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理、学科和问题意识

2013-11-15··

明清小说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小说文本研究

··

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学问向近代人文学科的转化过程。在西方近代思想观念的影响下,王国维、胡适、鲁迅等人根据当时不断发现的新材料,运用分析、归纳以及实证的方法从事古代小说的研究,成就了足以影响一代学术观念、方法和学风的重大突破。20世纪20年代起唯物史观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古代小说取得了新的进展,到了1949年以后,唯物史观和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成为主流。但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批判运动无休止地进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遭到破坏,机械唯物论、庸俗社会学流行和形而上学猖獗,影响了古代小说研究,没有产生足以影响一代学术观念、方法和学风的典范性的学术著作和学术大师。“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得到重新的阐释,清除了机械唯物论、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和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得到合理的吸纳,涌现了不少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之后继续着深入发展的势头,主要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文献的发现、整理取得新进展。2.小说文体研究成果丰硕。3.小说文化研究成为“热点”。4.近代小说研究和古代小说域外传播研究开拓了新局面。5.研究方法有新变化。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为此,我们在2012年底邀请了一些朋友来福州开会,就“古代小说研究十年回顾与前瞻”这个主题,讨论交流,收获很大。结合朋友们的看法,谈谈我的想法,其中不少是朋友们的见解。

一、学理问题

学理问题,也就是以什么理论来指导古代小说研究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理论大量涌入,被奉为金科玉律。精神分析法、原型批评、叙事学等都广泛运用到古代小说研究中。它对推动古代小说研究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近来文艺理论界对此有了深刻的反思。我最近就读到两篇文章。一篇是张江先生的《当代西方文论:问题和局限》,一篇是孙绍振先生的《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从中受到启发,结合古代小说研究,我认为用西方文艺理论分析古代小说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局限:西方文论唯美主义文艺观与中国古代小说重教化的传统相矛盾,忽视社会政治文化等背景的纯形式主义的分析有明显的片面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与中国古代小说重国家、重集体的传统格格不入,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评判古代小说人物,往往脱离历史语境,过分苛求;西方文论的哲学化和高度抽象的演绎牺牲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造成解读文本的无效性。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序跋、评点等方面,主要是社会批评、道德评判和艺术鉴赏。它对“教化”与“通俗”、“虚实”与“真幻”、“写形”与“传神”、“叙法”与“文法”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对文本分析尤为细致。但是比较零碎、不够系统、理论性不强是不争的事实。

有的学者深刻指出:“中国古代小说是在中国古代发生的一种文化和文学现象。由于种种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了我们民族不同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历史演进形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渊源形成,还是演进发展,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大不相同。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中国古代小说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有鉴于此,我们的古代小说研究理应提出契合自身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的理论、方法,脱离中国古代小说的实际,盲从或者套用他人的理论、方法,显然是邯郸学步、不得要领的。”

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西方文论和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符合中国古代小说实际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0-2000年十年间编写小说史形成热潮,蜂拥而出,竟达百部之多,但这几年比较沉寂,进展不大。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小说史著作大多还只是作家作品的评介,还只是对小说发展外在表象的孤立断续的描述,虽然在局部问题上有比较深入的探讨,然而还没有达到对整个小说史内在逻辑的完整把握,还没有对小说史发展规律予以科学的总结,还缺少具有理论形态的中国小说史著作。

二、学科建设问题

20世纪已经建立起古代小说的现代学科,但还需要不断拓展、创新、完善,使之成为更为成熟的学科,如有不少学者所说,发出“小说国”的声音。

学科建设首先是理论建设,建立起真正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古代小说学和一套话语体系。如前文所说,这里不再赘述了。

第二,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好文献的发掘和整理工作。由于前辈和时贤的努力,古代小说目录、版本、文本及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都形成了“大局已定”式的学术成果,似难再有重大的、整体性的突破;其次,伴随海内外图书馆藏书数字化以及联合检索系统的开发建成,文献资料的调查和获取较以前大为容易,文献研究的部分价值因此受到削弱和消解。那么,古代小说文献研究如何进一步拓展?可以考虑:1.借鉴陈翔华编印《三国演义古本丛刊》和周文业开发之小说版本数据库的经验,编印《西游记古本丛刊》、《水浒传古本丛刊》等专题丛刊,将分藏在世界各地的版本“一网打尽”,影印出版。在重点推进名著版本出版的同时,其他小说作品的版本收集、整理、出版工作也可同时进行。2.由于古代小说民间坊刻本很多,情节差异、文字错讹是常见的现象,因此大家合作推出“古代小说学术整理本丛刊”,促进整体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沈伯俊《三国演义校理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王利器《水浒全传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都是较好的成果。3.小说不仅文备众体,而且从案头到书场是流动和整体的,应该考虑把小说放到文艺生态中进行综合研究,可跨文体交叉研究,比如把子弟书、弹词等都考虑在内,充分利用俗文学研究的资料。4.建构小说文献学。小说文本稳定性差,改动增删的情况比较严重,没有办法搬用诗歌等的校勘办法,应该考虑如何在实践中总结出小说所特有的小说文献学,包括小说史料学、小说目录学、小说版本学以及小说校勘学等。

第三,学术范式的发展和创新。古代的小说研究是以对小说文本的评点为主要的学术范式,这个范式20世纪被颠覆了,就是以王国维、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借用西方的新的理念做出新的格局的探讨。其特点主要是小说史和作家作品的研究。这个研究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就,但不少学者感到难以进一步拓展,比如指导博士生做论文,题目都不好找。这就需要“外延式扩张”和“内涵式发展”。要在全球化视野和当代观念观照下进行三个打通:

(一)古代小说与现当代小说打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有何影响,古代小说的“遗传基因”如何发挥作用。有的学者就指出“莫言叙事的魔幻笔锋和多重话语视角转换,与《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的千丝万缕联系清晰可辨”。2.要把古代小说作为当代精神文化现象来研究。古代小说在当代仍被不少读者阅读,被改编成戏曲、影视等广泛传播,它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什么作用?是否就像刘再复等一些学者说的《三国演义》是“权术崇拜”,《水浒传》是“暴力崇拜”,而且由于它们艺术水平高,因此,“毒性”就越大。

(二)是文体之间打通。这也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小说与戏曲、说唱等叙事作品之间,小说与诗词等抒情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二是故事类型,也就是故事源头上打通。许多故事类型是跨越文体的,《西厢记》也好,“王昭君”也好,既跨越小说类型也跨越很多文体。如果我们单纯把它界限在一个文体里面,会影响我们对整个故事类型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关照和研究。有的学者把它称为“叙事文化学”。

(三)是小说理论与小说创作打通。目前我们小说理论与作品是分开的。有专门的小说理论史,不太涉及作品的研究;小说史又基本不涉及小说理论。小说理论如何总结小说创作的经验,对小说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小说创作如何推动和丰富了小说理论?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意识,发现不了问题,当然研究工作也无从下手。怎样才能有问题意识?深入思考,打破成见,开阔视野,关注“热点”,细读文本。

只有深入思考,才可能发现问题。例如当我们考察古代小说史发展演变情况时,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小说在出现了《儒林外史》、《红楼梦》之后,为什么没能继续前进,创造更辉煌的成就,反而发生了大的倒退?从思想方面说从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的批判,感到它已前途迷茫,转而歌颂明君贤相,希望它永庆升平;从对封建文化批判,如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才的扼杀、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等,转而狂热追求功名利禄,鼓吹封建礼教,歌颂烈女节妇;从艺术上说,又回到说书体,靠惊险甚至荒诞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而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入、细致的描绘;从个性化的典型又变成道德符号的类型化人物。为什么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在最早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后,就难以为继?过去在盛世出了伟大作家,就说是“盛世之音”、“盛世气象”;在乱世出了伟大作家,就说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一部伟大作品的产生,究竟要具备什么条件?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热点”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侠义等类型小说,颂扬的“劫富济贫”、“快意恩仇”以及血腥、暴力描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

细读文本。要深入阅读文本,不用心投入,就发现不了问题,也体会不到妙处。例如《水浒传》里性格软弱的林冲为什么绰号却是“豹子头”?“燕颔虎须,满寨称为翼德”,和张飞一样“挺丈八蛇矛迎敌”。从中可能透露《水浒传》的成书的信息,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这次会议上伍大福先生就《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脂评本为“亦不为越礼”,而程甲本为“亦不为越理”,一字之差,探讨“以礼代理“的学术思潮变化。总之,细读文本会发现恨多问题,可能会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相信在海内外古代小说研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① 《文艺研究》2012年第10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③ 罗书华提交本次会议的论文《叙事与传神》(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均为本次会议的论文,不再一一说明)。

④ 李时人《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论集之弁言》。

⑤ 苗怀明《二十一世纪前十年中国小说文献的新进展》、潘建国《关于古代小说文献研究的若干展望》。

⑥ 刘勇强《古代小说研究现状及两个发展维度》。

⑦ 潘承玉《波澜不惊:2001-2011年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⑧ 参看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07年版。引文见林岗的序言。

⑨ 宁稼雨《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与学术视角换代——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设想》。

⑩ 参看齐裕焜《读儒林外史扎记》,《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小说文本研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