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被动结构——汉语类型特征对于L2英语句法发展的影响

2013-11-12李惠玉杨吉风

科技视界 2013年25期
关键词:习得者二语句法

李惠玉 杨吉风

(鲁东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4025)

汉英两种语言在类型特征上有所差异,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而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言。那么,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某些句法结构时,是怎样受到母语类型特征的影响的?即,在此过程中,二语习得表现出何种规律性,是怎样在从母语向目标语句法结构转换时作出中介语判断的?

1 英汉类型特征差异比较

英语是主—谓突出的语言,有动词屈折变化,而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言,没有任何的动词屈折变化。汉语中的话题是相当自由的成分,它需要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连接手段把它同其它成分连接起来。

根据Puskas(1997),话题通常位于功能语类的指示语位置。一个话题投射,或者是CD,其中心语C有[topic]特征。不管是哪种情况,由于要符合指示语—中心语一致关系,投射的中心语都需要一个成分出现在其指示语位置。这一点就像英语中wh短语要移到有Q特征的C的指示语位置一样[2]。但是汉英的主要区别在于:[topic]是每个最大投射小句的必须成分,而且没有屈折变化。但是,英语中[topic]特征是可选择性的。这在Infl处可以通过主—谓一致关系的曲折变化来加以判断。在英语句子中,只有当话题同下一句子中的空位同指时,话题才有可能存在。

汉语中的话题不需要有一个共指的空成分,话题本身可以空缺,只要在语篇中或者话语的上下文中的某处有一个先行词就可以,这样话题可以得到判断。在汉语中所有的零成分是pro,而不是语迹。英汉的类型区别使英语二语习得产生了许多带有汉语结构特点的过渡语结构。

2 假被动结构——汉语类型特征对于L2英语句法发展的影响

像英语这样重句法的语言,较多受句法条件的支配,而受语用条件的约束较少一些;而像汉语这样的重语用语言,更容易受语篇原则的支配。重句法的语言多有语法化词序,而这些词序通常比较严格;而语用型语言更多有语用词序,这种词序相对灵活,以适应语用方面的需要。L2英语习得中出现的假被动结构就是受汉语中话题-述题结构迁移影响的结果。随着语法化习得的发展,这种假被动结构会逐渐转化为目标语被动结构。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习得者,L2英语的习得过程实际上是对重语篇的汉语逐渐语法化的习得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试图通过某种形式在受语用限制的汉语和语法化的英语之间进行折中[10]。这种汉英被动句的转换受以下因素的驱动。句法层面上,英语被动句允许施事NP的抑减;而汉语语篇句法也允许不加施事NP,这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语义层面上,英语被动结构的逻辑主语来自于谓语的论旨结构,即,域内论元位置的NP移位至域外论元位置。这样,正常的论旨结构受到影响:在主语位置的NP同被动动词的语义关系变得较松散了。这会使二语习得者认为,这种结构关系类似于汉语的话题-述题结构。功能层面上,英语中的被动结构有主题化功能,这种功能使谓语前景化,即,它使动词和内部论元前景化。所以,在英语的被动结构中,主语很容易是无生命的实体。[11-12]这样,二语习得者往往会把英语被动结构的功能同汉语的话题-述题语篇功能联系起来,把无生命的NP当作句子的话题或主语。综上所述:二语习得者在汉语话题-述题功能结构同英语被动结构之间进行转换时有深层的原因和驱动力。正如Yip(1995)所说:“假被动句结构是汉语话题突出特点在中介语中的反映。”所以,带有汉语话题突出特征的过渡语句子会出现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13]。

(22)Car should keep inside.

(23)The water can drink.

(24)This book have read.

在上述句子的表达过程中,学习者使用了所谓的假被动句。如果我们仔细对假被动句结构与汉语的话题结构对比分析的话,可以看出,假被动结构的词序与汉语的话题结构是相同的。

(25)Car/(pro)should keep inside=车/(pro)应该放在里面

(26)The water/(pro)can drink=水/(pro)能喝

(27)This book/(pro)have read=这本书/(pro)读过了

很明显,这些句子不是被动语态的错误使用,而是受到话题特征的迁移影响。这样的功能-形式映射可以表述为:

实际上,假被动结构可以理解为受到汉语没有被动标记的意念被动句的影响。

(29)车/(pro)应该(被)放在里面

(30)水/(pro)能(被)喝

(31)这本书/(pro)(被)读过了

上述例子在二语学习者的过渡语句法中是很常见的。根据Yip,假被动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情态动词标记的(如“can”);另一类是有表示结果的助动词“have”标记的。这两类假被动结构可以分别表述为:

(32)情态动词:NP MODAL N

(33)结果: NP have V-ed

例如:

(34)New cars must keep inside.

(35)Most of food which is served in this restaurant have cooked already.

像(34)(35)这样的假被动句就是受到汉语没有被动标记“被“的意念被动句的影响,而汉语的多数被动句正是含有“情态”“完成”这样的意念的。

在像(35)这样的句子中,假被动句包含一个或多个从句,这给心理加工增加了难度。除了汉语话题结构的影响,假被动句也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正如Yip所讲:“完成时态同被动语态所使用的助动词,一起为汉语学习者的认知增加了负荷。学习者和努力正确的产出表完成的助动have,而丢掉表被动的been”。[13]

假被动结构既是汉语中话题-述题语篇功能又是汉语话题-述题句法结构的+迁移影响的结果,即功能-形式迁移。随着学习的进展,学习者开始接近英语的句法形式,即借鉴目标语的被动结构。这种被动结构,形式上与英语被动句相似,却在很多方面与英语被动句不同。首先,以汉语结构为根据的假被动句,句子开头的NP是由话题向主语的转化;而在英语被动句中,主语是由动词后的题元位置的客体NP移向主语位置变来的。其次,在英语中,只有表动作的被动句才带有显性的by短语,表状态的被动句既不带施事,也不必理解为有一个默认的 施 事[14]。 如:“The job is almost done now./The job is done by the maid”。但是在假被动句中,有必要推断出那个无形的“默认主语”。在英语被动句中有时没有必要加表施事的by短语,如“Your letter has been received by me”听起来有点怪。假被动结构既不像英语中表状态的被动句,也不像表动作的被动句。在过渡结构中的施事在语义层面存在,但在句法层面是无形的,施事在语篇中的与某个先行词共指。

假被动结构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习得者在过渡语句法中产出的一个典型错误,它会在L2学习中长期存在。假被动结构同英语被动句在表面上的相似性,降低了过渡结构的不可学性,甚至在学习者的心智语法中产生石化现象[15]。

3 结语

L2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会受到汉语话题-述题类型特征的迁移影响,而出现像假被动句这样的过渡语句法结构。这一结构是汉语话题突出特点在中介语中的反映。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习得者,L2英语的习得过程实际上是对重语篇的汉语逐渐语法化的习得过程。有时,看似接近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事实上并非目标语,某些接近目标语的句法结构可能含有隐性的错误,这就是L2英语习得者同母语英语习得者在语言能力层面的差异之处。如果教师对这些接近目标语形式只是做一些简单的纠正,而不去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类型的基础上解释出现这些过渡结构的深层原因的话,这些过渡语结构就会在L2学习者的心智语法中长期存在,甚至石化。正确理解和解释某些过渡结构产生的深层原因,会帮助教师更好的纠正学习者的过渡语句子,而对于其根源的了解也能帮助学习者正确掌握参数设置和恰当选择句法形式。

在此基础上,有些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例如,在某些情况下,L2学习者确实会产出与L1结构相同的被动结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却出现假被动句。那么,为什么L2学习者会有选择性地受到话题-述题特征的影响?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选择性?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索相信会使我们对母语特征对二语习得的迁移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

[1]Li,C.&Thompson,S.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M]//Li,C.(ed.):Subject and Topi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457-461.

[2]Puskas,G.Focus and the CP domain[M]//L.Haegeman (ed.):The New Comparative Syntax.London:Longman,1997.

[3]Huang,J.Pro-drop in Chinese:A generalized control theory[M]//O Jaeggli&K.Safir(ed.):The Null Subject Parameter.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9:185-187.

[4]Haegeman,L.Understood subjects in English diaries[J].Multilingua,1990(9):157-159.

[5]Huang,C.T.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J].Linguistic Inquiry,1984(15):531-535.

[6]Tsao,F.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on Chinese: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D].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77.

[7]Rutherford,W.Language typology and language transfer[M]//Gass,S.M.&Selinker,L.(ed.):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358-359.

[8]Hawkins,R.Second Language Syntax[M].Blackwell,2001:217,219-220.

[9]Xiao,Y.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yntactic development of School-age Chinese Speaking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the role of topic prominence[D].University of Hawaii,1998.

[10]Zopl,H.Modularity in Adult L2Acquisition[J].Language Learning,1989(1):49-50.

[11]Han Zhaohong.The Case of the pseudo-passiv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1):99.

[12]Lehmann.W.English:a characteristic SVO language[M]//W.Lehmann(ed.):Syntactic Typology.Austi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8:208.

[13]Yip,V.Interlanguage and Learnalitity[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97-102.

[14]Bowers,J.S.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 Relations[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15]于善志.二语习得者句式发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61-162.

猜你喜欢

习得者二语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外语习得者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语研究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义的习得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知觉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