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世界》对邢台市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2013-11-15董志芸

小说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邢台城镇化农民工

董志芸

电影《世界》触及并揭露了许多城市题材电影避而不谈的城市“新移民”生活贫困、生存现实严酷等问题,引发了对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底层民众生存现实的思考。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是社会分层的加剧,影片以北京世界公园为背景,讲述了外来农民工的生存和情感境遇。《世界》中的保安、民工、舞女、拾荒人……,无一不身处社会底端,影片通过诸多布满裂隙的细节,呈现了他们角落人生的惨淡境地。公园里的演员们穿着华丽,为人们提供繁华的视觉享受,而自己却不得不穿着雨衣住在潮湿黑暗的地下室;金字塔前走过的是扛着矿泉水桶的保安,埃菲尔铁塔下映现的是拾荒老人瘦弱的身影;酒吧卫生间里是一边呕吐一边数着钞票的坐台小姐……,绚丽的舞台下是全无华丽感的苦难现实,巨大的落差使“角落”里的人们发出沉重的生存叹息:“天天在这呆着,都快变成鬼了”,“这年头谁都靠不住,我也靠不住,你只能靠你自己”。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在工业化的城镇中,一个真正的人如同尘埃一样微不足道。”在《世界》中,神气地管理着整个“世界”的保安每月只挣二百多块钱;赵小桃因为取暖而意外煤气中毒身亡;二姑娘为了区区几十块钱的加班费被铰车砸掉了生命,临终写下的遗言竟是:“欠王怀20元;欠李小15元,欠门口小卖铺5元……”,对于他们来说,贫穷已经直接导致了生存危机,这些曾经满怀憧憬来到城市的角落人群,被时代的车轮无情地碾压,最终未能逃脱被历史放逐的悲惨命运,就像沈从文作品的“冷眼看生死”,这种巨大的悲恸力量被导演贾樟柯不动声色地以长镜头一一展示,残酷的生活空间下暗藏了巨大的张力。

电影《世界》所展示的显然不只是个案。随着轰轰烈烈的城镇化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造成了社会流动性的加剧,既有向上的流动,也有向下的流动,并在城市的角落聚集成边缘人群。市场经济使得户籍和居住地逐渐分离,主动或被动“城镇化”的农民丧失了土地,却又没有城市人的身份,成了城市、农村都不管的“边缘人”、“蚁族”。由于土地的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作为河北省城镇化的主力军,邢台市又是否存在同样的人群呢?

按照河北省11个设区市城镇化发展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邢台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位居全省倒数第三,观察构成综合指数的六个一级指标指数,其中反映人口城镇化的居民生活指数仅列全省倒数第三,社会发展指数也只列第六位。可见,邢台市人口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边缘人口应不在少数,这些边缘人口是邢台市的“新移民”,他们大部分是“被城镇化”的,即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试图在短期内强制消除农村户口来消除农村,许多农民虽然居住地被划到城镇范围内,被统计为城镇居民,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市民化”,尤其在现行的行政等级化城镇管理模式下,有关部门“要地不要人”的做法造成农民的各种权力缺失。

(1)农民的城镇居民权力缺失

地域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使得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严重滞后,覆盖面有限,价格也超过了农民可以负担的程度。如今,教育、住房和医疗已成为压在城镇居民身上的新“三座大山”。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河北省包括邢台在内的11个设区城市中,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不足6%,参加工伤保险比例仅为10%,参加养老保险比例不足5%,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更是寥寥可数。拥有庇护之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河北省等东部地区农民工城镇自有住房拥有率不到1%。

(2)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力缺失

城镇化本是造福于民的国策,却成为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财政”的捷径,上百万的失地农民“被动上楼”、耕地“占优补劣”,政府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却以“天价”转让给地产开发商,获得巨额“剪刀差”利润。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稳定的就业、没有城市居民的正式身份,变成了农村城市两不管的“边缘人”,“新移民贫困”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河北省包括邢台在内的11个设区城市中,城镇居民家庭年总收入低于1万元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0%,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家庭。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工依然难以融入所居住的城镇社会。

(3)农民的持续生活能力缺失

地域城镇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产业化为基础的城镇化。即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兴办的企业形成空间上的产业聚集,就近吸引资金和劳动力,“瓜熟蒂落”地形成新兴城镇,城镇中的居民也顺利地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持续生活能力仍有一定保障。另一种城镇化是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农民在得到了非常微薄的补偿之后,由于没有产业支持,成了没有土地、没有工作、社会保障也不健全的“三无农民”,未来没有保障,持续生活能力严重缺失。邢台主要实行的是行政性城镇化,“一城五星”的大城市仅仅还是存在于行政批文之中,并没有对周边的特色产业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像宁晋的电缆、清河的机件加工、临西的轴承、平乡的自行车、隆尧的五金制钉等,其产品仍处于加工链条低端,产品层次低,质量差;规模上散而不强,未形成产业集群,低水平同质性恶意竞争激烈,非包容性突出,“被城镇化”的农民在丧失土地后生活前景堪忧。

邢台的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主要体现在城镇扩区后存在的农民以及郊区就地转化的农转非居民,虽然按居住地标准已被统计为城镇居民,却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在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被列为2013年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在河北省2013年城镇化建设规划中,也勾画了“两群一带”的宏伟蓝图,其中的“一群”就是以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为主体的冀中南城市群。中央的精神指明了方向,河北的规划提供了保证,农民工的春天即将到来,邢台市更应借着春风,实现农民工完全“市民化”。

(1)扫除“被遗忘的角落”,明确农民工的市民身份

打破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门槛和福利门槛,打破二元结构的户籍坚冰,让人口流动真正实现无障碍化。为农民工建立户籍档案,使其在社会保险、家庭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拥有和城市人群同等的福利待遇。

(2)合并征地“双轨制”,奠定农民转型的经济基础

自古以来,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政府推行城乡一体化,征地补偿却实行城乡二元化,农民交出土地后仅得到微薄的回报,必将会导致生存危机。征地“双轨制”是土地财政的产物,是行政性城镇化的怪胎,要实现农民身份的华丽转型,就必须由经济来主导城镇化,将“双轨制”合二为一。按市场价格和实际用途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严格区分耕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后者的补偿金额;允许农民按一定比例参与转让溢价的收益分配,甚至是后期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要让农民获得的补偿足以开始新的创业,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3)充实“空心”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型

在邢台“一城五星”的城镇化规划中,绝大部分农民是就地转化身份,成为城镇居民的,只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实现有产业支撑的地域城镇化,人口城镇化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只要坚持中央经济会议“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特色进行城镇群的规划,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汇集产业集群,“五星”也可实现新型城镇的“瓜熟蒂落”。

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品深加工

继续推动金牛能源集团与旭阳焦化等煤盐化工骨干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开发焦炭、焦油等深加工产品;冶金机械装备制造业方面,以开发区为核心建成华北最大的紧固件基地,促动邢钢、德龙等企业的板带线材和特种钢、精品钢深加工;以长征、红星、强久等老品牌的机械加工业为依托,发展自行车、汽车等国民产业。生态经济是十八大新的亮点,晶龙集团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硅材料产业,强化产品从单晶硅向太阳能电池升级的主线。

②横向汇聚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以市区核心企业为“龙头”,县域产业为“龙身”,谋求产业集群化发展。例如,在冶金机械装备制造业上游核心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宁晋的电缆、清河的机件加工、临西的轴承、隆尧的五金制钉、平乡的自行车等分散品牌,可以依照链条衔接要求,由政府出面规划、协调,形成高度集中的产供销一条龙园区,建立稳固的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将规模做大、实力做强;依托宁晋晶龙集团的单晶硅项目品牌产品,将邢台高开区规划为国内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园区功能齐全、产业链条完善的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实现新能源产业与县域经济的“亲密接触”。

猜你喜欢

邢台城镇化农民工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抗震救灾 重生之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hether binding theory is adapted to the reflexive pronouns in Chinese and ziji‘self’in Chinese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