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市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塑造研究

2013-11-09宋海宏王鲁帅

山西建筑 2013年34期
关键词:纪念性赵一曼参观者

宋海宏 杜 莉 王鲁帅

(1.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北京欧瑞中联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1)

1 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的概念与功能

1.1 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的概念

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在《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一书中提出了纪念性景观的涵义:“它包括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者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者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1]。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是纪念性景观中一种特殊的类型,也是纪念性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那些为纪念人类历史中所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对世界上某些国家或民族具有生死存亡重大影响的,改变历史格局的,对人类发展进程有决定作用的战争所建造的纪念性景观。

1.2 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的功能

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是人类为了寄托哀思同时祈祷和平所建造的一种特殊的纪念性景观形式,它通过特有的建筑语言向人们记述了一个个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因为其纪念主题的特殊性而不同于一般的纪念性景观以及一般的建筑物,设计师们独具匠心的设计手法使许许多多的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因此成为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及艺术设计上的经典作品,留给世人深刻的印象。

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环境的塑造是为了创造一种能够符合参观者对该纪念性景观主体感受的环境氛围,使人们的纪念情感得以抒发以达到纪念的目的。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的环境塑造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总体到局部的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整理,揭示各种环境下人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纪念性景观环境由多种要素构成,比如空间环境、物理环境、规定情境等。每种环境对人的情感表达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在进行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环境塑造研究时需要分别分析、归纳其中的规律。

纪念性景观是否能够正确的传达给人们相应主题的情感就取决于它的环境塑造是否符合纪念的主题,设计者应该遵循纪念性景观环境塑造的原则,组织与联系每个相对独立的节点之间的承接关系,同时又符合整体氛围的情感主调,选择适合的环境塑造要素去营造相应的环境氛围,而环境的塑造并不是将单一的构成要素简单地罗列整合,而是要运用符合整体环境氛围的有利要素去塑造环境。

2 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塑造原则与方法

2.1 纪念性景观环境塑造原则

纪念性景观环境塑造原则有:1)尊重历史原则;2)整体性原则;3)以人为本原则;4)启发教育价值原则;5)审美价值原则;6)资源利用原则。

2.2 纪念性景观环境塑造方法

2.2.1 空间序列的组织

空间序列的两个必要条件是连续性和时间性,人们在空间环境中的心理感受需要由不同阶段串联起来,注重主题情节线索的连续性,同时具有情感上起、承、转、合的联系,即空间的导向性;在关键性节点空间设置重要的能够突出纪念主题的景观,使人们的心理感受达到纪念的高潮,再通过过渡环节进入下一个纪念情绪高潮,即视觉的中心。

2.2.2 平面形式的设计

空间的形状基本取决于它的平面形式,根据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平面形式的视觉冲击会映射到人的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变化。将具体的形象抽象为平面形式进行基本的构图是由平面形式的特征所决定的,平面形式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方向性,这些特征决定了在前期设计中利用平面形式进行构图,更加有利于设计意图的表达与构思的准确性。

2.2.3 空间尺度的定位

纪念性景观空间尺度的大小往往是相对于人的心理感受来定位的,适合的空间尺度能够达到理想的环境塑造效果。大尺度的空间开阔、空旷,人们置身其中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小尺度的空间局促、私密,会使人们感受到紧张、恐惧的环境氛围,产生压抑感。

2.2.4 空间开敞程度的设计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开敞程度决定了参观者的心理感受,开敞的空间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理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变得轻松、积极;半开敞的空间适合营造特殊主体的纪念性景观,参观者由半开敞的空间走向开敞的空间,感受到希望和光明的到来;封闭式的空间环境给人紧张、压抑、悲愤的心理感受,对纪念性景观环境的营造有特殊的作用。

3 案例分析

3.1 赵一曼纪念广场景观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曼街的赵一曼纪念广场,总体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纪念氛围浓厚,作为主体景观的赵一曼碑设在方形的基地中心,四周对称设置阶梯,沿着纪念碑中轴线设置了一系列的主题雕塑,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序列组织,突出了赵一曼碑的主体地位,塑造出严肃、凝重的环境氛围,对称的轴线更显庄严(见图1)。系列雕塑中的其中一个主题雕塑刻有赵一曼烈士的遗书,带给参观者很大的心灵震撼,使之与赵一曼碑一同成为整个纪念广场的重要视觉中心(见图2)。

图1 赵一曼纪念广场空间序列组织示意图

图2 赵一曼烈士遗书雕塑

3.2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

由于遗址区面积较大,区内实验室遗址分布散落,目前没有在遗址间形成良好的过渡性景观环境设计,使参观者身在其中却无法形成景观和心理感受的连续性,没有形成有效地空间导向性。多数实验楼只剩下部分残迹,目前仅划定了保护界限,进行简单介绍,并没有烘托环境氛围,参观者难以形成对其更加深层次的感受和体会。遗址范围内设有一条废弃铁路专用线,直接导致位于铁路线东侧的部分遗址保护的不完整,影响了空间序列的组织,不利于纪念性主题的连续性展开(见图3,图4)。

图3 七三一部队铁路专用线(一)

图4 七三一部队铁路专用线(二)

首先,应在现有的整体参观流线的基础上,沿线布置具有标识性的重要景观节点,例如雕塑、纪念碑、纪念广场等,引发人们的思考,为组织良好的空间序列提供视觉中心。其次,进行保护性开发,在保持原貌的同时力求在其周边设置重要的文字或者图片信息,以唤起参观者对其当年场景的想象,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再次,对遗址区范围内的铁路线进行保护性开发,在保留它的同时将其塑造成独特的景观节点,划定有效地保护范围,整治周边环境,设立必要标识,与其东侧的动力班锅炉房遗址与铁路线产生必要的联系,进而与本部大楼区的中心位置产生一定的联系。

4 结语

依据上述对赵一曼纪念广场和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的案例分析,可得出空间环境优化策略,这对哈尔滨战争题材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优化有着积极意义,对此类景观的更新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刘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丁 宁.论建筑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周长亮,张 健,张吉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丁 圆.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7]王治君.纪念性艺术综合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Kirk Savage.Monument Wars: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Mall,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morial Landscap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9.

[9]Peter Gisolfi.Finding the Place of Architecture in the Landscape[M].Oversea Publishing House,2008.

[10]Maros Borsky.Synagogue Architecture in Slovakia:A Memorial Landscape of a Lost Community[M].Jewish Heritage Foundation-Menorah,2007.

猜你喜欢

纪念性赵一曼参观者
从秩序感到纪念性:宗教建筑的空间构建
和名画“撞衫”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清唱剧 冰凌花 永远的赵一曼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民族英雄赵一曼之歌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看看赵一曼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