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2013-11-13朱淑姣
朱淑姣
(许昌学院美术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三大专业基础课。“构成”一词在艺术领域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立体派[1],有解构、重构之意,它通过对造型的分析,从自然界中提取基本设计元素,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化和组合,重新产生新的形态。“构成”是现代设计艺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创作手法,它能丰富我们的思维想象,提高重构和整合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教学科目。《色彩构成》是由德国包豪斯学院的伊顿开设的色彩基础课发展沿袭而来的,是一门以色彩为基本元素进行训练的课程,是继水彩、水粉写生等架上绘画之后的一门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色彩规律、掌握色彩艺术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教授学生探讨色彩物理、色彩视知觉、色彩的对比调和、色彩关系把握等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观察色彩、提取色彩并运用色彩。《色彩构成》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在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适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陶瓷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各类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并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必须熟练掌握色彩的属性,做到轻松驾驭色彩。但就目前高校的教学状况来看,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一、《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过于强调手绘
目前,大部分的《色彩构成》教学依然沿袭了上世纪80年代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用多媒体课件加讲述的方式把色彩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再通过手绘的方式把老师的讲课内容复制出来,学生的任务就是重复和再现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作品的整洁和精细上面,临摹和颜料调配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真正用于构思作品、推敲作品的时间少之又少。如色相环的绘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届的学生都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制作同样的色相环,这样既耗费时间,也不能真正掌握色彩知识,更不能对色相环有所创新。久而久之,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扼杀学生的审美天性,阻碍他们自身的提升与发展。老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性课题相结合,以至于大一的新生在课程结束后仍一头雾水,不知所学。学生除了见识了一些色彩专业名词和能够机械地临摹一些作品外,面对实践中的设计时却往往不知所措。这种陈旧的教学手段为之后的专业课教学埋下了障碍。因此,《色彩构成》这门专业基础课应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自身课程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渡。
2.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脱节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色彩构成》作为三大基础构成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每个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但是目前的教学状况是:在同一所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课程内容是完全一样的,教师并没有按照学生的专业方向去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使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衔接和协调,而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程式,以不变应万变。课程脱离学生实际,艰涩呆板,实效不足,学生很难把老师所授知识真正与自己专业结合起来。如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能把所学的色彩知识和服装设计联系起来,结果却是只能机械地绘制一些程式化的抽象符号。
二、《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梳理教学内容,实现针对性教学
目前关于色彩构成的教材数不胜数,但是仔细翻阅,就会发现,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少之又少。大部分教材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编写的,只有几个关于色彩基本知识的章节,并没有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专业要求设计不同的内容,这样的教材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局限。老师在使用这样教材授课时无法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导致了上课形式的千篇一律,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服装专业等不同的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一样,教学缺乏科学性与灵活性。
大部分艺术院校都会把《色彩构成》安排在大一的第一或第二学期,一般情况下有6周课的时间。授课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地梳理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整个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用三周时间把色彩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述、PPT演示、经典案例分析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同学们对色彩物理、色彩视知觉、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主题色彩等基础知识有大致的了解。第二部分,教师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如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加入标志设计、书籍装帧、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知识,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了解色彩构成在专业设计中的作用。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多观察中国古建筑、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以加强他们提炼建筑色彩的能力,如图1,2所示。教师的教学有所侧重,学生就能通过大一的基础课程了解到自身的专业,提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2.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化教学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保证教学质量,也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电脑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把这方面的便利和优势充分运用到教学中,除了基本的知识外,其它的课程内容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里的多媒体教学指的不仅仅是把一些视觉图片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而是可以融入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在ppt加入音频、视频等元素,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也可以活跃课程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把教案、大纲和一些前沿性的学术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在课下可随时在课程平台学到课堂外的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快速作业,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随时上网解决问题,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
图1 北京故宫保和殿黄与蓝的对比
图2 佛罗伦萨主教堂穹窿顶橙红与蓝的对比
电脑和互联网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同样也可以改变课程本身,在色彩介质发展史上,我们经历了从以颜料表达色彩到以显示器表达色彩的阶段。颜料和电脑显示器都只是表达色彩的一种介质而已,而色彩也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再现或表现人脑中所反映的主客观对象。[1]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电脑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设计出别具风格的艺术作品。[2]Photo shop、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等设计软件的诞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质的飞跃,将这些软件和色彩构成课程安排在一起,既有利于软件的学习和运用,也有利于提高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软件的演示向学生讲授有关色彩知识,这种简单直观的教授,是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无法比拟的。另外,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实现无纸化作业也是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在传统的色彩构成课堂中,学生要完成作业必须运用水粉颜料在纸上绘制,往往画错一个颜色就要重新绘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调制颜色和修改作业上,学习效率非常低。如果应用电脑软件,则可以快速地对作品进行复制、粘贴、修改等,上色也只是点几下鼠标而已,既避免了许多重复的劳动,也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作品的构思和创新,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设计软件,并且透彻地理解色彩,如图3,4所示。在近几年的数字化色彩构成教学中,发现这种方式还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3 解构向日葵(电脑制作)
图4 解构向日葵(电脑制作)
3.加强团队精神,实现项目化教学
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复杂的课程内容按关联度分为几个大的部分或几个阶段,如:色彩构成综述、色彩物理和色彩视知觉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色彩的对比、调和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最后是主题色彩。在这三个阶段里,教师可以把每一部分的作业以项目的形式分配给学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员之间要分工协作,有人搜集资料、有人做资料整理、有人做ppt汇报等,每个人在项目中都承担任务,每项任务都有具体要求和目标,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还提高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有合有分,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即使能力稍欠的同学在这个氛围里同样得到锻炼。合理分工提升了组员们的组织协调意识、动手动脑意识、研讨意识、互帮互助意识等。如主题色彩的项目训练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协调力。主题色彩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是灵活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能够提高学生对色彩艺术的鉴赏力,以及培养色彩设计的想象力和表现力。[2]在法国和德国的艺术设计学院中,《色彩构成》课也开设有主题性或项目性系列作业。教师把主题色彩分为色彩肌力、色彩数理、色彩音乐、解构自然色彩、结构传统色彩等项目,然后师生一起去研究、分析,并一起去实现它。这个时候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的角色,有时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创作,即有效避免了同学之间的抄袭,也可以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对课程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ppt的汇报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一举两得。最后以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和小组间的互评为作品评价,使作品更加完善。
三、结语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色彩构成引入我国设计教育以来,它已经走上了成熟时期。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现有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和创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1]王娜.现代色彩构成教学新探: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的探讨[J].美与时代,2011(8).
[2]尤永胜.浅谈色彩构成课教学改革思路[J].成功(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