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叛逆性格

2013-11-15谌志成刘祥清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考尔塞林格菲尔德

谌志成 刘祥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叛逆性格

谌志成 刘祥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是20世纪50年代时期美国青少年的代言人。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塑造了一位名叫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男主人公。在那个时代,美国糜烂的物质生活早已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霍尔顿开始拒绝成长的来临,并于圣诞前夕揣着对成人世界完美的追寻只身踏上了纽约的路途。本文通过探究主人公叛逆个性的表现及其成因,批判了当时的美国社会,以此告诫青少年一代适者才能生存的法则。

《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考尔菲尔德 叛逆性格

Authors: Chen Zhicheng,

Female, born in 1987,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and Assistant Librarian of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inly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Liu Xiangqing, male, born in 1967, Master tutor and professor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mainly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一、引 言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一位当代犹太裔美国小说家,他十分热爱写作。1940年以前,塞林格已经出版了几部精短故事集,《九篇故事》和《木工们,升高顶梁》及《西摩小传》都是其著作。至1951年,他因发表《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享有盛望。伊哈布·哈桑曾言,“在最近的小说中,起支配作用的主要形象是成了牺牲品的叛逆者形象” (丁栋 2008:47) ,恰好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印证了这一预言。自《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以来,它已成为人文世界书籍中的最畅销书之一,同时在当代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书中,作者塞林格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俚语来记录围绕霍尔顿所发生的一切,以此展示当代青少年复杂、矛盾的心理。本文通过研究霍尔顿的叛逆个性,告诫青少年们一定要明智地去选择通向未来的自爱之路。

二、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叛逆性格的表现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介绍了一位不寻常的反叛“稻草人”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他正努力追求着在一片麦田里简单、幸福的生活。为了梦想成真,主人公对美国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和事物开始反抗,并将自身的叛逆个性展现在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里。

家庭是每个婴儿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家长借关心后代之名便早早闯入青少年纯真的自由天地。虽然父母亲期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拥有最好的教育、毕业后有一份好的工作是理所当然,小孩们却不允许自己的想法被干扰而憎恨这份“攻击性好意”。久而久之,他们对家庭固定模式进行抵制(顾立芬 2007:7)。霍尔顿的的父母不仅没有理解,反而一味地追求势力性的目标,浏览故事中的情节,渴望爱的霍尔顿三十多次的孤独心声跃然纸上——“亲爱的妈妈,这儿一切变得这么暗……亲爱的妈妈,伸手过来……”(Salinger 2007:23),显露出霍尔顿对现实社会的害怕。其实,站在童年和成年人世界的分界线上,小男孩霍尔顿非常需要爱和安全感,可是他的家庭只分配了一个让他毕业后买一辆卡迪拉克的任务。于是,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反抗慢慢地让他丢弃了家庭中固定的生活模式。

同塞林格一样,霍尔顿也就读于一所有威望的预备制学校,但两人在学习上都没有取得好的成果。年方十六,身高一百八十九公分,带些许花白发丝的主人翁一直拥有着纯真幼稚的想法。作为一名不成熟的潘西学生,霍尔顿强烈反对那些条条框框的规定,他甚至嘲讽潘西的格言、取笑富人奥森伯格呼吁耶稣伴心间的演说,并且戳穿潘西每周六晚一顿牛排的盛宴诡计。提及他的历史考试,主人公竟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坦然于考卷上。在小说的前几章,一顶红色猎人帽给予了读者们深刻的印象,而且小霍尔顿总是把猎人帽帽檐向后佩戴。星系世界里,红色代表与战争相连的火星。在某种意义上,战争又意味着反抗(Long Senxiang 2007:67)。这样一来,这顶红色猎人帽正是霍尔顿叛逆的代表物。此外,霍尔顿经常沉浸于玩摔跤、“假”骑马,甚至玩点燃火柴的幼稚游戏。可见,这些病态一步一步促成了他的判逆性格。对于学校,霍尔顿已无眷恋,也不会因四科考试不及格再一次被退学持一丝悔意。最终,在解开炙热的脚链后,他毫不犹豫地进入纽约市去追求真实。

“Should a body meet a body,Coming through the rye,Should a body kiss a body,Need a body cry? ”(Salinger 2007:402)这是霍尔顿走在纽约大街上听见的一段罗伯特•彭斯所作的诗节。“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Salinger 2007:174),它恰是霍尔顿的叛逆宣言。到达纽约市后,纯真的男主角开始了对美国社会的抵触,继续反对违背道德的性爱与社会中的虚假。他目睹了人们疯狂地追求明星、替假模假式的表演拼命鼓掌的行为,包括连他最尊敬的安托利尼先生也毫不迟疑地倾心于资本主义的信条。于是,他决定采用融入成年人生活的方式来抗拒它——回味无穷地吻着简·加格拉尔,来到嘈杂的薰衣草厅喝酒和跳舞,去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夜总会同一群白痴消磨时光,迷迷糊糊地叫来了妓女,还与卡尔·卢斯畅谈“东方”哲学中的性知识。从一系列的场景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反叛让自己渐渐地爱上了做成年人的滋味。不过,主人翁叛逆的本性不易剔除,他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逃避现实——他选择要自刎,选择要逃亡到牧场,选择要在一片麦田里做孩童身旁的“捍卫者”。

三、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叛逆性格的成因

若父母的照料能够及时满足小孩的需求,孩子们就可以立马适应自身到成年人生活的转折。然而,主人公不论是从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当中都没能得到这份需求。家庭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它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不幸的是,小说中主人公的父母只在乎金钱,而且这个家庭的精神世界已经垮塌——霍尔顿的母亲总是紧张到每晚有一半的时间在抽烟解乏;出色的律师父亲一度安排他的孩子们进入贵族学校;主人公曾经非常尊重的作家哥哥D.B.也因为钱出卖了自己的天赋去好莱坞写剧本。霍尔顿处于一个转型为成年人的阶段,他最需要家庭中的温暖与帮助,但是父母不仅仅没有当他的指路明灯,反而迫使其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越是收费高的学校,里面的混账就越多”(Salinger 2007:6),故事中小主人翁认为他就读过的三所名校即潘西中学、伍顿中学、埃克顿岗中学里全是伪君子和吝啬的人物。因此,他根本不稀罕所谓的学习。可是在另一面,主人公在扭曲的学校中主动去了解性、欣赏令人恶心的虚伪电影以及愤然斗殴打架。可以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简直生活在模棱两可中,最后他的退学使自己成了学校虚伪制度下的牺牲品,导致他愈发憎恨学校,愈发叛逆。在当时那个混浊的年代,不计其数的美国人都已经被这个社会所同化,只剩下小霍尔顿依然反抗。一方面,他对华丽的纽约置若罔闻,批判电影、女人,慷慨地捐钱;另一方面,在品尝到虚假的滋味时,他又习惯枯燥的成人生活节奏,并与其他人分享腐蚀社会中的精神食粮。待在美国的中心,霍尔顿演变成追求家庭势力性目标的傀儡,可他很快清醒了过来,因此,他依旧带着纯真寻觅着……

由上述可见,霍尔顿生活在一个势力性的家庭,就读过三所虚伪的中学,加上社会中的虚假让迷茫的小伙子一步一步地暴露出两个自我——真我与假我。真我是一个人婴儿时期对外界一切的自然反应,其中包括对事物的喜欢和讨厌。如果一个小孩缺少支持或精神失调,他就仅能依靠他人统筹其感知,此时便形成了无真实性的假我,当然情况还是会因人的性情而异(杨峥2009:19—20)。当霍尔顿受到自身内心动力的刺激,他扮演真我,时不时地在构建一个不掺杂虚伪的家,再三地拒绝对现实的默许;可是,在无形的社会力量推动下,他便成为一个与道德背道而驰的假我。很大程度上,这个过渡阶段造成小主角的个性分裂,两个自我提升了霍尔顿的叛逆。即便无处逢生,小家伙依然眷恋纯真的童年,甚至要同三五成群的小孩生活在麦田里。直到最后一刻,他活生生地被放进了美国的精神病院,从而慢慢地懂得生存的诀窍在于与世界中的种种合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理人,它揭开了当时笼罩着美国社会的一层厚厚的迷雾。在这本有争议的小说里,作者通过洞察霍尔顿的叛逆性格,生动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所遇到的茫然。作品中,塞林格既指出适者生存的要旨,也启发年轻的一代应当如何智慧地在成人世界中逐步成熟,进而由霍尔顿的叛逆性格来批判当时美国社会丑陋的现实。

Long Senxiang.

Abnormal Struggles—On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Rebellio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载《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7年第10期,第66—69页。Salinger, Margaret A.

Dream Catcher.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2000, pp.85-113.Salzman, Jack.

New Essay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 1991, p.110.

杨峥:《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精神分析解读》,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19—20页。

丁栋:《叛逆的童心——赵雷与霍尔顿形象浅谈》,载《安康学院报》2008年第5期,第47—50页。

顾丽芬:《儿童文学中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对立”表现》,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6—7页。

黄影秋:《<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个性及其成因分析》,载《安徽文学》2007年第1期,第5—27页。

刘瑶,李黎:《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矛盾的孤立者——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复杂个性》,载《安徽文学》2008年第10期,第20—21页。

[美]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The Catcher in the Rye

stands for the spokesman of American teenagers in 1950s. In this novella, Jerome David Salinger creates a male protagonist Holden Caulfield. During that era, the material-oriented American society sterilizes people’s spirit. Resulting from this concrete situation, Holden refuses to grow up, and he experiences adventures before Christmas in New York alone with his pursuit towards the perfect adult world. By exploring the behaviors and causes of Holden Caulfield’s rebellious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criticizes the current American societ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tells teenagers a rule that survival is the best.

The Catcher in the Rye

Holden Caul fi eld rebellious personality

谌志成,南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湖南工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外国文学和翻译。刘祥清,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外国文学和翻译。

作品[Works Cited]

Title:

The Rebellious Personality of Holden Caul fi el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猜你喜欢

考尔塞林格菲尔德
8年家暴,印裔妇女在美自杀
戴卫·奇普菲尔德
——造梦城市中的精神绿洲
54条曼龙鱼
百岁短跑冠军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12点敲13下
丰富的能源
百岁获短跑冠军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极地摄影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