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湾西岸海风时空演变特征观测分析

2013-11-14许启慧苗峻峰刘月琨黄利萍高佳琦

海洋预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塘沽海岸线内陆

许启慧,苗峻峰,刘月琨,黄利萍,高佳琦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江苏 210044;2.天津市气象局,天津 300074;3.安徽省亳州市气象局,亳州安徽 236806)

1 引言

海陆风环流是沿海地区一种重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它的发生、发展直接影响着沿海地区温度场、湿度场和风场的分布,并引起低层大气层结状况的变化,与沿海地区的空气污染及积云对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决定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1-5]。国内外在对海陆风环流的科学研究方面曾进行过大量工作,例如对海风日的识别,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Born等的滤波技术,他们利用地面自动观测站的逐时风向风速资料,以及探空风资料对瑞典西海岸群岛的海风日进行了评估性分析[6],之后国外许多有关海风日的研究都采用了类似的识别方法[7-8]。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大部分海风日数据集的建立都是在某一固定的时间段内进行统计[9-10],因此往往会低估海风的发生频率,并直接影响海风的后期研究效果。为了准确地建立渤海湾西岸(天津)海风日数据集,从而使分析海风时空变化特征的结果更具可靠性,本文根据2008年天津地区1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和1个海上(渤海A平台)观测站的逐时风向、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等资料,以及天津市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站6 h一次的云量和降水资料,总结出一种识别渤海湾西岸(天津)海风日的方法,并对筛选出的海风日进行分析,获得了渤海西岸(天津)海风的时空演变特征。

2 资料和方法

2.1 站点分布

本文使用2008年全年天津地区14个气象观测站(见图1)逐小时资料分析渤海湾西岸海风的时空演变特征。根据不同站点到达海岸线的距离,将其分为4组,即:海上站(渤海A平台),近海站(塘沽、大港、汉沽),内陆站(宁河、津南、东丽、天津、西青、北辰、静海、武清、宝坻)和远海站(蓟县)。其中海上的A平台站距西部海岸线的最近距离约为80.7 km,近海站距海岸线的距离在5—10 km间;3区各站到海岸线的距离较为复杂,平均大于20 km;远海蓟县站深居内陆,离开海岸线的距离超过100 km。

图1 渤海西岸(天津)自动气象站分布

2.2 海风日的定义

2.2.1 海风风向的确定

本文选取塘沽、大港和汉沽3个近海站作为陆上标准站,由于海陆间温度差而造成的海陆风是垂直于海岸线吹的[11-12],所以根据三个标准站附近海岸线的走向,以垂直于海岸线的风向为海风建立时的标准海风风向,考虑风向左右摆动可能存在的范围,将三站具体海风风向的范围定义为:塘沽站,东北至南向(NE-S);大港站,东北至南-东南向(NE-SSE);汉沽站,东-东南至南-东南向(ESE-SSE)。

2.2.2 海风日的确定标准

本文基于Azorin-Molina等[13]研究海陆风的定义标准,并参照高佳琦等[14]对海风日筛选方法的分析结果,通过如下标准建立2008年渤海湾西岸(天津)海风日数据集:

图2 塘沽站典型海风日里风向(°),风速(m/s),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1)从日出到日落,有向岸气流出现,并且持续时间达到3h(含3h)以上[15];

(2)日出以后,风向和风速存在明显的改变,风向突变角度大于40°,海风建立以后风向趋于稳定的向岸风方向;

(3)分别以大港、塘沽和汉沽站的逐时气温代表陆温,海上渤海A平台站的逐时温度代表海温,要求日最大陆海温差大于0℃,即ΔTmax大于0℃;

(4)为了消除较强背景风场的影响,要求在海风开始前10 m处风速小于1.5 m/s,即静风或弱风状态,而最大风速小于10 m/s;

(5)若海风开始前风速较大,未满足(4)中规定的界值,但风向由离岸转为向岸时突变角度大于90°,也可被定义为海风日;

(6)海风建立前无明显降水现象出现,之后存在气温明显减小,相对湿度明显增加的现象。

当同时满足上述6个条件,方可被定义为海风日。另外,因夏季夜晚渤海湾西部陆地冷却效果较弱,导致陆海温差通常不会满足陆风建立的要求,出现全天24 h都吹向岸风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海风的建立主要表现在风速的变化上,所以当全天风向都是海风方向时,若存在风速明显增强,并且持续时间超过3h(含3h),同样被定义为海风日。

根据上述选取海风日的标准,图2给出了塘沽站3种典型海风日的风向、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情况,其中箭头表示海风的开始时间。6月1日为海风开始前风速大于1.5 m/s的海风日,该日海风开始时,风向突变大于90°,风速突增,气温和相对湿度在海风开始时刻分别出现明显的下降及上升变化;6月17日,海风开始前风速小于1.5 m/s,自上午10时起风向发生偏转,风速明显增大,1 h后气温和相对湿度发生显著改变;7月30日是全天24 h都为向岸风的日子,这种情况下海风的建立主要表现在风速的增强上,由图可知:11时塘沽站的风速突然增大,并持续至午后18时,该日全天24 h都符合海风发生的标准,在海风发展的成熟阶段也是风速日变化最大的时期,而该日气温和相对湿度分别随时间呈现出逐渐升高和降低的走势,两者日变化的波动振幅较小,这可能与全天都吹向岸风有关。吴增茂曾在早期的海陆风研究中指出:当大尺度风为向岸风或具有向岸风分量时,由于背景风及它引起的平流的影响,使海风出现时风向及气温变化不明显,但向岸风分量会明显加强及相对湿度亦有上升,并将这种背景条件下出现的中尺度海风环流,定义为向岸风加强型[15]。

3 海风的时间变化特征

3.1 2008年各季海风的演变特征

本文将2008年的1月、2月和12月定义为该年的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下文将对不同季节里渤海湾西岸(天津)海风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3.1.1 各季海风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本文参考Miao等[7]定义的海风开始和结束时刻,对三个标准站不同季节里海风的开始和结束的平均时间总结见表1,由表可知:夏季海风的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冬季则相反,这是由于夏季日出时间早,太阳辐射强,启动海风环流所需要的海陆温差可以提前达到,而进入秋冬季,中纬度地区的日照时间明显缩短,同时随着大陆冷高压的建立陆地温度急剧下降,而海洋具有热惰性,升温慢降温亦慢,因此秋冬季海陆之间的温度梯度减小,结果导致海风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3.1.2 各季海风风速分布

早期曾有研究指出,在中纬度地区如果近地层风速大于10 m/s,则难以生成海风[16-17],这是因为过大、过强的风速会破坏触发海风形成的温度梯度,因此当有海风发生时,近地面风速不会太大。

表1 海风开始和结束的平均时间(单位/h)

图3 各季海风风速的频率分布

本文对2008年3个标准站海风日里海风发生时间段内的风速进行了统计,得到四季海风风速的频率分布情况,见图3:各站海风的风速主要集中在2—4 m/s,其中塘沽站春季最大海风风速可达8 m/s,春、夏、冬三季的风速频率最高值都出现在3 m/s,秋季则是2 m/s的风速出现频率最高;大港站全年的最大海风风速可达7 m/s,出现在春季,春夏季海风风速频率最高值同样为3 m/s,而秋冬季则是2 m/s;对于汉沽站,其春季的海风风速频率分布较为均匀,并且四季风速频率的极大值分布情况与大港站一致。

3.1.3 各季海风风向分布

图4为2008年3个标准站四季海风日里风向频率的分布情况,其中不包括各个季节的静风频次。图中显示:各站四季海风日里,垂直于海岸线方向的向岸风频率明显高于离岸风频率,并且夏季的发生频率最高,冬季最低。其中塘沽站的风向多以E-ESE方向为主,该站夏季来自ESE方向的风向频率最高,其值约为24.1%;大港站的向岸风方向与塘沽站相同,该站除秋季外,其他季节来自E和ESE两个方向的风向频率近似相等;对于处在东部地区的汉沽站,由于该站附近的海岸线呈ENE-SSW走向,因此导致汉沽站四季海风日里的风向与前两站有着明显的不同,汉沽站的风向多以SE-SSE两个方向为主,特别是在夏季,东南风的发生频率高达27.3%,而春季出现频率最高的风向则是SSE方向,并且与前两个测站相比,汉沽站的风向分布最不均匀。

3.2 2008年各月海风的演变特征

3.2.1 海风日的发生频率

根据2.2中海风日的定义,表2列出了2008年3个标准站各月海风的发生日数,由表可知:全年大港站的海风发生日数最多,其发生频率达31.0%,塘沽站次之,汉沽站最低,这主要是因汉沽站距离海岸线最远,受内陆气候影响较大,并且海岸线向内凹陷,曲折度大,海域面积较小,使得该站向岸风的方向角范围明显比其他两站小。从各月海风的发生日数可知,各站出现海风频率最高的月份均集中在夏季,而冬季月份则是出现海风日数最少的时期,其中塘沽站在6月份的海风发生频率高达70.0%。

图4 四季海风日里风向频率的分布

3.2.2 日最高温和最大海风风速的发生时间

本研究在对2008年全年3个标准站的海风风速进行统计时发现,在午后的14—15时为海风发展最旺盛时期,此时海风的风速达到最大,我们将海风风速的最大值定义为海风强度,表3为3个标准站各月日最高温和海风强度出现的平均时间分布情况。

由表可得:距离海岸线最近的塘沽站,在3—8月间海风强度出现的时间明显滞后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秋冬季月份则相反,这可能是因海风的出现引起局地气温降低、湿度升高,随其强度的不断增大,来自海洋上空的冷湿空气有效地抑制了局地最高温度的升高;而在秋冬季,陆上空气干而冷,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一旦有海风建立,海岸附近的温度反而会升高,这种效应在沿海地区的冬季最为明显,这也是沿海地区具有“冬暖夏凉”气候特征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距离海岸线稍远一些的大港站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对于处在东部地区的汉沽站,除12月以外,海风强度出现的时刻在全年中其他月都滞后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这是因为汉沽站距离海岸线最远,受大陆空气影响较大,加之海风传播到此也需一定的时间,所以该站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明显提前。

表2 标准站逐月海风日的统计结果(单位/d)

表3 日最高温和海风强度出现的平均时间(单位/h)

3.2.3 海风强度和最大陆海温差的月变化

图5 2008年海风日里(a)海风强度(m/s);(b)最大陆海温差(℃)的月变化

图5为各站海风强度(Vmax)和最大陆海温差(ΔTmax)的月变化,由图可知:在2—9月间塘沽站的海风强度最大,汉沽站次之,大港站最弱,其中塘沽、汉沽两站5—6月的海风强度相等,塘沽站海风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3月,大港和汉沽站则在6月。夏季月份各站海风强度总体呈递减趋势,9月三站的海风强度均存在一个次高值,并且是塘沽站>汉沽站>大港站,这是因为在春转夏和秋转冬的月份里,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大气层结稳定度降低,从而增强了海风的扰动,使其强度增大。从图5b中可以看到:塘沽、大港和汉沽三站ΔTmax的极大值都出现在5月,迟于塘沽站海风强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但比另外两站提前,6—8月各站Vmax和ΔTmax的变化均呈递减走势,ΔTmax的谷值出现在冬季月份,而峰值则发生在春季,这表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不但是海风建立的必备条件之一,也直接影响着海风强度的大小。

3.3 2008年典型海风日的变化特征

图6 2008年6月20日13个测站风矢量图

由于海风是以日变化为周期的地方性风系,所以分析海风发生前后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对预测海风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2008年6月20日这一典型海风日进行分析。图6为2008年6月20日13个测站的风矢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各站在00—09时都以西或西南风为主,并且风速较小,到09时汉沽站的风向首先发生突变,由西南风转为南-东南向的向岸气流,之后风速逐渐增大,风向基本稳定在海风方向;宁河和大港站几乎与汉沽站同时出现海风,风向角度突变明显,风速显著增强,塘沽站自10时起风向开始发生逆时针旋转,12时开始出现南-东南方向的海风,随其发展,风速不断增强,风向基本稳定在向岸风方向;津南和东丽站的海风开始时间是在下午的14时,而位于更远的天津和西青站海风的建立时间则更晚,海风传播到宝坻站已经是18时,并且持续时间很短。

图7为2008年6月20日温湿度的日变化图,其中近海站选取塘沽站为代表。图中显示:各站温湿度的日变化呈很好的反位相波动,均表现出“一峰一谷”的变化形势。对于靠近海岸的塘沽站,其温湿度的日变化振幅明显小于其他内陆站,这是因为该站受海洋空气影响较大,来自海洋上空湿而冷的气流有效地抑制了近海站日最高温度的上升,而到了夜晚海洋辐射降温弱,导致沿海附近的气温不会降的过低。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各站气温开始稳步上升,湿度逐渐下降,大约在午后15时塘沽站的气温骤降,相对湿度突增,这比局地海风开始的时间滞后3h;津南和东丽站的温湿度变化几乎与海风的建立时间相同;天津站温湿度的变化发生在15时,温度减小1.8℃,相对湿度增加12.0%,是所有站中温湿度变化最显著的;再向内陆的西青和北辰站,温湿度的变化发生在16时,静海、武清和宝坻站则出现在17时,均与各站海风的开始时间一致。

表4 内陆站逐月海风日的统计结果(单位/d)

图7 2008年6月20日9个测站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图

4 2008年渤海湾西岸海风的空间演变特征

4.1 海风向内陆的传播距离

为了分析海风发生后向内陆的传播情况,本文根据9个内陆站和1个远海站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统计得出各站向岸风的角度范围。表4为9个内陆站2008年各月的海风出现日数,其中远海的蓟县站全年未观测到海风的出现。

由表4可知:除宁河和静海站外,其他各站随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加,海风的发生总日数逐渐减少,其中距离海岸线30 km以内的测站,海风的发生频率超过50.0%,而海风向内陆延伸距离超过70 km的概率仅为7.0%;对于处在城区的天津站,其全年仅有32天为海风日,海风的发生频率在距海岸线55 km以远的静海站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因为该站向岸气流的方位角比较宽阔,当近海岸的塘沽或大港站有海风发生时,都可能传播到此处。从各月海风的发生频率来看,5—6月各站海风的发生总日数显著增加,并且6月是海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其中津南和东丽两站,6月海风发生总日数分别为近海塘沽站该月海风发生总日数的90.5%和80.0%,表明海岸带附近出现的海风大部分都可向内陆传播至25 km左右处;7—8月,各站海风的发生日数明显减少,特别是在天津站及其周边的西青、北辰和武清站,这可能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有关。黄利萍等[18]曾在分析天津地区夏季城市热岛的时空变化特征时,统计得出天津地区白天的热岛强度8月份最大,而由城市热岛效应所产生的较强“城市风”阻碍了海风的西伸,结果导致城市站及其周围测站海风发生频率大大降低。

4.2 内陆站海风的盛行时间

海风向内陆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因内陆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使得海风强度有所减弱,所以不同测站海风的盛行时间也存在很大差异。

图8是对2008年全年各站海风日里海风出现时刻的统计结果。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各内陆站的海风发生时间在午后时刻出现频率较高,对于距离海岸线较近的津南和东丽站,其海风的盛行时间出现在12—20时,再向内陆的天津、北辰和西青三站,海风发生频率最多的时刻都在17时,各内陆测站中宝坻站的海风盛行时间最短;另外,在23—08时各站的海风发生频率都很低,特别是在凌晨,其出现的时间概率接近0,但是对于一些相对距离海岸较近的内陆站,凌晨或是午夜仍有海风发生,这可能是由于夏季夜晚,近海站出现的短时海风向内陆延伸到此所致。

4.3 海风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当海风深入内陆时,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其强度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风速应减弱,但是在有的测站风速反而会有所增强,例如,当内陆存在较大水体时,产生的湖风与海风的叠加就会使向内陆传播的海风风速增大;也有研究指出,随着沿海城市的发展,所产生的城市热岛效应在白天增大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进而增大海风的强度[19]。

图9为2008年全年各站公共海风日里海风强度的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海风强度的总体空间分布形势表现为近海站大于远海站,近郊站强于城市站的特点。海风强度最大值出现在距离海岸线最近的塘沽站,约为5.9 m/s,位于西南部的大港站海风强度较弱,随着海风向内陆的深入,在宁河和津南两站海风的最大风速又有所增强,从津南站起,经由东丽、天津,直到北辰站,海风强度逐站递减,但在天津站西部的西青站和北部的武清站,海风强度又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特别是在西青站,最大海风风速达5.5 m/s,这可能与海陆之间的温度差有关。天津地区春夏季白天,气温总体呈现自东部沿海站向西部内陆站递增,秋冬季则呈自东北远郊站向西南近郊站递增的趋势,2008年四季的高温中心均位于西青站附近(图略),使得该处与海洋之间的温度梯度增大,同时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所产生的“城市风”在近地面从城市四周向市中心辐合,在城市上空又出现从市中心向四周辐散,低层的辐合气流与来自海洋方向的海风叠加,结果导致城市周围测站的海风强度增强。

图8 内陆站海风盛行时间的频率分布

图9 天津地区海风强度/(m/s)的空间分布

5 结论

(1)2008年渤海湾西岸(天津)海风发生频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测站春夏季海风的发生频率较高,冬季最少;

(2)各季海风的开始、结束和持续时间不同,夏季海风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近海三站海风的盛行时间平均集中在12—20时,并且春夏季海风强度出现的时间明显滞后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而秋冬季则相反;

(3)近海站海风风速的频率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全年大港站的海风强度最弱,塘沽站最强,春季各站海风强度最强,秋冬季海风强度较弱;

(5)近海站各季海风日里风向频率的分布差异较小,塘沽和大港站的风向分布以东和东-东南方向为主,汉沽站海风日的风向频率则集中在东南和南-东南两个方向;

(6)内陆站海风发生频率随着测站到海岸线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且春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秋冬季较低;内陆站海风强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近海站高于远海站,近郊站强于城市站的特点。

另外,本文仅使用了2008年一年的逐时资料对渤海西岸的海风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未来进一步分析渤海西岸海陆风气候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Simpson J E.Sea breeze and local wi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57-178.

[2]朱乾根,周军,王志明,等.华南沿海五月份海陆风温压场特征与降水[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3,2:150-158.

[3]肖稳安,姚毅.局地热力对流天气的卫星观测和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6,3:299-303.

[4]薛德强,郑全岭,钱喜镇,等.山东半岛的海陆风环流及其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2:293-299.

[5]何群英,解以扬,东高红,等.海陆风环流在天津2009年9月26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J].气象,2011,37(3):291-297.

[6]Borne K,Chen D,Nunez M.A method for fi nding sea breeze days under stable synoptic condi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Swedish west coas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1998,18(8):901-914.

[7]Miao J F,Wyser K,Chen D,et al.Impacts of boundary layer turbulence and land surface process parameterizations on simulated sea breeze characteristics[J].Annales Geophysicae,2009,27:2303-2320.

[8]Papanastasiou D K,Melas D.Climatology and impact on air quality of sea breeze in an urban coastal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9,29(2):305-315.

[9]于恩洪.海陆风及其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l-146.

[10]王玉国,吴增茂,常志清.辽东湾西岸海陆风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4,21(3):57-63.

[11]卢焕珍,赵玉洁,俞小鼎,等.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资料的对比分析[J].气象,2008,34(9):57-64.

[12]孙贞,高荣珍,张进,等.青岛地区8月一次海风环流实例分析和WRF模拟[J].气象,2009,35(8):76-84.

[13]Azorin-Molina C,Tijm S,Chen D.Development of selection algorithms and databases for sea breeze studies[J].Theoretical andApplied Climatology,2011,106(3-4):531-546.

[14]高佳琦,苗峻峰,许启慧.海陆风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13,41(1):94-99

[15]周伯生,汪永新,俞健国,等.广东阳江沿海地区海陆风观测结果及其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2,18(2):188-192.

[16]吴增茂.渤海南岸海陆风个例分析及判别[J].海洋与湖沼,1989,20(1):87-88.

[17]薛德强,郑全岑,钱喜镇,等.龙口的海风及其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1995,3:1-9.

[18]黄利萍,苗峻峰,刘月琨.天津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2,35(5):620-632.

[19]于恩洪,陈彬,白玉荣.渤海湾西部海陆风的空间结构[J].气象学报,1987,45(3):379-381.

猜你喜欢

塘沽海岸线内陆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内陆移民(外二首)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内陆国家级新区发展政策建议——基于内陆与沿海新区的对比
关于塘沽
书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