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篇章隐喻视角重读《雪夜林边》

2013-11-15任景塞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旅行者旅途

任景塞

从篇章隐喻视角重读《雪夜林边》

任景塞

隐喻是诗歌的灵魂。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隐喻已从字词层面上升至篇章层面,本文重点分析的《雪夜林边》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借助篇章隐喻理论,笔者着眼于隐喻的语篇功能,紧紧围绕“人生即旅途”这一核心隐喻,对这一核心隐喻在该诗语篇组织和语篇衔接方面所起的功能进行了探讨,揭示隐喻在诗歌语篇的发展、内涵的推进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尝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哲理意义。最后笔者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尝试分析了诗句中“树林”这一隐喻符号隐藏的深刻内涵。

弗罗斯特 雪夜林边小驻 人生即旅途 篇章隐喻 树林

Author: Ren Jingsai,

a postgraduate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Research areas are Literature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一、引 言

立陶宛著名诗人托马斯·温茨洛瓦曾说过“诗歌跟现实是分不开的。诗歌总是在谈人类的事情,如果没有人没有现实,也就没有诗歌。”(托马斯·温茨洛瓦 42)弗罗斯特也曾说过,“诗简直是由隐喻构成的。”就《雪夜林边》这首诗而言,诗人表面在谈自然、写美景,讲述的是一个旅行者的故事,实际上更是在讲述自己的人生。可以说,《雪夜林边》全诗本身就是一个跨越了句子的层面隐喻,全诗紧密围绕“人生即旅途”这一核心隐喻,将旅行者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铺展开来,各隐喻概念彼此相连、层层推进、清晰有序,通过这种语义间的联系所形成宏观语义链使诗歌成为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同时,隐喻的运用使本体和喻体之间构建起隐现关系,使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二、诗歌语篇的隐喻性赏析

诗歌作为一个语篇,是一个各部分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而隐喻也可以是一种语篇现象,隐喻在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akoff & Johnson早在1980年就论述了隐喻的连贯功能。一个隐喻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总是一个语篇,不管这个语篇有多小。从语篇角度看,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或认知现象, 而且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 (苗兴伟 51)隐喻概念具有系统性的特点,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之间的互动,所以两个领域内部的关系及元素往往整体互动和转移。因此,人们可以利用隐喻性词语来研究隐喻概念的本质。(束定芳 255)韩礼德也曾提出,很多文学语类,特别是诗歌,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大量使用隐喻,人们可以将其看作一种直指特征,暗示“这种篇章的措辞(因此包括第一层意义)不应该只按字面意义理解”,这就是隐喻的内涵所在。(Halliday 140-165)

哈桑认为,在词汇和语法层面实现的意义模式只是一个象征性表达层次;而在这之上还有一个主位层次,一个更深一层、概括性更强、更加抽象的主题,或者说主题的复合体,而它本身是在象征性表达层中实现的,(Hasan 153-167)而文学中的象征正是隐喻。《雪夜林边》全诗紧密围绕“人生即旅途”这一核心隐喻,道出了旅行者的所见所想。诗歌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所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也正是诗人的用意所在。隐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Lakoff & Johnson 5-10)可见诗人写诗绝不仅仅是为取悦读者,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能从事中收获人生的启迪。弗罗斯特是在写诗,更是在写人。

三、从篇章隐喻视角解读《雪夜林边》

前文讲过,“人生即旅途”这一核心隐喻贯穿在诗作全篇,诗歌中出现了诸多隐喻词汇来阐释这一概念,而且它通过这些隐喻词在语篇的层面上也得到了延伸,使隐藏的诗歌主题得以彰显。

为了保证诗歌语篇最大限度地连贯和信息的传递,诗人采用了以上一些最具体、最熟悉的物体来解释抽象而又模糊的概念。而在语篇层面上,隐喻概念可以诱发类比转移,因此人们能够提取隐喻的蕴涵,并运用到对普通情景的理解。(廖美珍 51)就本诗而言,全诗描写的是一场旅途,“乡村”、“房屋”、“树林”、“马儿”和“黑夜”是构成旅途的诸多不可或缺的元素。旅行者夜驻林边是因为旅途中遇到了“他的房屋”,“村庄”,崎岖坎坷的路途是对旅行者的考验,而这些温暖而又舒适的“房屋、村庄”诱使旅行者停下了脚步。在“在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 旅行者下马驻立林边,冬夜深沉而又寒冷,空旷的原野,漫漫的长夜,旅行者踽踽独行。这些诗句借写旅行者的迷茫无助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和矛盾的情绪。徘徊在绝望和希望的交叉口,“旅行者”迷失在夜里,诗人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夜色深沉,此时眼前忽然显现出一片幽深的被“雪”覆盖的树林,显得格外静谧幽深而又令人神往。“树林”的宁静同尘世的喧嚣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树林”真的是一种致命的诱惑,让人陶醉又让人沉迷。在诗中最后一节出现的“誓言”一词把旅行者拉回了现实,对一个旅行者而言,他的誓言就是要继续自己的旅途,无论这条路还要走多远。而作为诗人,面临理想和现实的割舍,他的“誓言”就是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

诗歌吸引读者的特质主要是语言,“诗藉文字语言,安身立命……斯神斯韵,端赖其文其言。”(钱钟书 305)可以说全诗借写旅途映射了诗人的创作之路,诗歌隐藏着这样一条脉络:旅途(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生涯):开始旅途(诗人立志写诗)→旅途中遇到的房屋、树林、暗夜(外界的诱惑)→旅程中途停下(人生经历危机—诗人放弃创作之路)→旅行者重新踏上旅途(誓言的呼唤—诗人重拾自我)→再走几里路(诗人继续写诗—创作之路的延续)。

这些隐喻符号既照应了“人生即旅途”这一诗歌主题,又将抽象而又模糊的隐喻概念形象化和具体化,从而将抽象的哲理深入浅出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四、重构弗罗斯特笔下的“树林”意象

《雪夜林边》这首诗借写旅途映射了诗人的创作之路,诗篇中有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笔者将分析的重点着眼于诗句中的“woods”一词。

很多评论家认为,该诗的主题乃是死亡的诱惑,诗人受到林中美景诱惑,甚至涌起了自杀的冲动。在笔者看来,诗中描写树林的是“lovely,dark,and deep”,可见树林是幽深而又可爱,有一种未知的美,因为这几个词语的情感色彩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积极的。当进入一片幽深的森林,一个人首先感觉到的应该不是死亡的威胁,而是一种辨不清方向的盲目感。因为举目望去,周围千篇一律的都是树木,更何况是在“一年中最黑暗的夜”。若要进入这片幽深而又黑暗的树林,诗人只需向前多迈几步,但可能诗人就会在林中迷失方向,从此再也走不出这片树林,对诗人来说这的确是人生中的一场重大危机。这首诗写于1923年,而此时诗人已近中年,人近中年内心往往会升起一种危机感。弗罗斯特把写诗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理想,可是年近五十,诗人忽然感觉自己在事业方面还是一事无成。中国有句古话“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人近中年,诗人的内心的这种危机感与日俱增、挥之不去。

此时再看“树林”,它对诗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更是一种警示。最终弗洛斯特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他不再感到遗憾或后悔,不会去考虑当初所做的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因为人生充满了选择,选择就意味着不同。虽然也曾彷徨,但他曾经许下誓言,诗人克服了任何困难,终身坚定不移地从事诗歌创作。

五、结 语

弗罗斯特作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而著称于世,那些含义隽永的诗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本文借助篇章隐喻理论,通过层层分析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哲理意义;同时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尝试分析了诗句中“树林”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这树林是诱惑,也是一种警示。弗罗斯特作为一个诗人,敢于直面生活中的种种磨难,终身坚定不移地从事诗歌创作,从而摆脱了“迷失林中”的命运,最终履行了诗人的誓言。

Cook G.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pp.115-134.Halliday M A K &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Oxforrd University Press, 1985,pp.153-167.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96,pp.57-65.Halliday M A K.

Linguistic Study of Text and Discourse

. New York: continuum, 2002,pp.76-92.Halliday M A K & Matthienssen CMIM. C

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 London: Continuum, 1999,pp.51-78.Liao, Mei-zhen.

Metaphor as a Textual Strategy in English.

Text, 1999,pp.54-63.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pp.5-10.Michael Hoey.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pp.147-158.

[美]弗罗斯特:《弗罗斯特诗选》,江枫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版,第173页。

蒋显文:《罗伯特•弗洛斯特的创作思想及其诗歌特点》,载《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105页。

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载《外语学刊》2007年第6期,第51页。

钱钟书:《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05页。

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第255页。

束定芳:《理查兹的隐喻理论》,载《外语研究》1997年第3期,第25页。

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任务和方法》,载《外国语》1996年第2期,第9页。

[立陶宛]托马斯•温茨洛瓦:《托马斯•温茨洛瓦诗选》,高兴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

魏纪东:《篇章隐喻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第1版,第63—76页。

周伟驰:《旅人的良夜》,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Metaphor is the soul of poetry. In Robert Frost's poems, metaphor has extended from the word to textual level, and the poem,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hich is a typical example. With the aid of textual metaphor the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metaphor, and sticks closely to the core metaphor, "life is a journey "; and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n its function in discourse organization and textual cohesion of the whole poem. What's more, this paper also discloses the functions undertaken by that core metaphor in the progress of the text and its connotations, 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appreci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poem. At last, after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e poet's life experience, the author draws a tentative conclusion on the meaning concealed behind the"woods".Frost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Life is a journey Textual Metaphor Woods

任景赛,湖南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修辞与翻译。

作品【Works Cited】

Title:

Rereading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ual Metaphor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旅行者旅途
旧衣的旅途
旅途中的为民服务情怀
一片云彩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旅行者之歌
孤独的旅行者
疲劳肌?才不是
时间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