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方面的实践研究——以浙教版体操类教材为例

2013-11-09

运动 2013年14期
关键词:体操课程标准心理健康

陈 东

(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浙江 宁波 315100)

2011版《课程标准》在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在目标多元化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因此,笔者从中小学体育教材价值与功能角度,从为体操运动技能与体能发展载体的目标服务角度出发,分析与思考体操教材的心理与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设置与达成。笔者从一线体育教师教学体会,结合实践教学去理解有关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

1 《课程标准(2011版)》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提出的层次性要求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要求一线体育老师学会理清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层次,懂得不同水平阶段的本目标学习目标和评价要点,要细化分解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体育教材、不同课时目标的具体要求。通过理顺本目标的关系,帮助教师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做到心里有底,以便更好在实践教学中得到运用。笔者认为,体育课程中体现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应该有针对性地细化分解、具体化,使目标设置更加科学,符合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细化与达成策略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应结合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的特殊媒介,决定对学生提高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与社会是一个逐步适应-变化-胜利的长期隐形的潜移默化的正能量过程。

2.1 中小学衔接,系统考虑目标是本目标细化与达成的出发点

根据心理学原则,通过体育课程的载体,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一个系统、长期积累的沉淀过程。笔者通过体操攀爬教材来阐述,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制定适合本年龄段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一线教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不同课时中系统考虑本目标,认真落实自己任课水平阶段的本目标要求,为下个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做好铺垫。例如,体操攀爬教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不同水平衔接目标见表1。

表1 体操攀爬教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不同水平衔接目标

2.2 单元教学设置,合理安排心理过渡是本目标细化与达成的落实点

根据“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理念,同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制定,自然要去选择适合体现本目标的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在具体的单元教学的课时环境中,去达到实现本目标的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笔者选择体操教材,要根据体操教材的内容、结构、功能和重难点;了解学生的身心学习基础和起点,来合理安排本目标的学习,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真正发挥体操练习中体现出具有的心理价值和功能,具体见表2。

2.3 敢于积极体验,大胆尝试动作是本目标细化与达成的达成点

《课程标准(2011版)》分为4个学习方面,而4个学习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主要还是通过身体练习来达成的。因此,敢于积极练习,大胆尝试动作是本目标细化与达成的最佳途径。在最佳练习途径中寻找,达到本目标的效果。例如,中小学生对克服心理恐惧的适应过程见表3。

3 落实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几点教学建议

3.1 发挥教材的载体功能,有机渗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价值功能,是落实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关键点。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育人功能,有机渗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常态课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技能学习这一载体,有意识、主动、有针对性地渗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例如,浙教版体操教材安排:水平一,安排前后滚动—前滚翻 ;水平二,后滚翻—侧手翻—滚翻+跪跳起组合;水平三,发展滚翻能力的组合动作—肩肘倒立—低单杠。理清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合理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根据体操运动技能学习的层层递进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要求,设计与之配备的心理适应缓冲期练习。

3.2 强化规范教学,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内容融入运动技能教学之中

规范常态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浙教版水平一规定了9个板块的教材内容,每个板块中再规定了必学内容和选修内容。每位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每个板块教学内容,而且要根据必学内容,有重点发展学生体能与技能的要求。规范教学内容,为实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例如,笔者充分利用水平一、水平二以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游戏的技能目标,有机渗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内容。利用低单杠、爬杠、云梯、跳箱等,设计一些游戏,为今后的学习技能做好相应的心理储备和心理适应的过渡。

表2 技巧单元教学计划(水平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

表3 中小学生对克服心理恐惧的适应过程

3.3 积累运动技能储备,合理过渡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缓冲期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在通过不断积累运动技能储备过程中,逐步得到实现的。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运动技能练习这个途径,合理设计教学练习环节,促进学生心理的过渡与适应。例如,体操侧手翻教学中,教师从原地支持落脚—蹲立-半蹲-皮筋-完整练习。又如,“跳山羊”教学中,教师采用“人羊”,分解为低、中、高和超高4个高度等级;如扶手倒立,通过膝关节、肩关节、头部3个高度练习来过渡心理空间位置感,为心理储备能力锻炼做好铺垫等这些分层教学,提高练习次数和参与人数,帮助学生战胜恐惧等。采用心理适应的缓冲期方法,同时也是促进动作技能形成一个逐步感知的过程。

《课程标准(2011版)》设置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要求。“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和内容的设置既反映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重视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和价值,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线的体育老师,最关键是将体育学科知识与心理化能力结合起来,将体育学科运动技能练习规律与学生思维规律向匹配起来,积极发挥体育教材内容传递心理正能量的作用。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雁飞.新课标视域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2012(8).

[4]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水平一—水平四)[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体操课程标准心理健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体操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