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河势、保水质、促生态
——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实践

2013-11-01李忠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行洪辽河干流

李忠国

辽宁省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沈阳 110002

稳河势、保水质、促生态
——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实践

李忠国

辽宁省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沈阳 110002

继2009年辽河干流水质COD消灭劣V类后,目前地表水5项主要指标(COD、NH3-N、BOD5、DO、pH)经检测均达到Ⅳ类水质并相对稳定,鱼类已恢复到40种,具有标志性的河刀鱼已重现。辽宁省通过划定辽河保护区,并设立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以流域综合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河流管理机构,划区设局为治理保护辽宁人民的母亲河而实施的多目标集成与多措并举提供了体制保障。介绍了辽河划区设局以来实施的主要生态治理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及划区设局在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重要作用。

稳河势;保水质;促生态;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实践

辽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发源于河北省的七老图山脉之光头山,流经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和辽宁省,至盘锦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1.96×104km2,全长1 345 km。其中辽宁省境内的流域面积约6.92×104km2(含支流流域面积)[1-2]。辽河流域地处辽宁省轴线位置,连接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经济区三大板块,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该流域人口相对稠密,经济活动频繁。长期高强度的区域开发导致辽河的蓄洪、滞洪功能,廊道功能,过滤功能和源汇功能明显衰退,生态系统损坏严重,河道缺水、河水缺质、植被缺失、管理缺位等问题突出,河流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3-4]。

发达国家较早就开始研究河流生态治理与保护。美国提出了基于流域尺度的“流域方法”,威拉米特河(Willamette)是在流域尺度下进行生态修复的典型。欧洲从20世纪60年代起实施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从80年代开始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水文和地貌学)原理。例如,德国、瑞士等提出“重新自然化”概念,将河流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程度;英国采用“近自然”河道设计技术,强调在恢复和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时,必须优先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荷兰强调河流生态修复与防洪的结合,提出了“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水循环对恢复和保护河流生态完整性非常重要,在欧洲水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视河流的“环境”需水量,莱茵河是最典型的代表。日本建设省提出建设多自然河流的方针,开始由“两堤一河”的水利建设向流域的全面治理转变,强调用生态工程方法治理河流环境、恢复水质、维护景观多样性,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野川河。近些年来,我国关于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已经展开,一些河段进行了生态护岸工程的尝试,主要有植草护坡、防浪林建设等,开发或引进了一些生态型护岸技术。国内外河流生态治理都经过漫长的过程,如我国苏州河花了24年时间使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国外在河流治理方面莱茵河花了62年,泰晤士河花了150年,塞纳河花了48年,芝加哥河花了120年的时间[5-10]。

“十一五”期间,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流域干流水质COD消灭劣Ⅴ类的目标。为了巩固辽河干流治理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2010年3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治河理念和实践,划定辽河保护区,设立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辽河保护区公安局。辽河保护区始于东西辽河交汇处(铁岭福德店),流经铁岭、沈阳、鞍山、盘锦4城,终于盘锦入海口,地理坐标为121°41′E~123°55′30″E,40°47′N~43°02′N,占地面积为1 869.2 km2(图1);辽宁省辽河保护区管理局是国内成立的第一个以流域综合管理为目标的行政机构,这是我国七大江河首次进行“划区设局”,是河流治理保护的思路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全国河流治理与保护方面开创了先河,标志着辽河治理和保护进入了全面整治、科学保护的新时期,辽河已进入休养生息的新阶段[11-13]。

注:由辽宁省辽河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1 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的制约因素分析和生态治河目标构建

1.1 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的制约因素分析

1.1.1 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保护区成立之初,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堤防不达标、存在大量砂堤砂基、险工险段等防洪安全隐患,已成为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的制约因素之一。具体体现为:1)辽河干流石佛寺以上现状防洪标准仅三十年一遇,没有达到规定的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和Ⅱ级堤防标准,石佛寺以下至盘山闸段堤防未达到Ⅰ级堤防标准,尚有241 km砂基砂堤和105处穿堤建筑物存在严重的防洪安全隐患;2)辽河干流属于蜿蜒型多泥沙河流,洪水条件下河势不稳,河道演变剧烈,水流冲兑堤脚形成112处险工,险长110 km;3)辽河滩地上种植大量高秆作物,部分河段有成片乔木,存在着大量的套堤、大棚及管理房等违章建筑,以及居民房屋和其他阻水建筑物,这些行洪障碍物阻水严重、导致洪水下泄缓慢,行洪不畅;4)盘山闸是辽河洪水入海的咽喉,是辽河防洪的重点工程,盘山闸的泄流能力远小于上下游河道泄流能力而成为辽河入海的卡口。

1.1.2 资源开发过度,河道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辽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依赖挤农业用水、压工业用水、占生态用水、保生活用水勉强维持。辽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70%,远超过国际公认40%的警戒线,成为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区域,造成河流生态流量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断流,降低了河流的环境承载力;此外,在保护区947.4 km2河道滩地内,农田种植面积达758.1 km2,超过滩地总面积的80%,加之油田占用和个人承包养鱼等原因,河流空间被急剧压缩,动物生境破坏,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小,部分适宜生境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1.1.3 水污染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自“九五”末期开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辽河流域水污染得到初步控制,水质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水环境问题依然较重。2008年,辽河干流8个监测断面中7个依然为劣Ⅴ类水质。2009年,除COD污染明显减轻外,BOD5、NH3-N、高锰酸盐指数等依然超标。2010年仍然有多条支流未实现水质达标。

1.1.4 生态环境压力大,管理任务繁重

“十二五”将是辽宁省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势必带来更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辽河保护区当前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设和管理任务繁重,监控和管理手段缺失,与治理和保护工作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辽河干流的综合治理工作必然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1.2 生态治河目标构建

1.2.1 生态治河目标建立

为实现“根治辽河,彻底恢复辽河生态”,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河流防洪减灾、生态保护方法,充分吸纳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课题技术与研究成果,深入研究辽河保护区河势稳定、河流退化原因及生态修复途径,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资源能源消耗等的基础上,针对制约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的主要因素,以顶层设计的理念,以稳河势、保水质、促生态为重点,科学确定辽河保护区防洪安全、水质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多目标指标体系,融合水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景观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提出辽河保护区生态治河目标,使辽河保护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屏障和依托,为国家实施“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战略提供经验。

1.2.2 空间格局构建

依据生态治河目标,构建辽河保护区“一条生命线、一张湿地网、十个生态圈、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新格局(图2)。一条生命线,即将辽河打造成一条安全保障、生态健康、支撑发展的生命主干线;一张湿地网,即在辽河保护区构建一张错落有致、自我修复、健康发展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网络;十个生态圈,即在辽河保护区及沿岸建设以生态带、城镇带、旅游带为基础的十个生态圈,促进沿河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即在十个生态圈的基础上,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2 河道综合治理,稳定辽河河势

2.1 实施中水治导线

注:由辽宁省辽河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中水治导线即为河道经过整治以后需要实现的在造床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也是布置整治建筑物的重要依据。辽河干流中水治导线主要为宏观上控制河势发展、稳定岸线及河道综合治理提供指导和依据。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中,统筹考虑了上下游、左右岸,从全局着眼,遵循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已有控导工程和较难冲刷的河岸,依据河床演变规律、水沙运动特性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要求综合确定了中水治导线,即上游起点为福德店东西辽河汇流口,终点为鲁家大桥,下游则以石佛寺大坝为起点,终点为辽河口。辽河干流在全国大江大河中首次规划并全河段实施了中水治导线。

2.2 河道险工生态治理

河道作为辽河保护区开展各项治理与保护工作的平台,承载着为辽河自然保护区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的任务。辽河两岸岸坎可按陡峭程度及植被覆盖情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现状坡比较缓,水流兑岸情况不严重,坡面基本有植被覆盖或经简单整型、覆土即可具备作物生长条件的(简称缓坡),该类岸坡占现有岸坎的41.35%,约440 km;另一类为现状坡比较陡,水流兑岸情况严重,水下及水上边坡现状基本不具备作物生长条件且目前没有岸坡防护工程的,属于河道险工,该类岸坡占现有岸坎的58.65%,约624 km。同时,根据河道演变分析结果,分别采用马卡维耶夫法、平滩水位法、造床流量保证率法、主汛期月平均流量法进行造床流量计算。根据历年主槽平均宽法、经验公式计算法、造床流量下现状河道水面宽计算法等3种计算结果,充分考虑各河段河道特点、上下游协调统一并为河道的演变发展预留一定空间,综合确定了辽河干流各河段整治宽度。在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中,在河道中水治导线的控制和指导下,修复河岸带353 km,结合河道清淤、险工加固、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河道167 km,实现了全河段生态河岸修复,建成了平顺清晰绿色的河岸线,部分河段具备了旅游通航条件。

2.3 主行洪保障区建设

辽河中下游段现状河道内设障均非常严重,套堤等阻水障碍物很多已发展到河槽边,河道行洪断面被大幅缩窄,河道行洪能力严重下降,发生中小洪水就危及堤防安全。在辽河保护区主行洪保障区建设中,在国内大江大河中首次综合河道行洪、生境尺度和生态空间理念划定主行洪保障区(辽河主行洪通道宽1 050 m),2010年以来,在全河段实现4.07万hm2河滩地退耕还河、全面封育,形成500 km生态廊道,保障防洪安全;在主行洪通道内拆除套堤173 km,清除违建284处,大棚7万m2,123处非法采砂点全部取缔,搬迁居民130户等。通过以上措施,在保障行洪通道安全的基础上,为河流生态恢复提供了空间。

3 构建湿地网,修复保护区水环境

综合实施闸坝回水段、支流河口、坑塘、牛轭湖等湿地建设,构建保护区河流湿地网络,阻控支流来水污染、增强干流自净能力,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河与生态沟渠建设,阻控面源污染。2012年底按21项指标考核辽河干流水质达到Ⅳ类,提前摘掉了重度污染帽子。

3.1 生态蓄水工程(橡胶坝)建设

辽河属平原河流,河道宽阔,高程相差不大,流速慢,平均水位低。为进一步进行水利调控,改善水质,增加生态蓄水量和湿地面积,保护大型湿地,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彻底改善辽河干流生态环境,在辽河干流上修建了16座生态蓄水工程(橡胶坝)。通过橡胶坝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起到生态蓄水的作用,16座生态蓄水工程蓄水量达4 460万m3,蓄水面积达2 475万m2;另一方面,在橡胶坝起坝运行时,使坝前水位升高、水体面积增大,进而增强水体复氧能力,同时,水流速度变缓,形成生态湿地,进而强化污染物的沉降和降解作用。可以说,已建成的16座橡胶坝不仅是位于辽河干流上的16座“小水库”,更是建设在辽河干流上的16座“生态净化区”,深度净化了辽河干流水质,2011年对大张桥橡胶坝回水区和坝下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橡胶坝对水质净化效果明显。同时,橡胶坝的建设,对于恢复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河流湿地也具有重要意义。

3.2 支流河口湿地建设

支流河口人工湿地的主要用途为:1)深度净化支流来水中污染物;2)作为河口区水量缓冲器,在干旱季节向河道补充水,在暴雨时接受洪涝水。2010年,长河、八家子河、招苏台河、亮子河等多条支流河仍为中度重度污染支流,对辽河的水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保障辽河干流水质达标,到2012年底在16条支流河口新建用于水质改善和水量调蓄,兼有景观功能的湿地约13 km2。湿地系统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和微生物等,它们对水质的净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水质长期为劣Ⅴ类的长河,经过河口构建的万亩七星湿地净化后,水质能够稳定达到Ⅳ类,部分时段为Ⅲ类,与此同时,形成了知名的湿地公园景观。

3.3 干流湿地建设,增强自身净化能力

辽河干流上游由于长期挖沙,留有大量面积不等的沙坑,主要分布在清河口至马虎山段,沿途100 km左右河道上沙坑数量众多,很多已形成水面;同时,辽河干流上牛轭湖泥沙淤积形成坡度较缓的滩面具备建设湿地的先天条件。辽河保护区干流湿地建设总体为:1)以现有坑塘为基础,整体布局,结合辽河水系流向,通过坑-坑、坑-河水系联通技术,形成辽河干流连水面,构建坑塘湿地,湿地内水质优于干流水质;2)在防洪安全前提下疏通部分老河道,建设牛轭湖湿地,构建河心岛,其中在巨流河至毓宝台等老河道众多河段形成大型牛轭湖湿地群。2012年,辽河保护区建设干流湿地16处,形成湿地面积约7 km2。

辽河干流的河口人工湿地、坑塘湿地、牛轭湖自然湿地、库塘湿地等,与干流河道共同形成错落有致,结构功能多样的湿地网络,增强了辽河水体自净能力,改善了干流水质,同时还发挥了水源涵养、调洪蓄洪、气候调节和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多重作用。

3.4 建设生态阻隔带

目前,在辽河干流主行洪保障区外仍有大面积农田,由此产生的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势必随着农田退水和雨水进入干流。因此,在退耕边界(主行洪保障区边界线)处建设一条上口宽3.00 m、下口宽1.00 m、深2.00 m的生态沟渠,与管理路共同形成生态阻隔带,并与主行洪保障区内的湿地群联通,两岸共修建生态阻隔带700余km。通过生态阻隔带的建设,使主行洪保障区外的农田退水和雨水汇集进入生态沟渠,并在沟渠内得到初步净化,然后再进入主行洪保障区内的湿地群进行深度净化,最后汇入辽河干流,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3.5 调整石佛寺水库运行机制

石佛寺水库于2003年5月开工建设,是辽河干流上唯一的大型防洪控制性工程,坝址位于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乡和法库县依牛堡乡,距沈阳市区47 km。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64 786 km2(其中省内流域面积16 161 km2)。设计总库容为1.85亿m3,滞洪库容为1.60亿m3。其主要任务是提高辽河石佛寺以下的防洪标准。2008年,开始开展库区生态建设,由此,石佛寺水库功能由调洪滞洪转变为生态蓄水。通过石佛寺水库运行机制的调整,库区蓄水方案面积为22.6 km2,河道回水长度6.6 km,蓄水库容为1 882万m3,水面面积达到16.13 km2,库区湿地面积近2 000 hm2,在发挥防洪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水质净化作用,2012年,库区上游的朱尔山监测断面水质主要为Ⅳ类并有劣Ⅴ类存在的情况下,库区下游的马虎山断面水质能够稳定达到Ⅲ类。此外,石佛寺水库蓄水,还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可为各种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尤其为鱼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水域,在鱼类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为涉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会吸引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涉禽栖息繁衍,动植物种类逐渐丰富,提高生物多样性。还可以增加周边的空气湿度,起到降尘及净化空气的作用,调节周边的小气候。

4 加强管理,减少人为干扰

4.1 建设围栏与管理路,减少人为干扰

在生态治理工程实施的同时,为加强管理和防护,减少人为干扰,针对重点生态封育区建设围栏,在人为活动较频繁、易对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的地区以及需要隔离动物种群的地方设置围栏,建设围栏总长度为1 037 km,初步形成410 km2的滩地草原,滩地植被覆盖率达63%。同时,建设辽河生态管理路,管理路起于铁岭市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东、西辽河交汇处,止于盘锦市盘山县盘山闸,左右岸管理路全面贯通,路线全长780 km。

4.2 建立“河长负责制,专职专责、群管群护”综合管理体系

辽宁省委、省政府在辽河干流“划区设局”,在搞好部门配合的同时,强调区域管理,强化基层建设,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将水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林业、农业、渔业等部门的相关工作职能集于一身,依据颁布实施的《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统一负责辽河保护区内的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工作,对保护区实施封闭管理,结束了“多龙治水、分段管理、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模式,开创了“统筹规划、集中治理、全面保护”的全新局面,为治理保护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目前,沿河4市14个县(市、区)都组建了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和辽河保护区公安局,建成了“省、市、县、站”四级管理体系,已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完成了沿河61个河道所隶属关系和工作职能调整,实现了“辽河治理保护办公在河边”的要求。将11个河道所改造升级成巡护站,成为辽河治理保护的前沿阵地。各地建立起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县辽河局长负总责,各巡护站(河道所)分工负责及乡镇长包片、村民组包段、任务落实到人头的健全管理网络,实施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奖惩机制,初步建立了“专职专责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辽河的面貌彻底得到改变,已迈入常态化管理新阶段。

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管理局与公安局联动的综合执法体系,确保守住保护区边界线和通道宽1 050 m的主行洪保障线,强化了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力地预防和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5 工程、自然恢复与管理结合促进生态恢复

2011年辽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在辽河干流建设“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的重大决策,明确要求到2012年底辽河“率先摘掉重度污染帽子”。围绕“摘帽”,大规模集中实施污染源头治理、流域垃圾处理、辽河干流生态保护与恢复、支流河口湿地建设4项工程,共197个项目。其中辽河保护区实施辽河干流生态保护与恢复和支流河口湿地建设两大工程共31个项目。通过“摘帽”总攻项目和跨流域生态调水的实施,辽河水质明显好转,2012年底辽河干流按21项指标考核达到Ⅳ类水质标准,部分时段、区段达到了Ⅲ类,一级支流水质全面消灭劣Ⅴ类,提前摘掉了重度污染帽子。

5.1 辽河两岸生态环境逐年好转,给河流以生态空间

辽河实施河道清障和生态退耕,恢复了行洪能力,有效地保障了河流的生态空间;新建生态蓄水工程16座,加上石佛寺水库由滞洪功能调整为生态蓄水,河道水量可常年保持在1.4亿m3;在建设主行洪保障区的同时,实施退耕还河,形成了500 km的生态廊道,新增湿地5 333 hm2,辽河保护区植被覆盖率由13.7%提高到63%,410 km2的滩地“草原”已初步形成。据气象部门统计,辽河保护区沿岸的大气降尘由2009年的22.4 tkm2降到2011年的8.7 tkm2,减少了61.2%。在辽河干流两岸修建生态阻隔带700余km,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5.2 沿河城市段景观化和生态带雏形基本形成

在铁岭银州区、盘锦双台子区的基础上,新增沈北新区、新民市、铁岭新城区等新的城区段景观,目前沿河14个县(市、区)均有行洪安全、生态宜人、景观优美的辽河风光,辽河生态带雏形基本形成。

5.3 辽河保护区生态已呈初级正向演替

目前,保护区内监测到植物225种,鱼类40种,鸟类62种,昆虫87种,浮游原生动物42种,哺乳动物9种,两栖与爬行动物6种等。辽河入海口的斑海豹种群在逐步扩大,河刀鱼已开始洄游,沙塘鳢、银鱼繁殖数量显著增加,辽河保护区生态已呈初级正向演替,一条生态廊道已经展现在全省人民面前。

6 结语

三年的实践证明,辽宁省依托大江大河实行“划区设局”全新的体制机制,率先落实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河流管理体制,建立了高效协调,融治理、保护、监管为一体的创新型河流综合管理模式;以顶层设计理念,通过多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研究与应用,统筹河道整治与河流湿地恢复、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建设、生物多样性恢复和资源合理利用,多目标综合管理,实现安全、生态和经济等综合最大效益,在全国首次通过立法保障生态用水,并在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和枯水期流量调控中实施;首次建立了我国大型河流保护区生态治理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融合水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景观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发了生态治河目标构建技术、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河道综合治理技术、生态示范区建设技术、保护能力建设技术等6项技术体系,形成河流湿地网建设技术、河道险工双侧综合治理技术、岸坎生态修复技术等30余项单项技术,并在辽河保护区全范围内进行工程实施。通过工程、自然恢复与管理相结合,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辽河生态环境显著变化。截至2012年底,辽河滩地植被覆盖率从13%提高到63%,植物、鸟类、鱼类及大型底栖动物分别较2009年增加99、44、31及95种,辽河干流水质创几十年来最好水平。研究成果的应用对辽河摘掉重度污染帽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1]孙才志,李秀明.基于ArcGIS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J].地理科学,2013,33(2):174-180.

[2]左海洋.辽河流域防汛减灾体系建设[J].中国防汛抗旱,2009,5(10):108-116.

[3]张郁,邓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水市场建设初探:以辽河流域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2):128-130.

[4]FRANOISE B,JACQUES B.Landscape ecology concept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Enfield,New Hampshire:Science Publishers Inc,2003:18-24.

[5]CECH T V.Principles of water resources:history,development,management,and policy[M].New York:John Wiley amp; Sons,2003.

[6]王薇,李传奇.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9):56-58.

[7]ANN L R.Restoring streams in the cities:a guide for planners,policy makers,and citizens[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8.

[8]BARMUTA L A.Imperilled rivers of Australia:challenges for assessment and conservation[J].Aquat Ecosystem Health Manage,2003,6(1):55-68.

[9]KONDOLF G M.Five elements for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stream restoration[J].Restoration Ecology,1995,3(2):133-136.

[10]NIJLAND H J,CALS M J R.River restoration in Europe:practical approaches[C]Conference on river restoration,Wageningen,The Netherlands,2000.Lelystad,The Netherlands:Institute for Inland Water Management and Waste Water Treatment(RIZA),2001.

[11]段亮,宋永会,白琳,等.辽河保护区治理与保护技术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3,15(3):107-111.

[12]刘淼,李宇斌,孙勇,等.辽河保护区生态水质净化经济效益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2):58-62.

[13]关萍,翟强,张群,等.辽河保护区原生动物多样性分析及在水质评价中的作用[J].水生态学杂志,2013,34(1):18-24.○

MakingtheRiverSteady,ProtectingWaterQualityandImprovingEcology:Eco-treatmentPracticeofLiaoheConservationArea

LI Zhong-guo

Liaohe Conservation Area Bureau, Shenyang 110002, China

Since the Liaohe River basin eliminated water quality worse than class Ⅴ for COD in the mainstream in 2009, th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has acquired breakthrough progress. Curren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ve main indicators of surface water (COD, NH3-N, BOD5, DO, pH) detection, the water quality has reached class Ⅳ and been relatively stable, the fish has been restored to 40 kinds, and the river marked fish, saury, has been reproduced. Liaoni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designated the mainstream of Liaohe as conservation area and established a conservation bureau. This is the first administration to be set up in China carrying out integrated basin management. This has provide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multi-objective integration to protect the mother river of Liaoning people. The eco-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of Liaohe Conservation Area were introduced.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implementing the state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complishing coordinated growth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nd realizing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making the river steady; protecting water quality; improving ecology; Liaohe Conservation Area; eco-treatment practice

1674-991X(2013)06-0465-07

2013-07-16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2-004,2012ZX07202-005);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治理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研究(201010261)

李忠国(1957—),男,硕士,主要从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486570@163.com

X321

A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72

猜你喜欢

行洪辽河干流
辽河口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江段封冻
倾听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辽河文讯
基于ELM算法的辽河沈阳段水污染评价
GPS控制网在大型河流行洪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新疆额敏河干流防洪工程施工分析
甘肃黑河干流中游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