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东: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下)
2013-11-05陈向国
本刊记者 陈向国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在胡锦涛同志所做的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独立成篇予以讲述,并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组成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民情舆意关注的焦点。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但‘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提出的。这充分表明全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原主任徐晓东在接受我刊独家专访时如是说。徐晓东表示,之所以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五位一体”的形式提出来,是因为现在不仅有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有了搞好生态文明的条件。“过去解决吃上饭、吃饱饭是首要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新的问题就提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富裕、幸福的生活是不是可持续的?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生存下去?今天,良好的环境与生态文明是人民福祉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人民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党的“十八大”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要求,及时调整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总体布局中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合在一起是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只有共建,才能共享。没有每个社会成员文明素质的提高,没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身体力行,就不能期待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徐晓东强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破解压力,理智行动
“美国可能很快甩掉石油消费、进口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的帽子,在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上重新拥有话语权,这将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压力。”国内一研究者在评价美国“页岩气革命”取得实质成功后的影响时如是说。实际上,中国面对的国际压力不止这些。在国内,由于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带来舆论推动的积极作用之外,也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一定压力。如何缓解压力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徐晓东:
现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万通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节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常务理事。曾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研室主任,长期关注环境资源领域新形势、新情况、新动向,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有比较系统的调研。
缓解压力的途径
记者:高排放使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如何缓解、化解这种压力?
徐晓东:压力确实很大。过去我们人均排放低,现在已经赶上世界平均水平了,按照目前的模式走下去压力真的很大。我们必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利用模式的转变。必须实干而不能让争论拖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另外,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国情,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实际情况,亮出我们的观点,以求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
首先,必须强调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成长的阶段,能源消费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这与人在不同成长阶段对食物的需要不同一样:青少年成长阶段肯定比成年人消费多,因为他需要积累才能成长。成年人无需成长只是维持,这是完全不同的。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初期,不仅要供暖做饭,更要建房修路,改造农村。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在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它们需要的是维护。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消费刚性增长,即使能源结构调整,排放总量也会增长。如果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提出“平等的”要求,就等于剥夺了年青人成长权力,剥夺了我们的发展权。公道何在?所以发达国家必须承担责任,率先减排。
第二,也应当让国际社会知道,中国为国际社会生产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中国的排放不是完全为自己,同时是为了国际社会排放。中国不生产,其它国家也要生产,也要排放。目前国际社会只看生产的排放量,而不管为谁排放,这是不公平、不全面的。国际社会衡量排放量的标准应该将消费量考虑进去,这样才算公平。
第三,需要对一些提法、观点重新考虑。我们现在提出要限制高耗能产业,其实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全国人大环资委的一些成员根据他们的研究,对此提出不同的理解:产业需不需要不能看能耗高低,而要看是不是为社会所需。如果是需要的,就要生产。同样的产品,由于工艺技术的不同,能耗会有高低,要选择能耗低、污染少的企业生产。因此,提法上应该考虑将限制高耗能产业改变为限制高耗能产品。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改变得法需要格外的慎重,需要深入研究。
政府要重视民意 公众要理性行动
记者:如今,民众的环保观念已经有很大提高,在一些涉及地区环境的项目建设上民意起到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但此类事件很容易发展为群体恶性事件。应如何看待、解决此类问题?
徐晓东:首先,我们的政府是为民众服务、带领人民实现幸福的政府,“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政府应广泛听取、采纳民意之所急、之所需,为之解忧、为之解困。在有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项目建设上更应加强政府与民意沟通。另一方面,民众亦应理性行动。其一,要认识到,技术的进步可以把过去做的不好的事做好。例如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我曾在加拿大考察,看到一个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旧钢厂。如果在我们国家可能早报废拆除了,但他们保留了下来,并进行了环保改造。将电炉车间完全封闭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高大建筑物里,虽然不能杜绝废气从电炉料口中冒出(无组织排放),但却可以让它不跑到大气环境中。废水、废气在封闭建筑中处理达标后再排出,车间的工人都要穿戴特殊的过滤器,防止有害气体吸入。国内现在也在采取这样的技术手段,如山东聊城20万吨的精铜厂、北京顺义与通州之间的轧钢厂等都采用了封闭的方式,从外表看,与传统的工厂很不相同。这种方式,既保护了环境,也为经济发展开拓了空间,实为双赢之道,应当得到各界的支持。我不清楚汶川钼铜项目的具体情况,但感觉学生反对举动很可能是被人误导了。
其二,要准确理解民主的含义,合法合理表达个人的诉求。一些民众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采纳,并认为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就是不民主。这种个人意见绝对化是对民主的误读。民主是一种制度安排,它是通过既定的程序,来寻求社会和团体的集体意志。所以,民主一要合乎程序,程序不合法,意见就不能接受。二要尊重集体的意志,不能个人意见为上。民主不能保证每个人的意见都得到采纳和接受。通常情况下,总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意志得不到认可、体现。试想,全国13亿人,有公民权的也至少有一多半。一部宪法有多少字?如果按人口计算,提出的建议可能每个人连一个字都摊不到。你说,宪法体现了谁的意见?一个地区有多少人?几十或几百个年轻人到政府门口提出要求,不答应就不依不饶,这难道是民主吗?这完全是霸道!这些人上台当政就是独裁!你们几个人的意见代表性何在?对人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是尊重其参与的权力,是尊重他保留意见的权力,不应因有不同意见而受到歧视。但并不是说他就有其它意见的否决权,他个人的意见高于其它的意见。尊重是相互的。
我们的社会需要民主,并不是只对政府一方面的要求。全体公民也需要有民主守法的意识。遵纪守法,是尊重民主的起码要求,是民主意识的核心表现。如果只要求政府民主,而公民不尊重民主,那只会离民主社会越来越远,使社会混乱、停滞甚至出现独裁。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政绩观的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十八大”报告中得以体现。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则在某些地区发轫前行了。广东省梅州市就是一例。该市市委书记、“十八大”代表朱泽君表示,梅州把生态看做资本,变生态资源为生态产品,以经营生态的理念走绿色崛起之旅。不仅在城市,在农村,生态也渐渐生根发芽。
市场的手段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
记者:梅州市市委书记朱泽君提出走经营生态的发展之路,并提出“三不比三比”的理念:不比发展总量,比发展质量;不比发展规模,比发展特色;不比GDP增速,比老百姓幸福指数。您觉得这个理念会有发展前景吗?
徐晓东:这种提法并不新鲜,在国外早有人提出。应该说用市场的手段、经济的方法是解决生态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过去的官员考核唯GDP,现在这种考核方法已经在改变。梅州“三不比三比”正好体现了这种改变:总量已经很大了,那么应该质量挂帅;同样都是规模发展,那么就看谁发展得有特色,因为有特色才更具生命力;至于百姓的幸福指数,在中央强调民生的背景下更显重要。因此,“三不比三比”理念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听到有人说,我们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不管青山绿水,只要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现在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朱泽君书记的提法与上面的提法是一致的。
记者:您说上述理念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那么您还有其他依据或实证吗?
徐晓东:保护环境、重视生态的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基层。从小事上就能看得出来。我曾经到过浙江新安江附近某村考察,该村拿到省里下发的新农村补助资金,本来钱是用于帮助美化农民新房外墙的。但村委会并没有把钱花在墙上,而是建了两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修了雨污分流的排水管道。从表面上看,村貌如旧,但本质上却大不一样。这个事虽然小,但说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民间也已生根发芽。同样,基层的干部也是冒着风险做出这样的决定。给农民的钱没有分到农民手里,而是集体使用了。由此可以看到,基层干部确实不好当呀!但这个村的做法使我看到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有强大的生命力。
正视发展中的问题
记者:尽管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而且也有地方在努力推进,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统一了思想。前不久,《法制日报》报道了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披露的华北地区触目惊心的未批先建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这些未批先建的项目,很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暗中支持。对此,应如何看?
徐晓东:保护生态带来的经济利益与经济建设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相比来得慢。各级政府要靠税收支撑,经济不发展,该地区全体公民都会受到影响。这里的利害权衡确实让全社会都倍受折磨和纠结,是各级干部心中的难题。我曾经到安徽黄山考察,听当地人说,不让他们发展见效快的项目,维持政府运转都会出现问题。群众不仅会纵向比较,更会横向比较,哪个地方发展慢了都不行。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全国人大财经委的一位领导就建议考虑设计新的不动产税,使地方政府有一个稳定的财政来源,而不必再依靠上项目、卖土地来解决财政收入。
在国外,房地产税作为地方政府征收的一个税种,是保证地方政府对本地服务支出的主要来源。国内许多人对征收房产税有误解,认为是打压房价的措施,其实打压与房价没有直接关系。此外,实施房产税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总之,应该看到,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相信在新一届的党中央领导下,所遇到的困难通过深化改革可以解决。因为从中央到民间已经形成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贯通的大势。尽管如此,还是应该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有许多事需要做,不要期待一天早上醒来,问题就都解决了,这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我自己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个体会,希望借贵刊宣传一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创造,生态文明建设更依赖每个公民的行为习惯而改变。共建共享!不能指望无功受禄、坐享其成。党和政府是引领大家去奋斗,不是什么都给你。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中国人致富的过程,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继承发扬大寨和林县红旗渠等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