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18例口腔癌的疗效观察

2013-11-01蒲德利廖江荣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口腔癌放射治疗放射性

蒲德利, 廖江荣, 彭 刚

口腔癌属黏膜上皮性肿瘤,病理表现以鳞癌为主,口腔癌的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有很多年龄大,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及外放射治疗,有少部分放弃外科手术及外放射治疗。我科从2008年9月—2012年4月对18例不能耐受或拒绝外科手术的口腔癌患者,采取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入选病例标准 所有病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既往均未针对肿瘤治疗史,KPS功能状态评分>60分,不能耐受或拒绝外科手术,预计存活时间大于6个月,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基本正常。1.1.2 临床资料 18例口腔癌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71~86岁,平均80岁。全部病理学证实为鳞状细胞癌,其中牙龈癌5例,舌癌3例,颊黏膜癌6例,口底癌4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5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7例。每例患者均有溃疡病灶,6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10个,患者主要症状为疼痛,溃疡面接触性出血,影响进食及语言交流。

1.1.3 仪器设备 粒子植入器械采用国产18 G粒子植入针和转盘式植入枪。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和质量验证系统由上海亚医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放射性125I粒子由天津赛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粒子长4.5 mm,外径0.8 mm,半衰期59.6 d,每颗粒子放射活度为0.60~0.80 mCi(2.22×107~2.96 × 107Bq)。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肝肾功能、签手术知情协议书等。将层厚2 mm,CT平扫包含靶区及周围重要口腔脏器的连续平扫图像,输入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出粒子数、粒子布源及总剂量。

1.2.2 手术方法 CT引导下穿刺,根据靶病灶位置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实际操作的需要,选择体位,定位确定穿刺点,消毒、铺巾,局部麻醉,采用扇形布针直达靶点,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靶区和外周0.5 cm,粒子间距0.5~1 cm。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即刻行CT扫描,层厚2 mm,观察有无粒子移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常规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止血药物,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检查手术环境有无脱落丢失粒子,做好粒子使用记录。将图像传送到计算机TPS进行质量验证。

1.2.4 疗效观察 治疗后2个月复查CT评价疗效,CT层厚2 mm,判断疗效标准为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影像学检查不能显示肿瘤或仅有条索状像或粒子的金属影;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两径的乘积缩小达50%,其他病变无增大,持续超过1个月;病变稳定(SD):病变垂直两径乘积缩小不超过50%,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1个月;病变进展(PD):病变两径乘积增大超过25%。有效率为CR+PR。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本组18例患者,每例布源14~32颗,平均18.5颗。颈部转移淋巴结每个布源2~5颗,平均3.6颗。治疗后1、2、6个月时复查溃疡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术后1个月表面接触性出血减少,疼痛减轻;2个月后病灶表面干结,无接触性出血,疼痛明显好转;6个月后溃疡灶基本消失,无疼痛。原发灶及转移颈部淋巴结治疗2个月评价疗效。原发灶有效率(CR+PR)为88.9%,颈部转移淋巴结有效率(CR+PR)为90.0%,见表1。

表1 治疗2个月后疗效评价

2.2 生存时间

随访9~24个月,其中1、2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4%、72.2%,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见图1。

2.3 不良反应

术中出血量较少,无需处理;术后疼痛(多为一过性穿刺所致),无需特殊处理,一般对症治疗后好转。无一例患者术后感染及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性损伤。

图1 18例口腔癌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累计生存函数曲线(Kaplan-Meier法)

3 讨论

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病理以鳞癌为主,分级多属中、高分化癌,区域性淋巴转移率高,而全身远处转移率较低[1],原发灶及区域性淋巴转移的控制好坏直接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口腔癌目前常规治疗外科手术及放疗,化疗疗效差。本组患者年龄大,大多合并COPD、心脏疾病致心肺功能差或患有糖尿病,不能耐受手术及外放疗。部分患者认为手术治疗可使容貌及正常功能造成损害,甚至可能残疾,不愿接受手术;外放射治疗难以达到病灶高剂量,特别合并有淋巴结转移时,由于靶区较大,实施有效治疗更困难,近年来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肺癌[2-3]、肝癌[4]多有报道,疗效显著。

放射性125I粒子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治疗有多家报道[5-7],能使瘤体缩小或消失,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局部控制转移淋巴结,不良反应轻。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口腔癌优势是属于组织间放疗,局部剂量高,持续时间长,适形好,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小,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强,能大大提高局部控制率[8]。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原理[9]:① 直接作用。放射性125I粒子释放出的低能量γ射线使肿瘤细胞核DNA双链断裂,造成肿瘤细胞不可修复性损伤;对肿瘤细胞各生物周期持续不间断的对照射,可增加氧与静止期的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②间接作用。射线使水分子电离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再作用于DNA链,引起DNA的损伤。③ 放射性125I粒子穿透能力仅为1.7 cm左右,对肿瘤周边正常组织损伤很小,较大限度地保护了正常组织功能,能最大限度降低放疗的不良反应;持续的近距离照射还避免了外放疗间歇期肿瘤细胞再增殖的问题,能最大程度杀伤肿瘤细胞,从而提高疗效。

本研究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口腔癌,结果显示治疗后复查溃疡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术后1个月表面接触性出血减少,疼痛减轻;2个月后病灶表面干结,无接触性出血,疼痛明显好转;6个月后溃疡灶基本消失,无疼痛。原发灶有效率为88.9%,颈部转移淋巴结有效率为90.0%;1年、2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4%、72.2%,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不良反应轻,术中少量出血,无需处理;术后疼痛(多为一过性穿刺所致),无需特殊处理,一般对症治疗后好转,无一例患者术后感染及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性损伤。

综上所述,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口腔癌疗效显著,能减轻疼痛,延长生存时间,不良反应轻,操作简便安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口腔癌可作为一种治疗口腔癌的有效方法,值得关注。

[1] 郑 磊,张 杰,宋铁砾,等.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放疗在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初步应用 [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8, 22: 229-231.

[2] 贡 桔,王忠敏,陈克敏,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125I粒子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490-492.

[3] 张福君,李传行,吴沛宏,等.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3272.

[4] 刘 健,张福君,吴沛宏,等.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门区肝癌[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5, 14: 606-609.

[5] Zhang J, Zhang JG, Song TL, etal.125Iseed implant brachytherapy-assistant surgery with preservation of facial nerv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otid gland malignant tumor[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8, 37: 515-520.

[6] 张建国,张 杰,宋铁砾,等.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初探 [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464-466.

[7] 王俊杰,冉维强,袁惠书,等.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23-26.

[8] 黄代营,聂大红,冯崇锦.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近期疗效 [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1,05:508-514.

[9] 胡效坤,王明友.CT导引直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微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的应用研究 [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 910-915.

猜你喜欢

口腔癌放射治疗放射性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口腔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吸二手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快速康复外科在手术治疗口腔癌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A 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咽及喉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