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历程5征途漫漫(上)
2013-11-13鲁闻生改编缩编胡志明绘画
鲁闻生/改编 果 陀/缩编 胡志明/绘画
本作品即将由连环画出版社出版
1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由江西瑞金田心、梅坑、九堡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开进,开始前所未有的战略大转移——长征。第一野战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第二野战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青年团等组成。
2 10月16日,在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7日,中央红军主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和两个纵队,分别从雩都、花桥等十个渡口南渡雩都河(即贡水),向突围前进阵地开进。
3 与此同时,红二十四师和十多个独立团等共一万六千余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项英、陈毅等的领导下,留在中央根据地继续坚持对敌斗争,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的行动。
4 红军出发时,根据地人民群众怀着难分难舍的心情,聚集在村头、路边,为红军送行。红军指战员们也怀着依恋之情与送别的战友和乡亲们频频挥手告别,并不时地回头,凝望着根据地的山山水水。
5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代表潘汉年、何长工同粤军首领陈济棠的代表在寻邬会谈,秘密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相互通商和必要时相互借道等五项协议。由于陈济棠未来得及通告下级指挥员,其所属的“围剿”中央根据地的南路军在赣州以东地区,构成了第一道封锁线,阻止红军前进。
6 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一军团为左路,红九军团随红一军团后跟进,掩护左翼安全;红三军团为右路,红八军团随红三军团后跟进,掩护右翼安全;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居中,红五军团担任后卫,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前进。
7 10月21日,中央红军突围战役打响。经过激烈战斗,左路军攻占金鸡、新田。22日,他们与由重石、版石向安西撤退的粤军二个团相遇,经数小时激战,将其击溃。乘势向安西发展,并于24日占领铁石口等地。
8 右路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率部同守卫在新田、古陂的国民党粤军展开激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得到上级的嘉奖。接着,他又亲自率领前锋第十一团向百室圩挺进,掩护红军主力通过。
9 突然,敌军从侧面向十一团发动攻击,企图截断红军前锋部队与后续部队的联系。洪超机智地指挥红十一团迅速将敌军击退。为摆脱堵截,他决定乘夜率部前进。不料,在前进中又突遇敌军的左侧射击,洪超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10 洪超是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牺牲的第一位师长。他牺牲后,战友们强忍悲痛,把他葬在江西信丰县的百石屿村较高的坡体下,没有立碑,没有留下姓名,但这位英勇善战的红军师长之名深深地印在了人民的心中。
11 25日,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和红军其他各部队从信丰南北先后渡过桃江,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晚,中央红军仍以第一、第九军团在左,第三、第八军团在右,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居中,红五军团殿后,以这一甬道式的部署西进。
12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粤军第一道封锁线后,形势对红军十分有利。此时,陈济棠已经按照与红军秘密达成的五项协议,把其主力撤至大庾(今大余)、南雄、安远等地,转取守势,防止红军进入广东。同时,蒋介石尚未真正弄清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
13 11月5日,中央红军继续西进,于8日由汝城、城口一带顺利地通过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继续向宜章方向前进。在军团首长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下,红三军团先后攻占良田、宜章。13日至15日,中央红军顺利地通过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
14 中央红军进入湘南后,释放了被国民党关押的革命同志和无辜的人民群众,并把没收的土豪劣绅财物分发给广大穷苦百姓,极大地激发了老百姓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主动为红军送粮、带路、照顾伤病员,使红军留下的几百名伤病员痊愈后,同当地的红军游击队一起,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5 蒋介石判明红军的战略企图后,于11月1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专事“追剿”中央红军主力。
16 蒋介石又令粤军陈济棠部四个师,广西第四集团军李宗仁、白崇禧部五个师,贵州省“剿共”总指挥王家烈部派有力部队进行堵截,企图以二十五个师的兵力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
17 何键于11月13日发布了“追剿”计划,将所属部队编为五路“追剿”军来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并以航空兵实施侦察和轰炸。但敌军中派系林立,何键的指挥根本不灵。薛岳、周浑元两部虽然装备好,战斗力比较强,但是行动却比较消极。粤、桂两军则在其各自的边境防堵,只求自保。
18 朱德、陈毅等曾于1928年1月在湘南地区领导过暴动,群众基础较好,敌军的防守兵力薄弱,属于无堡垒区域。因此毛泽东曾向中共中央建议:乘各路国民党军正在调动,薛、周两部尚未靠拢之时,组织力量进行反击,杀一个回马枪,寻歼国民党军一路或一部,以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
19 同时,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也建议在灵活机动中抓住战机,消灭敌军小股,迫使蒋军改变部署,迅速发动群众,创造战场,创造根据地,粉碎敌军进攻,避免同桂军作战。但是,博古、李德等人拒绝采纳,一味命令中央红军西进,以致丧失了红军在湘南歼敌的良机。
20 11月14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迅速、秘密地脱离尾追之敌,前出到临武、嘉禾、蓝山地域”。随后,中央红军遵照命令继续西进。
21 16日,林彪、聂荣臻指挥红一军团占领临武城。18日,红九军团经过激烈战斗占领蓝山城。接着,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第五团不顾疲劳,以日行一百余里的速度,长途奔袭道县。
22 22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第五团消灭守军一部。24日,第四团一部占领水口,在西元地区击落国民党飞机一架。25日,中央红军从道县与水口间全部渡过潇水,继续西进。
23 这时,蒋介石认为,中央红军已是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他命令何键的五路“追剿”军与粤、桂两军相配合,凭借湘江之险,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企图把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
24 为了调动国民党军,以寻机渡江,中央红军派一部兵力西进永明迷惑敌人。李宗仁、白崇禧误认为红军要夺取桂林,匆忙将桂军主力由全州、兴安一线撤向龙虎关、恭城一带堵截。这样,兴安、全州一线国民党军防守的兵力比较空虚。
25 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了《关于向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进军,强渡湘江的作战命令》。当日,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颁布了《关于野战军进行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战役渡过湘江的政治命令》。
26 为了迅速渡过湘江,中央红军主力按照命令,昼夜兼程向湘江急进。而何键的“追剿”军二个师正由东安向全州、咸水一线急进。同时,桂军见红军主力没有攻打桂林,即由全州、兴安南撤的约四个师重向灌阳及其西北前进,配合“追剿”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形势对中央红军十分不利。
27 27日,红一军团第二师渡过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并架设浮桥。28日,红一军团主力经鞍山坝到达石塘圩。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渡过湘江,进至界首以南的光华铺、枫山铺地区。红五军团扼守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地域,掩护后续部队通过。
28 此时,若轻装急进,可迅速渡江。但是,博古、李德等人不肯丢弃“坛坛罐罐”,使部队行动缓慢。这就为国民党军队的追赶创造了时间。此时,国民党桂军李宗仁、白崇禧将其主力兵分两路:一路由灌阳地区北上向湘江东岸进攻,一路由兴安向湘江西岸的红军进攻,企图夺回渡河点。
29 28日凌晨,桂军首先向红三军团发起进攻。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率十四、十五团借助山头工事,封锁公路,杀伤敌人。正面进攻受阻后,桂军派出一部兵力沿红军左侧的几个山头迂回到红军前沿阵地的钟山、水口山一带,使红军腹背受敌,损失很大。
30 当晚,红五师被迫后撤至杨柳井两侧的山头平头岭和尖背岭一线,连夜赶筑工事。29日,敌人先以飞机低空轰炸、扫射,继而大炮轰击和步兵轮番冲击,红十五团伤亡惨重,团长白志文、政委罗元发负伤,三名营长中有两名牺牲,全团伤亡五百余人,前沿的几个小山头相继丢失。
31 桂军由正面进攻改由两侧强攻阵地。红十四团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进工事坚守。30日,红五师参谋长、十四团团长、副团长及团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均光荣牺牲。红五师按命令将防务移交给红六师第十八团,迅速赶到界首东南的渠口,与红十五团汇合,从界首过江。
32 在红五师艰难阻击桂军之时,红四师的三个团也在界首的湘江两岸渡口附近与敌人展开激战。29日晨,桂军侦察机对红军进行俯冲扫射并将红军临时架起的浮桥全部炸毁。当夜,红军依靠群众,再次架起浮桥。30日拂晓,部分敌人突破了红四师第十团防线,占领了渡口。
33 此时,军委第一纵队即将抵达东岸准备渡江。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和中央红军的指挥机关均在军委第一纵队,情况万分危急。经过异常残酷的拉锯战,红十团终于夺回了界首渡口西岸。
34 30日上午,军委第一纵队从界首渡过湘江,进抵界首西北之大田地域。但桂军的增援部队也赶了来,向红十团发起反扑。中午,光华铺阵地失守。彭德怀调红四师的另外两个团增援。亲自指挥反攻,终于在光华铺与界首之间建立了第二道阻击线,保障了军委第二纵队顺利渡江。
35 战斗到12月1日中午,中央红军主力大部分渡过了湘江。红四师在完成界首阻击任务后,在师长张宗逊、政委黄克诚率领下,迅速撤出阵地,向西转移。在新圩、界首阻击战进行之时,红一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于全州脚山铺附近的阵地正在艰难地阻击着敌人。
36 11月29日清晨,国民党四个师赶到了脚山铺阵地。敌军向红军阵地进行了狂轰乱炸,又用大炮向阵地轰击。过后,敌人从正面攻上了阵地。林彪、聂荣臻马上向军委发电希望派部队增援。中革军委研究了林彪、聂荣臻的电报,决定将在道县激战的红一军团第一师调往觉山前线。
37 30日凌晨,红一师师长李聚奎,代政委赖传珠率部队赶到。是日,国民党第一路“追剿”军继续发动攻击,趁夜幕采取了迂回进攻战术。为了避免被包围,红一师撤至西南方向水头、夏壁田一带。敌人则占领了米花山和美女梳头岭,对红二师的尖峰岭阵地形成很大威胁。
38 尖峰岭上,红二师第五团只有两个连的兵力,损失惨重,身负重伤的团政委易荡平为了不当俘虏,夺过警卫员的枪开枪自戕。同时,红二师第四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与红一团、红五团并肩作战。敌人在炮火的支援下,从正面冲了上来。敌我轮番进攻,死伤无数。
39 12月1日,敌人调集飞机狂轰乱炸。敌人发现红一、二师的接合部兵力比较薄弱,便集中优势兵力,猛烈攻击。红军战士虽经顽强阻击,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从接合部突进四五里地。战士们顽强抵抗,为大部队渡江争取着时间。
40 当日12时,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及其他红军部队渡过了湘江,并且越过了黄柏公路。林彪、聂荣臻得到消息后,命令红一师和红二师相互掩护撤退。
41 当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之时,担任全军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正在与尾追的国民党军鏖战。
42 在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的具体任务是:坚决阻止尾追的国民党军,掩护红八军团通过苏江、沧江,尔后为全军后卫;万一被国民党军截断,返回湘南发展游击战争。红三十四师全师官兵英勇奋战,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军主力渡湘江的任务。
43 但由于尾追之敌不断增加,红三十四师处在国民党湘军、桂军、中央军的层层包围之中,岌岌可危。师长陈树湘紧急召集师、团干部,宣布两条决定:第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44 陈树湘率领部队东进,但遭到国民党军的突然袭击,身负重伤,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继续指挥战斗。行至道县时,陈树湘不幸被俘。他乘敌不备,从腹部伤口处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45 残忍的敌人割下了陈树湘的头,悬挂在他的家乡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以恐吓当地的群众和革命武装。突围中的一百多名战士,也终因弹尽粮绝,最后大部分光荣牺牲。在湘江战役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全军覆没。
46 湘江血战,是中央红军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以来打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仗。红军广大指战员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了国民党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但是,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47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国民党当局判断红军将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于是日夜构筑碉堡线,集结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而博古、李德等人全然不顾敌情变化,固执地决定中央红军“继续西进至通道以南及播扬所、长安堡地域”,尔后北上湘西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48 12月5日,中央红军继续西进。该地区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难行的一段路程。当时,毛泽东感慨万千,挥毫写下《十六字令三首》。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49 11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团第二师占领了通道县城,第一军团主力和第九军团于12日集结通道及其附近地域。此时国民党“追剿”军已经进到城步、绥宁、靖县、洪江、武冈等地,张网以待。中央红军如果按照原定计划,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50 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既可避免同优势的敌军决战,又可以寻机打击战斗力低下的黔军,便于红军争取主动,还可以打乱敌军的围追堵截计划,与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形成鼎足之势,相互支援和发展。
51 毛泽东的这一正确主张得到了中革军委副主席王稼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的同意和支持。他们凭借着自已的政治地位,积极提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毛泽东提出的这一正确主张。
52 另外,周恩来也认为,鉴于目前敌我双方态势的变化,应当改变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的原定计划。
53 12日,中共中央于在湘南的通道县芙蓉镇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讨论中央红军的进军方向等问题。参加会议者有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朱德、博古、李德等七人,会议由周恩来住持。由于博古、李德的干扰,毛泽东提出的正确主张未能被会议采纳。
54 但是,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行军路线上作了一些调整,即中央红军先西进贵州,尔后沿黎平、锦屏北上,与在湘西北活动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15日,红军先头部队攻占黎平。随部队进驻黎平的周恩来,积极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准备。
55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县城二郎坡胡荣顺店铺内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中央红军进军的战略方向问题。毛泽东具体地分析了敌对双方的情况变化,主张中央红军放弃原定计划,改向黔北进军,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56 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人先后在会上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路线错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多数同志都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
57 黎平会议是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第一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红军战略方针问题的会议。它初步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错误,使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全党全军接受。
58 19日,朱德、周恩来发出了《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决议之通电》,决定中央红军分为左、右纵队,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进军。中央红军西入贵州,大大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他急忙调整“追剿”军的兵力部署,阻止中央红军西进贵阳。
59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猴场召开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批评了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主张,决定中央红军迅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乌江是黔北地区的天然屏障,由黔北军阀侯之担负责防务,他控制了沿江所有重要渡口。
60 中革军委命令中央红军兵分三路抢渡乌江。第三路红三军团经马场及其以西地区由茶山关渡江。1月1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抵回龙场渡口。在没船没人,风雨交加中赶制竹排,但是因为风高浪急,乘筏偷渡的战士全部牺牲。
61 吸取教训,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决定在乌江下游水势较缓的地方组织渡河。杨得志把渡江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一营营长孙继先。当晚,两声联络信号枪响后,杨得志下达了渡江令。突击队员冲向对岸,登上山顶,消灭和驱逐了对岸敌军,占领了滩头阵地。
62 同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陈光率领第四团为前卫,逼近江界河渡口,掩护工兵架桥,保障后续的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由此渡江。当地群众告诉他们:渡乌江要有大木船、大晴天和熟悉乌江的好船夫三个条件。然而,这些条件在当时一个都不具备,渡江的任务显得是那么艰巨。
63 团长耿飚、政治委员杨成武派出侦察员进行侦察,发现渡口大道是国民党军防御的重点,而渡口上游五百米处,敌人疏于戒备。因此决定:以一部兵力佯攻渡口大道,集中主力强攻渡口上游的小道。红四团故意在渡口搬运架桥材料。敌人发现后,急忙在渡口对岸赶修工事。
64 2日9时,红四团一部在渡口大道进行佯攻作战,三连连长毛振华率领七名勇士,头顶炸药,准备把一条缆绳拖过江去。当游至三分之二时,一发迫击炮弹打断了粗缆绳。不得不往回游。但水流太急,且体力消耗很大,最终八个人只回来了七个。
65 师长陈光与耿飚经过商议决定:加强佯攻,以掩护阵地上的火力压制敌人,将泅渡改为筏渡,设立三个渡江组,提高成功把握,将渡江时间改为夜间,减少伤亡。
66 入夜,天黑漆漆的,寒风凛冽,江水汩汩。耿飚再次对毛振华说:“到达对岸后,用手电和火柴发信号,我即派一个营强渡,你们的任务是:在强渡开始后突然发动攻击,拔掉敌人在渡口的哨点,同时配合掩护架桥。”
67 毛振华率先将竹筏撑进激流。紧接着,第二、第三只竹筏也下水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岸边的战友焦急地等待着。不久,第二只竹筏触石打翻了,第三只竹筏被激流冲偏了方向,战士们只好返回。
68 3日拂晓,连夜赶制的六十多个竹筏载着一个营的兵力出发了。战士们冒着严寒,赤着膊,穿着短裤,以必胜的信心向对岸划去。一开始,敌人没有发现渡江的红军。等到前面的竹筏离敌人只有五十多米的时候,敌人发现了,“哒哒哒……”机关枪响了起来。
69 突然,对岸石崖底下贴近敌人的地方,传出激烈的枪声。敌人的火力立刻转向崖底,趁着间隙,战士们加速前进,终于把竹筏划到了对岸。上岸后迅速对敌人展开进攻。一会儿,敌人便抱头鼠窜。这时,大家才发现,崖底下的几个人正是毛振华他们。
70 原来,昨夜到达彼岸后,毛振华发现后续的两个竹筏没有跟进,且敌人正修工事,无法发送信号,只好潜伏在敌人工事底下。偏偏这时候又下起了大雪,江边格外寒冷。毛振华他们守于石崖下,忍饥受冻了一夜,直至第二天一营发起强渡。
71 正当毛振华准备与渡江的一营战士汇合的时候,敌人的预备队打了过来,他们凭借着兵力优势,把一营逼退到了江边。在此紧要关头,陈光叫来了炮兵连连长赵章成和指导员王东保。赵章成可是红军炮兵中的鼻祖,原是国民党军的一个炮兵副连长,受过正规训练,炮打得很准。
72 耿飚和杨成武见到赵章成和王东保,激动地说:“你们一定要坚决地完成这次任务”。赵章成和王东保迅速赶到了炮兵连在竹林边的预设阵地。“轰!轰!轰!”连着打出三发炮弹,敌群顿时被炸开了花。一营趁势发起反攻,占领了敌军阵地,二营此时也渡过了乌江。
73 这时,刘伯承总参谋长召集大家立即架桥。因缺乏架桥的材料,大家同意采用“竹排浮桥”的方案。工兵营用竹筏子、竹绳等在江面上架起了一座浮桥。三营踏着浮桥冲过了乌江,红一军团、军委纵队等相继从该渡口过江。
74 此时,守在茶山关的国民党军闻讯回龙场、江界河渡口已经失守,仓皇不战而逃。6日,红三军团乘机顺利地渡过了乌江。至此,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全部渡过乌江,征服了天险。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东岸与南岸的企图化为泡影。
75 后来,《红星》报以大字标题《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报道了抢渡乌江的英雄们。红四团第三连连长被授予红星奖章,其余每人均奖军衣一套。报纸还将领导此次战斗的主要干部的名字一一列出。
76 中央红军渡过乌江后,一路斩关夺隘,向遵义城挺进。由江边逃走的“双枪兵”王家烈部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敌“江防司令”林秀生逃跑时,连机要文件都没带走。红军一面追赶敌人,一面捡捡拾敌人扔下的步枪、子弹。在敌人丢弃的炮兵阵地上,战士们缴获了七十多发迫击炮弹。
77 为了迅速夺取遵义城,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亲率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作为前卫部队,向遵义兼程疾进。第六团是中央红军的一个主力团,团长朱水秋、政治委员王集成,在向遵义进军途中,即在“鞍上办公”。他们边走,边看地图,边思索,边研究。
78 1月6日,刘伯承赶到了红六团团部,召集朱水秋、王集成等团领导研究夺取遵义的方案,决定先攻占驻有黔军一个营、遵义的外围据点深溪水镇。当日,红六团冒着大雨,将深溪水镇团团包围。第一营兵分两路,于下午3时许,向驻守在该镇的敌军发起进攻。激战不到一小时,即将守军全歼。
79 根据俘虏的供述,遵义城尚有黔军三个团据守,而对红军主力的神速行动并未察觉。为了减少进攻遵义城的损失,刘伯承采纳了红六团团长朱水秋、政治委员王集成的建议,命令先头分队化装成国民党黔军的溃军,智取遵义城。
80 6日晚9时,红六团第一营营长曾宝堂率领第三连和团直属侦察排、司号员等,化装成黔军,并由十几个经过教育的俘虏带路,冒雨向遵义进发,其余部队紧跟其后,以备诈城不成功,实行强攻。
81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红军先遣部队到达遵义城下。这时,城门紧闭,敌人的哨兵在城墙上慵懒地巡逻,丝毫没有意识到红军已经到了眼前。城墙下的俘虏用贵州本地话,应对了守城哨兵几个回合的问答,没有露出任何破绽,被当作“自己人”。
82 城门开了,曾宝堂营长率部迅速冲了进去,立即割断电话线,并俘虏了城楼上的所有哨兵。这时,二三十个司号员一起吹响了冲锋号,主力部队风驰电掣般地涌进城区,守军顿时乱作一团,狼狈地弃城而逃。
83 7日凌晨,红军胜利地占领了黔北重镇——遵义城,红旗在城头上迎风飘扬。
84 9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城,总参谋长刘伯承兼任遵义警备司令,陈云任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在遵义城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12日下午正式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
85 12日下午2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遵义老城的一个中学操场上隆重召开群众大会。毛泽东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投靠帝国主义、镇压人民、“围剿”共产党和红军的罪行,号召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
86 大会正式宣布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由蒙合和、邓云山、罗玉顺、罗梓铭、李金生、陈云洲、毛泽民等二十五人组成。作为遵义地区组建的第一个县革命政府,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87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洛甫)、秦邦宪(博古)、王稼祥、刘伯承、聂荣臻、彭德怀等人。
88 会议根据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放弃了在党的工作基础薄弱的黔北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89 会上,博古作了关于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总结的主报告。他在报告中片面强调客观困难,将失败归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而对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没有认识。
90 周恩来作了副报告,他明确地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他还主动承担了责任,作了深刻地自我批评,同时,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
91 毛泽东对博古的报告进行了严厉的驳斥。他系统地分析和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详细地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目前在军事上应该采取的正确方针。
92 王稼祥、张闻天等人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张闻天作了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军事错误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93 会议决定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94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它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