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质量状况分析
2013-11-13朱丽萍何渊井
朱丽萍 卢 明 何渊井
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是指以不锈钢材料为主体制成的食品容器、餐具、炊具、厨具及食品生产加工器具等制品,常见的有不锈钢刀、叉、匙、筷、勺、碗、锅、食品加工器具中的滤网、内胆、搅拌器等。用于食品接触材料的不锈钢按组织结构可分为奥氏体型不锈钢、铁素体型不锈钢、马氏体型不锈钢和奥氏体·铁素体型(双向)不锈钢等类型。GB 9684-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规定:食具容器及食品生产经营工具、设备的主体部分应选用奥氏体型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铁素体型不锈钢等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不锈钢材料制造;餐具和食品生产机械设备的钻磨工具等的主体部分也可采用马氏体型不锈钢材料。
不锈钢制品是食品接触金属材料制品的重要品种,市场份额巨大。中国行业研究网显示:据有关统计数据及业内人士估计,2009年中国金属餐厨制品产值约325~345亿,其中国内市场约95~110亿,约占30%左右。出口产值约210~230亿,约占70%左右。其中,不锈钢材质约占43%,铝材质约占45%,其他材质占12%。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和关注要高于其他的商品。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质量安全若存在隐患,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品安全事件。随着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加,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餐厨具等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安全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
我国食品接触不锈钢产品的质量状况
年度RASFF通报情况
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是窥视我国对外贸易中食品接触材料商品质量情况的重要窗口。据2012年RASFF通报结果显示,我国出口欧盟不锈钢制品被通报率达38.3%,其中73批是意大利发出的通报,通报的主要原因是铬、镍、锰重金属析出及总迁移量超标。2013年度截止到5月底,RASFF共通报170余起与我国有关的产品,其中涉及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占比例10.8%,意大利仍是最主要的通报国,通报原因以铬、锰超标为主。
据分析,近年来通报率的提升与各国颁布的新法令有密切关系。2011年2月4日,意大利在官方公报上公布了针对食品接触中不锈钢材料的新法令n.258,该法令于2011年2月19日正式生效。新法令不仅更新了用于生产不锈钢食品接触材料的型号表,而且在总迁移量不得超过8mg/dm2特殊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锰迁移限量不得大于0.02mg/dm2的新要求。而我国、日本、美国、韩国、欧盟及欧盟其他成员国法规中均不要求测试不锈钢制品的总迁移量和锰迁移量,因为法规上的明显差异,意大利成为我国不锈钢制品出口的“头号危险地带”。另外,GB 9684-2011将铬的迁移量做了比原来更为宽泛的规定,我国不锈钢食品接触制品铬迁移风险较大的现状也是通报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各国不锈钢制品中重金属迁移量检测方法的浸泡条件中温度、时间、浸泡次数及浸泡液浓度等不同,也会导致重金属迁移量的检测结果出现差异。各国食品接触用不锈钢制品中重金属等元素迁移限量对比见表1。
从源头上看,我国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生产企业在选择材料时存在三大误区:一是仅依靠外观性能来选择,不锈钢制品的质量安全尚未引起足够关注;二是不按进口国要求选择,仅凭经验选择不锈钢材料;三是未进行必要的供应商资质评价,也未要求对方提供质量保证书及化学成分分析报告。
针对出口问题,不锈钢制品生产企业,一要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及时关注国外法规的变更,特别关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不同于我国相关法规的特殊要求。二要加强原料采供控制,完善原材料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尽量挑选大的、有资质的不锈钢生产企业作为原料供方,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约束机制。三要加强原料及成品检测。对存疑的不锈钢原料应在采购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验证,成品特别是首次量产的产品应送往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实施有害物质检测,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国内市场质量普查状况
为了掌握目前国内市场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的实际质量状况,2012年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对国内市场的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卫生安全质量进行了抽查检验。为保证检验获得的统计结果具有普遍代表性,抽检样品通过购买方式获得,在全国范围内的生产领域(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超市、卖场、批发市场、地摊)随机购买样品,而以流通领域为主,产品等级覆盖高、中、低档不同价位的多种厨具、炊具、餐具、保温杯等日用不锈钢产品。
表1 各国食品接触用不锈钢制品中重金属等元素迁移限量 单位:mg/dm2
共抽取不锈钢制品86批次,按不锈钢制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9684-2011进行检测,20个批次不合格,总合格率为76.8%。其中:有19批次理化指标不合格,理化指标不合格项目单项统计见表2;有9批次出现变色生锈情况。
通过对样品的材料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情况的检测分析,发现有33批次样品的材料化学成分中Cr含量小于10.5%,不属于不锈钢材料,其中13批次理化指标不合格,占全部样品理化指标不合格产品批次的68.4%;有41批次产品金相组织与GB 9684-2011标准3.1.1中主体材料要求不一致。显示国内市场中不锈钢制品的质量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原材料来源复杂、使用混乱
我国各地小钢厂众多,大量使用成分不明的杂钢废钢冶炼轧制不锈钢材料,没有严格的质量管控,许多材料的成份和品质难以符合不锈钢材料国家标准的要求,这样的材料被用于生产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次抽查出现的不合格情况也印证了这点,特别是在低端产品市场,企业为降低成本,普遍存在用材以次充好,用普钢冒充不锈钢进行生产的现象。
大部分中小企业质量意识不强,生产工艺控制不严
全国从事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的6 000多家企业中,99%是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必要的原材料、产成品质量监控和检测的手段及设备,产品质量检验环节失控严重。
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认识不足,贯彻不力
许多企业没有严格按照GB 9684-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组织生产,对标准理化指标不了解、不熟悉。此外,产品标识不规范现象的普遍存在也是贯标不力的重要证据,由于不同类型的不锈钢一般消费者较难区分,是否符合食品接触用也难以鉴别,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标准要求,规范产品标识,否则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相关标准体系的不足和建议
目前我国食品接触金属制品相关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生产食品接触金属制品的原材料标准或阳性列表,除铝箔外,也未规定原材料中有害重金属含量限量。标准体系中对原材料质量控制规定不够导致原料的来源和使用混乱,企业为降低制造成本,使用劣质材料进行生产加工的现象突出,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是造成成品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对于不锈钢制品,GB 9684-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中未明确不锈钢牌号,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知识问答中第七点提到:“我国相关不锈钢板材标准(GB/T 3280)对不锈钢牌号作出了规定”、“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规定不锈钢制品的主体材料,应选用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材料,即符合GB/T 3280的材料及牌号”。因此,不锈钢制品生产、销售等行业均将GB 9684-2011与GB/T 3280联系起来,认为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使用的不锈钢牌号必须符合GB/T 3280的规定。实际上,从GB/T 3280附录B(不锈钢的特性和用途)中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牌号都适合用于生产食品接触制品,由此建议应参照ISO及欧盟相关标准,制定我国的食品接触不锈钢材料国家标准,明确适用或不适用的金属牌号,规定有害物质迁移限量。这样才能为生产企业建立原料货源可追溯制度,从源头上控制隐患提供依据。
表2 不锈钢制品理化指标不合格情况统计
标准体系是规范指导企业生产加工的重要技术支撑,标准的内容要渗透到产品的生产、检验等各环节,而不是一纸空文。国家有必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发展需要制定出台专门针对食品接触金属制品用材的相关标准,以便从源头防范安全隐患。尤其在对外贸易中,政府应积极主导开展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国际先进标准跟踪研究,及时向国内制造业宣达国外法令法规的更新。一方面,加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的科学研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同步。另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尽快使我国食品接触性材料及制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我国食品接触性材料及制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此外,质监部门应加强生产许可和产品出厂监督检测,引导企业贯彻相关标准法规,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1]中国行业研究网 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11025/462139.html.
[2]中国质检网 http://www.cqn.com.cn/news/zjpd/dfdt/676080.html.
[3]GB 9684-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
[4]中国质检网 http://www.cqn.com.cn/news/zggmsb/diliu/701034.html.
[5]常东量.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经济报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