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民间故事
2013-11-15甘肃酒泉陈钰
甘肃酒泉 陈钰
三危山
雄伟的三危山,在敦煌之东,山对面便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我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就有记载,因山上寸草不生,如火烧过一般,所以又名“火焰山”。
传说古时候,三危山上并没有那三座高峻突兀的险峰,叫做牛脊梁山,在这牛脊梁上,清早挂太阳,晚上挂月亮,照得满山通亮。可是有一天,牛脊梁山上的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到处一片昏暗,没有白天,只有黑夜,星星在天上闪烁着寒光。
没有太阳,万物不能生长,天冻地裂,寒风怒吼;没有月亮,不知节令时辰,日子怎么过呀?人们都犯了愁。
太阳和月亮为啥消失了?大伙儿东打听,西打听,后来才从牛脊梁山神那里打听到,是天狗干下的坏事。原来,天上有只天狗,总想把太阳和月亮吃掉。一天,它听说太阳和月亮挂在牛脊梁山上,就偷偷地跑来了,抓住了太阳和月亮,就赶紧到一个很深的山洞里,准备把它们吃掉。那牛脊梁山神看到了,无奈自己本领不高,没有办法去救。
这件事大伙知道以后,纷纷议论,商量着去救太阳和月亮。当地有弟兄三人叫大危、二危、三危,从小习拳弄棒,武艺高强。他们便走乡串户,号召乡民扭成一股绳,同心协力赶走天狗。
几天以后,三危弟兄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乡民,手持青龙宝剑,打着灯笼火把,来到牛脊梁山,由山神带路,找到了天狗住的山洞。
天狗在洞内听到外边锣响鼓鸣,火炮震天,知道大事不好,心惊肉跳地跑出洞门一看,只见灯笼火把铺天盖地,刀、枪、剑、棍寒光闪闪,也不知有多少人前来杀它。它见众人来势凶猛,慌忙拖着尾巴狼狈逃窜而去。三危弟兄见了,怎肯放过,奋力追赶。大危手疾眼快,一剑砍下了天狗的半个尾巴。天狗痛得赶快卷起半截尾巴,闪电一样地跑了。从此,狗的尾巴再也不敢往下拖了,走路总是卷了起来。
太阳和月亮救出来了,牛脊梁山上又是一片通明。可天狗十分狡猾,贼心不死,它躲了几天,一见人们下山去了,又把太阳和月亮偷走了。三危兄弟知道了,又带领乡民上山来救。这样,天狗偷了一次又一次,三危弟兄他们救了一回又一回,累得大伙没有好好休息,也不能安心干活。三危弟兄一想,这样长期下去,不是办法,只有长住在山上,才能保护太阳和月亮。从此,三危弟兄就再也没有下山,整天守卫在山上,天狗也再不敢露面了。太阳和月亮按时升起落下,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天长日久,站在牛脊梁山上的三危弟兄变成了刚劲挺拔的三座山峰。人们为了铭记他们舍已为民的功劳,就把牛脊梁山改名“三危山”。
鸣沙山
鸣沙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敦煌城南。山体由米粒般的流沙堆积而成,像金子一样灿黄。
远远望去,鸣沙山金碧辉煌,璀璨夺目,登上山巅,就会发现山坡上一簇簇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沙粒,这就是“五色沙”。关于五色沙,也有一段传说。
从前,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他的军队旗甲分为五种颜色:红旗红甲,黄旗黄甲,绿旗绿甲,白旗白甲,黑旗黑甲。有一年他奉命西征,旌旗猎猎,刀枪闪光,好不威风!兵到之处,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消灭了来侵犯的敌兵,不久,凯旋而归,兵入阳关,在鸣沙山一带安营扎寨。
那时候的鸣沙山并无黄沙,而是一座青山,青松绿树苍翠,奇花异草芳香,清泉流水潺潺,是个极好的休息玩乐的地方。兵马到这里驻扎,将军心想:将士们在西域作战,流血流汗,受尽了千辛万苦,也该让他们好好歇缓了。于是传令马卸鞍辔,人解衣甲,大家饮酒吃肉,好生休息,连夜里岗哨都不叫巡查了。
祁连山里有一部凶恶残暴的强人,因为闻听到这位将军十分勇猛,一直避得远远的,不敢交锋。将军出关西征后,却来到敦煌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当得知将军凯旋入关,他却又退回祁连山躲避去了。一天探子来报,说这位将军兵驻青山,但解甲休息,防备松懈,头目听后,心中暗喜,便纠集了大批人马,去偷袭青山。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将军与兵士们睡得正香,突然被一阵狼叫般的杀声惊醒。原来敌兵张牙舞爪地偷袭进来了。将士们披挂衣甲来不及了。顺手操起兵器迎战,霎时金鼓齐鸣,杀声震天!众将士奋勇作战,但因毫无戒备,又没有人指挥,相互不能照应,因此伤亡惨重。强人们却像潮水般涌来,直杀得血流成河,尸体满沟。天亮后,浑身是血的将军一看全军覆没,仰天长叹道:“骄兵必败,绝无虚假!”便悔恨地自刎了。
强人的头目,见偷袭大获全胜,洋洋得意,正要纠集人马进攻沙州城,突然黑风四起,天昏地暗,沙子铺天盖地,像暴雨一样倾泄下来,不管死的活的,把人全部埋在下面,敌兵一个也没有逃脱。但从此以后,绿水青山变成了大沙山。
以后,沙山每到刮风时,就轰隆隆地鸣响着。仔细一听,好似金鼓齐鸣,又像刀剑撞击。风大时,还像千军万马在厮杀。人们就称之为鸣沙山。刮起的沙粒,有五种颜色,据说就是五旗五甲变成的,它给鸣沙山增添了神秘的绚丽的色彩。
大沙沟
很久以前,有个叫唐三瘸子的人,召集了十多个村民,搭帮结伙,来到鸣沙山中,寻找金矿,心想发大财。他们在沙山转了好几天,也没找到有金脉的地方。一天,他们来到金牛沟内。当时这里是青石山,还没有黄沙。见沟内有一小泉,水虽冰凉,却十分甘甜。别看唐三瘸子腿瘸,找金矿很有经验。他派人四下察看,发现这条沟里有金脉。经过探查,找到了富矿。大家的高兴劲就别提了。立即建起石屋,垒起锅灶,决意大干一场发大财。在唐三瘸子的指挥下,矿沙越挖越多,金沙子洗出来不少,分红之后,每个人得的份子金,不但能还完借债,还能购置田产。
一天,大伙在坑道里挖矿沙,突然听到咣当一声响,都直起腰来,向有响声的地方围过去,只见有个汉子双手捧着镐头端详。人们仔细一看,那镐尖上沾着一丁点闪光的金子。唐三瘸子忙用钢钎戳了戳刚才镐刨过的地方,咧着大嘴说:“妈呀,碰见大货了。据我的经验,这可不是一般的大货,必定是个稀罕之物。大家小心往下挖,千万不能莽撞。”
大家用稿轻轻地刨,用锹轻轻地铲。慢慢地一头牛的轮廓显示出来,人们忙丢掉工具,用手慢慢地挖。挖到底后,一头光闪闪的大金牛站在大家面前。人们惊呆了,霎时狂呼乱叫,手舞足蹈,围着金牛转了又转,摸了又摸。有人发现牛背上刻有两行字:“牛前牛后,牛左牛右,日出斗金,全捡勿漏”。这是啥意思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时,只见金牛摇了摇头,扬起尾巴,拉起牛粪。牛粪落地,却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
七十二行,淘金子最苦。淘金人更知道淘金的苦处。大家见金牛拉下金子,高兴得象娶媳妇一样。忙跪在地上,双手珍惜地捡起金子交于专人保管。唐三瘸子亲手敬金牛三柱香,大家施礼跪拜,比敬祖先还虔诚。并将此沟起名金牛沟。
刚开始,唐三瘸子一伙金客子,像待奉祖宗神仙一般,焚香献供,日夜轮流守候在金牛旁边,收捡金牛拉下的金子,连沙粒大的都不漏掉。捡到的金子不多不少,刚好一斗。时间一长,金客子懒散了,晚上睡大觉,白天捡拾金子,小粒金子也看不到眼里,不捡了。香也不焚了,贡品也不献了,喝酒吃肉享开福了。一开始,金牛拉的金子只是散在牛的周围。后来,见金客子懒散了,就把金子拉到沟里沟外。再后来,见金客子们对自己不敬拜了,只知享乐,便将金子拉在山前山后更远的地方。
有了金子,唐三瘸子也不愿在金牛沟呆了。驮了两褡裢金子进了城,买了房子,娶了个小媳妇享乐去了。留在金牛沟的人见金子散落的太远,就只捡近处的不捡远处的。而且金子也越来越少,到最后,金牛也不拉金子了。
捡不上金子,金客子只好打金牛的坏主意。有人说:“干脆把金牛大卸八块分了回家,免得呆在这山沟里受罪”。大家一致赞成。一金客抡起铁锤,“咔嚓”一声,砸下了金牛的一只耳朵。这时,只听金牛“哞”地怒吼一声,前蹄一扬,腾空跃起。一霎时,整个金牛沟如雷鸣般轰响起来,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黄沙铺天盖地而来……
第二天,风停沙止,红日东升。山沟还是那条山沟,但变了模样。日出斗金的金牛沟被黄沙盖了个严实。从此,便改名大沙沟。
卧佛山
“卧佛山”原为党河口山,位于市区西南三十六公里处。山体自东向西横亘,山脊轮廓酷似一尊仰面朝天酣睡的巨形卧佛。其神态宁静安祥,体形逼直神秘,系天然形成。卧佛脚下是通往古阳关的大道。
这尊卧佛为什么独独睡在戈壁滩上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家弟兄三人都出家当了和尚,又一同结伴到遥远的西方去取真经。他们出生入死穿过沙漠戈壁,风雨无阻越过高山恶水,不分昼夜走呀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到真经返回。去时是三个壮实的年青人,来时已成为两髻斑白的老年人了。他们进入阳关后,也不松一口气,还是双脚不停地走呀走。走到了党河口时,年纪最大、体力最差的老大实在走不动了,说:“二位兄弟,请你们先行一步,让我歇息片刻再走,一定能赶上你俩。”两位弟弟看大哥形容憔悴,疲惫无力,也不忍心拉他再赶路,别了大哥,向敦煌城走去。老大由于劳累过度,倒在党河口的戈壁滩上,面朝天躺倒便睡。谁知,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因为他对佛十分虔诚,受尽苦难取经,功德圆满成佛,天长日久,成为一座卧佛山。
再说老二和老三,走到敦煌城后,左等右等不见老大来,又走到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长等短等还是不见老大来,当时,好多佛教徒正在河谷开窟造佛,很是红火。老二对老三说:“三弟,咱们同时在此等大哥,会误了进京日期,你先往东走吧,我留下来等。”说罢,就背靠石崖坐下歇息。因为他也太累了,这一坐下就再也没有起来,化为一尊石佛像,这就是现在的九层楼里的北大佛像。
弟弟哪能不听哥的话?老三只好独自赶路。走了不远,恋恋不舍地回头一看,老二已经坐化成佛了。心想,大哥、二哥都留在敦煌本地,我还回去干啥?不如在此拜佛,和他们守在一起。于是,回转身来,坐在老二南边的石崖下诵经,日久天长,也功到成佛。这就是一三0窟的南大像。老三因身体瘦小,比北大像低了许多。三兄弟取来的佛经,被千佛洞僧侣、信徒争相抄写,传诵,代代相传,越抄越多,竟堆满了一座石窟,这就是后来的藏经洞。
以后,人们常说,老大的命总是苦如黄连,像老大虽然得道成佛,可睡在露天,日晒雨淋,还是受苦。老二、老三坐在佛殿里,不怕风吹雨打,还有善男信女进拜供奉,命运总是好的。
红山峡
红山在敦煌南湖的北面,它像掉了门牙似的,开着一个大豁口,俗称红山峡。可是从前,红山并没有什么峡谷,是一座浑然一体的大山,拦着碧波万顷的寿昌海水。海的周围林木葱茏,土地肥沃,绿草如茵,牛羊遍地。当时,有个驻扎阳关的守将名叫唐自信,他从民间夺得一匹红鬃烈马,骏美英武异常,准备献给皇帝。
这匹红马有件蹊跷事,每到午夜它咬断了缰绳,跳出马圈,不知到哪儿去啦。第二天清早又跑了回来,累得口喘粗气,大汗淋漓,歇息片刻,便猛吃草料。体力恢复之后,一到晚上又气昂昂地照旧跑了出去。马夫没办法阻拦,怕出差错,就把这事儿禀报给唐自信。
唐自信为了解开其中的秘密,有一天晚上,红鬓马一出圈,他就悄悄地跟在后边。只见这匹马一直来到寿昌海畔,昂首翘尾、对海水长嘶数声。霎时,平静的海水荡起涟漪,一匹枣红骏马应声而出,也同样长嘶数声。那枣红马真个英俊:眼如铜铃,鹤颈如弓,宽胸昂首,好不威风!两匹马相遇之后,跃入水中,立即同枣红马搏斗起来。它们在水中翻上转下,嘶咬踢踏,搅得海水浪花飞溅,哗哗作响。一直搏斗到天麻麻亮,仍分不出胜败,都累的精疲力竭,这才休战。
唐自信趴在岸边的芦苇丛中,透过月光,见红鬃马不能取胜,急出了一身冷汗。回来后,亲自到马圈里去,吩咐马夫多加精料,细心照管。
唐自信站在一旁,看红鬃马摇着尾巴,抖动着长毛吃料,不停地甩开头上的红缨。他突然眼睛一亮:“嘿嘿,难怪它不能取胜,原来头上的红缨太长,挡住了目光!”他叫亲兵取来了剪刀,要老马夫立即剪短红缨。
老马夫接过剪刀,迟迟不肯动手,说:“大人,这鬃缨剪不得呀!”
“为什么?”
“这一剪,恐怕难以取胜。”老马夫经验丰富,极力劝阻,他不忍心这匹骏马受害。
唐自信却以官欺人,自作聪明地说:“哼哼,你目不识丁,懂得什么?书上说过,剪短鬃缨,马才精悍。无物障目,稳操胜券!”
老马夫再不敢言语,拿着剪刀赌气地剪了起来。
不出马夫所料,第二天晚上,红鬃烈马果然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原来它的长鬃和红缨一被剪短,大伤了元气,失却威风,刚搏斗了几个回合,就被枣红马咬死了。
唐自信失去了红鬃烈马,又痛心,又气愤。他恨枣红马断送了他的锦锈前程。可他转念又想:能咬死红鬃烈马的一定是匹天马,皇上不是最喜欢天马吗?我准能青云直上。
枣红马在水中,怎么捉到呢?唐自信登上红山一看,有了主意:决定挖山放水!乡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叫苦不迭;因为放了海水,就没有活路了。大家苦苦哀求。让地方上的官吏带了厚礼,劝说唐大人改变主张。唐自信献马升官心切,哪里管百姓的死活。一声令下,兵士们就把红山挖开了,寿昌海水便把红山冲了个大豁口,全部流入广袤的沙漠中去了。待水干涸,唐自信想毫不费力地去捉那匹枣红马,谁知已经没有影踪了。
寿昌海水干了以后,周围的树木、青草枯黄而死,良田也荒芜了,就成了大片沙漠。人们只得背井离乡,讨饭逃荒。那红山也就像象掉了门牙一样,开着一个大豁口。
窟窿山
一涧清粼粼的溪水欢快地跳过红山峡口,向西一拐,绕过一座刀削斧劈的山峦,向下面的绿树丛中流去。山峦的峭壁下有一个山洞,入内可达山顶。此山以洞而得名,人称窟窿山。这座山上为什么开了一个窟窿呢?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
古时候,敦煌南湖原是一片白浪滔天的大海。在这里游牧的匈奴人称之为“巴音布拉”海(意为渥洼海)。那时候,红山也没有峡谷,窟窿山也无峭壁山洞,都是逶迤连绵的山峰。好像天生一道大堤,挡住了巴音布拉海水。使这块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也不知那一年那一月,巴音布拉海底有一条凶恶残暴的蛟龙,原打算修练一万年。谁知它修练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就忍耐不住寂寞,认为自己法力无边,可以横行霸道,尽情享乐了。它每日三餐,要吃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羊。要老百姓到每年秋季牲畜膘肥体壮的时候,给它敬献三百六十五匹马、三百六十五头牛、三百六十五只羊,少一只都不行。这样时间一长。老百姓就献不出贡品了。蛟龙就骄横地施展淫威:不是暴雨狂风成灾,就是久旱如炎遭难。把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变得荒凉不堪。老百姓眼看着日子过不下去了,一商议,到外面寻条活路吧。
正在这时候,也不知从哪里来了个云游四方的年轻和尚。他体格健壮,满面红光,手中掂着一把明光铮亮的禅杖,胸前挂着一串洁白如玉的佛珠。他见众人愁眉不展,一打听,才知是蛟龙作怪。就走东家,串西家,苦苦相劝大家不要离开自己的故土,由他来制服蛟龙。
有个白胡子老人对小和尚说:“小师父听说蛟龙修炼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年,道行不浅,你年纪轻轻,就别惹它了,我们还是逃荒吧!”
“多谢施主长者关怀。”小和尚施礼说:“正因蛟龙少修炼了一年,师父才派我来为民除害。要不然,师父会亲自来的。你们不必担心,佛门弟子,决无戏言。只要众人安下心来,不再外逃,我就有办法除掉这条孽龙!”
白胡子老人见小和尚意志坚定,句句话掷地有声,心想: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这小师父忠厚老实,决非说大话之人。便信任地说:“好,我们不走了。只要你能除掉妖龙,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啊!”
小和尚在海周围转了三天,踏看好了地形,在红山的东端,摆上香案,设了祭坛。朝天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甩出禅杖。那禅杖闪着银光飞舞到空中突然落下,如一把巨斧,把红山劈成两半。巴音布拉海水一下子就象脱了缰的野马,涌着滔天巨浪,咆哮奔腾着流到戈壁滩上去了。
海水流干了,妖龙无处藏身,蓦地腾空而起,摇头摆尾,想寻找个地方另求生路。小和尚那容它再去作孽,将收回的禅杖向红山峡口的西山山峰上一甩,只听轰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那山峰裂开了,陡峭如削的壁上开了一个深邃莫测的大洞。
小和尚又解下一颗佛珠,抛在妖龙面前。那珠子色彩斑烂,变幻着耀眼的光芒,刺的妖龙睁不开眼睛,辨不清方向。明珠把蛟龙引进山洞,从山顶冒了出来,回到了小和尚的手里。蛟龙进了山洞,只管往下钻,不知钻了多深,反正以后再也没有出来。从此,人们把这座山峰就叫作窟窿山。
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小和尚降妖利民的功劳,就在窟窿山上修了一座小庙,春秋祭祀。至今,当地群众仍把这块地方称作庙湾呢。
阿尔金山
高耸入云,终年积雪的阿尔金山位于敦煌南面的阿克塞县境内,所化雪水流入海子草原。草原上有碧波荡漾的大、小苏干湖。
很久很久以前,海子草原草丰水美,牛羊肥壮,牧民们安居乐业。一天草原上来了一个饿鬼魔王,它头大嘴大肚子大,贪吃无厌,凶残无比。每天要吃一只羊,一头牛和一匹马。它下令牧民们每家每天轮番贡献马、牛、羊,让他享用。谁家若少献或不献,饿鬼魔王就将他们全家牲畜全部吃光,让其家破人亡。
如果让饿鬼魔王长期横行,草原上的牲畜就会被吃光,牧民们怎么过日子啊!有个叫阿尔金的青年牧民,面对饿鬼魔王的暴行,怒火中烧,决心要为海子草原上的牧民除掉这个害人魔王。他悄悄地向百岁老牧人请教除魔的办法。老牧人告诉他:只有求来龙泉宝剑才能杀死饿鬼魔王。这龙泉宝剑到那里去求呢?阿尔金想,敦煌城地处东西交通要道,东来西往的人见多识广,定知道龙泉宝剑的下落。于是阿尔金偷偷地骑上快马,来到敦煌城。经过东打听,西打问。知道三危山老君堂里有太上老君留下的一把龙泉宝剑。阿尔金马不停蹄地又来到老君堂,向道长讲说了寻宝剑的详细情况。为民除害是善事,道长便将镇堂之宝龙泉宝剑送给了阿尔金。他不敢怠慢,火速回到了草原。草原上有两位漂亮的姑娘,姐姐叫大苏干,妹妹叫小苏干。从小和阿尔金青梅竹马,一块长大。相互爱慕,一往情深。在阿尔金离开草原的这些天,暗中联络牧民,准备武器与魔王战斗。
阿尔金一呼百应,牧民们摩拳擦掌,参加战斗,消灭饿鬼魔王。开战前的夜里,苏干俩姊妹鼓励阿尔金奋勇作战,杀死魔王,为民除害。等他胜利归来后举行婚礼,与他完婚。
第二天,一场恶战开始了。牧民们都带着刀枪,运着粮草前来助战。阿尔金与饿鬼魔王展开殊死搏斗。从东打到西,从南打到北,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连打了七天七夜。在这七天七夜的战斗里,阿尔金饿了有粮,渴了有水,马乏换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而饿鬼魔王却吃不上喝不上,终因体力不支,在第七天的大战中,阿尔金用龙泉宝剑砍下了魔王的四肢,变成了现在阿尔金山下的四座白土山。
饿鬼魔王还在垂死挣扎,阿尔金将龙泉宝剑狠狠地刺入了它的心脏,魔王被杀死了,牧民闪欢呼雀跃。
阿尔金拔出龙泉宝剑,与大家一起欢呼。
这时,谁也没有想到,饿鬼魔王又复活了。
狂笑着说:“哈哈,魔王是杀不死的,快给我敬献牛羊马来,让本王享用,我饿极了!”
大家停止欢呼,阿尔金又将龙泉宝剑刺入魔王的心脏,魔王又死了。当他拔出龙泉宝剑时,魔王又复活了。为了彻底铲除草原上的这个害人魔王,阿尔金下了决心,将刺入魔王心脏的龙泉宝剑不再拔出,两脚踩在魔王身上,永不离开。最后,化作一座大山将饥饿魔王压在山下。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阿尔金山。那山顶的积雪就是阿尔金戴的白色皮帽子。
除掉了饿鬼魔王,草原上的牧民又过上了好日子。但苏干俩姊妹等阿尔金战胜魔王回来完婚的美好愿望却无法实现了,因为她们知道阿尔金已化做大山回不来了。姐姐大苏干常常流泪,泪水流啊流,汇集一起成为一座大湖,名叫大苏干湖。因湖水是泪水化成的,所以水是咸苦的。妹妹小苏干一心想着阿尔金回来和自己完婚,心中充满着甜蜜的希望,妹妹就化作了小苏干湖,所以水是甜的。
现在大小苏干湖已成为阿克塞县的重要旅游景点,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夏秋季节,蓝天白云,碧草如茵,鲜花尽放,羊群洁白,马群火红,炊烟袅袅,牧歌阵阵,景色如画,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