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翼布局无人机进排气效应风洞试验研究
2013-11-09郁新华陶于金
郁新华,陶于金,张 琳
(西北工业大学 无人机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72)
0 引 言
飞翼式布局具有较大的升阻比和较好的隐身特性,因而属于无人机一种理想气动布局。国外许多飞行验证机如美国X-47、臭鼬、哨兵无人机,英国的“涂鸦”、“雷神”验证机以及法国的“神经元”均属于飞翼布局。此类无人机的动力装置大多采用涡轮喷气或涡轮风扇发动机。在常规气动力分析时,一般采用在发动机进气口和排气口加整流堵块,忽略进气道的进气流和尾喷口的喷流对飞行器外部绕流产生的干扰。由于进排气效应会对飞行器气动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1-2],飞翼布局无人机在气动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升阻比大、飞行稳定性差,特别是在飞机起飞、着陆过程中以及某些机动飞行时,需要获取带动力时的空气动力特性数据,因此开展此类无人机进排气研究分析尤为重要。
目前在风洞试验中,实现飞行器模型的发动机进排气同时模拟可以采用涡轮动力模拟器(TPS)和引射式动力模拟器(EPES)。TPS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动力模拟器,但是国内目前还不能研制,外购又很昂贵,试验很复杂,需要很多专用附加设备,在动力模拟风洞试验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而国内研究的EPES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和成熟,并已应用于实际型号,因此为了研究类似X47B飞翼布局无人机进排气效应,选择结构相对简单、费用低的EPES进行风洞试验[3-4]。
1 风洞试验
1.1 试验模型及试验设备
试验系统由以下设备组成:风洞、模型、动力装置、测力天平、供气系统、压力测量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试验模型采用类似于X47B无人机模型(图1),机身前缘后掠角55°,机翼前缘后掠角30°。模型缩比为1∶4,采用金属机体结构设计,机体内腔从前至后分别布置S弯进气道、环形内式六分力应变天平、高压气体引射器、尾喷口等部件,配置的舵面仅有靠近尾喷口附近的襟翼,起落架为三点式。试验迎角以机翼翼根迎角,即机身轴线为准。
模型采用腹部支撑,腹撑机构由FL-8低速风洞大迎角尾撑系统安装通气支杆构成。支杆穿过模型腹部,与模型内部的引射器和喷管连接,支杆及喷管等部位不与模型接触,要求模型的进排气系统与支架之间既要密封又不能传力。对压缩空气管道中的压力,采用相应量程的压力传感器测量。对进气道、机体腔内和底阻压力采用780B电子扫描阀测量。试验中除了常规的角度、风速控制及测力外,还有喷流控制及测压。本试验中采用三台计算机联网同时操作的方法。
图1 试验模型Fig.1 Test model
1.2 试验方法
风洞试验时,用供气管路上安装流量计测量供气流量m1,模型尾喷口处5个总压探头与压力采集系统相连,测量喷口总压P0与混合喷流流量m3,进气流量m2用m1和m3计算得到(图2)。
图2 试验模型图Fig.2 The scheme of the structure model
开展进排气模拟试验时,需要考虑模型几何相似、Ma数相似、Re数相似、进气道进气流量系数Cφ相似、尾喷管落压比NPR相似、温度效应相似。其中关键技术在于对飞机进气流量系数和喷口压力比的模拟,本次试验来流风速定为65m/s,通过控制供气支杆处的总压来控制喷口压力比NPR,达到了对喷口压力比的完全模拟(NPR=1.3、1.9、2.9),对于流量系数尽可能相似(Cφ=1.0~1.31)。当100%模拟喷口压力比时,模型的进气流量系数计算如下:
Cφ=mi/ρ∞V∞Ai,式中符号:Cφ表示模型进气流量系数;
mi表示模型进气流量;
ρ∞表示风洞试验段来流密度;
V∞表示试验风速;
Ai表示模型进气道入口捕获面积。
经计算,模型的进气流量系数Cφ=1.2937,而飞机在对应状态下(Ma=0.2,NPR=2.9)的进气流量系数Cφ=1.30。故本次试验对进气流量系数的模拟在99.5%以上,基本实现了进排气的完全模拟。
在进气道与尾喷管部位加上整流堵锥,就可以实现模型不通气、通气以及喷流等相关试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通气试验时全机纵向气动特性
通气试验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参见图3。从中不难看出,试验模型是否通气对全机升力特性影响不明显,升力线斜率CLα=0与最大升力系数CLmax基本不变;但模型是否通气以及通气流量大小对全机阻力特性有着明显的影响,并且阻力随进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通气模型最大升阻比(CL/CD)max比不通气模型降低1~4左右,这是由于通气试验时,进气道和喷管内的流速远高于外部流速[5-7],增加了进气道和尾喷管内部摩擦阻力,同时还存在进气道内部局部分离阻力以及内、外流干扰阻力;模型是否通气对全机纵向俯仰力矩特性亦有影响,通气模型零升力矩Cm0比不通气模型Cm0有很大的平移量,但是全机静稳定性CmCL基本不变,力矩拐点变化不明显,这就说明进排气对全机分离特性影响甚微。
图3 气动力系数的试验结果Fig.3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2.2 喷流试验时全机纵向气动特性
图4展示了全机喷流试验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尾喷口喷流对升力特性影响不大,但对阻力特性有影响,其相对影响量远不如通气时的影响量,喷流试验时最大升阻比(CL/CD)max比不通气模型降低1~1.8左右,阻力的增加可能与喷流引射效应有关[3-4],喷管喷出的高速膨胀气流,加速了后体及喷管附近气流流速,增加了壁面摩擦阻力;另外,从力矩特性可以看出喷流试验对全机纵向俯仰力矩特性影响不大,结合前面的通气试验,可以认为S弯进气道是产生零升力矩Cm0增加的主要原因。
图4 气动力系数的试验结果Fig.4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2.3 全机横航向气动特性
进排气对横航向气动特性的影响参见图5。试验进行了两种喷管落压比的模拟,并与不通气状态比较。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可以看出,模型不通气时,在进排气部位加上堵锥,增加了侧面积,使得全机横航向气动特性有些变化,但由于模型侧力系数导数Cyβ、滚转力矩系数Clβ以及偏航力矩系数Cnβ均是小量,可以认为进排气对横航向气动特性影响不大。
2.4 通气试验时襟翼特性
图6比较了偏转襟翼,通气时不同落压比与不通气时的全机升力特性。由此可以看出进排气对襟翼效率影响甚微,这可能与襟翼位置偏离喷管核心流区过大(>5.5D,D为尾喷管直径),尾部流场变化不足以改变襟翼的气动特性。
图5 气动力系数的试验结果Fig.5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图6 襟翼特性升力系数曲线Fig.6 Lift coefficient of flap
3 结 论
通过对飞翼布局无人机进行进排气效应的风洞试验,得出进排气对全机气动特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进排气对飞翼布局升力影响不明显,对阻力的影响量比较大,可使全机最大升阻比降低1~4左右,进排气会使全机俯仰力矩增加,这主要是由S弯进气道造成的,但其纵向静安定度基本不变。
(2)喷流不改变飞机的升力特性,但会增加阻力,使全机最大升阻比下降1~1.8左右,对飞机的俯仰力矩特性影响较小。
(3)进排气对全机横航向特性影响不大,由于襟翼离喷口较远,因此对襟翼效率影响也甚微。
[1]郝卫东.高速风洞发动机进排气动力模拟试验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31(4):459-463.(HAO Wei-dong.Simulated test technique for engine air intake and exhaust in high speed wind tunnel[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2005,31(4):459-463.)
[2]吴建军.带多个进气道的导弹通气模型测力试验技术研究[J].流体力学试验与测量,2000,14(3):52-56.(WU Jian-jun.Force measurement test technique research of flow-through model of the multi-inlet missile[J].ExperimentsandMeasurementsinFluidMechanics,2000,14(3):52-56.)
[3]恽起麟.风洞试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YUN Qi-lin.Wind tunnel testing[M].Beijing: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2000.)
[4]范洁川.风洞试验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FAN Jie-chuan.Handbook of wind tunnel test[M].Beijing:Aeronautics Industry Press,2002.)
[5]郁新华.背负式进气道设计及其气动性能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25(2):270-273.(YU Xin-hua.Top-mounted inlet design and its aerodynamics performance[J].Journalof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University,2007,25(2):270-273.)
[6]郁新华.边条翼下进气道与飞机一体化流场特性的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8,26(2):150-156.(YU Xin-hua.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irframe-inlet integration flow characteristics[J].ActaAerodynamic Sinica,2008,26(2):150-156.)
[7]郁新华.进排气效应对飞翼布局无人机气动特性的影响[J].飞行力学,2011,29(5):18-21.(YU Xin-hua.Effect of engine air intake and exhaust on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UAV[J].Flight Dynamics,2011,29(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