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始祖”孟昶的“余庆”、“长春”情节
2013-11-14四川杨方德
●四川 杨方德
孟昶,何许人也?
孟昶,生于公元919年,在他16岁那年经历了3件大事:一是他父亲孟知祥在蜀王和东、西川节度使地位上建立后蜀国称帝;二是他父王驾崩;三是他接任后蜀国君。此后,在位30年,抑制重臣揽权,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得后晋秦、阶、成3州归附,还攻取了凤州,也算颇有些建树。他得以扬名,不在于他的政绩,而在于他写的一副对联。请看《宋史·蜀世家》记载:
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据《蜀梼杌》应为“贺长春”——编者注)
就在孟昶写联后数日,新年来了,也即他的在位末年来了。至第lO天,宋朝大军也来了,兵临成都城门之下,他投降作了宋军的俘虏。数月之后他在开封,虽然得了秦国公封号,但死了,终年46岁。所以,这个末年,即是他皇帝生涯的末年,也是他生命历程的末年。末年的岁除,当然就是之前一年的除夕,否则末年人都死了,还能写春联吗?
孟昶自幼饱读诗书,甚有文采,且富创造性。他在位的30年中,每年主持写春联这件事,就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别开生面的创造,故延至千年而光耀史册了。
孟昶写的“余庆”、“长春”联,看来似乎是一挥而就的,但仔细一考查发现,积蕴在他胸中的“余庆”、“长春”的深深情结,却长达数十年!
宋代秦再思的《洛中记异录》云:孟昶之子孟晶居策勋府时,昶书桃符“天隆余庆;圣祚长春”赐之。孟拮拜受,置于寝门左右。此联还另有个版本:昶子善书札,因取本宫册府书“天垂余庆;地接长春”。(见宋代《古今诗话》、《茅亭客话》)。比较这两个版本,联有部分差异,作者或父或子,甚至还有人说,其联就是孟昶在当太子时写的。联的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有“余庆”“长春”四字。若为昶在位时所书,算来则其“余庆”、“长春”情结就有20多年了。若为当太子时所书,那就长达30多年了。若为其子孟酷所书,那不就活生生地显示:孟昶父子若干年都深怀着这份“余庆”、“长春”的浓厚情结。
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之所以声名远播,根本原因不在联内,而在联外。就其联说,上下联头两字各是“新年”、“嘉节”,上联头字与下联尾字又是“新春”,这作为春联,确实营造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所以饱受人们喜爱。不过,这5字联句并不符合律句要求,而在“新年”、“纳余”这两个音节的音步上均为平声,没做到平仄相间,所以这算是一副非律联。
孟昶联之所以受宠而名扬天下,其根在于他迎合了宋人的虚荣心,为宋家天子歌功颂德而载入史册。作为全文10个字的对联作品,如没有宋王朝这个外因,那根本就不可能写入堂堂的正史,从而永放异彩、天下扬名。联中的“余庆”,恰巧是灭了后蜀、接受孟昶投降的吕将军的名,联中的“长春”,又恰巧是赵匡胤所定生日“圣诞节”的名称。这不是太巧又太巧了吗?一个亡国之君写了亡国之兆的谶语联,又向大宋王朝和皇帝恭献了祝贺联,在那个迷信的时代,这难道不是昭彰天意,又还能是什么呢?所以,宋人对此联是大喜过望,极力宣扬!
孟昶长达数十年的“余庆”、“长春”情结,给历史抹上了一记亮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