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剧之本

2013-11-08苏小卫

艺术评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创作质量

苏小卫

苏小卫: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著名电影编剧

没有哪个编剧不想把剧本写好,没有哪个编剧不希望自己剧本能拍成一部又叫好、又叫座,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魅力,既体现时代精神,又满足观众需求,既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又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的好电影。特别是在产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影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00多部/年,主流银幕已经超过了曾经翘首期盼的一万块,票房水涨船高,每年以百分之三十多的速度递增,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翻了十几倍。这些日新月异的数字都像激素一样让编剧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与此同时,观众日益提高的观赏水平对创作的要求,产业化生产方式对创作的制约,国外电影同步上映、同台竞技对创作的挑战,互联网时代全民评论、观点多元对创作的影响,以及票房成败对创作的评判,也使得编剧面临很多新的压力与困惑。如何提高国产电影的创作水平?如何确立编剧在创作中的位置?如何满足导演和制片方的创作诉求?这些问题都是近来创作中引起关注的话题,在此谈谈我的感受。

一、 编剧不等于剧本,剧本不等于影片

产业化前提下,编剧大都是在写命题作文。命题人是制片方,在命题的同时,制片方对编剧的创作也会有明确的要求。是侧重商业,还是侧重获奖;是侧重本土,还是侧重国际;是侧重宣传地方还是侧重重大节庆献礼。尽管按照艺术的规律,这些侧重不太科学,一部好作品,应该雅俗共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好,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在今天,由于制片方的诉求不同,投资主体多元,观众群体有差异,电影市场也还不够健全,对创作的要求还是有差异的。因此,制片方在出题和提要求的同时已经参与了创作,而不是编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有些时候,面对同一个项目,几个制片方所提出的要求不尽相同。我就遇到过政府方面希望加大宣传本地的力度,制作单位要求加强商业化类型化的情况,这对于编剧来说的确是个难题。就算编剧能够解决这个难题,按照制片方的要求完成了剧本,还要面对一个更重要的人物——导演。一是编剧的创作要得到导演的认可,二是编剧要按照导演对影片的想象对剧本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也在参与创作。随着项目的推进,也有编剧遇到过大牌演员进组,针对自己的角色对剧本提出修改意见的情况。因此,几乎没有一个剧本是编剧独自一人完成的,在这一点上,同样是创作,编剧和作家在工作方式和过程上大不一样。所以说“编剧不等于剧本”。而“剧本不等于影片”,是说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剧本或多或少都会被继续修改,这个过程经常是由导演完成的。有些导演认可剧本,改动就少,有些导演本来就认为剧本没有达到要求,又没有时间让编剧继续修改,工作起来调整的力度就大。甚至有的影片完成之后已经完全找不到原剧本的影子了。这种时候,编剧往往无话可说,因为电影说到底是导演的艺术,剧本只是创作的起点而不是创作的终点。这似乎是在为编剧开脱,影片好不好,编剧管不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影片的创作质量不是编剧一个人可以决定的。提高创作水平,也不是光靠编剧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重视创作,重视剧本,应该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二、 剧本决定成败

剧本之于影片,如同图纸之于建筑。理念,架构,细节,技术指标,都应该在图纸阶段准确而充分地完成,并且获得大家的认可。如果设计有问题,或者合作方有分歧,应该尽量在图纸阶段解决,一旦破土动工,任何临时的改动都是危险的。或许电影创作和建筑相比远没有这么危言耸听,临时的改动比比皆是,说不定还化腐朽为神奇,而且也经常有导演表示,因为剧本写的不好,不得不改。于是就有这样几个问题:剧本写好了没有?谁来认定这个剧本写好了没有?如果被认定是写好了的剧本,开机后还可以改吗?

对于编剧来说,最理想的结果是,制片方、导演都认为剧本成熟了,于是导演基本上按照剧本拍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剧本的质量就是影片的质量。实现这个结果最大的障碍是时间,很多项目在我看来,只要制片方和导演给编剧足够的时间,只要编剧有不写好不罢休的耐心和决心,肯定是可以把剧本做成熟,获得几方认可的。但事实上,能有这样结果的剧本并不是很多,这便是国产电影创作质量上不去的原因之一。还有更差的情况,比如,大家对剧本的判断发生分歧,或许制片方满意导演不满意,或许导演满意制片方不满意,编剧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对创作即便有话也不敢说了,只有期待出现一个有权威的仲裁,来决定按照谁的意见改。在这个阶段,编剧的想法往往会被忽视,从一个主动的创作者,变成一个被动的、受气的、战战兢兢的修改者,很多剧本在此刻失去了原有的灵性、锐气、热情,改得遍体鳞伤,支离破碎。而编剧,已经不能对剧本的质量负全责了,所以反倒比写初稿阶段轻松,你们说怎么改就怎么改吧。不同的意见与诉求或许最终得到了体现,但由于创作状态的改变,剧本的质量有可能受到影响,影片的质量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再比如,开拍前剧本成熟了,制片方、导演都认可了,但是开拍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按照原剧本的设计实施,导演只好临时修改。原因有很多,比如季节问题,写了下雪但是没有雪;演员问题,戏多戏少和名气之间有微妙的关系;投资问题,三百人的场面变成五十人也是有的;或者导演突然有了新的想法,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编剧已经在创作之外了,剧本也基本不能决定影片的质量了。我在想,导演在不得不修改剧本的时候还会想到编剧吗?是不好意思麻烦编剧还是觉得自己完全可以修改,还是编剧已经收工,找不到了?编剧工作的终点到底应该在哪?除非导演自己就是编剧,否则现场修改的质量能保证吗?尽管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尽管把剧本做到无懈可击只是编剧的梦想,可我还是想说,剧本决定成败,剧本的质量就是影片的质量。

三、 编剧的责任

虽然编剧不能决定一部影片的质量,但如果一部影片质量不好,编剧肯定是有责任的。编剧有责任创新,而不是用固定的格式书写相同或相近的故事。我们写人物片总是忍不住要用记者采访结构,写类型片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外国电影的影子或桥段,写夫妻不和就无休止地争吵,写大人管教孩子就拳脚相加,在故事需要转折的时候便会出现无数的车祸,大量的白血病;在表现主人公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这样的剧本已经不能吸引观众了。

编剧有责任艺术地表现生活,而不是照搬和记录。诗歌不仅仅是文字,舞蹈不仅仅是动作,故事不仅仅是生活。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具有戏剧性的事件,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在用电影的方式表现这个故事或者人物的时候,艺术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有时候把故事完整地呈现了,但是没有提炼出有价值的思想,电影只是一段生活的记录;我们有的时候像流水账一样写了一个人的经历,却忽略了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情感;我们有的时候是在用生活的形态写电影而不是用电影的形态表现生活;我们有时候写了好几万字,连个像样的细节、漂亮的台词都没有。这样的剧本已经不能打动观众了。

编剧有责任走在观众的前面,而不是混迹其中甚至不如观众。如果我们的写作涉及我们不熟悉的行业,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学习,只是依靠百度;如果我们平时没有足够的热情和努力去读书积累,深入生活,只是忙着写剧本;如果我们不关心电影之外的事情,不关注社会,不关爱他人;如果我们不严肃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发现并修正自己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在创作中走到观众的前面,呈现给观众他们期待的、需要的、喜欢的东西,这样的剧本已经不能满足观众了。

是的,没有哪个编剧不想把剧本写好,但是把剧本写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花时间去讨论编剧和导演谁更重要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共识,就是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千方百计把剧本写得尽可能好一些。好剧本是好电影的前提,这应该没有异议。

猜你喜欢

创作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Jazz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一墙之隔》创作谈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消闲(创作谈)
睡个好觉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