。
那天已经是学校课外活动的时间,环保局的来人,有话无话专用伤人心的语言对待篮球场上和学生一起活动的老师,伤着伤着,老师们无法忍受,就开始顶了。没想到,这帮人竟还敢真动手……老师也是人,也有血性,于是几个年轻的就交上手了。这时,是环保局的十多个对付电大的只在操场上的几个,如果事态有所发展,老师会吃亏的。有人迅速跑到小二楼向校长张思忠报告。说时迟那时快,张思忠三脚两步出门隔着窗户一眼看清了院子里老师们受围攻的情形,一气之下,大喊一声:共产党的天下,还有这么无理取闹的人,老师们,你们也可以打,后果我张思忠一人承担!
霎时间,二楼上喊声、脚步声一片,环保局的十多人自知理亏,见事态不妙,仓皇跑了,跑得有些狼狈。从此再没有敢来取闹。市上一位分管领导对环保局的做法早已反感透顶,得知出了这档子极不光彩的事,为了息事宁人,专门找了他的一位有钱的朋友,叫上张思忠校长提前还了那60万合同上还远远没到期的所谓账务。
有人说,环保局因为当时没眼力没胆识,没想到开发就把一块宝地出卖了。这阵子看见别人开发得红火,眼开始红了,就采取如此的手段,企图做点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但最终落了个骂名而告结束。实在有些荒唐。
这也更加证明了张思忠的胆识。
对此,我还是表示过质疑:你那么喊动教师们,万一事态扩大了,你没考虑过后果?
“考虑过,但是瞬间的。不过我还是心中有谱,这些人在我们诚信之下、原则之下,让忍让之心、文雅之气给惯坏了,他们是不得理还不让人啊!近40 天的忍让,他们以为我们无能没胆,所以还敢动手打我们老师!当你突然强硬起来时,他就不敢了,跑了。应该说,这种结果是必然的。但如果真的交上手,一切后果当然我是要承担的。有时候,以‘匪’治匪的效果还真灵的。尤其对一些不讲道理的无理取闹者。”张思忠笑着说。
仔细想来,社会生活当中,好多事还不是这样吗?
于是,我不以张思忠“喊打”的号令为鲁莽,却要视他的胆识与果断为一种豪气。
听来的故事之十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张思忠初来白银电大,日子过得实在紧巴。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不说,堂堂电大都20年历史了,连个财务都没有。而没有财务的单位,意味着连投入都没办法搞。那些日子,为了解决校址及扩大发展,也为了电大的将来,正是他结识社会贤达人士、寻求上级支持的时段,包括与左邻右舍的协作,与老板套近乎等,都需要在饭桌上周旋并加深记忆与理解。可一贫如洗的电大怎么能消受得起呢?
于是张思忠只好找朋友为自己买单。当时的饭菜并不像现在这么昂贵,可好酒的价不低。为节约饭钱,每次请客吃饭,他都要从自家带上酒水招呼客人。几年下来,光各种杂牌酒就喝掉了一二百斤。
久而久之,一直跟随他的司机看不惯了,说:校长,为了公家的事,你总不能经常垫自家腰包吧!
张思忠听着不当回事地说:这酒的得来要感谢我教师的身份、校长的位置,这么多年了,成百上千的学生,还真有把咱老师当老师的呢!加上一些学生家长,年头节下、开学转插学生找上门总免不了要表示。也有送钱的,好家伙,对不起,我没有那个胆量,不敢要!饭有时吃有时不吃。但提到门前的小酒实在不好意思推出门去让对方尴尬没面子,就收了。收了就放着呗,来朋友喝,学校招呼客人也喝,像现在的这种场合,都得喝啊……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惹得大家一片笑声,为他的直率、真实和豪爽。
哦,这明显富有时代特色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真谛,其实做到也是比较难的。张思忠不仅做了,而且做到家了。
二是招生工作的突破。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生源是学校的生存线。张思忠到电大不久,身份转换之间,就认定了这个工作本质的大理。在施政报告时与解决校址问题一并公诸全体教职员工:招生要超过3000名。2012年之前,也就是张思忠前往苏州发表演讲时段,白银电大在校学生数由2004年的1200名上升到5600名,超过了他当初的目标数字3000名。创造了白银电大招生史上的一个数字高端。
听来的故事之十五:全员招生。
白银电大的招生工作,从司机、图书管理员,到党支部书记、校长,都有任务。
作为校长,张思忠坚持按照“社会认知抓宣传,全员参与抓机制,工作重点抓站点,生源带动抓服务,市场扩展抓需求,系统运作抓策划,发展空间抓机遇”的基本思路,对各类招生工作统筹策划,整体推进。他审时度势,一言九鼎:不会招生者,不适于在电大工作。为了多招生,招好生,他率先在甘肃远程教育系统,就招生工作,实行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重奖重罚制度。将招生工作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得到特别的重视。每年招生旺季,教职工和朋友邻里吃饭之间,都在宣传,都在招生。
作为校长,他善于发扬广大教职工在招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愈挫愈勇的精神,将招生宣传力度与实际工作深度、细度和广度结合起来,向下延伸,深入基层。他通过招生实践,总结出了招好生的七句51 字经验和体会,即领导重视是关键,广泛宣传是基础,联合招生是手段,政策到位是保证,强化服务是前提,加强教学管理是保障。
2009年,为落实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关于推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通知》精神,他多次向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开发办负责同志汇报沟通协商,向他们宣讲电大的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及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同时他还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专题请示汇报,借机介绍电大的办学特色及对承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信心和决心。经过努力,这一项目得到了中共白银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加强村级建设的五件实事之一予以实施。
为使工作积极稳妥,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通知》,决定在全市实施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计划在三年时间内,每年招收200名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不脱产的大专学历教育,三年内基本达到全市700 个行政村平均每个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这一计划实施三年多来,已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655 人,其中2009年秋季招收196 人,2010年秋季招收235 人,2011年春季92 人、秋季132 人,2012年春107 人、秋季83 人,2013年春季43 人。
这一重大突破性招生方式,拓宽了生源渠道,推进了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探索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新模式,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可直接借鉴操作的成功经验。这一做法,两年后得到了市扶贫办的认可。他们和市委组织部还联合拍摄了专题片《为有源头活水来》,先后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和白银电视上播放,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白银电大的招生是常年不间断的工作,每个职工都是宣传员、招生者。作为校长,张思忠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招生工作开展至哪里。就连招呼朋友吃饭的大小餐馆也一样,都有通过他宣传招收的电大学员。多年来,他个人每年的招生数都在30 到40名之间,在全校几百号教职工中始终保持了前三名的排名。
三是非学历教育的突破。
根据电大的办学定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轮齐驱的路子。似乎哪一轮停滞不前,都会影响发展。多年来白银电大几乎将这一块领地丢失殆尽。对此,张思忠校长有些不服气。
听来的故事之十六:宁可让利,也要抢占市场。
张思忠深入电大不久即发现,要说电大白银分校前阶段工作有失偏颇的话,对于非学历教育这块阵地的近乎放弃,实在是令他痛惜的事。不是说少获取了多少利润,主要是弃置了这块谁也无法替代的系统资源。
张思忠决计要弥补这一不足。弥补的实质便是夺回这块培训基地。在学校领导班子会上,他坚定而响亮地说:“宁可让利,也要抢占市场。”
在市上分管领导那里,他这样陈述:“这一块工作本来就应当是电大做的。他们原来的没做,那是他们的事,现在我们愿意做这些工作,而且能够做好,总不能让原来不太正常的工作渠道继续延续下去吧!”
于是,白银市中小学教师技术培训项目,尽管市教育局已经发文,各县区电教馆做出了详细布置,经协调还是重新启动,首次归入正常渠道,由电大白银分校担当起全部的培训责任。
同样,在白银市科协培训点培训考试多年的白银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培训和考试项目,从此也回归“娘家”,由电大白银分校开始做这份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工作。
这样一来,不是非学历教育实现了零突破的问题,而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地道的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已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培训15358 人次,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540 人次,完成保险代理人考试16100 人次,人民银行上岗培训及资格考试900 人次,农业银行职工岗位资格考试633 人次,广联达软件培训120 人次,承接国有企业班组长岗位资格考试134 人次,卫生系统考试完成人数2800 人次。这种做法也完全符合当前广播电视大学向国家开放大学转型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学并举”,“搭建终身教学平台”的开放大学办学理念。
这种局面,是不为所有知其电大状况者所想到所见识的。张思忠手臂之下,显得异峰突起,华章灿烂。
四是网上教学的突破。
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讯联系的教育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显然,这属于开放教育。而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这是指宏观前提下网上教育的主客体范围。重要的还在教学过程当中,所以我们很容易接受并承认:网上教学是电大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电大教育的特色之所在,是决定电大教学成败的关键。正因这样,白银电大早就有过《教学过程管理规范》章程。并以“强化教学、落实过程、推进模式、规范管理”为基本要求,对网上教学做了合理设计,严密组织,精心实施。具体教学环节上,还根据省电大公布的教学活动安排,结合本校具体的课程开设实际,安排学校每月的网上教学活动。在时间上与省校课程安排同步进行,由本校班主任组织学生上网参加省校的网上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加以指导。这样既参与省校的网上教育教学辅导,又在本校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网上答疑活动,既有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向省校教授、专家的网上请教,又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交流,还有省校、分校教师的网上工作探讨,与全省、全市电大的网上教学工作同步,成为一个有机的网上教学实体。
听来的故事之十七:有趣的网上教学。
白银电大的网上教学活动,听来十分有趣。说是学校对学生的网上学习时间、网上发帖、老师回贴,都有明确的要求,并与班主任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量化网上教学考核指标,由班主任督促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省电大组织的网上教学检查评比中,白银分校均名列前茅。而白银分校整体工作能成为全国基层电大示范学校,也有网上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或功劳。
电话答题。白银电大主要的远程教学形式中还有电话答疑。这是结合现代先进的信息网络装置的。为便于教师与学生进行电话联系、电话答疑,学校在每间教师办公室都安装了固定电话,给每位教师配置电信3G移动电话,并给予话费补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就可直接通过电话答疑的形式,向老师打电话求教,从而得到及时解决。
学校将老师的电话号码向学生公布的同时,要求教师的手机全天开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电话答疑成为白银电大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教学辅导的一个主要形式。
哦!这不就是曾经的古典通俗小说里写的顺风耳吗?真没想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白银也都运用于当代教学当中了。
五是系统建设突破。
所谓系统建设指的是,从上至下电大母校到基层学校内一体化办学设施的建立,资源共享的优化机制设施的有效存在。
电大发展历史证明,系统一体化办学的体制为电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根据电大教学特点,无系统其实就无法开展所有的教学活动。可见,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须性。
然而,当初的白银电大系统,说散兵游勇还不能到其散的程度。在县区,大多都是教育局股室内指定一两个人在做,无规模、无质量、无效益,一派死去活来的样子。你只能说有那么一回事存在着而已。
还有一个人办的。因为没有人脉生机,在苟延残喘中存活着的状况,让人觉得寒酸。
张思忠不能容忍这种现状的存在。他要建设、要发展、要规模、要拿得起放得下的实绩效益。恰好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甘政发【2009】7 号文件序号下发了《关于保持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制的通知》,省教育厅也有了《关于批转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加强我省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其精神都是讲完善系统建设的。他积极地如法炮制,向教育局提交了白银电大办学体制的意见。接着市教育局《关于保持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制的意见》以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207 号文件的形式得以批转下发,从而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大环境的优化与给力。
为此他多次召开学校班子会议,研究白银电大系统建设问题。明现状,懂政策,定方向,拿措施。曾几何时,电大的人们都明白,系统建设要在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方可得到落实。于是,一个坚持以事业支持系统,以政策扶持系统,以感情维持系统,按照“统筹规划、上下结合、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重心下移、重在实绩”的系统建设工作思路形成并确立。为达到落实的目的,作为校长,他响亮地提出:全市电大要以系统发展为第一要义,以系统的维护和成长为立命之本,重视系统、维护系统、发展系统、共享系统,从而强化了系统意识,实现了系统的全面建设与和谐发展。
根据省上的政策和市里出台的支持建设的意见安排,电大白银分校专门印发了《甘肃电大白银分校关于加强县级工作站建设若干问题的规定》通知,从机构设置、必备的教学条件、办学形式及原则、县级工作站职责、教学教务管理、教育科研、工作考核、经费投入等八个方面对工作站的建设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为了尽快落实这些要求及规范,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头深入县区工作站开展调研,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办法。他们还请省校分片包校领导出面,主动与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联系,送达省校关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保持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制的通知>精神的建议函》,协商解决县区工作站的建制、编制、站长任命等问题。整合了县区电大的办学资源,扩大了县区工作站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增强了县区电大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白银电大教育真正形成了以市电大分校为龙头、县区级工作站为骨干、覆盖全市城乡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推动了白银电大教育整体发展走向新的台阶。
听来的故事之十八:人脉与借力。
系统建设开始了,县区电大机构设置(建制)、编制、站长任命等问题都浮出水面。谁都知道,只一纸文件似乎还不行,得有人逐一落到实处才算结果,才算你有本事。而且你还得承认,就一件事说来,有人去了能办成,有人去了就是不行啊!这也是中国特色,管你接受不接受,现实生活中就是这个理。办事凭关系。关系是什么?关系是人脉。
有人毫不隐讳地说,白银电大系统建设,换了谁都难以完成,至少要滞后好长一段时间。不是说别人当不了校长,而是当了校长的不会像张思忠那样拥有那么好、那么多的人脉资源呀!是啊,那时段,张思忠师范期间的一批学生都在行政上干起来啦,好多已在三县两区担任重要角色。善于协调办事的张思忠这时候心里再明白不过,要想把全市的电教系统迅速建设起来,非得借助社会的各方力量,非得动用自己的那些人脉关系不可。
曾经,他专门请省电大的一位副校长,也就是现在担任校长的卫孺勤先生陪同他到全市三县两区,找领导汇报实情、讲述政策、巧提要求,这是他的借力。
在县区,他又要专门去访当年的学生、在任的文教部门掌权者、县区分管领导或党政一把手,讲政策、汇报情况,当然主要是提要求,这样逐一走动、逐一汇报、逐一要求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最后达到了逐一落实。各县区基本上按他的思路,实行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即与县区职教中心合办,做到了师资力量、教学器材、教学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从而完成、完善良好的系统建设。这阶段的工作非常得力有效,知其情者不得不承认张思忠校长开足智慧的马力,走遍各县区相关建设机构的巨大作用。“他走到哪里,那里就有他当年的学生接待他呢!”学生掌权,为大家的事情,还是乐于给老师面子的。如此这般,就显得畅通无阻了。所以有人还说:白银电大系统建设中,张思忠在借用了上级部门的社会力量、用足了自己人脉关系的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他的社交能力及其广阔的资源。
那阶段,张思忠多次感慨重温当年去清华大学附中,聆听国家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关于当好中学校长必须具备的四个家的观点:一是教育家,二是管理家,三是经营家,四是社会活动家。
当年,他在平川中学校长的位子上践行了一回,没想到在十多年以后的电视大学又深入体验了一回,都是那么贴切而直接,适用而成功。这不也无言有声地说明着他自身早已具有家的元素与能量了吗?
对此,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
说到社会活动家,我突然间想起了电大白银分校远程教育教学大厦落成后的别一种声音。
听来的故事之十九:帮人义长,大义收徒。
所谓电大白银分校大厦远程教育落成后的别一种声音,是指白银镇远房地产有限公司差点破产的现实说法及其困难百端的议论。
真的,就在白银远程教育大厦落成并投入使用的大好日子里,与他合作开始建起大厦的房地产公司,因为企业老板是个热爱教育者,当初谈工论价时以30%的比率返还电大。这样,原本利润不大的开发工程公司,又赶上了国家对房地产实行政策上的调控,导致他资金链断接,企业面临破产,老板一脸的秋霜。对此,张思忠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帮于心不忍!尤其和他合作过的伙伴。
他自知,在电大教学楼上老板亏得多了,因为在所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就没有以30%让利的,但他的合作伙伴让了。他的本意是合作的双方能够双赢,可这阵子老板遇上了天大的困难,他能不管吗?只有无情无义的人才会那样。
那个阶段的好些日子里,张思忠边启用远程教育大厦的营运,边动用他那广博的社会人脉资源,帮忙救助企业老板走出困境。一个时期,他那些朋友还真的给力,借钱的借钱,找活的找活,终于将白银镇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老板的活链接上了。并通过一位亲戚协调担保贷了一千多万元的款,使这家企业重新生龙活虎起来。此事,让相关的企业老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个个都成了他的朋友,当了他门徒的就有八个,邀请他做顾问,帮他们搞些策划什么的。
帮人义长,大德群报。就因为镇远房地产企业这一件事,张思忠赢得了另外一个社会阶层中的人脉关系。
听来的故事之二十:个人解围。
就在张思忠为企业老板大行帮忙之道的时期,他本身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眼看着大楼起来了,开业事宜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还没到礼花欢迎上级剪彩宾客祝贺的吉日呢,先后有12 家国家正式单位的12项收费项目接踵而来,合计800 多万元。好家伙,这还让不让发展呀!张思忠震惊之下有些想不通,但想不通还得通呀!12 家单位都拿着政策收费的理由,你还能怎样?
张思忠有些不服:我这说得大一点是为国家,说得小一点是为白银的教育事业,在没花国家钱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收取这么多的费呢?这么收费电大还怎么办?缺额资金国家补不补?一连串的疑问,鼓起了他再次去找领导的勇气。
他真的找了,领导也十分通情达理,经协商,市上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最后减免到200 多万元。张思忠说,是争取到了政策上的支持。
那些天,张思忠跑得很吃力,但终归以微笑结束,而带泪的微笑才好看呢!
听来的故事之二十一:张思忠微笑话领导。
张思忠天生一张笑脸,笑时略带眯眯眼的形象很可爱。
这天张思忠于微笑中对我说:有好多学生同事曾表扬我说我很能干,肩头事业总在峰峦迭起中发展,比如说平川中学的崛起、白银电大的开发等。猛然回想起来,我不否认我干事的胆识与狠劲,但我总觉得一路上走来时遇上的一批领导真好、真能给力。平川时期的王明强、孙晓林,都把调动教师的权交给我了,我能不拼命把公事往上干吗?
调到白银电大后,时逢环保局搬迁拍卖原地,没人接受,我笑都来不及呢。立马接受后,接着去找当时分管的刘天明副书记,他不仅很赞成,而且亲自把我领到时任市长袁占亭那儿,作详细回报。结果袁市长放在支持建设白银市唯一一所高校的高度,支持了200万元。这让我偷着笑了几次呢!
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明泰,三次批示电大校园开发项目及实施意见。
电大后期的12 家政府部门项目收费800万,当时真把我都愁急眼了,便找教育局、市领导汇报。结果领导们都十分重视,一个个作了减免批示。
卜发生副市长三次批示,要求相关部门从支持办教育的理念出发,酌情收费,能减的减,该免的免掉……
吕林邦副市长作过两次相关批示。
陈其银是最后一个为解决白银电大实际困难作批示的副市长。他的批示也结束了白银电大开发建设期的所有工作,是顺利走向开业典礼的节点。
听来的故事之二十二:张思忠校长的原始梦。
还是他本人讲给我听的。也是这之前我压根儿没有想到的。原来张思忠校长的少年梦并不高,但细想起来也不算太小。那是他在家乡共和中学读书时产生的。宁夏籍语文老师陈鹏飞是他的梦中之魂。上中学了,有幸碰上了语文知识渊博、口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陈老师,讲啥都有道理、都有来头,上下五千年、今古人间事,语言掌故,历史人物,文学的表达,激情、人性、引人,那么美好、悲壮、幽怨的结果表述,真是太动人了。于是,陈鹏飞老师便成了他心中的偶像,小小年纪的他,暗暗下了决心,长大了考中文系,读好多好多的书,毕业了哪儿也不去,就到这共和中学来,像陈鹏飞老师一样讲好每一节课,当一位受同学们称赞、社会承认、组织认可的优秀中学语文老师。
后来他考取了靖远师范民教班,但少年梦还没有破的,所以就有过不接受留校的决定,引得关振邦校长、冯琯局长亲自做思想工作的一次人生难得的经历。留校后,因为是校长秘书,经常写材料,便产生了作家梦,也偷偷地写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没想到现实环境的影响与个人打拼的结果,比梦想高了,即超越了梦想,所以对目前状况与取得的成绩,很珍惜也心满意足。
这到底是无心插柳柳成行呢,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了好久。觉得都包含了些。有一点毫无疑问:我们虽然不能控制生活,但是我们能够和它斗争。如果再把这里的斗争换作拼搏的话,罗曼罗兰的光辉语言,便能恰到好处地令我在心虑中释怀了:
“用一只干净的手和一颗纯洁的心去战斗,用自己的生命发扬神圣的正义,这真是优美的事情。”于是,张思忠校长在我心目中又是一个全新的形象。而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对生活的理念,不是还在丰满着原本不错的形象吗?
生活质量的高低,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于官位的大小,所以作为人,首先要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梦想是生活的一部分。张思忠的梦想,在他学会、热爱、珍惜生活的行为过程中,早已跨越了。在贴近实际的绶带上,彩印了虹的思想轨迹与光芒!
听来的故事之二十三:交友与工作。
依然是他本人讲给我的。是遥远的20年前靖远师范学校的事儿。
留校后的他,开始给学生代教育心理学,中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深造过两年,回校后依然教教育心理学,当学生科科长,直到成为教育心理学副教授,先后七年多的学生科长,中间未缺过一节课。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自信甚至自豪的一点是:自始至终要求不久的将来去做小学教师的学生们,无论分配到哪里,必须讲好《孔融让梨》《狼来了》《司马光砸缸》等三节启蒙课。在家里,他教育自己的孩子行世搞事业的交友观十分明朗: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交,不认真工作的人不能交。
听得我不谋而合,听得我打心眼里佩服。
张思忠原本有弟兄姊妹九个,他是弟兄六人中的老四。因为二伯父没有孩子,他和小妹妹二人先后过继给了二伯父。这一切,是他长大后才知道的。但他做到了即就是亲生儿子也难以做到的那种孝顺,平川乃至交连地畔的靖会海原的一些人们都知道,他是个大孝子。以至庄子上好多人当着生父母的面说:“你们把两个最聪明、最孝顺的孩子送给别人了!”
这话绝对是代表了当地所有熟知他的人的心里话!说明张思忠在乡党陆亲眼里的为人品格与男子汉分量。
听来的故事之二十四:校长学校。
目前,张思忠校长具有多种社会兼职:政协白银市常委,中国教育学会会员,甘肃省教育学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白银市中小学思想政治研究会会长等。对此,他很珍惜。他认为这些社会荣誉及兼职,既反映自身面对社会时的特长,又都紧贴着电大校长的品牌,也是一个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并成为教育家的人的必备。
张思忠很注重大小社会活动中的言词与形象。红白事是历朝累代都十分重视的社会礼节活动,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承传并发扬光大。张思忠读了好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深谙百善孝为先的大道理。结合畅行婚丧嫁娶的现实,基于早就棋琴书画有所长的特点,他被众多的社会活动推到了主持位置。但他不是为了几个小钱,而是当作传播孝文化的绝好场地,只要同学同事邀请到他必去。去时总要根据对方实际进行主持词的确立与推敲,传统融入现代,即新老结合,温文尔雅,情理并重,恰到好处。所以他在靖远平川一代都成了有名的主持人了。区人大副主任李嘉庆的母亲去世了,主管请他做主持,他去了,在孝子们三拜九跪之间加上了阎维文唱响全国的《母亲》,让晚辈从心灵深处追思,以激发感情,教育后代。据说,会弹能演奏善于唱口才又不错的张思忠在这次主持会上,入情入理所加唱的《母亲》,让全场人都进入思念母亲的感情之中,更别说当事者的孝子们了。他认为干什么事,都得讲究现场气氛,没了气氛就失去本身的意义了。
于是,人们几乎都记下了他所主持的各种婚丧嫁娶的文化气氛,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传统与新式的结合。喜庆的让你喜庆,那些幽默风趣的喜笑言辞恰到好处即止,那些悲哀伤心的追思引入情境戛然煞车。显示了他驾驭各种场合活动的能力。这能力当然也是知识水平的体现了。
听着这些,我在感佩张思忠校长的多才多艺的同时,开始回味咀嚼他当初在平川中学推行走动式管理时提出的“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学校无闲事,事事育人;学校无闲时,时时育人;学校无闲地,处处育人”的育人观,结合他一直信奉的“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的远见卓识,他所有的社会活动,不都是在践行着他尊崇的“行大道,民为本,立天下”的远谋信条吗?
作为电大分校校长,走到哪儿,以言行以魅力把学校带到哪儿,这既是当代开放大学的特点,更是张思忠校长的一种追求。
本文接近尾声了。
所谓尾声,仅仅是对这篇文章而言。但就张思忠肩头的事业和他人生的前景来说,实在又是个新的良好的开端。
一是中央电大云教室的建立才开始。才开始的这项事业根据《中央电大云教室部署实施方案》要求,白银分校已将中央电大援建设备的云教室安排在13 楼,使用面积为92 平米(长16.4 米、宽5.6 米),房顶高3.8米,地面到天花板的净高3.1 米。学生桌椅56 套。顶棚为普通天花板,四周墙壁为普通白墙面,地面为普通地面,窗帘为双层遮阳窗帘,灯光符合均匀布光要求。电源、防雷(设计为楼宇整体防雷针)、网线接口、网络宽带均符合要求。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统一校徽标识的制作,只欠援建设备到位安装时的东风。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工作刚起步、才铺开。开放大学白银学院的筹建已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同意与支持,前景看好,发展目标宏伟。作为一校之长的张思忠先生,心怀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在事业最后一班岗的位置上,不遗余力地实施着。
九万里风鹏正举。那天,他向来自省上和中央电大的领导在汇报发展目标时这样表述:以内涵建设为中心,以扩大办学规模为目标,以队伍建设为先导,以系统建设为根本,以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资源整合和优化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支撑,以服务质量标准化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完善为保障,建成以白银分校为基础,整合全市其他教育资源,体制健全、机制灵活、运转有序的甘肃开放大学白银学院,将县级工作站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甘肃开放大学白银学院县区学习中心。
可见发展目标的中心是白银学院的建设。伴随发展目标,实施的具体项目与步骤,张思忠讲了八项:
一是开放大学白银学院建设筹建准备;二是办学规模的基本设置;三是队伍建设专业设置要求;四是教学质量目标要求;五是教学科研经费与成果要求;六是设施建设布局与时间要求;七是社区教育培训模式要求;八是系统建设时间与结果要求。一个准备,一个基础,六个要求,充分显示出了科学发展的周密性与细致性。
其实这就是他主持制订的“十二五”期间的蓝图,而蓝图正在他的策略与科学计划中周密地发展着。譬如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的创立成功,云教室建设的定期目标,甘肃开放大学白银分院的不期挂牌等,都在一一证明着白银电大教育层次的提升与快速发展。校长张思忠的人生价值也在不声不响地提升着。
九万里风鹏正举。抛却电大分校这一方兴未艾的事业不说,单是通过帮助镇远房地产有限开发公司起死回生走向辉煌,在社会引起反响招来的八个门徒要求他退休后担任顾问进行策划这一点,即可证明他在白银这块土地上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交才能。被人信任是幸福的,受人尊敬更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多年来,张思忠不光享受着被人信任的幸福,同时享受着受好多社会人士尊重的待遇,这恐怕才是他目下和今后事业大发的蕴藏热能或推进人生与事业同步共荣的正能量!
九万里风鹏正举。琴棋书画无所不及、歌舞秦腔皆知之的张思忠,自认自己关心群众、深入群众不够,现代远程教育理论技术学习不够,做事太豪气、太霸气,却有通过智慧给18 个教职工置换出平价房各一套、为电大教师争取到10%工资的美谈;又有早年就能把组织给予的权力用活用足的创新能手之誉,后来当了一把手,向来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集体决策,分头照办”的风格作派,确有霸气,但更多的是豪气。霸气体现在工作当中,往往是敢作敢为下的承担责任。说透彻一点,这14 层高的白银现代远程教育大厦,不就是在一点儿霸气中拔地而起的吗?
霸气之中是豪气,豪气之中具豪情有才情,开放的大学,云教室等现代远程教育的众多信息,社会各层面的各方人士,不就需要丰沛的豪情才气结识海纳吗?
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和众多的朋友们,正期待白银电大的再度辉煌,和校长张思忠人生事业上的再度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