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会期间英国王室的仪式政治

2013-11-12骆正林

体育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王室英国

骆正林

LUO Zheng-li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帝制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当人类进入到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帝制逐渐退出了世界主流政坛。英国曾经拥有悠久的君主制传统,近代英国人通过妥协的方式,实现了君主立宪制度。英国人的妥协,一方面,使英国较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另一方面,也为人类保留了王室(royal family)遗风和贵族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文化遗产,今天的英国王室成了英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大型运动会是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平台,英国人在申办、筹办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通过精心策划王室活动,充分发挥了媒介事件的仪式政治功能,重新唤起了英国人的“日不落”记忆(图1)。

图1 英国王室借助奥运会充分开展公共外交影视图Figure 1.British Royal Family Fully Carry Out Public Diplomacy by the Olympic Games

1 研究奥运期间英国王室活动的原因

与北京奥运会的壮观场面相比,伦敦奥运会的排场似乎逊色了很多,这让很多中国观众增添了不少自信和自豪。如果不用类比的心态看待伦敦奥运会,人们应该都会认同这是一届独具特色的奥运会。事实上,国际舆论也普遍对伦敦奥运会持肯定、赞扬的态度。在伦敦奥运会上,王室大量的公共外交活动是北京奥运会所没有的,也是伦敦奥运会的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1.1 国际竞争与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早在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很多学者就已经意识到,公共舆论对于军事斗争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两次世界大战,更让很多国家重视舆论和宣传。1927年,拉斯韦尔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指出,一个国家在战争中能够使用的三大工具是军事打击、经济封锁和舆论宣传。他认为,“要让平民团结起来,不能靠人身控制,也不能靠重复运动,而只能依赖重复理念。平民的思想是经过新闻报道,而不是军事训练,才被统一起来的”,“所谓宣传,其实就是思想对思想的战争”[5]。1939年,英国现实主义家卡尔(E.H.Carr)在其著作中同样将国际势力分成三种类型: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以及影响舆论的力量[12]。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在《谁与争锋》一书中,为反驳“美国衰落论”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2001年出版的《美国力量的悖论》中,他再次运用了软实力的理论。2004年出版《软实力》一书,更是系统地阐述了软实力的思想。软实力的概念超越了传统的舆论宣传,在更广意义上强调了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因此,“软实力”的概念一经提出,就立即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和传播力,它体现为国内、国外公众对该国的认可和赞赏程度。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它能够通过外交政策的道义性和正当性,达到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和控制①“软实力”概念是冷战思维的产物,其核心目标依然是通过软实力建设,达到影响和控制他国的目的。正因如此,很多学者并不认同“软实力”的提法,认为这个概念背后有“霸权主义思想”。但是,近些年各国政府从国际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出发,普遍接受了这种提法,并花大力气建设各国的软实力。。正像奈指出的那样,梵蒂冈没有军队,但却拥有软实力。国际性体育赛事能够融合多元文化,能够吸引世界观众的目光,是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展示的重要机会。伦敦奥运会期间,国际舆论聚焦伦敦,给予英国大量的正面报道,这当然帮助英国扩大了它的软实力。

我国媒体在报道奥运会的时候,大的方面有两种倾向:一是,用类比的观点指出伦敦奥运会的不足,如经费预算不足、交通疏导不力、赛场管理混乱等;二是,用反思的态度关注伦敦奥运会的独特之处,如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央视的《新闻1+1》等节目。“指出别人的漏洞,比发觉自己的错误要容易得多。”[3]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迫切。”[1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7]目前,我国正在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简单类比两届奥运会没有特别的意义。

1.2 媒介事件与仪式政治的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就关注和研究“媒介事件”,并在1992年出版了《媒介事件》一书,该书对媒介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的和深入的研究。媒介事件是由国际组织、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策划的,贯穿了系列仪式性活动或表演的,媒体愿意修改常规报道计划报道(主要指直播)、受众愿意打破日常生活规律收看的重大事件,如举办奥运会、宇航员登月、英国王室婚礼等。在影像技术、电子技术出现前,人类的视觉文化基本上停留在“现在”层面,只能看到身边的、正在发生的事情。现代传媒技术让人们能够进入事件现场,成为重大事件的见证人或参与者。当然,对大多数的观众来说,他们仅仅是“见证人”,只能经历电视创造的虚拟体验。

戴扬和卡茨认为,媒介事件具有仪式政治的功能。仪式政治超越了“议会的争吵和新闻界的鼓噪”,它通过系列的仪式活动表达对“和睦、融合的渴求”,通过魅力超凡的领袖和宏伟壮观的表演迎合并控制大众[4]。媒介事件是传媒潜能与事件宣传的完美结合,是仪式政治的最佳舞台。“密集的信息传播,华丽的视觉景观,放大的核心价值,给媒介事件营造出神圣、崇敬的氛围,场内、场外的观众像过节一样观看历史事件。在电视的作用下,现场的舆论场超越了时空限制,范围延伸到一国、多国乃至全世界。信息的集中轰炸,连续的疲劳观看,使很多观众丧失了思考和批判能力,人们集体陷入到一场精神盛宴和乌托邦幻想之中。当所有目光聚焦仪式中心,强大的中心舆论场会控制公众议程,整个社会在核心价值的统领下实现了最高秩序的统一。”[11]

现代社会是一个既集中又离散的社会。因为现代传媒、通讯、交通的共同作用,全球已经联结为一个整体,人类的知识和智力得到高度的互联和整合;然而,现代社会又是一个领袖、权威消解的原子化社会,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社会的整合难度越来越大。媒介事件恰恰在原子化的时代,提供了一个价值整合的机会。媒介事件创造的受众,往往大于几个世纪阅读《圣经》的人。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网络、手机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越来越大,中国主流社会更加需要仪式政治来整合民族精神。

2 奥运期间英国王室活动的仪式功能

思想不是拿刀剑和长矛来战斗的,而是靠浸润和说服来感化的。耶稣当年靠不停的“撒播”《圣经》,使早期犹太教徒“感受过他的话语的魅力,看到过他眼中无畏的光芒”[6]。耶稣身后保罗接过传教的衣钵,他通过四处漫游架起了加利利通往罗马的桥梁。保罗走遍罗马帝国的每个拐角,用优良的口才巧妙化解听众的异议,感召罗马公民皈依基督教。电子媒介把国家、教堂和市场连为一体,它降低了撒播的成本、扩大了撒播的范围,把撒播、教化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媒介事件是电视参与生产和再生产的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监督公共权力的滥用,让宗教分歧、立法调查、政治峰会、穿梭外交等活动从幕后走到了前台,部分暴露在阳光下。但媒介事件降低了信息的多元化和受众的选择性,中止了人际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干扰,经常能够帮助国家最大限度地统一社会秩序。“我们也已发现一些国家因举办媒介事件而成为国际同情的对象,正如组织媒介事件的机构被给予新的名誉、信任和希望那样。”[4]

英国筹办奥运会之时恰逢国际金融危机,但英国政府还是尽力加大对奥运会的投入。“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原先的预算经费为4 000 万英镑,在仔细分析了伦敦奥组委提交的预算报告后,卡梅隆要求开闭幕式经费增加4 100万英镑,达到8 100万英镑”;“英国体育部长罗伯逊说,奥运会开闭幕式是宣传英国的大好机会,增加开闭幕式费用有助于全球40亿电视观众对英国留下更好的印象”[9]。仪式是人类基本的社会行为,但又不是社会劳动的常态;仪式是关于重大事务的形态,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游戏;仪式能让人产生敬畏、神圣和崇拜,在仪式里面世界是活生生的,同时又是想象的。奥运会期间英国王室的活动都是仪式化的,英国政府充分利用王室元素开展“王室外交”,最大程度地凝聚了英国的民心,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王室成员没有严格的法律或正式定义,不同的名单会有不同的成员。不过,拥有国王/女王陛下(HM,His/Her Majesty)或组者组王组子/公组主组殿组下组头组衔(HRH,His/Her Royal Highness)的一般都被视为王室成员。

2.1 向世界展示王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幸存的王室有26 个,其中,英国王室是幸存最古老的王室。公元829年,英国王室走进世界历史舞台,自那以来英国王室已经延续了1 200 多年。虽然其间建立过许多王朝,但王室的血统没有中断过,相邻王朝都有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进入现代社会,英国王室依然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存在。在国人的眼里,“保守”是个贬义词,甚至在历史的某些阶段,保守被等同于“落后”、“反动”。然而,英国却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国家,他们把“保守”看成民族的光荣传统。保守的天性让英国人非常重视传统,重视历史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在英国,你随处可见几百年、上千年的建筑,从大城市到小城镇有无数的博物馆。除了这些有形的文化遗产外,英国人还特别重视“非物质遗产”。英王室是君主制的活标本,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活的文物”,英国王室血脉的延续对于人类文化、英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英国政府来说,英王是政党矛盾中间的调停人,是整个大不列颠王国的精神纽带。市场调研机构Ipsos-Mori从1993年开始就一直跟踪调研英国民众对王室的印象。根据他们发布的数据,1993—2006年英国有很少人愿意抛弃王室,对王室的支持率仅有两次跌到70%以下。

英国王室因为它的古老,所以保留了很多王室遗风,也最受世界人民和各国媒体的关注。当年戴安娜王妃的婚礼、葬礼,2011年4月举行的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婚礼,2012年6月举行的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庆典等,均无一例外地成为世界媒体的报道焦点。伦敦奥运会期间,中国的新华网、人民网、中青网都开辟有“王室与奥运”的版块、专题,中国日报网也专门开设“英国王室”的报道内容(图2)。在百度中输入“伦敦奥运会,王室”两个关键词,出现的相关结果约有274 000 个。英国王室在奥运会期间为自己争名、为英国争光、为奥运添彩。

图2 奥运期间英国王室活动中国媒体报道影视图Figure 2.The Activity of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also Become the Reports Focus of Chinese Media during the Games

英国文化中审慎、保守、理性的心态,英国社会“王室+贵族+绅士”的风度,使世界上很多人对英国有种发自内心的向往。“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13]我国历史上对历史文物尊重不够,2 000 多年的封建史也是2 000 多年的盗墓史。近年,一些地方借口发展文化产业,对古老建筑和历史文物进行“保护性破坏”、“保护性拆除”。至于“非物质遗产”更是冲着旅游业来申报,缺乏对文化、文物的尊重和敬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非物质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保护特有的人群是保护非物质遗产的重要工作。

2.2 通过直接向公众喊话提升王室的社会影响力

在权力的金字塔中,统治阶级与底层民众缺乏直接的沟通,上层统治阶级的指示需要通过官僚机构下达,底层民众的呼声需要经过各级议会上传。电视通过直播媒介事件“重新定义”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高层统治阶级摆脱了政党、幕僚和机构的牵制,通过与民众的“非中介化”接触向民众直接喊话;民众在仪式般的氛围下陶醉在虚拟的平等中,他们被人格化的权力所感染、欺骗,进而对仪式活动的策划者产生信任和崇拜。中世纪,英国王室是国家权力的实际拥有者,光荣革命后英国王室退出了主要政治舞台,成为了国家的象征,但是,王室不可能完全失去对权力的兴趣。实际上,因为王室没有最高权力,没有治国理政的任务,不直接与民众产生对抗,反而让王室能够更容易偏向于民众一边,更能够成为政府行政的一种监督力量。当然,王室也需要通过各种亲民、慈善活动保持他们在民众中的美好印象,维持和巩固王室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媒介事件可以绕过英国政府和议会实现王室与民众的直接“会话”,英国王室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当年伊丽莎白女王虽然对戴安娜王妃持有很多成见,但是在戴安娜葬礼上,女王还是“率王室成员和民众一起悼念戴安娜,缓和了民众认为王室冷漠、没有人情味的不满情绪。”[10]

伦敦奥运会全球瞩目,它不仅能够创造王室与英国人民的“接触”,也能创造王室与世界人民的“接触”。同时,英国王室是英国的传统的象征,所以,英国政府也默许了王室的活动,甚至借助王室活动提升国家形象。在伦敦奥运会的筹备、举办期间,在伊丽莎白二世的率领下,英国王室几乎倾巢出动、集体亮相,纷纷出演媒介事件的主要演员与舆论领袖。从电视镜头上看,86岁高龄的女王有点老态龙钟,甚至有些木讷,但是她却是英国王室的精神支柱。在奥运场(馆)建设过程中,她曾多次视察奥运建设工程的进展情况;2012年6月13 日她的钻石庆典更是奥运会前的热身表演。7月10 日,74岁的吉娜·麦考格雷格把火炬传入温莎城堡,全球观众因此有幸见到了女王的居所。开幕式当天,女王夫妇、威廉王子夫妇、查尔斯、卡米拉王子夫妇和哈里王子等王室成员悉数登场,共襄盛举(图3)。在开幕式表演中,“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进入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女王密室,邀请女王“跳伞”进入奥运主会场。虽然从天而降的“邦女郎”是女王的替身,但这个场景的亲民和健康的寓意却十分明显。当然,在整个奥运活动中,伊丽莎白女王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真正担当舆论领袖的还是那些年轻的王室成员。

图3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英国女王与王室成员影视图Figure 3.The British Queen and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英国王室成员不仅是英国人心目中的贵族,而且还是世界观众、读者的崇拜对象,因此,王室成员是英国国家形象宣传中最重要的舆论领袖。舆论领袖与政治领袖有联系也有区别,政治领袖往往依靠强权来发号施令,舆论领袖更多依靠个性魅力,依靠演故事、讲故事来征服人心。奥运会是世界人民的盛会,更是年轻人的盛会。世界各国媒体参与奥运会报道,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交往网络,创造了一个能量强大的跨文化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中王室实现了对世界人民的“喊话”。王室的“喊话”是一种“单向撒播”,“播种者不停地播种,广及天下,种子撒落在各种土地上”。在各种仪式活动中,其实没有多少真正的“交流”,就像耶稣传教那样:“凡是有耳朵听我讲话的人,让他们听见吧!”[1]在媒介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再生产比原生产更重要的时代”[4]。现实生活中其实人们无法看到女王的“有主题的活动”,但电视导演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时间、地点的事件组合起来播出,让观众深入感受到电视生产的审美品质,也让电视画面在开幕式那一刻统一了大英帝国。在全球观看的仪式化活动中,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偶像崇拜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2.3 王室的亲民活动“重新定义”了英国的社会边界

社会是分层的,不同阶层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但是,社会分层不能固化,要让基层民众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上升的空间。社会分层拉大、社会流动艰难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公民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平等变得更加重要。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流动是非常艰难的,因此,统治阶级往往会通过俯下身躯亲近群众,以此来制造“身份平等”的假象。电子传媒是大众化、平民化的媒体,它能够在电子影像中拉平人的身份,从而“重新定义”社会边界。当然,这种社会边界的定义不是真实的,而是通过电视媒体参与制造的一种虚拟的边界。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王室成员放下了尊贵的身段,抛弃了繁琐礼仪,通过回归“普通英国人”,让公众产生更多虚拟的平等体验,从而让社会在主流价值观的指导下产生深度融合。

普通人总爱崇拜具有超凡力量的人,并且总是期望自己哪一天也能够成为“超人”,因此,他们最喜欢那些从普通人中成长起来的,或是能够与普通人保持密切接触的领袖或英雄。欧洲人世代相传的“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中国人传诵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都是普通人盼望身份平等的一种折射。媒介事件类似一种宗教活动,它能征服时间和空间,让大众产生虚拟平等的幻觉,因此,英国王室一直注重通过权力的人格化、身份的平民化,来唤起和说服公众对国家的支持和信仰。在当年戴安娜王妃的婚礼上,组织者精心为她编织了一个童话,将她从贵妇弗莫伊的孙女降格为“平民”,透露她曾做过幼儿园教师、寄宿过伯爵大楼,并且从她几个短暂的工作经历中挑出几个同伴,安排在教堂的前排供摄像师突出她们的现场镜头。在主持婚礼的过程中,大主教竭力把这对夫妇从拥有贵族特权的、有钱有闲的阶级中剥离出来,反复强调这场婚姻建立在“家庭基础上”而不是“皇室基础上”。威廉和凯特又是克隆了王子与民女的故事。在伦敦奥运期间,诸多王室成员在白金汉宫共同迎接火炬,女王替身乘“007”驾驶的直升机空降“伦敦碗”,《太阳报》刊登女王替身走光的照片,女王影像中一直伴随着两只可爱的小狗等,让全球观众产生了身份错觉,让女王回归到普通人的身份(图4)。

图4 王室成员在白金汉宫迎接奥运火炬影视图Figure 4.The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 Greeted the Olympic Torch before the Buckingham Palace

早在17、18世纪英国王室就一直在意普通民众有没有尊严感,这可能是英国比较平稳地实现宪政改革,避免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深陷血雨腥风之中的重要原因。英国历史上一直重视体育运动,现代奥运会的很多项目都起源于英国。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生活中,某郡体育代表队的队长是个下层皮匠,而队员却有当地首富的大贵族,但是队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融洽相处,统一接受队长的指挥。正如英国社会史家垂威利安评价的那样,贫富是一回事,而富人对穷人的态度,是否以礼相待、与之融洽,则是另一回事。现代奥运会是世界人民跨文化交流的盛会,也是当代年轻人彰显青春、时尚和活力的盛会,因此,通过深入民间参加体育活动成为英国王室制造平等假象的重要手段。王室年轻一代是英国王室的未来,也是全球观众瞩目、崇拜的偶像,因此,利用年轻的王室成员可以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奥运会之前,安妮公主参加圣火交接仪式,哈里王子参加里约热内卢的慈善长跑,威廉王子夫妇和哈里王子出任奥运形象大使;奥运期间,王室年轻人频频现身网球、自行车、游泳、手球、马术赛场,女王的外孙扎拉·菲利普斯直接参加奥运会马术比赛等。王室年轻一代的活力和魅力,让世界各国观众产生了一种“殿堂交流的快意”。

德国学者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景观社会”的概念,他指出,现代社会正在“以影像中介”形成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到“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凯特·米德尔顿(Kate Middleton)和哈里王子(Prince Harry)是伦敦奥运会的形象大使,更是世界青年崇拜的偶像。威廉和哈里是王储查尔斯与王妃戴安娜的两个儿子,他们在英国王室的地位和戴安娜王妃的传奇经历,使他们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狗仔队骚扰的对象。凯特王妃新婚之后也成为世界各国媒体的追逐对象,正如英国《王室杂志》执行主编乔伊·利特所言:“每个人都想见见剑桥公爵夫人(凯特王妃)。这是令青年人最着迷的事情。”为了让媒体能够拍到有价值的“景观”,威廉和凯特夫妇在奥运会前参加了多种体育运动。凯特王妃更是大秀她的“超人”运动天赋,亲自体验足球、乒乓球、曲棍球、柔道等体育项目(图5),奥运前后集中观看曲棍球、体操和帆船比赛等。英国王室制造的这些仪式性“景观”,既加强了各国观众对奥运精神和王室形象的认知,也似乎压缩了社会等级,制造了“与民同乐”的和谐景观。

图5 奥运前后凯特王妃参与体育运动影视图Figure 5.Kate Princess Showing her Sports Tal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Games

2.4 王室仪式活动展示了英国的贵族精神

王室是君主制下最高身份的代表。在欧洲的诸多王室中,法国的宫廷文化和贵族精神曾经享誉世界。然而,“法国大革命的强度比较高,社会裂度比较大,社会冲突的时间也比较久,波旁王室便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法国大革命后,有些贵族极为潦倒,有人在大街上吆喝:一个法郎弹一下贵族的鼻子。以此为生。”[8]在一些革命强度和社会裂度比较低的国家,王室被作为一种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保留了下来。英国社会是一个贵族社会,贵族精神是英吉利民族的外化精神,但英国的贵族社会等级并不森严,社会结构是开放的。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通过谈判、妥协和平衡实现的,英国王室的血统一直没有被中断,这使英国王室反而成为了英国的一种贵族标准和精神安慰。因为君主立宪制度是各种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所以,今天的英国保守党、工党、自民党等主流政治力量仍然愿意维系这种制度。“对于许多英国人来说,王室是英国历史传统的延续,是英国的文化象征。女王代表着活生生的英国历史,英国人喜欢看到女王的形象不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给他们稳定与安全感。”[10]

白芝浩将英国政制分成两个部分,即“尊严的部分(the dignified part)”和“效率的部分(the efficient part)”。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制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则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前者是从悠久历史中继承下来的,它复杂而堂皇,古老而庄严;后者具有现代性,简单而有效。英国王室当然属于“尊严的部分”,它是英国古老政治文化的积淀,也是英国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情感的体现。无论从王室对自身品质的主观期待,还是从坐稳江山的客观需要,王室都需要保持英国传统的贵族精神,这样才能继续受到英国民众的尊重和爱戴。在19 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英国王室的荣耀曾经达到了辉煌的巅峰。在欧洲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贵族”不仅意味着地位和头衔,而且意味着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志。贵族精神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像骑士那样勇敢尚武、光明磊落,尊重女人、孺弱和理想、道德、国家;二是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信守合约,说话算数。英国的贵族精神代表了田园式的生活方式和对英国传统的尊重与维护,他们在坚持保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英国贵族的保守精神和学习机制使他们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家底,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们的尊重和向往。

今天,英国王室虽然丧失了实际权力,但是其还是英国精英群体的代表,是英国社会的精神纽带。正因为以王室为代表的贵族精神能够包容各个社会群体,所以,英国民众从心理上自觉顺从现有体制,整个民族形成了争相向贵族看齐的文化传统和氛围。英国电影《女王》中,女王有句经典的台词:“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并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为了安静而有尊严地活着。”贵族文化在英国社会的主导地位,底层民众同样认同这种精神,贵族情结深深融入民族血液中,挥之不去。因为普通民众和上层贵族之间没有社会心理上的对抗,这使英国普通民众满足于现有政治秩序,不愿诉求政治革命来导致国家的动荡和分裂。

社会分层理论告诉我们,每个社会阶层都有能够表征自己地位等级的符号。“当然,地位较低的人不会有意表现他们低等级的符号。不过,地位较高的人倒是努力展现他们的地位,保护他们的地位不被低估。事实上,人们的地位等级越往上,他们越喜欢有意表现更多的地位符号。”[2]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王室活动能够吸引很多政客、明星参加,能够被包括BBC 在内的各大媒体、网站报道,这本身就是一种身份、一种待遇、一种特权。英国王室在各种亲民活动中,他们一方面会放低身段亲近普通人,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自身行为表现出贵族特有的尊贵、典雅。2011年威廉与凯特的大婚有很多亲民的场面,如夫妇俩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接吻,让来自世界各国数万名痴情的观众在白金汉宫外见证、欢呼这场尊贵的婚礼。但在结婚之前,“女王已经封威廉王子为剑桥伯爵(the Duke of Cambridge),而在他们的婚礼上,米德尔顿女士获得了王室尊贵的‘剑桥伯爵夫人’的称号(the Duchess of Cambridge)”[15]。女王给威廉的加爵目的就是显示他的尊贵身份。在有关奥运会的各种活动中,王室男士们总是西装革履,公众场合尽量低声细语,他们的着装虽算不上奢侈,但也绝对是一身名牌。奥运期间王室成员的着装和首饰一直成为世界媒体感兴趣的话题,开幕式上媒体就抓拍到威廉王子钟爱的黑色精钢表(图6)。可以说,英国王室珠宝成了伦敦奥运会的一道风景,同时也因奥运直播而成为世界时尚潮流的跟风。

欧洲文明被认为是海洋文明、蓝色文明,传说中天使的眼泪也是蓝色的。从颜色学上看,蓝色能够给人沉静素雅、古朴大方的感觉。在各种奥运场合,凯特王妃的衣饰都以“蓝色”为基调,她的各种蓝色裙装既高贵优雅、质朴大气,又端庄性感、别有风情。这种蓝色雅俗适宜,既契合了贵族的保守审美,也彰显了高贵气质,因此,媒体将凯特王妃的蓝色定义为“王室蓝”。欧洲社会有很多关于蓝宝石的传奇式的赞美传说,据说蓝宝石能够保护国王和君主免受嫉妒和伤害,它是最适合用于教士环冠上的宝石,基督教的十诫也常刻在蓝宝石上。很久以来,蓝宝石一直被看成是忠诚和坚贞的象征。戴安娜王妃曾送给哈里王子一颗蓝宝石,威廉王子从弟弟那里要来了这颗宝石,将它送给凯特作为订婚信物。这颗蓝宝石同样伴随着凯特出现在各种奥运场合。王室的社交礼仪、服装配饰和外交活动,使他们大大区别于普通的英国市民,向世界各国人们显示了他们高贵、显赫的身份。

图6 奥运期间英国王室成员的服装和配饰影视图Figure 6.The Clothing and Accessories of the British Royal Becoming a Major Media Focus during the Games

2.5 利用王室凝聚英国、英联邦的精神力量

英国王室官方网站在首页就标明了女王的地位:女王是联合王国的元首(Head of State),是全国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英国女王和王室的权力是象征性的,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太大的分量,但是女王和王室绝非可有可无,他们能够承担很多政府机构无法替代的仪式功能。在世界近代史上,大英帝国的旗帜曾插遍了大半个地球,日不落帝国是英国人永远的记忆。英国王室得以延续至今,一方面,是英国传统文化延续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英国人精神和心理依赖的表现,是凝聚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重要力量。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国王私生活就非常检点,王室严格自身的道德操守,王室不仅高贵而且具有家庭氛围。其后,英国王室一直洁身自好、不甘堕落,始终跟着时代步伐,不断向英国民众传达快乐、幸福、稳定、勇气和高贵等价值观。一战后,英国民众认为“科堡”家族与德国关系密切,王室因此在1917年将姓氏由“科堡”改为温莎(Windsor),以此化解公众的愤怒。伊丽莎白二世同样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女王,60多年来她在王室开支、政党关系上都很节制,严格要求王室做公众的道德楷模。伊丽莎白女王私人秘书查特里斯阁下(Lord Charteris)曾指出:“我们所在的是一个为人们提供幸福的产业。”

王室除了是英国人的精神纽带,而且是英国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维多利亚女王不仅英明而且多产,她曾有37个孙子,近80 个重孙。在婚姻上,王室子孙没有自由可言,经过专人的牵线搭桥,这些子孙陆续成为德国、挪威、瑞典、西班牙、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国王或王后。通过政治婚姻,王室编织了一张惊人的皇家国际亲属网,维多利亚女王不仅是科堡家族的祖母,而且也成为了欧洲的祖母。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政府继续发挥“王室”的符号作用,邀请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参加开幕式,观看奥运比赛。参加开幕式的各国王室就有西班牙王后索菲娅、摩纳哥王子阿尔伯特、斯威士兰的国王姆斯瓦蒂三世、巴林王子纳赛尔·本·哈马德等。世界王室聚首欣赏奥运会似乎与政治无关,又似乎与政治“很有关系”。作为帝制时代的遗产,英王还是15个英联邦的国家元首,女王和王室成员还要定期履职。虽然英国女王只是英联邦名义上的元首,但英联邦成员国均格外敬重女王。奥运期间,英王的公共外交活动加深了英国和英联邦成员国的感情。

为了展示英国民主、和谐的国家魅力,发挥王室的精神凝聚功能,英国王室为奥运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王室主动提出削减2012年王室财政预算,将削减的250万英镑(约合3 800万美元)王室开支捐献给伦敦奥组委。王室的高贵、亲民和节俭形象,不仅表现了英国民主、和谐的国家魅力,而且拉动了英国的旅游经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撰文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如果没有王室的各项活动的经济拉动,英国年GDP 增值率至少降低18.40%。正是因为王室在国内、国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英国首相卡梅伦甘愿在奥运会期间当配角,伦敦奥运会被笼罩在王室的夺目光环下。当然,王室对奥运会各项活动的过度参与也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BBC 主持人、《论王室》(On Royalty)一组书组的组作者Jeremy Paxman 指出,英国人对王室的依赖是一种“民粹主义的屈从”,这使他们对温莎家族的美满生活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前英国摇滚乐队The Smiths的主唱摩瑞西宣称,奥运会宣传了英国的沙文主义,不正当地使用爱国主义,花哨的英国王室绑架了伦敦奥运会。

3 结语

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运动会,是全球各国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也是主办国传播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机会。英国王室是人类君主制的标本,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活文物”,也是英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伦敦奥运会前后,英国王室精心策划了各种社会活动,充分挖掘了媒介事件的仪式政治功能,唤醒了英国民众对“日不落”的记忆。同时,英国还充分利用“王室”的符号功能开展公共外交,既凝聚了英联邦成员国之间的精神力量,也向世界各国展示了英国的国家软实力,最大程度地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在奥运会期间,英国王室的公共外交活动给我们的启发主要是:一方面,举行大型赛事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的特色,通过文化多样性传递国家软实力;另一方面,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不能忽视对制度文化的保护。

[1][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4.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43.

[3][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18.

[4]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 事件·前言[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248,8.

[5][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6][美]亨德里克·房龙.圣经的故事[M].王伟,刘国鹏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0.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北组京:新组华组网,2012-12-17[2013-3-8].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_7.htm.

[8]黄晴.欧洲王室平民化[N].人民日报,2013-02-01(21).

[9]黄永顺.伦敦到底差不差钱?王室宫殿奥运期间对外出租赚钱[EB/OL].北组京:人组民组网,2011-12-27[2012-11-8].http://sports.people.com.cn/GB/22155/16731108.html.

[10]李文云.英国最靓名片[N].人民日报,2012-06-08(23).

[11]骆正林.媒介素养与政治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190.

[12][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8.

[13]张国祚.在回答问题中深化文化软实力研究[N].人民日报,2013-02-06(7).

[14]中共中央关于深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北京:中国政府网,2011-10-25[2013-3-8].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15]Balcony kisses seal royal wedding.[EB/OL].London:BBC,2011-4-29[2013-2-8].http://www.bbc.co.uk/news/uk-13229961.

猜你喜欢

王室英国
摩纳哥王室婚姻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王室也“裁员”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八对王室夫妇的现代童话
给王室洗碗不容易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