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谷艺术成就的当代意义
2013-11-13汪小洋
文‖汪小洋
当我们对领一代风骚的艺术家产生一种特别的敬仰之情的同时,我们也特别关注于他们成长的轨迹和对后人的激励意义,这就是我们探讨周昌谷先生艺术成就的一种语境。在当代美术发展史上,周昌谷先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我国浙美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顶尖学生,他是浙派人物画的主要创始者和代表人物,他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的50、60年代,“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这几个当代美术发展的主要时期,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在世界上获奖的中国画画家。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美术发展中的许多重大历史现象,比如美术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探索,比如当时遇到的传统与创新的冲突,以及优秀作品带来的喜悦。周昌谷先生的这些艺术贡献与其所包含的时代信息,对当下的美术创作具有着重要意义(图1)。
一、当代艺术创作遇到的困惑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全球化也开始加快了步伐,其中,当代艺术创作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领域。虽然艺术家与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的视角有所不同,他们有着坚守本土文化的危机感和自觉性,有着弘扬本土优秀艺术传统的责任感和底气,但是,艺术家们遇到的困惑也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标准化的问题。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艺术评价有了一个标准化的趋势,而这标准化的趋势来自于西方强势文化的推动。表面上看,全球化带来的是商业化的无孔不入,商业化以其单一而明确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使得多元的艺术创作变得简单化了。如此,经济手段的介入带来了艺术评价上的高效率,这样的诱惑直接促进了艺术创作的表面繁荣。深层次看,全球化最大的冲击是标准化的艺术评价直接打击到本土化的根基,即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在标准化的语境中,电影创作的评价有全球三大奖,电影创作的优劣以能否得奖来定论;绘画作品的评价有了全球化的评价体系,即由跨国商业画廊和拍卖公司等构成的全球化体系以它们的全球化活动需要来为艺术家的创作确定标准。全球化下的标准化,改变了艺术评价的多元化环境,来自于西方的标准化使许多“国产”艺术创作获得了世界声誉,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却失去了多元化的土壤,伪民族化、伪个性化的文化现象比比皆是。如此,多元化的发展举步维艰,坚持多元化往往必须依赖于特殊的政策方能生存,这样的窘况与标准化制造出来的虚假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1 《两只羊羔》 79x39.1cm 1954年
图2 《春》
其次,虚无主义的困惑。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本土艺术家在理论上并没有形成共识。一方面,对民族化的独立性缺少统一认识。民族艺术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是独立的,它的价值在于独特性的保留而因此对多文化的贡献,只有确保民族特色才能确保自己的文化身份。但是,这样的认识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中国画废纸论”这样的自我否定言论时有发生,而且往往来自于理论重镇大学。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语境中,本土艺术家常常有跟风行为,盲目追随西方所谓的现代审美、现代艺术等艺术思潮。比如许多美展中出现的巨幅作品,追求视觉冲击却无视中国画创作应当遵循的传统精神。这种巨幅作品的出现,实际上也是对传统的否定。否定自我、忽视传统,这些都是虚无主义的表现。
再次,复古风行的困惑。艺术需要创新,这是最基本的艺术发展理念,可在当下的美术创作活动中复古风行。在各地的画展中,古风俯拾即是,最不可理解的是一些理论家还美其名曰是坚持传统。复古风行是当代艺术发展底气不足的一个表现,其中又增加了市场因素的影响。在林林总总的艺术品市场中,高价位的作品往往来自于复古,复古的作品受到了热情的鼓励。这些古意盎然的作品,放在几百年前显然功力不够,放在现代化的今天又无法与现实生活对应,更重要的是这些高价位、大市场的美术作品占有了艺术市场资源,并因此而影响到优秀艺术家的发展空间(图2)。
二、周昌谷创作成就的当代意义
周昌谷创作成就的当代意义来自于以上种种困惑的存在,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创新而图生存和发展。在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富裕的经济环境下,当下的艺术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节,但是,艺术繁荣更多的还是表现在一些能够量化的指标上,比如作品的数量,比如作品的形式,比如作品的对外交流。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艺术发展的科学指标还是有没有符合时代需要的艺术创新,数据的繁荣只能是掩盖不足的表面文章。因此,周昌谷先生的创作成就有着明确的时代意义。
一方面,周昌谷先生的创新成就对当下艺术发展摆脱困惑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首先,周昌谷先生的创新是对标准化的否定。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周先生是油画专业的学生,非中国画科班出身,如果以标准化看其基本技法必然是要受到非议。从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角度看,目前公认的五位创始人中,周昌谷和李震坚、方增先三位先生是写意画家,顾岳生、宋忠元两位先生是工笔画家,他们的创作手法缺少统一的基础。从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人物画发展背景角度看,浙美之外,北京有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北方人物画创作群,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人物画创作群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人物画创作群,他们的人物画风格并不一致。所以,周昌谷先生的创新是对标准化的否定。
其次,周昌谷先生的创新是对虚无主义的否定。周先生留校前后,正是我国艺术思想大转变的起始阶段,艺术必须反映现实生活,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中国画能否适应新的时代?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画的存在受到质疑。但是,学习西画的周先生和其他青年教师转入了中国人物画领域,他们很快就创作出了一批优秀作品,特别是周先生还成为了第一个在世界获奖的中国画画家。这样的成就是与浙江美院坚持艺术传统的氛围分不开的。这里不仅有黄宾虹、潘天寿、吴茀之等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画大师,还有坚持传统中国画教学的完整教学体系,有了这样坚持中国画传统的校园环境,才使得周昌谷等青年画家能够脱颖而出。所有认识周昌谷先生艺术成就的文章都要强调当年浙江美院的教学和创作环境,而相对于当时其他美术类高等院校,浙美在坚持传统文化上是旗帜鲜明的。诚如潘公凯先生所说:“回过头去看,浙派人物画产生的大环境是‘反映生活’的政治要求,是中西融合(更具体地说是中苏融合)的全国趋势;其产生的小环境是‘浙美’的中国画传统氛围还在起作用,还有影响力。”
再次,周昌谷先生的创新是对复古之道的否定。复古不可一概否定,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发展的节点都是从高扬复古旗号开始的。但是,所有在复古活动活跃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个人,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创新,周昌谷先生走的也是这条路。他在浙美的小环境中得到了传统艺术土壤的滋润,创作出了优秀的当代中国人物画作品。当然,这不是一条容易行走的路,周先生的成功,有他自己的艺术天赋,有他自己的辛勤努力,也有他在当时政治环境下的淡定。周先生从西画的高材生转为刚刚起步的中国人物画探索者,这实际上是一个接近于改行的选择,这样的起点就决定了他创新的艰难,这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坚持的创新之路,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反观当下的许多中国画人物画家,他们学习古人有心而超越古人无力,甚至于没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当下的复古是一种偷工减料的创作之路,艺术市场的商业行为可能会给这样的复古行为以一定的帮助,但这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历史重复,是一种强调功利而又浪费社会资源的创作行为。
图3 《荔枝熟了》
另一方面,周昌谷先生的创新路径对当下艺术创作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第一是中国画主题的创新。宋以下,文人画几乎成为主流社会的唯一形式,特别是山水主题得到了各代名家们的青睐,江河山川成为他们抒发胸中块垒的对象,名作迭出。明代谢肇淛就指出“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甚画故事及人物”(《五杂俎》)。可以说,个人情怀作为创作主题成为了中国画的一个传统,历代相沿。作为浙江美院的高材生,周昌谷先生沿用这样的主题创作应当说是顺理成章的。不过,当时的政治形式不允许他这样做,反映劳动人民的新主题完全颠覆了反映个人情怀的传统主题。周先生的成功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新主题可以带来新的艺术创作空间。学术界把浙派人物画的作品称为“红色经典”,范达明认为:“‘红色经典’之红色,正是来自于或折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政权的‘红色’(此即其时代之特色);而‘红色经典’之经典,则是指合乎其红色要求的前提下,在艺术或学术成就上又有其典范性:不仅本身有成功的实绩,还有其传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时代是发展的,反映时代的作品必然是有着时代的主题。守着自己的心情而无视时代的呼唤,这显然是一个影响创作激情的悖论。当下,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带来的快速发展,艺术家们应当学习周昌谷先生走出个人意趣的精神,热情地投入于新主题的创作,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
图4 周昌谷与潘天寿、潘公凯在潘家门口一起留影
第二是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传统中国画的主要类型是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三大块,其中又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历史上,人物画曾经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但产生的时间早,而且当时的艺术大师往往创作于其中,从南北朝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到唐代的吴道子、张萱、周昉等,他们皆善人物,并且代表了当时绘画创作的最高水平。但是唐以下人物画遇到了问题,务实的人物画与务虚的文人心情不相符合,宋人甚至贬低唐代的人物画“俗气”。随着文人画的兴盛,人物画慢慢离开了主流社会而走入了民间,并因此而失去了优秀画家的参与。周昌谷先生投入人物画的创作,有时代的背景,当时强调艺术要反映工农兵,人物画是最直接的形式,浙江美院的潘天寿等老画家也有了人物画的作品,江苏画院的钱松岩、魏子熙等传统山水画家也被要求画人物画。虽然有时代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优秀画家的进入,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人物画的创新,浙派人物画就是应运而生的人物画派。王庆明认为:“重视笔墨研究,成功地将花鸟、书法艺术融入于人物画中,实现了水墨写意人物画的重大突破,是‘浙派人物画’的最大创新点。”作为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周昌谷先生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是中国文人画的创新。文人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当下艺术界的许多画派都高举文人画以图创新。不过,传统文人画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以清高的生活态度看待现实社会,表现在作品上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浓郁。当代文人画也有这个特征,它们缺少对生活的热情。周昌谷先生不是这样,他对生活充满热情。黄苗子先生说:“昌谷作品的显著特点,就是青春的活力,他爱画边疆少女,画小羊、小鹿,画各种鲜花,这和他经历坎坷,抱病在身的情怀似乎很不相称,可是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就容易理解周昌谷。昌谷虽然不是庄子所说的‘化人’,但是他是一位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热爱生活的人,为了让别人欣赏美,他忘记了自己、忘记自己的境遇。”热爱生活是20世纪许多艺术家的共同特征,笔者曾经采访钱松岩先生的孙女时问,钱老作为旧社会过来的山水画家,为什么能够创作出那么多的红色山水作品?她说,因为钱老热爱生活,每年春天钱老都会去南京玄武湖边看风景,为一条条小鱼破冰而出而欣喜,为一朵朵野花开放而激动。这个情节可以与黄苗子先生的评价对读。周昌谷先生热爱生活,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有文人画的精细却绝无文人的清高,生活的欢乐拂面而来。反观当下许多标榜文人画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精细有余而生气不足,甚至还有完全以士大夫、仕女为题材的画家,一派“仙风道骨”的面貌。这样的文人画难言创新,守旧也是困难的。文人画要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周昌谷先生是一个指向,即:要热爱生活(图3)。
三、浙美教学体系的当代意义
在我们思考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课题时,最使人焦虑的是全球化之下的标准化给民族化的艺术教育带来的无法控制、无法预料、无法想象的冲击。
艺术是强调个性的创作,艺术教育就是对个性的培养,但是,目前的艺术教育却遇到了强调标准化的教育环境。我国当下教育花费的最大力气是追求标准化,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手段、统一的教学过程,甚至是统一的课外读物。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的指标,并且是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反复“评估”下不断地完善。各种迎评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在如此的“统一”下,个性化的艺术教育如何存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标准化后没有了区别,老师与老师之间标准化后没有了区别,学生与学生之间标准化之后更是没有了区别。
我们曾经专门统计了全国5所具有学术和地域代表性的美术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6年共1496篇,这些选题,有一半是大题目,看不出任何学校的特色,如《论绘画色彩语言》、《漫议中国山水画创作》、《论版画的自由性》、《理性与浪漫——版画创作中的所思所想》等。
同时,我们集中查阅了十几位一线青年艺术家的宣传材料,同样,从他们的艺术成绩中看不出艺术院校的特色,回忆母校几乎都是慈母严父的技法培训。如此,母校给他们的只是艺术技能而没有艺术思想,他们给社会的则只是个性演员的有限的艺术个性而没有艺术家的艺术风格。
张道一先生曾经这样评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术教育:南京的中央大学美术系徐悲鸿霸气,上海的上海美专刘海粟大气,杭州的国立美专林风眠洋气,苏州的苏州美专颜文梁秀气,这四所美术学院因为大师的存在而各有鲜明的特色。可是,如果这四所学校放在现在,依据评估指标,苏州美专因为占地不够而将被取消或合并,上海美专因为教授多为兼职也将被取消或合并,国立美专因为师生比不达标也将被取消,这样,四所学院只能剩下依托于中央大学的徐悲鸿一家。如此,何谈艺术家的培养?
艺术创作需要个性,艺术教育毋庸置疑也要避免千人一面的模式。标准化之下,学校之间将失去差异,不仅大师培养不出来,已有大师的生存环境也是个问题。现在的标准化是浪费大师,将来的结果将是标准化下取消大师,或产生无数伪大师,所谓的个性培养也只能是缘木求鱼的幻想了。所以,在教育目的明确的前提下,艺术院校应当否定标准化,办出有自己个性的培养模式。
因此,周昌谷先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这就是当年浙江美院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及这个体系的历史贡献。这个命题已经有了许多理论成果,笔者个人认为有一个内容是应当反复强调的,这就是浙美反对标准化的精神。浙美早期领导姜丰曾将“彩墨画”代替“中国画”,并认为“中国画必然被淘汰”,当时全国的主流声音也是“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指责中国画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标准化”声音。但是,潘天寿等一批老艺术家顶住了这样的“标准化”,如此,当代中国美术史上才有了独树一帜的浙美教学体系。这是一段历史,也是一种精神(图4)。
周昌谷先生绘画创作中表现出的个性已被各家关注,其实他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的个性更加突出。他曾经这样说:“我写米字,别人也写米字,风格免不了要类同。总要写一种只有我一个人有,别人没有的字,才能区别开来。那么,我应当该变成什么样子呢?”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创作了确实与众不同的“蚓书”。周先生以画名世,书法非其主项,他却不仅有这样的意识而且还有这样的气势,循规蹈矩的学校是培养不出这样的学生的。
周昌谷先生是浙美的高材生,同时他又是浙美的教师,他求学、成才于浙美的教学体系,同时他的教学、创作又贡献于浙美教学体系,周先生与浙江美院教学体系的相关性具有着鲜明的当代意义。
(说明:本文收于卢昕先生主编的“周昌谷艺术馆成立暨艺术成就研讨会论文集”《指向深处——周昌谷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这里作了部分修改;本文引用图片采自卢昕先生所著《雁荡之子——周昌谷传》,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在此表示感谢!)
[1]潘公凯.以墨为本,改造素描,强调中国画特色[J].美术研究,2002(2).
[2]范达明.浙派人物画: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红色经典[J].文艺生活,2011(8).
[3]王庆明.浙派人物画“散记”[G]//卢昕.浙派人物画文献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4]黄苗子.天工与清新画家周昌谷[J].收藏家,2002(9).
[5]朱艳萍.蚓螺资妙语,书画探同源——浅谈周昌谷先生书法艺术之特色[G]//卢昕.指向深处——周昌谷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