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镕基的石油管道情结

2013-11-14杨德勇

中国石油石化 2013年21期
关键词:电信公司朱镕基施工

○文/杨德勇

●“新民啊,你怎么到这儿来了?”2000年9月7日,朱镕基(前右二)视察新疆塔里木轮南至库尔勒输油管道首站时,与20年前同在电信公司工作时的张新民握手时亲切地问。朱镕基转身向陪同的领导说:“我当年在你们石油系统工作时是工程师。他是队长,年轻的小队长!”这时,廖永远(右一)回答说:“他现在已经当经理了。”

中国石油管道局电信公司是朱镕基唯一工作过的企业。穿着石油管道工人道道服的朱镕基,参加过任京输油管线电力工程会战。朱镕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被同事们记在心里。

“1975年后,我回到了北京。当时我的关系还在国家计委,但被分配到石化部管道局电力通信工程公司工作。我就带了一支徒工队伍,从爬电线杆开始培训,一直到能安装22万伏的高压线和11万伏的变电站。这一段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对我也是极大的教育,使我有一点基层工作的经验。”朱镕基回忆说。

当了管道工人

“国家计委干校保存了一批干部,我们石油部门应该把这些干部请来,参加石油会战。”1973年4月16日,石油管道局成立。会战急需建设人才。申请要人的报告,直接送到了石化部。康世恩指示说。

为配合输油管道的建设和输油生产,管道局成立通信工程公司。1975年6月6日,朱镕基以电力工程师的身份从国家计委综合局调到当时的管道局华北输油管线指挥部电力通信工程公司。

随着石油管道会战的洪流,朱镕基加入到了石油工人的行列。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他成了穿管道服的石油管道电信人,开始了为期3年之久的创业生活。无论是在管道局电信公司的机关大院,还是在风尘滚滚的会战第一线,大家都亲热地称他为“朱工”。

培训作业队伍

“这里有我的足迹,这些电线杆就是我带着一帮徒工立起来的。这么多年了,当年那支架电线建电站的徒工队伍一定成长起来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朱镕基乘坐火车南巡,途经高碑店。他隔着车窗望着田野里那一排排整齐的电线杆,动情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朱镕基提到这支徒工队伍,就是当时承担电力外线架设和变电站安装任务的电信公司电力大队。华北大平原,出了个大油田。任丘油田的原油要输送到首都北京,管道局组织了任京线建设的大会战。电信公司承担了与这条输油管线相配套的电力和通信线路的架设任务。朱镕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他以电信公司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工程师的身份,组织和参与指挥了任京输油管线电力工程的施工会战。

管道局电力通信工程公司电力大队分为两个作业队,电力外线队负责输电线路的架设,电力安装队负责变电站的安装。这两支作业队,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知识青年,典型的“学徒工”队伍。

为了完成任京输油管线的电力工程任务,朱镕基亲自带领经过挑选的30名徒工,到北京供电局学习。这30名徒工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初中文化程度。招工参加工作后,可以说对电力工程施工是一片空白。为了把这30名骨干培养好,尽快地早日成为管道电力工程建设的栋梁,朱镕基白天带领他们在电力施工的工地上摸爬滚打,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

晚上,朱镕基亲自给大家讲课。从电的产生,到电的运用,施工程序、安全操作规程等等,他恨不得把自己已经学到和掌握的知识,一下子全都教给这些新一代的石油工人。

在北京良乡学习的那段日子里,朱镕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挤时间备课,制定学习计划,晚上学习,白天实践,急用先学。这些身体本来都很棒的徒工,由于学习紧张,施工劳累,环境适应不了,有的感冒发烧,有的累倒了。公司领导闻讯后,立即派卫生所的秦祝英大夫前往,给大家治病。从此,秦祝英就成了一名施工前线的“战地医生”。

“那时候,朱镕基的胃药可没少吃。”秦祝英说。有时候朱镕基晚上备课加班太晚了,她就用煮针头的煤油炉给“朱工”煮一碗面条,那时候也算是“特殊”照顾了。朱镕基当时的身体很弱,胃经常疼,再加上晚上加班讲课,眼睛也熬红了。长时间的超负荷劳动,使他本来就消瘦的身体显得更瘦了。秦大夫心疼大家,白天背着药箱上工地,晚上又把药送到徒工们的宿舍里。

6个月的学习实践很快就结束了。朱镕基没有回在北京的家,而是带领着这些生产技术骨干乘车返回了高碑店。这里是会战指挥中心,这里的管道电信工人正在鏖战。

“我亲手培育起来一支年轻的队伍!”朱镕基自豪地说。学以致用,立竿见影。朱镕基在北京培训带回来的张新民等30名骨干,立即进入施工第一线,并且在任京管线电力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

在高碑店指挥所的生产施工会议上,朱镕基侃侃而谈。为了保证工期避免窝工,他提出先立电杆后挂金具的施工方案,加强技术练兵。由于金具材料供应不到位,他派专人进厂家催设备材料。为了保证金具材料的镀锌质量,朱镕基亲自绘画图纸,向管道局打出专题报告,建电力镀锌车间。施工车辆急缺,影响立电杆的速度,他三次进京,托熟人批指标购进了绞盘汽车,取代了人工绞磨立杆。这样一来,既解除了工人们的劳作之苦,又促进了施工进度,开机械施工之先河。

“深夜静,灯光亮,‘朱工’、‘皮工’灯下忙。研究作战部署,审查图纸张张,生产指挥强。红箭头,向上长,突击奋战打硬仗。合理部署安排,重重困难落网,觉少睡得香。”那时候,朱镕基很忙,也很累。有诗为证。这是笔者在高碑店施工一线写的一首诗,刊发在当时的《管道工人报》。

“甲乙两条线,新城至方官,长达三十二公里,飞越高空悬,是谁把它架起,无数雄鹰海燕,捷报今日传。斗妖风迷雾,战士英姿现。斗地震,抗暑寒,战艰难。建设社会主义,徒工架银线。坚信真理光辉,甩开膀子大干,革命意志坚。看胜利成果,举红旗向前。”有播种,就有收获。朱镕基指挥着这支徒工队伍,经过近一年的风雪锤炼,终于在1977年七一前夕完成了任京管线电力工程的施工任务,谱写了一曲徒工架银线建电站的凯歌。《水调歌头》词一首为证。

这首词也是笔者写的,发表在当时前线指挥部自办的《登攀》小报上。

抓得紧落实快

朱镕基在管道局电信公司工作期间,正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拨乱反正时期。他全身心地扑在前线,除了开会和向管道局汇报生产施工情况外,一般很少回廊坊基地。但是,作为管道局电信公司的职工,他心里想着公司,为公司的发展和建设尽心尽力。他组织和参与了管道局电信公司首届岗位练兵技术表演大会,任副裁判和技术指挥组副组长,使管道局电信公司职工学技术练过硬本领的活动蔚然成风。

●“我在石油管道工程系统工作过三年,我为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感到光荣。”2000年朱镕基对我国30年的石油管道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图为公司召开学习贯彻朱镕基总理重要批示座谈会人员合影。

●朱镕基(右)在北戴河亲切会见老朋友周来福。

他把关心职工的施工安全放在心上,亲自书写报告给管道局安全处,要求给铁塔队的登塔工人改发皮工服劳保服装,以保证一线工人冬季登高作业的安全。他亲自组织制定了电信公司仪器仪表暂行管理办法,使电信公司的资产管理纳入统一购买、集中管理、借用限期的良性循环轨道。他亲自制定和修改了电信公司生产调度系统制度,制定了公司生产调度科职责范围和基层调度员岗位责任制,使电信公司的生产指挥系统有章可循。他亲自撰写了《关于雄县11万伏电力工程准备工作的报告》,上报管道局党委,为完成这项重点工程绘画了蓝图。

朱镕基参加任京管线电力工程的大会战,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工人师傅们喜欢和“朱工”谈心,公司领导人尊重“朱工”的知识和才能,肯定他的成绩和所做出的贡献。

中共电力通信工程公司委员会在给管道局党委上报的1976年工业学大庆工作总结中,对朱镕基的工作表现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工程师朱镕基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不管是变电站安装,还是架设高压输电线,他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经常深入工地和工人一起拉线放线,进行技术指导,担任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后,对工作抓得紧,落实得快,使生产办公室发挥了作用。”

发现培养典型

1976年,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朱镕基除了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投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以外,还十分注意在组织施工生产的过程中发现典型,宣传先进典型。

1976年6月4日,朱镕基收到了外出进厂催材料设备的李宁等5名女徒工的汇报信,看着看着眼睛湿润了。他被这5名女徒工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李宁、张玲翔、陈素平、石兆慧、戚玉玲这5名女徒工,都是入厂不久的女孩子。为催办变电站的设备,她们与厂家的工人师傅们连续七天每天工作16个多小时,准时把设备运到施工现场,保证了变电站按期投产。朱镕基被这5名女徒工的事迹激动得夜不能眠。他挑灯走笔亲自给公司党委写了一封汇报信。

公司党委: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党委转报一封信,是电力队派往南京电气仪表厂催货的几个女徒工写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我公司电力队接受抢建任京输油管道电力工程的任务(架设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32公里,新建35千伏变电站一座),于4月初进驻高碑店。工期要求6月10日供电,而设备材料基本上没有落实,当时只有把主要力量放在备料上。电力队派出几十个人协助供电部门到全国各地找货源、催交货。李宁等5名同志就是被派到南京去催交变电站控制保护盘的。

几个女孩子,一张介绍信,一下火车,滂沱大雨,不辨东西。好不容易找到工厂,厂方说订货没有规定交货期,未列入第二季度生产计划。她们是出色的宣传员,热情宣传任丘油田和管道工程的意义,厂领导连夜召开车间、科室会议,列入紧急任务。她们下到车间,什么活都干。后来,任务发生变化,华北指挥部供应处要求厂里突击另一批更急的任务(低压盘),把控保盘放下来了。她们很着急,为了力争提前,主动和厂方协商,把任务接过来,由厂方派出两名工人和她们一起干。她们一人一块盘,连续7天,每天工作十六个半小时,终于抢在5月29日和低压盘一起完成了六块控保盘的加工任务,没有配错一根线,检验合格。徒工干大事,实践出真知。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是大干社会主义的一曲响亮凯歌。

●朱镕基(右)在北戴河和老朋友“皮工”皮以椿亲切握手。

有谁不相信一般徒工能独立承担高压送变电任务工程吗?她们做了回答!不但能干变电站安装,而且连设备加工制造任务也“揽”过来了,甚至连包装、发运工作也“揽”过来了。有人说电力队“傻”,我看是大庆精神,不分分内分外,急社会主义之所急,这正是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生动体现。

她们靠的是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一颗红心两只手,“一个心愿,早一天让控保盘出厂,为石油做贡献”。她们没有到过南京,但是从不游山玩水,星期天也在厂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红旗》文章。她们组织性强,每五天给电力队来一封信,汇报学习、工作情况和订货完成进度。在电力外线分队和安装分队大会上念了她们的来信,没有人不受感动。

她们五个人的表现在电力队并不是个别的。例如派往沈阳催交高压开关柜的七个徒工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已经完成任务,将20面高压柜运到高碑店了。特别是外线队工作艰苦,高空作业难度大,在没有一个老师傅的情况下,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边干边等料,在20天内将全线电杆立起百分之六十,并正在突击完成这条线路。电力队的同志们在华北指挥部和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热情关怀下,正在以豪迈的气概、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继续谱写大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向领导不断转报他们所谱写的新篇章。

革命敬礼

朱镕基于高碑店

6月8日

朱镕基写给公司党委的信和5名女徒工写的汇报信,1976年6月18日在电信公司政治处主办的《政工简报》第九期上刊发,并配发了“两封信多么激动人心啊!”的编者按,现存放在管道局电信公司的档案馆里。朱镕基发现和培养典型、积极宣传典型的工作作风,给管道局电信公司的政工干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浩浩心寄发展

离开管道局电信公司,朱镕基去了首都北京。可他仍然心系石油管道,关心着电信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据时任管道局电信公司党委副书记翟登才回忆,朱镕基到北京工作后,1982年2月27日到管道局电信公司做了一次有关企业调整、整顿和改革发展的形势报告。翟登才在他撰写的回忆文章中是这样叙述的:

“1981年电信公司主要是靠吃上级补贴过日子,当时指令性施工任务很少,施工单位走向市场揽活的观念还较淡薄,在社会上干活的能力比较弱,职工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吃大锅饭的观念。施工单位怎么生存发展?当时公司是处在非常困难时期。一年一度的总结表彰会时,大家对公司的生存发展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当时公司领导就想到了在国家经委任综合局长的朱镕基同志,请他来讲一讲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问题。由莫夫根和贡华去北京接的朱镕基同志。1982年2月27日是电信公司总结表彰会的最后一天,在公司大食堂集中了公司在家的全体员工大约近千人,朱镕基同志进行讲说,大约讲了三个半小时,主要是讲国家对企业整顿改革的情况。他说:‘企业在新的一年重点是完善经济责任制,整顿企业经营管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质量,加强财务核算,把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好坏成果直接联系,把责权利三者统一起来,打破大锅饭。企业由生产性转向经营性,由完成指令性计划转向逐步走向市场自己揽活养活自己,不能再吃国家大锅饭。’这次报告的精神对公司以后的经营管理、完善经济责任制、打破企业大锅饭,实行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以及公司走向市场到油田揽活,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朱镕基心系石油,情系管道。他曾经工作过的管道局电信公司不负众望,接受了困难和风雨的考验,努力拼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破浪扬帆。

点 评

溶进大海

永不枯竭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作风之一是密切联系群众。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民众之中,才会从平凡走向不平凡。一滴水只有溶进大海里,才会永不枯竭。

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根植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务实奉献精神弥足珍贵,意义非凡。这是我们的“根”和“魂”。

猜你喜欢

电信公司朱镕基施工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践行探索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
省级电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及体系建设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电信公司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
基于客户细分的电信聚类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英国民众保卫“电话亭图书馆”
慈善家,朱镕基的新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