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资源的利己性分配:“二代”现象分析
2013-11-04武菲
武菲
摘要:“二代”现象问题是当前我国复杂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是当代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分析“二代”现象,既有利于从社会环境背景中充分认识此社会现象的本质,同时也有利于透过此现象把握我国稀缺资源分配、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变革等宏观社会领域的问题。
关键词:“二代”问题;稀缺资源;利己性分配;社会体制
一、问题的提出
从杭州富家子弟胡斌无视交通规则飙车撞人的“七十码”事件,到河北保定李启铭撞人致死后高喊“我爸是李刚”的嚣张,再到海南三亚社保局系统内职工子女公考的违规操作,这一系列被冠以“富二代”“官二代”语词的极端社会事件经过网络报纸媒介的传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件中代表“二代”形象的当事人所表现出的傲慢、高调和嚣张,深深地刺痛了社会公众的神经,以至于有人在网络中发出“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的沉重声音。以上敏感的语词和典型事件生动展示了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的“二代”问题。
“二代”问题是中国目前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是我国当代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经济社会体制已经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建立,在这样一个“断裂社会”中,新旧体制的交替带来了社会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矛盾的激化。“二代”问题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逐渐凸显出来并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折射点。
二、“二代”现象的本质特征
“二代”现象是在我国特定社会背景下集中凸显出来的社会热点,在一定程度上也集中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特点。分析“二代”现象的本质特征,既有利于从社会环境背景中充分认识“二代”现象的本质,同时也有利于透过此现象把握我国稀缺资源分配、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变革等宏观社会领域的问题。“二代”现象的本质特征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非公平性竞争
“二代”现象引起人们关注和舆论批判,最核心的指向性在于社会的“非公平性”竞争问题。在现实的经济社会领域,公平问题就是关于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因此,研究“二代”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就不得不研究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资源的分配模式,以及这种分配模式的异化。合理的资源分配模式应该是在规范的社会秩序中通过公平竞争使能者居之。然而“富二代”与“官二代”却从降临到这个世上开始就得到了父辈的荫蔽,他们可轻而易举地获得令人羡慕的财富与地位,而且这种现象看似还会延续到“三代”或“四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分层逐渐趋向固化。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经济与社会》中系统地研究了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分层问题。他指出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他运用以下三项指标对社会分层进行测量,作为经济指标的财富、作为社会指标的声望以及作为政治指标的权力。实际上财富、声望和权力都是一种资源,并且是衡量一个人处于社会层级的最重要的三个维度。我们发现,“二代”现象中的“富二代”获取的是财富资源,“星二代”获取的是声望资源,“官二代”获取的是权力资源。然而他们获取资源的方式是非正常化的,通过“非公平性”的竞争来获取。本文中讨论的“二代”的父辈掌握以上三种资源中的一种或多种,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把社会稀缺资源转移到自己的子代手中,这客观上为社会他者获取资源增加了难度,也造成了非公平的社会竞争。
2.社会稀缺资源的利己性分配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的渠道是通畅的,社会资源的分配需要在合理性的前提下符合一定的程序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二代”问题正是破坏了合理的程序。从社会稀缺资源占据者的“一代”到继承者的“二代”,社会资源经历了一个非正常的分配过程。举例说明:2010年12月13日,一个网贴引来巨大的关注,网友称江苏句容市事业单位招聘中,句容市政府接待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聘条件是“人为设置”,专为该市一副市长侄女王梦媛量身打造。对此,该市人社局予以否认,称招聘条件系用人单位据岗位需要设定,符合者有4人。2010年11月,屏南县财政局下属的收费票据管理所招聘公务员,条件是“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外学士学位,国际会计专业,屏南户籍,女,年龄25周岁以下。”结果该招考只有一个人报名,无须考试而被直接录取。
在以上的“萝卜招聘”中我们看到,招聘的岗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正常的招聘途径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岗位基本要求的人都具有竞争的权力。然而,权力资源拥有者的“官一代”通过设置一系列毫无逻辑的应聘条件,强制性地把一些符合岗位要求却没有关系资源的人群排除在外,给“自己人”打造量身定做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资源通过“利己性”分配剥夺了他人获取的机会。
三、“二代”现象凸显的社会问题
我们说“二代”现象本身是稀缺资源非公平分配的表现,由于如上文提到的“七十码”“我爸是李刚”“萝卜招聘”等社会极端事件,通过网络媒介的宣传效应已经正式进入了公共领域,形成公共话语,进而演变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这直接点燃了社会弱势群体对既得利益群体的仇视情绪,加强了非既得利益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引发了人们对僵硬的社会体制的不满。
1.由对案例中当事人言行的不满上升到社会群体性的“仇富”“仇官”心态
纵观典型的“二代”现象中事件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二代”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大都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是网络上非正式的流传,接着引起新闻媒体的报道,再次经过网络的发酵和传播成为当前流行话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大众最先接触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代”事件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和言语,而具有强烈道德冲击力的言语和行为必然引起人们的批评和反对。当社会大众把批评的矛头共同指向事件中的当事人,进而扩大到对整个利益阶层的时候,普遍的社会群体性的仇富、仇官心态就形成了。
2.加强了非既得利益群体的相对剥夺感
“二代”现象体现的是资源分配过程的非公平性。当社会不公平问题通过典型的案例显现出来,人们借助客观可感的形象真实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性。在付出相同的甚至更多的努力之后得到的结果却截然不同,通过与“富二代”“官二代”比较,人们发现,奋斗的成果与上升的机会被无情地剥夺了,也即产生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其结果是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和积极性,强化了普遍的社会焦虑情绪。
3.引发了人们对僵硬的社会体制的不满
“二代”现象中利己性的分配模式导致向上流动机会的减少,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固化和板结,降低了社会的活力。当社会成员失去向上流动的机会,失去获得资源的机会,他们会对整个社会体制产生严重的不满情绪。甚至有可能激化矛盾,滋生严重的社会群体性冲突事件。当僵硬的社会体制压抑人们到达一定程度时,人们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将其打碎,实现重新洗牌。同时这样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了社会风险。
总而言之,“二代”现象作为社会不公平的一种体现,必不能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媒体、公众几乎一边倒地对其进行口诛笔伐。如果任其长期存在,必然会使公众对当事者的愤怒转移到对公权力和现行体制的不满,从而造成社会不稳定。合理的资源分配模式应是在社会公平竞争的状态下能者居之。保障这种状态正常运行的是合理规范的社会制度。仅仅依靠网络媒体的曝光而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依然会是很多手中握有稀缺资源的人抱有侥幸心理,想方设法为“自己人”谋利益。
破解“二代”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与道德建设是辅助手段。社会体制改革是破除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最直接的途径。社会体制改革是一种总体的设计方案。具体来讲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社会资源的配置原则、方法和程序,从根源上清除“利己性”分配的可能性,推动社会公平的进程。制度建设是刚性的应对方式,而文化建设与道德的途径是柔性的。制度建设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文化与道德途径是制度建设的辅助和支撑,只有两者相互作用才可以不断推进社会公平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2]杨建华.马克思、韦伯和卢曼的社会分化研究及启示[J].浙江学刊,2008(5):196.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4901416.htm?subLemmaId=4902328&fro;? menter=%C2%DC%B2%B7%D5%D0%C6% B8[EB/OL], 2011-08-31.
[4]杨军.中国社会结构有固定化的危险[J].南风窗,2010(11):42.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