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
2013-11-06钟丽
钟 丽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简阳,641400)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多变,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外伤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概率也较大[1],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后,故如何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成为护理人员的工作重点。近年来,本院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来防止肺部感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诊断均符合颅脑损伤诊断标准[2],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 32~73岁,平均(48.39±12.86)岁;颅内血肿24例,脑挫伤13例,脑干损伤6例;入院时GCS评分(4.15±1.13)分。对照组中,男30例,女 13例;年龄 33~72岁,平均(48.11±12.75)岁;颅内血肿25例,脑挫伤 10例,脑干损伤8例;入院时GCS评分(4.12±1.10)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责任护士认真评估患者病情,分析可能引起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制订个性化护理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病室管理,严密病情观察,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充分营养支持等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生命体征、痰液标本培养情况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生命体征监测情况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命体征较对照组平稳(P<0.05)。
表1 2组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情况比较()
表1 2组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体温/℃ 脉搏/(次/min) 呼吸/(次/min) SaO2/%观察组(n=43) 37.11±0.53* 86.61±8.29* 20.39±2.01* 98.00±1.00*对照组(n=43) 37.63±0.55 101.73±7.60 25.97±1.80 94.00±1.00
2.2 2组痰菌培养阳性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痰菌培养阳性率16.2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6.9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痰菌培养阳性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n(%)]
3 护理分析
3.1 肺部感染原因分析
3.1.1 肺部应激反应:当机体发生重型颅脑损伤时,会应激性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髓质轴,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坏死因子、内毒素直接损伤肺组织,导致肺微血管充血、栓塞、低氧血症、肺水肿[3],进一步发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形成肺部感染的基础。
3.1.2 误吸、分泌物排出不畅: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咳嗽反射、排痰能力减弱或消失,不能较好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堵塞下呼吸道,同时由于颅内压增高和迷走神经亢奋致使频繁呕吐[4-6]、吞咽功能下降,食物易误吸入气管内,使细菌繁殖,导致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
3.1.3 呼吸模式改变: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大部分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即气管插管术或气管切开术,导致肺部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呼吸道黏膜干燥,屏障保护作用消失,无法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和过滤,再加上反复吸痰操作容易引起气管黏膜不同程度损伤,大大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概率。
3.1.4 营养供给不足:机体处在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较大,且颅脑损伤早期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呕吐[7-9],无法自主进食,身体出现负氮平衡,加上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并应用大量激素治疗,导致机体的抵抗能力明显下降,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3.1.5 交叉感染:吸痰技术无菌观念不强、吸痰不及时、动作不规范、次数频繁,吸痰管、雾化器、呼吸机等消毒不达标或使用过程中污染以及操作前后洗手卫生执行不到位等都是导致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3.2 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
3.2.1 加强病室管理:整洁的病室环境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显得非常重要,空气新鲜、病房清洁卫生对于免疫力下降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该安置于人员较少的病房,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流畅、洁净、舒适,定期消毒,做好细菌培养,向陪护及探视人员进行防治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取得支持与配合。
3.2.2 严密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肺部口罗音等变化,观察咳痰频率及痰液的色、泽、量,定时进行血气分析,留取痰液标本进行痰培养以及药敏试验,一旦发现肺部感染先兆,应立即报告医生。
3.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昏迷则采取平卧位,如无禁忌可床头抬高30°,将头偏向一侧,有助于咽喉、口腔分泌物引流,防止吸入气管。加强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温化湿化,必要时给予人工鼻的使用,利于痰液的稀释。吸痰技术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10-11]。进行吸痰操作前,先轻轻叩击患者背部,松动痰液,痰液黏稠者可先进行雾化吸入及体外震动排痰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整个吸痰过程及吸痰后的反应,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组织。吸痰时严格按照吸痰顺序,为气道—鼻腔—口腔,顺序不得颠倒,避免交叉感染。控制吸痰管的插入深度,有研究表明,深部吸痰极有可能会损伤气管黏膜,增加出血、感染的发生率。
3.2.4 加强基础护理:每天每6 h进行口腔护理1次,口腔护理液根据口腔pH选用,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并预防口腔感染。气管切开患者每天行气管切开护理至少3次,气管内导管每隔2~3 h清洗1次,每日煮沸灭菌3次,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污染敷料随时更换;采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盖住气管套管口,达到湿化空气和防止异物吸入的目的,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保持床单位整洁干净,每1~2 h为患者翻身1次,拍背按摩,预防压疮的发生。做好会阴护理,每天消毒导尿管口2次,每周更换尿管1次,观察尿液颜色、量的变化,保持尿道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
3.2.5 规范护理操作技术:进行各项侵入性操作时注意护理技术规范性,如气管切开手术、伤口的清洗、缝针、置入管道、吸痰时的无菌操作,防止气管切口处感染。实施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吸痰等)时应做到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组织,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3.2.6 加强营养支持:颅脑损伤患者处在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较大,会出现负氮平衡,应及时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于清醒患者,根据个性情况,选择软食、流质或糊状食物,细嚼慢咽,防止发生呛咳;鼻饲前应注意不做侵入性操作如吸痰、翻身等,鼻饲者进食的饮食宜选择混合奶[12-13](即在800mL牛奶里面添加葡萄糖200g、水 150 mL、蛋黄100 g、氯化钠 5 g、氯化钾2 g、乳酸钙1 g、酵母 10mg以及维生素C 500 mg、维生素B1100 mg、鱼肝油少许);鼻饲时观察有无呛咳及反流,鼻饲量每次不超过300 mL,至少间隔3 h鼻饲1次,并避免食物反流入气管引起肺部感染。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伤后2~5 d均是给予肠道营养,31例采取鼻饲流质饮食,经实验室检查,生化营养指标都正常,充分保证了患者营养,增强了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从而防止了肺部感染。
[1]权明桃,江智霞,施庆军,等.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损伤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25.
[2]赵培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2):81.
[3]居兴云,王红梅,陈志刚.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 30例原因分析及早期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6):90.
[4]孙红燕,纪亚红,陈俊丽.重型颅脑损伤后经气管插管吸痰方法的临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9):832.
[5]于雪梅,谭易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体位及时间的探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84.
[6]高培香,高丽华.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0A):2578.
[7]张春平.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9):962.
[8]谢文忠.95例重型颅脑外伤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08,4(2):587.
[9]张宏敏,秦月霞.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留置气管套管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2(4):412.
[10]李桂荣,张洪霞,王开玉.浅谈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10(4):198.
[11]李晓婷,林顺英,李妹,等.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08,14(11):1355.
[12]王国平,詹荣举.重症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早期诊断及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1):80.
[13]黄燕萍,荔志云,曹文峰,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经鼻气管内留置痰管方式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