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组织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

2013-11-06琚荣兴

山西建筑 2013年13期
关键词:参与方网络平台信任

琚荣兴 刘 杰

(1.龙湾中央商务区管委会,辽宁 葫芦岛 125000;2.招远市水务局,山东 招远 265400)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后评价通过对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系统分析项目产生的财务、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和影响,总结评价项目的经验教训,为新项目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得到了发达国家和世界金融组织的广泛重视和应用,并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决策管理的重要工具。据统计,目前,全球至少有85个国家建立了后评价机制,24个国际组织建立并完善了后评价系统。

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后评价着手较晚,发展缓慢,在管理和实践方面仍旧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如后评价涵盖范围窄、评价结果反馈程度低、后评价管理分散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后评价工作本身难度大,评价内容全面,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需要各个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有效配合。第二,我国缺乏完善的后评价管理体制,中央一级的后评价管理机构和组织尚未建成,严重阻碍了后评价工作的全面系统的开展。第三,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组织不完善,组织机构多为一次性的临时机构,且多项目分散管理,造成项目信息管理等存在很大的弊端,严重影响了项目后评价工作有效开展。

我国后评价工作要想实现全面快速的发展,除了要尽快建立统一完善的后评价管理机制以便于实现后评价的统一管理,同时还应从降低后评价本身难度和完善项目信息管理入手,为后评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本文运用网络组织理论,讨论通过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网络战略联盟来降低后评价工作的难度,改善后评价发展环境,推动和促进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

1 网络组织理论

1.1 网络组织的内涵

网络组织可以概括为:以独立个体或群体为节点,以彼此之间复杂多样的经济连接为线路,而形成的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严格地说,它是经济联系的一种更为发展了的形式,是经济联系在组织上的表现[1]。网络组织的出现使传统的组织概念发生了两处重要异动,组织不仅包容一部分“外组织”成分,而且也可能部分地为“外组织”所包容[2]。

网络组织实质上是通过若干企业之间的联盟,整合其各自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以达到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和整个价值链的顺利运营,所以网络组织要求合作各方必须具备比较优势,通过集成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形成在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的团队,达到整体的战略目的[3]。

1.2 几种网络组织模式

1)虚拟组织。虚拟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或在法律意义上独立的并且具有核心能力的公司、机构、个人(包括供应商、制作商和客户),为迅速向市场或用户提供某种产品和服务,组成的一种临时性(非永久性)、非固定化的互相信任、合作的组织联盟,即动态联盟;是那些欲结盟的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出于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不确定性、实现优势互补等目的,以契约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合作模式。虚拟组织与传统组织相比,突破了组织边界、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它具备各成员核心能力和资源的互补性,组织边界模糊、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构成动态化、对环境反应敏感和响应敏捷等特点[4]。

2)IO联网组织。IO(Internet Organization)联网组织是施振荣为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由传统的资本与技术向人力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资本的积累的转变而提出的。联网组织下的每一个组织都是完整的,它和总部的关系不是组从关系,而是对立的,每个组织都是IOianwnag组织上的一个节点,就像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站,他们只是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沟通。联网组织内部节点的活动秩序遵从IOP(通过资本连接、共同品牌、信息技术和企业文化形成的联网组织协定),不需要总部参与,这极大的缩短了决策时间,适应迅速多变的市场需求[5]。

3)战略联盟。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首先提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之间,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的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项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6]。战略联盟既包括从事类似活动的企业之间的联合,也包括从事互补性活动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具有组织松散、行为具有战略性、联合协作、范围广泛、管理复杂等特点。

2 政府投资项目网络战略联盟

政府投资项目网络战略联盟(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 Network Strategic Alliance,GIPNSA)是政府投资项目各个参与方为了更好的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目标,实现协同发展而组成的一种泛边界的、高度互信的行业合作组织。

2.1 政府投资项目网络战略联盟的构成要素

网络目标、网络节点、网络关系、运行机制、网络协议是网络组织构成的五大要素[1]。这里,我们重点对网络战略联盟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网络目标、网络节点、网络关系进行分析。

1)网络目标。网络目标是网络战略联盟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组织成员识别联合的效能和意愿的基石。NSA的网络目标就项目层面而言是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需求,就行业层面而言是实现通过成员的信任与合作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NSA的网络目标来源于所有成员组织的组织目标,同时又高于组织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单独一个组织无法完成的,必须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2)网络结点。结点是构成网络战略联盟的基本条件,包含单个的企业、行业协会、个人等。按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完全性结点和部分性结点。完全性结点是指组织整体参与到网络战略联盟中,例如单个的企业、行业协会及个人。部分性结点是指组织中的一部分参与到网络战略联盟中,如政府参与到NSA的相关部门。3)网络关系。把NSA各个结点连接起来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合同、协议等约束形成了NSA的网络关系。依据网络关系形成的基础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网络关系。如图1所示,一级网络关系是基于政府投资项目形成的政府与各个参与方之间的网络关系。二级网络关系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组织成员之间基于政府投资项目而形成的网络关系;另一方面是组织成员(除政府)之间基于非政府投资项目形成项目组织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在NSA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基于政府投资项目,也可以为了其他的项目而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网络关系。

图1 政府投资项目的网络联盟关系

2.2 政府投资项目网络战略联盟的运作基础平台

政府投资项目网络战略联盟的组织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是组织之间自觉、有目的的合作过程。GIPNSA的组织与运行必须在一定的基础平台支持下才能实现。同时,GIPNSA运行的基础平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GIPNSA的运作和管理。通过对一般网络组织的运行基础平台分析,可以看出支持GIPNSA组织运行的基础平台包括信任网络平台、知识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物流网络平台和动态合同网络平台,这五个平台共同构成了GIPNSA运行的基础[7]。本文下面选取信任网络平台、知识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三方面进行分析介绍。

1)信任网络平台。GIPNSA的参与方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网络战略联盟顺利运行的基础,它决定了GIPNSA的成败。尽管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契约网络来保证,但是同时也必须强调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信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机制,不仅有利于培养成员间相互合作的意愿[8],而且减少了明示契约的监控和细化,使得组织降低了对详细的契约和完善的监督的依赖,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9];另外,信任可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在市场出现机遇时,合作各方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谈判与协商,表现出超越合同的灵活性,为企业间能力的迅速整合节约了宝贵时间;第三,信任可以降低仅仅依靠契约来规范联盟内部各个成员所带来的道德风险。2)知识网络平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网络是网络动态联盟的基础平台之一,是通过信息网络把各具核心能力的企业连接起来,组成“核心能力”网络。知识网络包括各个伙伴核心能力中或由核心能力产生的可以共享的知识或技能,同时也包括不可能实现共享的知识或技能。作为一种外部资源整合的手段,网络动态联盟依靠知识网络的建立来弥补单个组织知识的不足,并通过能力互补和伙伴合作,完成组织内部的资源整合。3)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是网络战略联盟顺利运行的又一必要条件。GIPNSA成员是众多政府投资项目的相关参与方基于信任的基础组成的网络组织。成员之间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分散性。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联盟成员提供了一个对信息和需求的快速响应平台,使参与成员能够迅速的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伙伴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基于WEB的网络动态联盟信息网络平台,规定联盟组织的通信标准,使不同操作环境下的硬、软件兼容到同一个操作平台上,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GIPNSA成员间的空间距离,加速相互之间的技术、知识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一个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的运行平台;第三,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对项目和成员信息的标准化集成管理,建立项目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10]。

3 政府投资项目网络战略联盟环境下的项目后评价优势

3.1 GIPNSA环境下能够更好的实现项目后评价所需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挖掘

项目数据信息的收集是项目后评价的关键之一,是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和编写后评价报告的主要依据。GIPNSA环境下项目后评价的实施者获取项目数据信息具有两大优势:1)GIPNSA的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快速的为后评价提供项目全过程的标准化数据信息,增大后评价所需初始信息的收集速度和收集质量。2)GIPNSA的知识网络平台为后评价获取项目隐性信息提供便利,有利于实现项目后评价所需数据的挖掘。

3.2 项目参与方之间的高度信任降低了后评价过程的合作成本

信任网络平台是GIPNSA运行的基础之一。在信任网络平台下,项目参与方彼此之间存在高度的信任,基于这种对彼此的信任和对未来长期合作发展的考量,项目参与方更愿意为后评价提供其能力范围内相关信息,后评价实施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项目参与方获取后评价数据信息和其他相关知识技术支持。

3.3 GIPNSA环境下项目后评价的独立性

后评价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是保证后评价真实可靠的重要保障之一。保证后评价实施者的相对独立性,避免项目参与者的干扰,是后评价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GIPNSA内部各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形成的是一种长期的友好合作发展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后评价实施者虽是组织的成员但同时又是单独的社会经济个体,保留了后评价机构的组织独立性。同时GIPNSA内部为防止成员发生道德风险而设置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也保证了后评价实施者以客观独立的态度完成后评价工作。后评价实施者一旦在后评价过程中存在失信违规行为就要面临组织内外的监督机制的考核和揭发,承担因此带来的惩罚,如其余成员对其信任度的降低及项目机会的减少。项目参与方若试图干预后评价工作,也要面临GIPNSA内外部监督机制的监督和惩罚。政府作为项目后评价的委托方首先从理性的角度看不会愿意干预后评价的真实可靠性;其次,政府不是以整体参与GIPNSA而是以部门个体参与,参与GIPNSA的部门与后评价的管理部门是相分离的,保证了后评价实施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相对独立;第三,政府的干预行为会造成GIPNSA成员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即认为政府有可能在项目实施中强行干预己方造成自身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在GIPNSA内的项目机会损失和经济损失,因此,GIPNSA其他成员就会不信任政府从而减少与政府的合作以至于退出GIPNSA[11]。

3.4 GIPNSA对项目后评价成果反馈的支持

成果反馈是后评价的一个决定性环节,评价成果反馈的好坏是后评价能否达到其最终目的的关键之一。它是一个表达和扩散评价成果信息的动态过程,是成果在新建或已建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中应用的保证。GIPNSA对项目后评价成果反馈的支持作用,在于通过将GIPNSA信息网络平台与后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可以将各种后评价资料信息按照不同的查阅权限开放给所有组织成员。一方面可以实现后评价信息向各组织的快速扩散,这种信息扩散不仅包括已完成项目的后评价成果信息扩散,同时也包括正在进行的后评价项目信息(评价目的、评价小组、评价进度等)的扩散,为项目参与方及时反馈后评价信息,使后评价过程高度透明化,增强其监督管理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各组织对后评价结果的吸收反馈。各个项目组织在获得项目后评价信息后可以通过GIPNSA的WEB平台展开对项目后评价结果的相关讨论,实现GIPNSA所有成员对后评价的参与和利用。

4 结语

根据对政府后评价现状的分析,从后评价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本文用网络组织理论果断地建立了政府项目的网络战略联盟模型,论述了该模型的基本要素和操作平台,并阐述了网络战略联盟环境下后评价的相关优势,以为后评价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提供一种新理念。然而,在以后工作实践中还需在网络战略联盟的环境下进一步研究后评价的特定结构、操作机制和过程。

[1] 孙国强.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J].南开管理评论,2001(4):18-19.

[2] 贾根良.网络组织: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4):32-33.

[3] 王一丁,王骇骥.网络组织的形成机制及其分析[J].国研网,1997(12):35-36.

[4] 特·海伦娜,朱雯吉.虚拟组织的特征及其结构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0-11.

[5] 武 全.网络组织理论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学院,2003.

[6] 朱宏杰.战略联盟的理论发展及其实证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4):13-14.

[7] 王 能.虚拟团队的组织与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 C.Lane & R.Bachmann,eds.,Trust within and between organization.Conceptual Issues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A].Sydow,J.V.Understa-nding the Co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Tru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1-63.

[9] Zaheer,A.,B.McEvily,& V.Perrone.Does Trust Matter?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n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2):141-159.

[10] 金 俐.关于信任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科学,2002(11):17-21.

[11] 许淑君,马士华.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6):5-7.

猜你喜欢

参与方网络平台信任
基于秘密分享的高效隐私保护四方机器学习方案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
涉及多参与方的系统及方法权利要求的撰写
基于IPD模式的项目参与方利益分配研究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