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自然观中的进化论思想
2013-11-15李璐
李 璐
劳伦斯自然观中的进化论思想
李 璐
劳伦斯的自然观源于进化论,进化论中各个物种相互依赖的观点,热爱自然和敬畏自然的观点,对他自然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劳伦斯对自然万物的讴歌热爱,有其理性的一面。
劳伦斯 进化论 自然观
Author: Li Lu
is a lecturer at the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area cover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E-mail: lilu123@tom.com对于英国作家D·H·劳伦斯来说,他的创作过程也是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其作品反映了他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思考。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予以越来越多的重视,评论界对他的自然观也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国内大部分的评论都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探讨,而对于他自然观形成的源头之一——进化论鲜有论及。
进化论对于劳伦斯的重大影响,始于他的大学时代。根据劳伦斯儿时的密友杰西•钱伯斯回忆,劳伦斯在大学期间(1906—1908)读了很多进化论著作,如赫胥黎的《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海克尔的《宇宙之谜》。关于这些著作对于劳伦斯的影响,杰西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赫胥黎的《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海克尔的《宇宙之谜》让世人了解唯物主义哲学,这种理性主义教义给了劳伦斯深刻的影响。当时,传统的宗教和道德已经被证明是不合时宜的。在精神的迷雾中,劳伦斯与进化论不期而遇。我的感觉是他想一口吞下进化论来填补精神上的真空。他热烈地告诉我,自然是残酷的,红口白牙。但是,当听到被黄鼠狼捕捉兔子的尖叫声时,他仍然会在痛苦中颤抖。(Milton 4)
这一段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进化论对劳伦斯的影响——短期的影响。比如,在劳伦斯的第一篇长篇小说《白孔雀》中,自然界残酷无情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描写:鸟儿因为争夺配偶而死于非命,野兔被人追击得精疲力竭后被耙子打死,狗被石头砸死……但进化论的内容丰富多彩,对劳伦斯的影响深刻久远。劳伦斯中后期作品中美丽、温情而且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描写,也显然受到了进化论的启迪。事实上,劳伦斯的自然观来源于进化论,他从进化论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一、万物相联
进化论认为,所有物种都是互相依赖的。著名进化论学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多次论述了物种之间的依赖性。比如,他拿苜蓿做实验,发现对于某几种苜蓿来说,“汉伯蜜蜂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Darwin 82)。而汉伯蜜蜂的数量与田鼠的数量密切相关,因为田鼠会捣毁蜂巢,而田鼠的数量又取决于猫的数量,所以猫的数量会间接影响到某些植物的生存。某个物种的变化将产生多米诺效应,对其他一系列物种产生影响,所以,物种之间是紧密依赖的、互相联系的。
而对于人与自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状态,赫胥黎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中做了具体论述。在此书中,赫胥黎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密切关系予以充分肯定,他说:“关于人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由生物产生的力量和其他力量之间的密切关系,没有理由使我怀疑,从不成形的到成形的,从无机的到有机的,从盲目的力量到有意识的智慧和意志,所有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伟大进程中相互联系的东西。”(赫胥黎 99)赫胥黎描述了自然循环的具体过程:动物吃植物,接着衰老死去,回到无机世界,形成永久的循环。
劳伦斯信仰这种“宇宙万物互相联系”、协调共存的思想(Poller 75),他在《豪猪之死断想》中详细描述了这种循环。他说:“我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是从比我们低等的动物上获取。”还有其他的吸收方式:“进食是一种方法,爱是另一种方法。最好是一种纯粹的爱,双方在彼此体内存在,爱之流流动,滋润双方的生命。”(Lawrence 1962:454)此处所说的“爱”,指的就是劳伦斯作品中弘扬的性爱,劳伦斯认为,“身体,或者说血性与宇宙万物的联系比头脑与万物的联系更加密切”(Poller 86)。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康妮和梅勒斯的爱情,就是随着自然万物运转的韵律萌芽,随着季节的进程而发展:相识于万物初发的春季,到树林最繁茂的夏季达到完美的灵与肉的交融,康妮也因此完成了她的再生。康妮与梅勒斯的所有交合,都在树林中的小屋和葱翠茂盛的林间草地完成,其中在雨中的那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物感应的性描写颇有特色。
当康妮打开门,望着“如注的滂沱大雨”时,她的心灵感应被激起,雨水唤醒了性意识:她“突然想冲进雨地里去,一路跑开”。梅勒斯紧紧随她奔入雨中,“雨水”浇打着他俩,在他们身上激起一片雾气。他狂乱地把她揽在自己身上,在“雨水中战栗着”,一动不动。然后,他突然把他抱起来,和她一起摔倒在小径上,“在雨水那咆哮的静谧中”,迅速而猛烈地占有了她,迅速而猛烈地一泻千里,“就象是一头野兽”。(《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276—277)两情相悦中,他们恢复了自然的本性,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在此时实现。亚当、夏娃的男欢女爱不再是原罪,沉重的耻辱感被滂沱的雨水焚毁。原始的结合,野蛮的交欢,带出了原本的自我、快乐的顶峰。
在劳伦斯笔下,性爱总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他认为,性使人纯净透彻,给人以启迪,是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在《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辩》中,劳伦斯对自然与性的关系做了如下论述:
性是宇宙中阴阳两极间的平衡物——吸引,排斥,中和,新的吸引,新的排斥,用不相同,总有新意……春天,性欲勃发,仲夏生出激情,随后是秋之落衰,逆反和悲凉,暗淡之后又是漫漫冬夜的强烈刺激。性随着一年的节奏在男人和女人体内不断变幻其节奏,它是太阳与大地之间关系变幻的节奏。哦,如果爱仅仅变成一种个人的感情而不与日出日落和季节的神秘转换有任何关系,这是怎样一种灾难和残缺啊!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上头。我们的根在流血,因为我们斩断了与大地、太阳和星星的联系;爱成了一种嘲讽,因为这可怜的花儿让我们从生命之树上摘了下来,插进了桌上文明的花瓶中……(劳伦斯 2004:327)
显然,在他看来,肉体的交融并不比灵魂的交融低下,人的性行为恰恰是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一种基本体现。所以,在他笔下,性行为的双方必须是亲近自然的人(比如康妮和梅勒斯),性行为才能和谐融洽(他们灵与肉交融的和谐美好关系,与康妮和米凯利斯很快破裂的纯肉体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达到完美无暇。美国文学评论家斯科特•桑德斯洞察了劳伦斯作品中这种人属于自然、依赖自然的亲密关系:“尽管性贯穿了他的作品,但那只是因为性是自身融入自然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Sanders 534)
二、热爱自然
由于进化论学家们都清楚地知道自然是孕育所有物种(包括人类)的摇篮,人类只是存在于自然中的一员,所以他们对自然都持尊重敬畏的态度,其中以海克尔为甚。例如,他颇为赞赏太阳崇拜:“数千年前,太阳,这一光照大地、温暖万物的神祇就使人感到敬畏,一切有机生命都依赖着他的恩泽。”(海克尔 264)他认为,我们的整个躯体和精神的生命也像所有其他有机生命一样,说到底都要归结于光焰四射的散发着光和热的太阳,所以,“按照纯理性的观点来看,作为自然主义一神论的太阳崇拜较之基督徒和其他文明民族的人类特殊说的礼拜要有根据得多”(海克尔 265)。
而反观劳伦斯,众所周知,他的太阳崇拜之情亦非常深厚,比如,在《骑马出走的女人》中,劳伦斯借一个印第安人之口表达了对太阳的想象:因为白种人从信奉太阳的印地安人那里偷走了太阳,所以印地安人变得衰弱,而白种人不知如何侍奉太阳使太阳生了气。劳伦斯甚至表达了一个极端的观点:白种人已经无可救药,他们必须被献祭以使印地安人重新获得太阳的力量。这样,印第安人就能“随意地呼唤风,让它告诉谷物快快生长起来”,“能叫乌云密布的天空重见阳光,能叫羊儿生下双胎的羊羔”(《劳伦斯中篇小说选》 177)。而《太阳》中的朱莉亚则在太阳的炽热火焰中苏醒了,太阳雄浑的阳刚之气渗入她的骨髓、情感和思想中。她升华、超脱于尘俗之上,像凤凰从燃烧着的灰烬中涅磐,从太阳那里获得新生。
劳伦斯对太阳的信仰,正是对其深受海克尔进化论学说影响的最好注解。正如英国评论家罗杰•埃伯森所指出的:“海克尔支持太阳崇拜的语言与劳伦斯频频召唤太阳的语言相似。”(Heywood 96)在对太阳的赞美歌颂中,海克尔与劳伦斯的观点如出一辙。
值得注意的是,海克尔不仅热爱太阳,而且热爱整个自然界。在众多进化论学者中,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崇拜之情是非常直接坦白的。他明确指出:“真理的女神下榻于自然的庙堂,常青的森林,蔚蓝的海洋,白雪皑皑的高山之巅——而不是修道院的郁闷厅堂,神学院的狭小囚室,也不是香烟缭绕的基督教堂。”(海克尔 319)此论点恰恰契合了劳伦斯的思想。在《虹》中,劳伦斯对这个观点做了详尽的注解。面对威严的林肯大教堂,威尔体验到了生命的永恒,感受到了狂喜,而安娜尽管也被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所震撼,却没有与之产生共鸣。她觉得大教堂“虚无飘渺”,自己似乎被“监禁”了。她所热爱的是自由自在旋转的星星、广袤无垠的天空,她渴望变成“长着双翅的小鸟,在明澈开阔的天空自由飞翔”(《恋爱中的女人》 195)
当然,不仅仅是安娜,劳伦斯笔下的多数主人公对自然都有着亲切敏锐的丰富感受,时时领略到自然的美丽动人之处。当他们身处自然时,他们的原始本能被唤醒了,走出被贫乏单调的生活折磨得萎靡颓废的精神巢窠,像原始的人类那样,在自然中搜寻到了原始简单的宁静欢愉。比如:《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在外出工作时,充满了对家乡佳木葱茏、繁花似锦的田园景色的怀念;在《虹》中,厄秀拉经常一个人出去在自然中游荡,“热爱一切充满生气的东西”;(《虹》 265)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康尼为躲避空虚常常逃入充满生机的树林。尽管这种感受可能更多地来自劳伦斯的本能和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爱也同样来源于海克尔。海克尔对自然的感情堪称深厚真挚,他曾在《宇宙之谜》中感叹:“世界壮丽的景色向每个人都敞开了它的大门,要想鉴赏,用不着长途跋涉,也毋须购置昂贵的书籍,只要放开眼界,运用感官,也就可以了。周围的自然界到处都向我们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各种美丽有趣的对象。一枝藓,一根草茎,一个甲虫,一只蝴蝶,只要详加研究,即可发现其美,而人们对这却往往容易忽视。”(海克尔 274—275)
三、敬畏自然
海克尔对自然的热爱促使他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他认为自然万物等同于神,也就是泛神论的观点。在他看来,这与他的进化论观点并不矛盾。在《宇宙之谜》中,海克尔宣称,泛神论与无神论是一致的。“无神论世界观强调泛神论的反面,认为超世的或超自然的神祇并不存在,这不过是泛神论和一元论的另一种说法。”(海克尔 228)在这个意义上,海克尔同意叔本华的说法,即泛神论是一种客气的无神论,其真意在于取消神和世界的二元对立,认识到世界是由其内在的力量构成的,并通过其自身而存在。泛神论的观点是“神和世界是一回事”,所以它只是和神告别的一种有礼貌的说法。
众所周知,劳伦斯同样信仰泛神论,这种信仰想必是受到了海克尔的影响(无论影响是否仅仅来自海克尔)。在劳伦斯的世界里,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了神性,它对人类有着使其健康和修复的功能。只有在自然中,人们才能够拥有健全完整的精神世界。
所以,在《虹》中,汤姆•布朗文在离开学校回到农庄后,恢复了青春活力和幽默风趣;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树林中,康妮不仅在肉体而且在精神上重获希望与生命。而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自然的神性对人的抚慰作用,非常典型地体现在《恋爱中的女人》的一个场景中:与郝米恩发生冲突后,伯金“懵懵懂懂”地来到旷野山谷边。在山腰,他脱光衣服,裸身坐在草樱花中,双脚在花从中轻轻地蹭着,他的腿、膝盖、胳膊、腋窝都触到草樱花了,接着,他躺了下来,让花儿触摸他的小腿和胸膛。他全身都感受到了如此细腻、冰凉、美妙的触摸,仿佛整个溶化了进去。(《恋爱中的女人》 116)
接着,他走进了冷杉树丛,在这儿,他触摸到了蓟刺、风信子、小草、杉树枝、榛树枝。植物的“冰冷”、“细腻”。“溶入”了他的“血液”。有那么多可爱的性灵植物在等着他,“他多满足,多高兴啊”,“这儿才是他的世界”。(《恋爱中的女人》 116—117)这段描写意与象会、心与物谐,充满了感性、灵性的美丽,人与自然在精神和肉体上完全结合为一体:人在自然中接受精神的洗礼,而灵性的自然也具有神性,她宛如温柔的母亲与热情的恋人,触摸着人,拥抱着人,爱抚着人。
与自然交融的美好的瞬间感受在《羽蛇》中被确切地定义,也就是劳伦斯所理解的泛神论:“神不应该有确定的意义,它应该是变化莫测的,如雨后的虹,美而善变。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它随着创造它的人的死亡而消失,但它的属性即神性却永远高扬,正如大海,它太大因而笼盖万物而不为感知。神性象风暴中的大海,拍击生命的礁石,毁灭现世生灵;象闪动的海光,永恒的流动,冲涤着人的肉体和灵魂。”(《羽蛇》 61)可见,劳伦斯对泛神论的解释与海克尔颇为一致,即世界是神,神是世界。
四、结 语
作为感性的作家,劳伦斯在作品中大力弘扬“血性”,号召人们去倾听“黑色血管中森林深处的吼叫”(劳伦斯 2004:248)。但是,如果断言劳伦斯对于自然万物的态度就是纯粹地宣扬人类的“血性”,回归原始,以抗拒工业文明对自然带来的破坏,那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在进化论的影响下,理性这股涓涓细流始终流淌在劳伦斯感性的血液中,比如他并不鼓吹放弃现代文明。在《潘神在美国》中,他写道:“赞美原始社会没有用……我们不能回到原始社会里生活,用弓箭狩猎。”(Lawrence 1936:31)我们可以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窥见劳伦斯的理性——康妮和梅勒斯在那片树林中恬静美丽的田园牧歌式生活非常短暂。在小说结尾处,他们不得不离开树林,去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劳伦斯为康妮和梅勒斯设想的最好结局就是,在工业化的社会买一块牧场,重新建立他们与宇宙万物的联系。实际上,表面上追求纯粹感性的劳伦斯,孜孜以求的最终目标乃是人类与自然、肉体与精神、血性和理性的协调与平衡。
在现实世界中,对待自然万物时拒绝理性、拒绝工业文明,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有深刻了解各个物种之间的依存关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动力才能长久。劳伦斯自然观中来自进化论的理性主义成分,非但没有消解他对自然的依恋,反而促使其更加热爱亲近自然,或许这对于我们现代正确自然观的建立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Colin Milton.Lawrence and Nietzsche.
Great Britain: Aberdeen University Press, 1987.Charles Darwin.The Origin of Species.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1958.Jake Poller.The Philosophy of Life-Worship: D.H. Lawrence and Aldous Huxley.
D.H. Lawrence Review, March 2010.D.H.Lawrence. Phoenix: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D. H. Lawrence.
ed. Edward D. Mc-Donald. London: Heinemann, 1936. D.H.Lawrence.PhoenixⅡ.
ed. W. Roberts and Harry T. Moore, London: Heinmann, 1962.Scott Sanders.D.H. Lawrence and the Resacralization of Nature.
朱通伯选编,载《劳伦斯文论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德]海克尔:《宇宙之谜》,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英]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翻译组译,科学出版社1973年版。
[英]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出自劳伦斯小说的引文,将随文在括号内标出该著作名称和引文出处页码。
[英]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庄陶译,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英]劳伦斯:《虹》,马志刚、齐元涛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英]劳伦斯:《劳伦斯中篇小说选》,高健民、张丁周译,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英]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何雪林、张天飞译,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英]劳伦斯:《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辩》,黑马译,载《劳伦斯文艺随笔》,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
[英]劳伦斯:《小说与感情》,黑马译,载《劳伦斯文艺随笔》,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
[英]劳伦斯:《羽蛇》,彭志恒、杨茜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Lawrence's view of nature derives from evolutionism,whose views that species rely on each other, that nature should be loved and be awed,in fl uence Lawrence deeply. Lawrence's praise and love for nature is rational to some extent.
Lawrence evolutionism view of nature
李璐,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作品【Works Cited】
Title:
Evolutionism in Lawrence's View of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