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武冈丝弦探析

2013-11-15

小说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音乐

王 静

武冈丝弦形成于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湖南邵阳地区的民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丰富的地方风俗特点,旋律优美动听,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由于近年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外来音乐冲击着传统的音乐文化,武冈丝弦艺术逐渐淡出当地百姓的视线,导致武冈丝弦面临失传的危险,保护传承武冈丝弦曲艺文化显得极其重要与紧迫。因此,研究武冈丝弦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武冈丝弦产生于明朝,具有四百多年的演唱历史,最初由江浙一带流入武冈的丝竹音乐,与当地一带的民歌、小调融合发展而成。主要流传在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新宁、隆回、绥宁等地。武冈丝弦曲调轻柔婉转,词藻悠雅,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韵味,并享有湖南四大丝弦之一的美誉,是湖南曲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由于武冈丝弦独特的韵味,慢慢流唱与武冈周围的隆回、洞口、新宁以及邵阳等地。在二十年代初,丝弦艺人们自发组织成立了武冈丝弦会社,武冈丝弦曾红极一时。虽然武冈丝弦曾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有着多方便的价值,然而由于社会和政策的变化,武冈丝弦的传人已经所剩无几,现存的老艺人只有王尚书、杜金玉、邓星艾等,而且由于口头传播的方式导致大部分的曲目已经失传。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的萎靡、演员的匮乏以及剧团的消亡导致武冈丝弦的现状并不乐观,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武冈丝弦年代久远,从明代产生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据《武冈州志·珉蕃传》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朱楩被封为珉王,迁至武冈,随他而来的女乐歌伶,把江浙一带的丝弦音乐也带入了武冈,后在元杂剧、南曲、小令、江南丝竹音乐的基础上,与当地乡土之音不断结合,形成了武冈丝弦的雏形。到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坦宜出任武冈州衙从事,他擅长丝弦,与州城丝弦艺人李国珍志趣相合,在弹唱“江南丝竹”的同时,又将武冈本地的地方花鼓及祁剧昆腔、湘剧高腔、汉剧高腔等剧种融入其中,并吸收以花古戏曲牌为主,运用其它戏曲声腔节奏缓慢,曲调清柔婉转的特点,进行武冈丝弦的探讨与创新。经过不断发展变革,逐步形成了武冈丝弦音乐的独特风格。在清末民国之初,丝弦在武冈的街头小巷广为流唱,有钱人家的寿诞婚姻喜庆,以及商家为招引客商,都要邀请丝弦班子唱戏庆祝。

武冈丝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牌子丝弦,一类是小调丝弦。

牌子丝弦,如 淮调;孤对独灯,淮调属于牌子名,主要奠定曲子的特色,独对孤灯是指曲子所表现的内容。牌子丝弦有淮调,背之调,摊簧,叠断桥,满江红,金纽丝,银纽丝,越调,渔家乐,浪淘沙,凤阳调,北词,南词,梳妆台,夜落金钱,杨柳青,御园香,玉娥郎,春风楼等。

小调丝弦是一种单独的小曲,在平民中流传较广,曲子有长有短,有三句式,四句式和多句式。曲调柔腻委婉,词藻雅致,抒情轻快,随口而唱,各曲有自己的特点和风貌。武冈丝弦的基本曲调板腔变化结构式以一种曲调为基础,经过反复变化而形成有各种节奏,板眼,速度和腔调变化的唱腔,来表现内容,这个和其他湖南丝弦差不多。

武冈丝弦的每支曲牌都独具特色。牌子丝弦最常见的调式有羽调式、商调式、徵调式、宫调式,角调式。武冈丝弦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变宫为角”,俗称“屈调法”,是通过移动宫音位置进而引起的转换调性。另外一种俗称“扬调法”,即“清角为宫”,通过主调转入下属调。由此可见前辈艺人已煞费苦心和他们功力之深厚。武冈丝弦常用交替调、屈调、扬调和暂转调一系列的方法来取得曲调的发展和增强表现力。

武冈丝弦的表演形式十分简单,内容一般都是简短并且较为单一的小故事,演员的表达方式也十分直接,没有像戏曲那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主要是由一两个演员来模拟书中的人物的语气、性格、以及动作,并以第一人称来表演,尤其当书中人物较多的时候,还要求演员一人分饰多角。武冈丝弦的伴奏乐器主要包括三弦、琵琶、扬琴、云板等,打击类的乐器运用较少。武冈丝弦表现的内容十分贴近百姓的生活,语言轻松幽默,有着浓浓的生活情趣,语调唱腔极具地方特色,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武冈丝弦已经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社会的每一次动荡都会武冈丝弦艺术烙下深深的印记。所以,武冈丝弦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多少会反映每个不同时代的信息,这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人文、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丝弦艺术在当地的流传以及与当地音乐是如何融合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武冈丝弦的繁荣与落寞的过程中,就不难看出,我们对传统音乐的保护是多么的微薄。1979年在上级关于抢救民间音乐的指示精神下,文化馆又组织专业人员罗树林等进行抢救性搜集。可原唱老艺人也只幸存二位。几百首曲牌中,完整的折子戏只留下《秋江赶船》、《双下山》及曲牌《西宫词》、《摘葡萄》等不到二百首,有很多的好曲牌已经失传。2000年,武冈市市政府正式成立了武冈丝弦研究者协会,并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活动,就武冈丝弦的历史起源、形成和艺术特色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且还建立了专门的资料库,发表一系列著作和专论。2006年,武冈市政府积极宣传和报道,并将武冈丝弦申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五月,武冈丝弦成功申报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武冈丝弦之所以现在遇到目前门庭冷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武冈丝弦严重脱离时代、脱离现代生活,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念,由于大部分曲目思想较封建,与现代观众不能产生共鸣;再加上表演形式结构单一、节奏相对缓慢、舞台艺术和美感不足等原因,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因此,要想进行市场推广,必须对武冈丝弦进行创新,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必须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武冈丝弦艺术本身就是和时代相关,是属于民众的艺术,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为大众服务,不能脱离大众,不仅要人们欣赏武冈丝弦艺术,更要老百姓亲身参与其中,为老百姓提供空间与机会,创立百姓舞台,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武冈丝弦这种民间艺术流传下来。

随着武冈丝弦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武冈当地的院校也对武冈丝弦的关注起来,并且多次邀请武冈丝弦老艺人邓星艾来校园内进行讲座并亲自弹奏。据邓老先生介绍,刚去学校弹奏时并不受欢迎,学生的耳朵习惯了流行音乐,都认为“丝弦”曲调土俗。但时间长了,学生们慢慢发现“丝弦”的可爱和重要之处,并且有学生愿意拜邓老先生为师,潜心学习武冈丝弦艺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当地高校甚至中小学开设有关武冈丝弦的讲座和欣赏课程,并且在地方院校的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进一步开设演唱和表演课程,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武冈丝弦,提升对武冈丝弦的认识欣赏能力,而且能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到武冈地域文化和地域历史,培养后继的丝弦人才。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许许多多的文化爱好者对武冈丝弦表现出强烈的热情,武冈丝弦也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武冈丝弦的艺术特色和丰富内涵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与保护。

注释:

①文忆萱.湖南地方剧种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5(1)120-125.

②龙华.湖南戏曲史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66-69.

③邵阳地区戏剧工作室[M].武冈丝弦湖南省邵阳地区音乐小组搜集整理,1979.55-62.

④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98-102.

猜你喜欢

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黑暗中的她赤着脚,随着音乐起舞……
音乐从哪里来?
3D环绕音乐
音乐快感缺失
音乐
音乐
音乐部落格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