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2013-11-11叶志刚
叶志刚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I17或DOG-1表达阳性[1]。过去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神经纤维瘤。本文探讨GIST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为GI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过病理组织学证实的GIST患者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24~84岁,中位年龄56.6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结果进行总结。
1.2 病理学诊断标准 参照2011年《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意见,危险程度分级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8年推荐的4级危险度标准,根据病灶的大小、核分裂数及原发部位分为: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1]。见表1。
表1 NIH对原发GIST切除术后危险分级
2 结果
2.1 发生部位 食管2例(2.5%),胃58例(72.5%),十二指肠5 例(6.25%),小肠12 例(15.0%),结直肠 3 例(3.75%)。其中胃间质瘤中,贲门1例,胃底38例,胃体17例,胃窦2例。
2.2 临床表现 腹痛 33例(41.2%),消化道出血 22例(27.5%),腹胀5 例(6.2%),发现腹部包块 6 例(7.5%),腹部不适 3例(5.2%),呕吐 2例(3.4%),体重减轻 3例(3.8%),无明显不适7 例(8.8%)。
2.3 肿瘤标志物检查:行CEA检查46例,阳性1例,行CA199检查41例,阳性3例,CA125检查18例,阳性4例,AFP检查21例,均阴性。
2.4 影像学检查 51例行CT检查,42例(82.4%)阳性发现,其中26例(51.0%)提示间质瘤,9例(17.6%)未发现病灶。43例行B超检查,16例(37.2%)发现异常回声团,其中10例(23.3%)提示间质瘤,27 例(62.8%)未发现病灶。
2.5 内镜检查 60例行胃镜检查,53例(88.3%)发现黏膜隆起、肿物,其中40例(66.7%)提示间质瘤,7例(11.7%)未发现病灶。28例行超声内镜检查,28例(100%)提示黏膜下隆起或肿物,其中26例(92.9%)提示间质瘤。超声內镜下GIST主要表现为位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光团,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提示潜在恶性7例,均与术后病理危险分级相符合。
2.6 病理结果 GIST患者镜下形态多为梭形细胞,也可有上皮样细胞。可呈束状、栅栏状、巢状排列。全部行免疫组化检测 Vim阳性74例(92.5%),CD34阳性68例(85%),CD117阳性65例(75.0%),S100阳性 3 例(3.8%),NSE 阳性 15例(18.75%)。80例患者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8年推荐的四级危险度标准分级,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分别为:14 例(17.5%)、26 例(32.5%)、18 例(22.5%)、22 例(27.5%)。
3 讨论
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黏膜下的一种常见肿瘤,文献报道[2]GIST年发病率为0.02%,占消化道肿瘤的1% ~3%,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中位年龄50~67岁,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0% ~70%GIST发生于胃,20% ~30%发生于小肠。本组资料中以胃最多见,其次是小肠,与文献[2]报道基本一致。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可无症状,部分在体检时发现,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可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贫血、纳差等,实验室检查亦缺乏特异性,临床常用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CA125在GIST诊断中无意义[3]。CT表现多呈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腔外突出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少数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还可显示与周围脏器关系,同时亦可显示淋巴结,脏器转移情况,对于肿瘤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有赖病理检查[4]。本组资料亦显示CT、B超对 GIST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其中在小肠间质瘤中阳性率较高,但常局限于发现肿块,且不能早期发现,不能明确定性。B超检查阳性率较低。常规内镜在临床中广泛采用,但是对于GISTs,常规内镜往往只能对黏膜处的隆起或溃疡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只能依靠活检。GISTs大多位于黏膜下,常规内镜对于黏膜下病变的来源和深度无法了解;另外,病变表面覆盖正常黏膜,活检若无法准确取材则易造成漏诊。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可清晰地将消化道管壁分成5层结构,分清胃壁与邻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测量肿瘤的大小以及根据肿瘤大小和回声性质明确肿瘤的良恶性,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5]。本组超声內镜检查28例,均发现黏膜下肿物,且提示潜在恶性7例,均与术后病理危险分级相符合。可见超声內镜在GIST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具有预测良恶性价值,如果能结合超声內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更能提高确诊率,为治疗提供依据,且安全可靠[6]。
综上所述,GIST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合理综合应用CT、胃肠镜、超声内镜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內镜术前确诊率高,较一般內镜更能准确诊断GIST,且有一定预测肿瘤侵袭性价值,应更广泛开展,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化仍是确诊依据。
1 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 年版).临床肿瘤学,2011,16:836-844.
2 Nilsson B,Bumming P,Meis-Kindblom JM,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the incidence,prevalence,clinical course,and prognostication in the preimatinib mesylate er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western Sweden.J Cancer,2005,103:821-829.
3 胡凤玲,许国强,虞卫华,等.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治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10,30:776-777.
4 郑育聪,李健丁,张瑞平.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49-53.
5 李兆申,金震东,邹多武主编.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断与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36-238.
6 Kazuya A,Masafumi O.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stomach:How to manage.World J Gastrointest Endosc,2010,16:27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