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动画的发展瓶颈与突破策略
2013-11-16文‖陈思
文‖陈 思
水墨动画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20世纪60年代初试制成功的片种。与以往用线条勾勒及颜料上色的动画不同,水墨动画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特点。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大创举,正是有了传承千年的中国水墨画,早年的动画工作者们才能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动画大片中并将两者结合得淋漓尽致。如今的动画市场充满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原有的风格变得过于单一乏味,制作技术也相对落后。在全球动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我国的动画工作者们该如何解决这一瓶颈呢?本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961年7月,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由上海美影厂制作完成。该片一经问世,引来世界各国的刮目相看,并且在国际上获得了诸多大奖。这部片子打破了以往动画片“单线平涂”的制作方式,用笔墨表现出动态效果,使深浅不一的水墨在画面上空灵地舞动起来。而1963年的《牧笛》则是将中国水墨动画推向了新的高峰。片中质朴无华的水牛是根据著名画家李可染创作的十四幅“牧牛图”绘制的。动画片以牧童寻牛的故事为明线,以笛声为暗线,随着镜头的推拉摇移,展现了小桥流水、诗意朦胧的江南美景,以及燕语莺啼、气壮山河的恢宏景象。而1988年拍摄完成的《山水情》可谓中国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空灵悠远的水墨意境行云流水般缓缓舒展开来。作品的制作工艺和画面的深远意境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并且将中国传统水墨技艺发挥到淋漓尽致。
纵观中国水墨动画发展,已经历经50多个年头。然而,水墨动画在这50余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产量屈指可数,到了近十年更是鲜有作品问世。由于水墨动画制作成本高、制作工艺复杂而渐渐退出中国动画市场。到如今真正被观众铭记在心的水墨动画寥寥无几。
21世纪初期,数字时代的来临和数位软件的发展对动画创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动画工作者开始通过三维动画软件创作新的水墨动画来复兴本土动画产业。这样既可以节约制作成本,也能缩短冗长的制作周期,是水墨动画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如2003年由许毅导演的三维数字水墨动画片《夏》就以其诗情画意、意境幽远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入选计算机图像技术的世界顶级盛会SIGGRAPH。此外,在2006年由深圳环球数码制作的数字水墨动画《桃花源记》获得中国动漫节最高奖项“美猴奖”及日本东京TBS动画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这说明了国产水墨动画能够借助数字技术在数字时代所获得成果并得到国际动画市场的认可和肯定。
二、水墨动画的发展瓶颈
首先,传统动画制作成本高、周期长。水墨动画相比当今二维、三维动画,制作工艺复杂,一部短片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每一个场景就是一幅幅的水墨画。当我们看到屏幕上流动的水墨渲染的效果,都是原画师和工作人员在动画的整个制作过程中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画,而非在宣纸上直接完成。但其中最关键最复杂的环节在于摄影。譬如在经典水墨动画《牧笛》中,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都必须分层上色。像片中的水牛在绘制的过程中,必须分成好几种颜色,从浅灰、深灰到眼睛等细节部分的焦黑的色彩,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有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制作成水墨渲染的效果。正是因为这样不惜成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一致好评。可如今动画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很多投入资金巨大的动画片票房结果惨淡,入不敷出。这就导致大部分制片人转而投奔电影电视等周期短收益高的行业,使得国产动画市场一片凄凉,无人问津。而票房收入是制片人和所有动画工作者们的衣食父母,缺少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无法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了。
其次,水墨动画表现题材的限制。由于水墨画本身就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主要的描绘对象是人物、山水和花鸟。中国以往的水墨动画基本是以历史故事、诗词歌赋等为题材创作,很难在其他内容上拓展延伸。加上水墨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不适合演绎所有题材的动画。比如卡通、科幻或武侠等题材都与水墨画格格不入。除此之外,造型元素的匮乏也导致水墨动画难以在各领域、全方位创作发展。试想一下,倘若《玩具总动员》、《马达加斯加》这类搞笑的动画剧情亦或是《幻想曲》、《仙履奇缘》这类奇幻的动画风格在水墨画面上出现,难免有些突兀和牵强。因此,水墨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水墨动画的剧情进展缓慢、意象深远而画面柔和的特点。它的民族性虽然是其有别于他国动画的特色所在,但同时也成了制约其全方位多角度发展的瓶颈。
最后,新生代动画师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当今80后动画师在动画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而这一批热爱动画的从业人员并非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和了解。其中大多数是从小接受美日动画熏陶,并且对美日动画有着强烈兴趣爱好的一代年轻人。日本动画唯美的画风,美国动画夸张的动画语言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是他们早已习惯和认可的动画风格。相比前者,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平静和缓的意境和较为单一的画面色彩,加之内容陈旧的动画剧情让这群年轻动画师感觉枯燥乏味、意兴阑珊。
三、水墨动画的发展策略
首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的渗透力远远超越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电视、电影、广播、杂志等媒介长期宣扬传播的西方现代文化不停地感化和刺激中国观众。崇洋媚外的思想不知不觉地滋生在每个青少年的心中。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被大众拒之不理,甚至排斥。除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被老师强硬要求背诵的一些诗词歌赋,很少有人愿意花更多时间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数人认为与其在图书馆花一天时间去钻研古诗文,还不如花两个小时看一部外国电影或动画。传统文化的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让年轻人难以提起兴致。因此,如何发扬传统文化成了一大难题。中小学教材是否应当把内容晦涩的古代诗词歌赋变得有趣吸引学生?国家的企事业单位是否应当增加从业者国学文化的培养熏陶?由此在广大国人心中唤起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热情。让这股热情持续地燃烧下去,将其带到工作上,带到生活中,并世世代代传递下去,推动民族动画产业的潮气蓬勃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与先进的三维数字技术相结合。随着三维软件的开发应用,三维动画在动画市场上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对于过去较为呆板的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带给人全新的视觉听觉体验。全方位无死角的动画造型在画面上的生动展现,这是传统动画无法媲美的。因此,将传统水墨艺术与三维数字技术相结合,才是促进动画发展的策略之一。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三维软件创建模型和贴图,并用后期特效制作水墨效果,这样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也缩短了水墨动画的制作周期。近年来,运用数位技术制作的水墨动画已经有了初步的尝试,《夏》、《姑苏繁华图》等都是中国动画人为了重振民族动画而付出汗水的成果并且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外,央视等多家电视台采用了三维数字技术制作的水墨效果宣传片等也颇受观众好评,这些都是数字技术与水墨艺术的完美结合。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同样能产生新鲜微妙的效果。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国产水墨动画也应当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先进的数字技术的指导和武装下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并将该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符合时代的要求,观众的审美趣味,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长效发展。
最后,扩充题材的广泛性并增加内容的趣味性。中国传统动画通常以古代寓言故事或诗词歌赋为题材,从《女娲补天》、《小蝌蚪找妈妈》到《牧笛》、《山水情》,都是一些古老陈旧的内容。尽管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国产动画始终没能走出这个题材的限制。老一辈动画人思想的保守、对民族情怀的强烈认同并不能与当今社会很好地融合。我们在构思动画剧情时,应当考虑当下国人的需求和思想。国产动画不仅选材低龄化,塑造的人物也与当代社会脱节,这种没有真实生命力的形象是很难打动观众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有种渴望在影片中寻找另一个自己或是身边人事物的需求,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空洞形象。此外观众之所以观看动画,就是希望在工作之余释放压力,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动画并非儿童的专利,成人观众同样喜欢。因此,国产动画在选材上不应局限于幼稚的学龄前内容,也要适当增加成人乐于接受的动画造型和复杂起伏的剧情,刺激观众的神经,让观众有看了还想再看的欲望。另外,我们也要从身边萃取题材,善于观察周遭的人事物,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让动画剧情生动饱满鲜活。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有身临其境之感。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内心需求也随之改变,动画工作者要努力挖掘观众的内心需求,制作出富有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民族精神食粮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水墨动画创作的有力基石,我国的传统动画曾经风靡一时,获得众多好评和荣誉。但近几十年的现状证明,一层不变的风格和缺乏创新的剧情是无法赢得观众和市场的。因此,只有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先进的数字技术相结合,扩充题材的范围并增加动画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水墨动画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动画的局限,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水墨动画是我们独创的动画风格,我们要将这一风格延续下去,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吸收更多的养分和精华,让这种独一无二的动画形式焕发生机和活力,让我们的动画彻底走出国门,屹立于世界动画之林。
[1]韩吉星.浅析中国水墨动画发展的窘境[J].电影评介,2009(3).
[2]于振玺.浅析数字时代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现状[J].电影评介,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