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中药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治法探讨
2013-11-01范瑛宋坪
范瑛,宋坪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其消退后遗留的红斑及色素沉着短时间内较难恢复,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历代中医文献记载对于此类皮肤问题的成因众说不一,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而近现代鲜有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我们选定芳香通络、以白养白、清热行气、活血行气4种古籍中最常见的治法,选取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代表药物配伍组方,采用随机、双盲方案进行观察,比较4种方法对于痤疮后遗留红斑及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制中药外用制剂治疗此类皮肤问题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受试者依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B、C、D组,每组10例。4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皮损程度积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40岁之间;②曾有痤疮病史,现单侧面部粉刺数≤25个,或单侧面部丘脓疱疹数≤10个(参照kligman&Plewig面部痤疮分型标准[1-2]:粉刺Ⅰ~Ⅱ级或丘脓疱疹Ⅰ级);③痤疮皮损炎症消退后,在原皮损(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处留有局限性色素改变,既不高起,也不凹下;初期皮损颜色较鲜红,随后可依次表现为暗红色或深褐色、黄褐色、浅褐色,最后可自行消退;色素大小不定,可散在分布,也可密集成片,一般无自觉症状[3]。④自愿参加临床观察,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治疗前2周内采取针对本病相关治疗者;②其他疾病(如雀斑、黄褐斑等)引起的色素沉着者;③过敏体质或有药物过敏史者;④面部患有其他皮肤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受试者;⑥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法及药物组成 A组以芳香通络为法,药选桂枝、辛夷、玫瑰花;B组以白养白为法,药选茯苓、白僵蚕、白蔹;C组以清热解毒为法,药选蒲公英、生大黄、儿茶;D组以活血行气为法,药选当归、乳香、姜黄。采用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同一批次中药颗粒制剂,实施随机双盲法,使用统一外观的药盒包装,由专人装入统一纸袋并编码,按就诊顺序发放并作登记。
1.3.2 药物使用方法 嘱受试者每次将一份药物用30 mL热水充分溶化。彻底清洁面部,用统一发放的面膜纸蘸取放凉的药液敷于面部。30 min后取下面膜,清水洗净面部。1次/d,连续使用28 d,第14天及第28天各复诊1次。
1.4 观察指标
1.4.1 红斑及色素沉着程度积分 参照痤疮疤痕程度分数系统(Qualitative scarring grading system[4])拟定。皮损形态积分:0分:自然光线下观察,无肉眼可见红斑/色素沉着;2分:自然光线下观察,轻度红斑/色素沉着,颜色淡红/浅褐色,在≥50 cm的距离观察不明显,一般的化妆或胡须、体毛可遮盖;4分:自然光线下观察,中度红斑/色素沉着,颜色较红/黄褐色,在≥50 cm的距离观察不明显,一般的化妆或胡须、体毛不易遮盖;6分:自然光线下观察,重度红斑/色素沉着,颜色鲜红/深褐色,在50 cm外观察也很明显,一般的化妆或胡须、体毛不易遮盖。皮损数量加权系数:1~10个为1,11~20个为2,多于20个为3。皮损程度总分=皮损形态积分×皮损数量加权系数。
1.4.2 受试者对自身皮损状况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积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到10分表示皮损程度由轻到重,0分表示无皮损,10分表示皮损程度最严重。受试者根据自身皮损状况评分。
1.5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判定。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值减少≥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95%>症状积分值减少≥70%;好转: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减轻,70%>症状积分值减少≥3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恶化,症状积分值减少<3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q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
2 结果
2.1 皮损程度积分比较
2.1.1 红斑程度 治疗前后积分比较。第14天,4组积分均有降低,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28天,A、C、D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间积分比较。第14天,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8天,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提示A组与D组方法疗效较好。见表1。
表1 4组受试者红斑程度积分比较 (±s)
表1 4组受试者红斑程度积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1,(2)P=0.193,(3)P=0.024,(4)P=0.013;*4组比较。
时点 A组 B组 C组 D组 F P*治疗前 10.400±6.168 10.800±7.068 13.200±7.254 10.000±6.532 0.4510.718第 14天 7.400±2.503 10.000±5.735 12.000±6.464 8.200±3.824 1.7530.174第 28 天 5.600±1.838(1) 9.600±5.232(2) 8.800±4.022(3) 4.800±1.398(4)4.5380.008
2.1.2 色素沉着程度 治疗前后积分比较。第14天,4组积分均有降低,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28天,4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4组间积分比较。第14天,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8天,4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提示A组与D组方法疗效较好。见表2。
表2 4组受试者色素沉着程度积分比较 (±s)
表2 4组受试者色素沉着程度积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01,(2)P=0.048,(3)P=0.008,(4)P=0.001;*4组比较。
时点 A组 B组 C组 D组 F P*治疗前 13.600±6.168 12.400±5.641 12.000±6.667 12.000±5.333 0.1610.922第 14天 10.800±4.917 11.600±4.195 11.000±6.412 8.800±3.293 0.6300.600第 28 天 5.400±1.897(1)10.200±3.458(2) 8.600±4.222(3) 5.400±1.897(4)6.2310.002
2.2 受试者自我皮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提示A组受试者对疗效更满意。见表3。
表3 4组受试者自我皮损评分比较 (±s)
表3 4组受试者自我皮损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00,(2)P=0.033,(3)P=0.005,(4)P=0.000;*4组比较。
时点 A组 B组 C组 D组 F P*治疗前 12.600±2.716 11.800±3.293 13.100±3.247 13.100±2.846 0.4090.748第 14天 11.300±2.003 11.400±2.951 12.100±2.961 11.400±1.713 0.2240.879第 28 天 7.300±1.889(1) 10.200±3.011(2)10.700±2.541(3) 8.500±1.716(4)4.4460.009
2.3 疗效比较 在红斑程度改善方面,A组总有效8例,总有效率80%;B组总有效1例,总有效率10%;C组总有效5例,总有效率50%;D组总有效7例,总有效率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色素沉着程度改善方面,A组总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B组总有效3例,总有效率30%;C组总有效6例,总有效率60%;D组总有效9例,总有效率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4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消退后遗留的红斑和色素沉着,短时间内较难恢复,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皮损局部的炎症反应消退后,仍有血管扩张及少量炎性因子,形成红斑。正常皮肤中含有活性物质巯基(-SH),可抑制酪氨酸转化为黑素。而皮肤发生炎症时,巯基(-SH)大量减少,皮损部位就会积聚黑素,形成色素沉着[6]。
中医学认为,痤疮后余热未清,蕴于皮肤,则为红斑;郁久化瘀,气血凝滞,络脉失养,则为色素沉着。整理历代中医古籍中此类皮肤问题的相关记载,隋唐时期以活血行气为法,常选用活血化瘀行气之品[7];宋代以芳香通络为法,常选用气味芳香之品[8];金元时期以白养白为法,常选用大量白色药物,药取其色,以色治色,以白除黑[8];明代继用前代治法,而到清代温病学说广为盛行,受其影响此时期以清热解毒为法,常选用寒凉之品[9]。而上述方法孰优孰劣,众多医家莫衷一是。因此,我们总结古代文献,归纳出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4种治法——芳香通络、以白养白、清热解毒、活血行气。芳香通络法,可借药物芳香之气疏通络脉,开通玄府,消散红斑及色素沉着,代表药物有桂枝、辛夷、玫瑰花。以白养白法,药取其色,以色治色,淡化红斑及色素沉着,代表药物有白茯苓、白僵蚕、白蔹。清热解毒法,可清除痤疮后郁于皮肤中的余热和毒邪,消除炎症,代表药物有蒲公英、生大黄、儿茶。活血行气法,可调面部气血,化解瘀滞,生肌消肿,代表药物有当归、乳香、姜黄。
症状积分比较证明:在红斑程度改善方面,受试者使用芳香通络法、清热解毒法、活血行气法后,皮损均较治疗前出现较明显改善,且芳香通络法和活血行气法治疗效果更好。在色素程度改善方面,受试者使用4种方法后,皮损均较治疗前出现较明显改善,且芳香通络法和活血行气法治疗效果更好。受试者自我皮损评分证明:4种方法的受试者治疗后均对改善皮损疗效满意,其中使用芳香通络法的受试者更为满意。总疗效比较证明:在红斑及色素沉着程度改善方面,芳香通络法优于活血行气法优于清热行气法优于以白养白法。
综上所述,芳香通络法和活血行气法尤善于消散痤疮后的红斑及色素沉着,清热解毒法对皮损亦有一定改善,提示痤疮后仍有余热和毒邪郁于皮肤,不可忽略清解火热毒邪。而使用临床常用的美白药物,仅对色素沉着程度略有改善,提示一味以白治黑,对痤疮后红斑和色素沉着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治疗痤疮后的红斑及色素沉着,应以芳香通络、活血行气为法,兼顾清热解毒。
[1] Fluhr JW,Degitz K.Antibiotics,azelaic acid and benzoyl peroxide in topical acne therapy[J].J Dtsch Dermatol Ges(Suppl),2010,8:24-30.
[2] Kligman AM,Plewig G.Classification of acne[J].Cutis,1976,17:520.
[3] 赵辨.临床皮肤性病学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5-256.
[4] GoodmanGJ,BaronJA.Postacnescarring:aqualitativeglobalscarring grading system[J].Dermatologic Surgery,2006,32:1458-1466.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9.
[6] 李韶勇,孙命,曲娜.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1):17-20.
[7]范瑛,宋坪.中医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古方溯源(一)——唐以前选方用药特点 [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5):334-336.
[8] 范瑛,宋坪,王天怡.中医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古方溯源(二)——宋金元时期选方用药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6):392-394.
[9] 范瑛,宋坪,王晓旭.中医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古方溯源(三)——明清时期选方用药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3):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