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困境与对策
2013-11-15邱翠云
邱翠云
(河池学院图书馆,广西 宜州 546300)
河池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世居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水族7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广泛。但由于河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献交流共享平台缺乏,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掘、整理和弘扬。当今,在各种强势文化如西方消费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下,这些少数民族特别是仫佬族、毛南族和白裤瑶等珍贵的文献资源正面临着散失、边缘化的危机。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但对河池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将会造成我国少数民族文献如仫佬族和毛南族等少数民族文献的逐步消失,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并结合目前现状,认为在河池区域内开展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是保护、发掘和利用这些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1 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困境
1.1 管理体制陈旧,思想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文献是记录少数民族信息或知识的文献,反映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它具有很大的开发与利用价值。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机构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文献收藏、利用与开发,只有采用区域性跨系统共建共享模式才能实现区域性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河池市目前还没有一个官方或民间的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各个图书馆在业务上缺少联系,彼此间馆藏文献资源缺乏交流,难以在区域性跨系统的少数民族文献共建共享建设中达成共识。在观念上还无法意识到,在当今社会中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特色资源在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可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仍然以传统的眼光和思想,把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如仫佬族和毛南族文献作为一般馆藏文献加以收藏,不突出其特色,难以彰显其应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1.2 建设经费不足,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低
建设经费是启动共建共享的重要条件,经费不足是西部地区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最大障碍,尤其对河池市这样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而言,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河池市2010—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9—2011年三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456.28亿元,与我国发达地区无法相比。河池市文化事业的投入除了国家拨款,河池市本级财政投入非常有限。笔者调查河池市1个普通高校图书馆和11个公共图书馆得到这样一组数据:河池学院图书馆年购书经费在100万元左右,河池民族图书馆作为河池市唯一一所市级公共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为30万元左右,其余10所县级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为5万~10万元,每年用于本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维护的专项经费非常有限。
正是基于经费紧缺的原因,河池市目前只有河池学院图书馆和河池民族图书馆2个图书馆建有独立的网站,业务管理工作可在局域网和因特网运行,能够提供OCPA查询服务。其他县、市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程度极低,表现为硬件设施不足,各图书馆的服务器、磁盘阵列、计算机等数量少,性能不高,勉强支持馆内开展日常业务工作。其次是软件系统功能不齐全、兼容性差,主要是因为购置商业化集成管理系统后没有后续资金升级。另外在网络运行上,多数图书馆业务工作仍然处于局域网运行阶段,有10个县级图书馆均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
1.3 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自动化、网络化和数据库技术人才是开展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而河池市地方公共图书馆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根据调查,在河池市11个公共图书馆和1个高校图书馆近百名正式工作人员中,图书情报专业的不到10人,约占9%;计算机专业的不到10人,约占9%;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具备软件系统开发应用能力的骨干技术人员仅有4人,约占4%。在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只有河池学院图书馆有高级职称和硕士学位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力量薄弱成为开展共建共享工作的瓶颈。
2 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可行性
2.1 具有搜集少数民族文献的区域性优势
地处广西西北的河池市,总人口为409万人,现辖金城江区、罗城、环江、南丹、天峨、东兰、巴马、凤山、都安、大化10个县区,并代管宜州市,其中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还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和毛南族自治县,全国绝大多数的仫佬族和毛南族人民都世居罗城和环江,60%以上的白裤瑶世居南丹县,宜州市还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这些世代聚居的少数民族,不仅创造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还生产和累积了本民族丰富的文献资源。笔者在河池市少数民族文献收藏调查中发现,反映仫佬族、毛南族和白裤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习俗的文献主要收藏在罗城、环江和南丹的图书馆、民族局、地方史志办等单位和机构,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为少数民族文献最重要的原产地和集散地,为河池市各级图书馆就近、及时地搜集、获取这些少数民族第一手文献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具有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献馆藏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是相对汉民族文献而言的。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文献范畴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综合各家之见,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只要内容上反映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管它是否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作者是否是少数民族籍的各种载体文献;二是只要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不管内容是否反映少数民族的信息知识,作者是否是少数民族籍的各种载体文献。凡符合这两项条件之一的文献均属于少数民族文献范畴。根据这一界定,笔者调查了上述河池市11个公共图书馆和1个高校图书馆的少数民族文献馆藏情况:11个公共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以纸质文献为主,其中仫佬族文献约为305种710册,毛南族文献为300种700册,其他五个少数民族文献约为1000种2550册。而数字化少数民族文献主要集中在河池学院图书馆。该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先后依托该馆科研项目:广西“十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池学院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教育部项目: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桂西北地方资源文献数据库”,自主开发了“刘三姐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仫佬族文献数据库”和“毛南族文献数据库”等9个河池市地方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中壮族、仫佬族和毛南族等少数民族文献记录约为7000条,包括会议论文、电子书、期刊论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类型的文献资源。另外,河池市各县市的文化馆和博物馆等机构还拥有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字、图片、照片、音频和视频等各类资料,譬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肥套”和白裤瑶服饰等珍稀和独有的资料。
2.3 具有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是开展一项新工作的智力财富,是取得成功的奠基石。河池学院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数据库建设经验。“刘三姐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是该馆地方特色文献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最先开发的数据库,该馆技术人员在数据库建库软件缺乏的情况下,结合图书馆现有条件并利用自身的技术摸索出一套建库方案,包括选题、人员配置、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设计以及文献的搜集、加工、存储、标引等若干方面。特别是2011年该馆在建设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桂西北地方资源文献数据库》时,采用清华同方研制的TPI系统进行建库,还利用TPI系统先进技术对早先开发的《刘三姐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改建,经过多次建库实践,该馆数据库建库技术大大提高。其次是共建共享经验。河池学院2011年开始参与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共建共享工程建设,所建成的《桂西北地方资源文献数据库》已投入CALIS共享系统。该馆在建设中进一步积累了共建共享经验,锻炼和培养了一个胜任共建共享的技术人才团队。虽然其他11个公共图书馆目前没有能力开展共建共享工作,但他们都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西区中心的用户,对共享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3 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明确职能,达成共识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量激增与单个图书馆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之间矛盾加剧,任何一个图书馆无法建立大而全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因此,各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敢于突破条块分割的体制局限,主动寻求多方合作,通过区域性共建共享途径最大限度地搜集文献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信息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全国各个系统和地区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全国系统譬如CALIS等,区域跨系统譬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2011年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将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位置,随后广西也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实施纲要。河池各级图书馆应该认识到:图书馆肩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重任,具有履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化等职能,因此开展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既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当前形势下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3.2 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加强自动化、网络化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主要有政府行为和民间行为两种方式,政府行为的共建因有专项资金支持能够持续开展,而民间行为的共建所需经费一旦超过图书馆的经费自筹能力就被迫中止。从上述河池市高校图书馆和各级公共图书馆现有条件来看,仅靠单纯的民间行为进行共建是不现实的,必须将民间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共建相结合,才可能开展并且持续下去。河池市政府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后,于2012年初制定《河池市2012—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强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总体目标,把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等作为发展的重点来抓,计划2012—2015年文化产业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为280项,增加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投入资金为180多亿,其中包括新建宜州市图书馆和博物馆、罗城县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河池高校图书馆和各级公共图书馆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出击,联手合作,定制方案,争取政府财政投入,添置服务器、磁盘阵列、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购置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全面提升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建设水平,为河池市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3.3 建立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地方图书馆参与,协同共建的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河池市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它的建设需要成立一个协调机构来组织和管理。在组织管理上,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格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具体业务指导上,必须充分发挥河池学院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因为河池学院图书馆作为河池市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与所在区域的各级地方图书馆相比,在设备、技术、人才和馆藏等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与区内外高校图书馆有信息与业务来往,积累了一定的共建共享经验。因此,建立以河池学院图书馆为主体、地方图书馆共同参与、协同共建的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工作模式是可行的。河池学院图书馆在中心共建过程中必须发挥业务主导作用:一是带领河池市各级图书馆参加中心建设;二是负责制定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目标、原则和方案;三是订制具体业务工作标准,规范编目等业务工作;四是协调馆际,分工合作,明确各馆收藏重点,由图书馆向所在县市民族局、地方志办公室、文化局、旅游局和博物馆辐射,拓宽文献获取渠道;五是负责共建共享人员技术培训工作。特别要重视仫佬族、毛南族和白裤瑶等较少数民族特色数据库建设,建立共享平台,统一数字化,集成管理,实现共享。
3.4 以高校、地方图书馆合作为切入点,渐进式推进共建共享工作
近年来,河池学院已经形成了“立足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学院重视和鼓励校内各教学单位、部门加强与地方建立合作关系,这给学院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的合作提供了契机。2012年河池学院图书馆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图书馆开展“结对共建、结对帮扶”活动,双方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合作、馆际业务以及仫佬族文化资源等方面达成共建协议,河池学院图书馆将在技术、业务等方面提供指导,协助其建立“罗城仫佬族图书馆网站”等。这种共建模式可以同样的方式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图书馆等河池其他10所地方公共图书馆建立共建帮扶关系,由点及面渐进式推进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河池各级图书馆开展共建共享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也是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型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正确认识我们的处境,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多方合作,共同努力,逐步开展河池市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在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常树里,王群英.浅谈地方专题文献数据库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1):43.
[2]张次第.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9):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