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情与治理选择
2013-10-29张永谊
/张永谊
本书以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视角,以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为工具,从传统文化、现实国情,归因治理之道,抽象法权之理,探讨分析超大型国家的治理趋向以及可能的道路选择。
读吴稼祥的《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虽无特别的新鲜感,但其对4000年历史缜密的解剖与推理,启人思考,发人深省。
作者称,他思考近20年,历时3年才完成本书的写作,真可谓“呕心沥血”。他重点聚焦了清代之前的政权兴衰之变,分析、比较、探究发现适宜的长治久安之道。今天的人们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像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化的最大障碍在哪里?作者认为,它不仅仅是公民的素质问题以及公众对民主方式的操作问题,更是一个国家超大规模的客观问题。他认为只有采取“多中心治理”,才能缓解规模差异的压力,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中稳定与活力的兼得与并存。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本浓缩的中国政治发展史。中国传统社会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国家官僚体系和以族权为核心的宗法家族体系为支撑的,它通过科举、赋税、兵役等制度的维系,解决超大规模社会治理问题,尽管出现了很多次“集权”与“分权”的冲突,但它确保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公天下》以“庖丁解牛”式的理性分析手段,对4000年的中国政治制度,把脉诊断,条分缕析,描述了中华共同体4000年政治制度的机制功效及其升降浮沉、功过得失,提出了一套具有原理性的观点和主张,形成贯穿中西政治文明的比较学推理,预设了一个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宏大视角。
它又蕴含了对现代中国治理的独特而有深度的思考。“多中心治理”,也就是“制度化分权”,作者在书中一方面通过形式化的演绎论证,说明“多中心治理”对大规模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纾解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归因性的论证,得出应保持多中心治理,再现天下为公,汲取现代政治文明,尊重公民选举权利,推进现代民主发展。从“王天下”和“家天下”过渡到“民天下”当是一个自觉的历史演变与政权规范的过程,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治理需要平衡国际与国内问题的双重压力,既要体现历史的延续,维护中央权威,又必须立足现有国情,吸纳人类文明,寻找发展的最佳道路。
它也是一本推进民主进程的大参考书。100多年来,西方社会俨然走出了他们的古典时期和近代时期,找到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民主宪政之路,他们总是希望把他的制度移植于世界,以至于我们经常会听到试图按照西方理论来纠正中国实践的声音。《公天下》恰恰是在一个中西文明对照的宏大背景下,揭示中国政治4000年制度演进本质特性的学术思考,作者以其独创性的逻辑推断予以揭示其中的规律,进而说明多样化社会整合的关键在于国家政治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毫无疑问,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对我们都具有吸纳价值。
当然,作者的分析仅限一家之言,有限的篇幅也难以梳理4000年复杂的政权更替,难以剖析这个超大规模的政治庞然大物,作者阐述的“多中心治理和双主体主权”,尚有待理论与实践的支撑。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面临诸多风险,有效化解转型时期政治、社会、经济风险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构建推进现代化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国家治理的稳定而具有活力,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成长之间构建良性和谐的互动关系,《公天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