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

2013-10-28麦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麦磊

摘要:根据组织提供的服务类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分为“单一功能支持型组织”和“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以社区居家养老组织“心贴心”为例,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方面,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为其自身发展需要而积累的“组织发展要素”是发挥同业支持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新生组织的孵化、适当的政社关系的构建对同业圈内支持的需求是同业支持的充分条件。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有利于构建有机的社会组织生态圈,是一种提升社会组织能力的新方式。

关键词: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支持性作用;同业社会组织生态圈;社区养老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158?06

一、问题的提出和文献回顾

支持型社会组织是与操作型社会组织相对应的一种分类,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目标人群,而是以提供活动经费、公益需求信息、能力培训、政策咨询等方式服务于另一些中小型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的一类组织”[1]。西方对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包括协调团体[2](15)、桥梁组织、支持性组织[3](1)、中介性组织[4, 5]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支持性社会组织理论。在我国,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出现的相对较晚,随着近年来我国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兴起,对NPO孵化器[6?10]、支持性社会组织[11?13]以及枢纽型社会组织[14?16]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工作才开始出现。对于这些提法不同内涵接近的概念,吴津、毛力熊指出孵化器概念强调的是为组织提供初创期的扶持[8],枢纽型组织则专指自上而下建立的、对同类型组织进行管理和协调的组织。因此,从组织功能上,孵化器与枢纽型组织都属于支持型组织的一种类型[11]。

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我国现有对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经验研究大多集中在上海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南京爱德公益组织培育中心等孵化器组织,北京的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上海的街镇层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等。吴津、毛力熊认为孵化器的作用体现在塑造和廓清孵化对象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提供场地、办公设备、小额资助、人力资源、信息咨询;提高组织能力;构筑政府和组织的合作关系以及企业与组织的战略性伙伴关系[7]。乔佳琦通过对上海恩派的个案研究认为通过组织支持和项目支持两种模式,恩派不仅为草根组织寻找来自政府企业资助方的资源,自身也与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恩派得到政府的资源,同时也为政府分担了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形成了产业链和信任关系[9]。李璐[15]、彭善明[16]通过各自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研究认为,由其替代行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有利于从政府直接管理向社会自主管理的转变,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枢纽型组织获得更多的政府服务,同领域内社会组织的资源得以共享,社会组织获得归属感。

在肯定支持性社会组织的作用的同时,学者们对现有支持型组织也存在一些质疑。首先,对于枢纽型社会组织,有学者指出“社会组织网络应是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行政性的催生,不一定能起到组织网络本身的协调效果”[14]。就支持能力而言,现有枢纽型社会组织以人民团体为骨干,并不具备面对直接市场生存的经验,其认证前后组织能力与组织结构并无多大改变,同时,其自上而下的建立方式可能会在社会组织领域衍生科层化。通过这样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来撬动社会组织的生态发展,非常艰难。

其次是对于孵化器的质疑。一是对孵化器自身能力的质疑。我国服务型公益组织已开始涉足多个领域,需要专业的孵化和持续性的支持,但是我国现有的支持型(孵化器)组织几乎与其他组织一起成长,自身还并不成熟,不具备某一领域专业化的能力,不能为多样化的社会组织提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技术能力等关键要素的培育,对此有学者提出应推动孵化器的专业化发展,建立某个领域的专业孵化器[7]。二是对孵化成果持续性的质疑。Friedman曾在对以色列进行研究后指出:尽管NPO孵化器对NPO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是其并没有有效地动员组织、财务、人力等资源完成其使命,而且存在着潜在的稳定危机[17]。我国现实中也存在许多组织一旦脱离孵化器的支持,立刻陷入重重困境,因此学者呼吁建立“能够促进孵化组织快速成长和保持活力的服务支持系统,以承接和延续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并形成一定的集群效应……建立公益组织的联盟机制”[7]。乔佳琦提出,由于市场还不完善,支持型组织从企业和基金会得到支持较少,并且由于其本身不进行实务性项目的操作,因而在资金上容易形成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同时,政府大多只在组织初创时期提供保障,但组织发展往往被忽视[9]。

已有研究对象大都集中于单一功能的支持性社会组织,即那些仅为公益组织提供服务,而并不提供某项具体的公益服务的组织。事实上,随着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兼具服务功能和支持功能的社会组织,这类组织自下而上发展而来,拥有丰富的资源,能够对同业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持续、专业的支持。与前述单一功能的支持型组织相对,我们将其称为“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本研究将以该类组织的发展动力机制为对象,试图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在同类组织中发挥支持性作用的内部因素是什么?二是促使其发挥支持性作用的外部需求是什么?

二、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发挥支持性作用的研究框架

同业支持型组织对其他同业社会组织的支持是一种协同作用,其与政府部门、其他同业社会组织三者共同结成了互动的社会网络。Hall[18]认为对具体的组织行为的分析,一方面要关注内部的资源禀赋,另一方面要分析外部制约因素。内部资源的多寡、好坏直接影响到组织能力的有效发挥,同时组织与其他行动主体的互动乃至互赖关系推动或制约着组织的行为。因此,组织行为的发生,更多是多元行动主体间有意或无意“共谋”的结果[19]。本文借鉴这一理论逻辑,尝试从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来解释其支持作用的发生机制。

资源缺乏是我国社会组织面临的最大障碍,支持型组织只有具备强有力的资源生产能力,才可能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等各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如果支持型组织本身不能摆脱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就无法保证对被支持组织的长久支持,也无法构建均衡的政社关系。同时,支持型组织的资源与被支持对象需求之间的适配性也是是否有效支持的重要因素。据此,本研究提出一下三个命题:

命题1:同业支持型组织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从内部不断生发出各种功能,积累形成了“发展要素群”。当组织成熟时,发展要素群就可以为处于创建期的同业组织提供支持力量。

命题2: 新生组织需要在初创期得到专业的孵化,在成长期得到持续的支持,与单一功能的支持型组织相对比,同业支持型组织提供的支持要素与新生组织的需求更具适配性。

命题3: 要构建力量均衡、相互依赖的政社关系需要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独立性,以“同业支持型组织”为核心发展出来的组织间支持结构是保证行业生态圈独立性的要件。

三、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支持性作用的实证研究

N市G区“心贴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简称“心贴心”),是1998年成立的一家民办养老机构,2003年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十年以来一直承担G区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项目,开创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服务理念,由于起步早、发展好,已在全国社区养老中具有品牌示范作用,尤为特别的是,它除了提供社区养老社会服务之外,还对全区范围内其他社区养老的社会组织起到了孵化、支持的作用,并引导同业组织间形成了支持性的网络结构,被该区民政局挂牌为“居家养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由于“心贴心”兼具养老服务功能与同业支持功能,本研究以此为例,对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做深入研究。

(一) 组织群体的资源占有与服务提供

养老服务组织群体的资源普遍短缺,其中“心贴心”和其他组织间差距较大,但由于存在资源的相互支持,组织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差异并不特别显著。

全区正式注册的社区养老社会组织共有九家,如表1所示,相对于社区的人口数量来说,组织群体的基本资源条件普遍较差。就面积而言,只有两家在 1 000 m2以上,其余大多在300 m2以下,其中两家甚至在40 m2以下,只能作为老年人的聚会活动场所使用;就人力资源来看,除三家以外,组织负责人都为退休人员;有七家组织的负责人就是唯一的管理人员;除“心贴心”外,其他组织的服务人员数量都在10人以下。

同时,数据也显示出组织间的相对资源优势,除了“心贴心”与其他组织的差异外,在申请到公益创投项目的三家组织中,D、N两家的负责人都是正规就业的老年专业大学生,拥有较强的项目开发的能力; D、G两家组织因为依托高校的力量,拥有人数众多的老年专业大学生志愿者队伍。

由于支持性作用的存在,各站点服务项目的数量并未受资源差异的过多影响。如表2所示,组织之间存在很多服务项目的共享。就“心贴心”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而言,免费的“量血压测血糖”项目由八个组织共享;就政府购买项目和公益创投项目而言,“心贴心”开发的“居家养老”和“上门修脚”两个项目由七个组织共享,由高校引进的音乐治疗项目由四个组织共享,由创业大学生开发的百岁老人探访项目由两个组织共享。

(二) 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对新生组织的孵化作用

2010年登记注册的南秀村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南秀村”)是“心贴心”作为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参与孵化的成功案例。

1. 能力培养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个新生事物,所需要的理论与经验都无法从书本上获得,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负责人需要身兼数职,小到买菜做饭,大到筹资、管理、项目开发都要能拿得下。这时,最需要的就是经验丰富的人手把手的指导。如:

创办者L本科毕业前在心贴心实习,开展了独居老人调查工作并主持老人“茶吧”一年多。心贴心的一个主任曾有两个月时间专门负责事无巨细的对她进行指导,包括如何在社区宣传,如何与各种老人接触,如何为老人买菜、做饭等等(访谈资料20120821)。

2. 业务支援

当基本开办条件具备之后,新生组织最需要的就是具体的业务项目,接手一个较为成熟的项目将会极大地增加其持续存活的几率。如:

R曾是“心贴心”下设的一个连锁站点,南秀村成立之后,“心贴心”的韩院长决定把R免费拨给L管理。R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低偿的棋牌活动场地。接手后,L不仅从中积累了经验,而且收取的场地费也能支付南秀村的水电气费用。(访谈资料20120821)

3. 人力支持

人力资源的缺乏几乎是所有养老组织的问题,一方面,工作繁重、薪酬低廉使得专业的工作人员很难获得;另一方面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和社工专业的学生需要实习、工作的机会。如:

“心贴心”的韩院长在N市养老界很有名气,各养老专业高校都与她有联系,每年都会向“心贴心”派驻半年的实习生。韩院长拨了1个实习生给南秀村。这样渐渐地就形成了持续的实习生队伍,他们的到来缓解了人员的紧缺问题。直到现在,南秀村人员状况就是两个专职人员加一个实习生。(访谈资料20120821)

除此以外,“心贴心”还给予了小额资金的支持和随时的咨询服务,将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递给了南秀村。在G区,几乎所有养老组织的创办都包含着“心贴心”的支持,同业组织间超越了个体的简单加总关系,形成了有机的生态圈。

(三) 同业社会组织联合体的形成

在G区,养老社会组织群体形成了以同业支持型组织为核心,组织间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呈现出生态圈样态。这种生态关系由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的支持性作用为起点。心贴心不仅提供孵化期所需要的各种发展要素,在组织成长期也持续给予项目上的合作,比如心贴心获批的上门修脚项目、与企业合作的免费量血压测血糖项目、开始于心贴心的茶吧项目等都推广到了各个有条件实施的站点,其中茶吧项目的推广综合体现了在心贴心的主导下,生态圈内各方相互联接的关系:

“茶吧”最初是由张海霞老师提出来的设想,组织老年人定期聚会聊天,那时“安康通”(一种安装在老人身边的即时报警系统并具有服务评价功能)企业刚好需要在老年人中做宣传,于是由安康通出资每场100元在各个养老站点做“茶吧”活动。活动在“心贴心”开展时,L刚好来实习,从张老师这获得了很多帮助,同时也提出了改进意见发展了“茶吧”。后来张老师得到了民政局3万元的资助,在更多的点开设“茶吧”(访谈资料20120815)。

在这个案例中,既有项目开发者(张老师)和项目推广者的合作,也有企业(安康通)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既有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心贴心)对新人(南秀村)的孵化,也有新生组织与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合作。如果只有单向度的支持,还不足以构成组织间的网络关系。养老组织群体中已经出现以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为核心的交互支持的结构:

“心贴心”每月在各站点用“以会代训”的方式为服务员和大组长开会,交流为老服务的经验以及收集反馈意见,给出具体指导。一些企业的免费社区康复信息、医院义诊信息等活动也是通过这样的例会在各个站点进行信息发布,再传递到各社区老人中间(20120813)。

不仅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负责人也会经常响应心贴心的号召,共同参与同一个养老项目。(20120912)

前述被“心贴心”孵化培育出的南秀村在成长起来后也有对“心贴心”发挥一定的支持作用:

有时候对于心贴心服务中认为比较难伺候的老人,韩院长会委托我对他进行访谈交流,我会利用我的所学,从专业角度形成报告,给予相关的建议。(南秀村负责人访谈资料20120814)

可见,通过信息共享、项目共享、经验共享,全区范围内已经自下而上自然形成了一个居家养老社会组织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没有行政的权力,只有以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为核心的支持结构。

四、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成为支持性组织的组织条件

(一) “组织发展要素”的积累是同业支持型组织形成的内部因素

在“心贴心”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所需的各种发展要素,组织不断发展出各种功能:在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基础上发展出居家养老功能;创办协和老年大学,在生活照料养老基础上发展出精神养老功能;当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员的质量和数量无法供给时,创办了协和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适时发展出专业培训功能、技术考评功能、养老服务研究功能;在培训中心的基础上,为解决服务人员就业问题,又生成了职业介绍功能,为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家庭推荐服务人员。

上述种种功能都是围绕为老服务这一初始目标,从组织内部自然生成的,为组织的每个阶段提供了发展要素。这些组织发展要素联接了养老服务的上下游环节,逐渐构成了“组织发展要素群”,当同业的新生组织面临同样的组织发展困境时,同业的支持作用也就产生了。

(二) 新生组织对专业性孵化的需求是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的重要推动力

一个新生的养老组织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人力、管理经验、成熟项目等多方面的要素,不是一个单一功能的支持型组织所能给予的,而同业支持则完全适配:

“心贴心”负责居家养老的王主任熟悉全区的一千多位受助对象及所在社区,拥有很高的信任度。每一个养老机构在开办前都需要对所在社区做入户调研,这就需要“心贴心”的片区组长陪同进行,不然很难敲开门,他们有经验,新手遇到的问题他们几乎全都遇到过。这种经验最可贵。

全区乃至全市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几乎都是“心贴心”的职业培训中心训练的,都是获得劳动局的技能认证的,养老服务的技能鉴定技能比赛也都是“心贴心”的培训中心负责,所以它所提供的人力资源是最适宜养老服务的。

韩院长有研究精神,她推广到各个站点的上门修脚项目就是从实在的养老服务中发现需求的,这种项目当然很好推广。(访谈资料老龄委20121009)

如前文所述,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组织发展要素”是内生性的,这些要素对应于同业组织的需求更具有适应性,能够有机的融入生态圈。相比较而言,单一功能的支持型组织所提供的支持是从同业圈外嵌入的,在管理、经营、技术方面都缺乏专业适配性。

(三) 政社关系对社会组织生态圈独立性的要求是促进同业支持作用的压力和动力

在N市G区养老组织群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政社关系在逐步转变。在服务型组织的起步阶段,并不具备必须的能力和公信力,因此政府给予了大量的支持:

我认为“心贴心”就是政府孵化出来的。从它的注册登记开始,无论大小问题都是民政局社会事务科、老龄委和心贴心一起讨论,一步步摸索着走过来的。(前民政局副局长访谈资料20120925)

但是社会组织终究是属于市场的,市场和政府的规则是不一样的,政府应该回归的时候就要回归,因此政社关系应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阶段而有所变化:

“心贴心”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组织了,我们期待她能起到孵化支持的作用。政府不是不管,但要尽量少管,要让社会组织他们自己之间相互帮助解决,现在有很多事我们解决不了的,心贴心却能做到。(民政局老龄委主任访谈资料20121009)

G区居家养老社会组织群体与政府的应然关系比较接近于何增科[20]曾经概括过的公民社会与国家合作互补模式。在现阶段社会组织能力尚弱的情况下,要实现两者的合作互补和力量均衡,不是要减弱政府的支持,而是要增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

因此,我们认为建立社会组织生态圈是培育组织群体独立性的途径,而生态圈形成的重要标准就是圈内是否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如果缺少相互的支持,只存在每个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那么再多的组织也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生态圈,政社关系也很容易走向角色错位。为实现合作互补的政社关系,需要发挥同业支持的作用,建立具有独立性的社会组织生态圈:

我现在开始考虑怎么建立我们组织的公信力,怎么让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们接受我们,我们一个组织做的好没有用,要整个养老组织群体都好,每个组织的公信力就有了。(“心贴心”韩院长访谈资料20120801)

社会组织要真正接过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事务,能力建设和公信力的树立是组织的生命线。组织间的联合互助是构筑这条生命线的重要策略。

五、结论与讨论

在发展良好的同业社会组织群体中,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生成是组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呈现出的特征。本文的结论是,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是其内部发展特征和外部环境需求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组织独立性的培育以及组织生态圈的形成:一方面,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为其自身发展需要而逐渐生发出的各种功能积累的“组织发展要素”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适当的政社关系、新生组织的初创以及组织生态圈的形成对同业支持的需求构成了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产生的充分条件。

本研究还引发了我们如下思考:

首先,由同业支持构建社会组织生态圈可能成为继单一功能的支持性社会组织之后一种新的培育、提升社会组织能力的方式。与单一功能的孵化器相比,同业支持对新生组织的期限可以无限持续。与现有枢纽型组织相比,同业社会组织生态圈是自下而上主动联接而成的,其中,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圈内组织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不会产生科层制的结构。

其次,同业社会组织群体内是否存在支持型组织可以作为划分该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指标,这个指标一方面显示组织发展的程度,一方面显示了组织与政府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变化。以支持性关系为纽带,政府、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关系的发展模式如图所示:第一阶段,政府精心孵化业内首家组织,大量支持来源于政府;第二阶段,新生组织涌现,政府支持力逐渐回归,由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承担一部分孵化支持作用;第三阶段,部分新生组织逐渐成熟,同业组织群体间逐渐形成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生态与文化,组织群体发育成为有机的组织生态圈。作为一个理想类型,这种组织发展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到各种类型的服务型社会组织群体的发展中,还需要结合各行业的特点进一步研究。

最后,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所拥有的支持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同业生态圈内支持网络的有效性。因此如何促进其不断培育新的支持要素将成为优化生态圈的重要问题。同时,本研究中的实证资料显示,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的支持要素已经出现了对同业圈外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作用,比如心贴心的职业培训中心也为家政服务组织提供人员培训,大方巷的音乐照顾也在寻求向养老服务之外的领域进行延伸。因此,支持要素的培育将为构建跨行业、更广范围的社会组织生态圈获得可能性。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于南京鼓楼网www.njgl.gov.cn

参考文献:

[1] 周秀平, 刘秋实. 以社管社——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J].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1(7): 55?70.

[2] Caroline Stremlau. NGO Coordinating Bodies in Africa Asia and Latin America[R]. World Development, autumn, 1987: 15.

[3] Brown, L.David, Tandon, Rajesh. Strengthening the Grassroots: Nature and Role of Support Organizations[R]. IDR Reports, 1990: 1.

[4] Smith, Brent C. The Sources and Uses of Fund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Role of Nonprofit Intermediary [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08, 37(1): 19?38.

[5] Sanyal, Paromita. Capacity Building through Partnership: Intermediary Nongovernment Organizaions as Local and Global Actors [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06, 35(1): 66?82.

[6] 张明喜. 我国NPO孵化器的功能实现研究[D].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7] 吴津, 毛力熊. 公益组织培育新机制——公益组织孵化器研究[J]. 兰州学刊, 2011(6): 46?53.

[8] 孙燕. 社会组织孵化器——实现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J]. 社团管理研究, 2011(6): 48?51.

[9] 乔佳琦. 政社合作背景下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D].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10] 甄骁龙. 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研究——以三个培育机构为例[D]. 南京: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11] 徐宇珊. 社会组织结构创新: 支持型机构的成长[J]. 社团管理研究, 2010(8): 22?25.

[12] 赵照. 支持性社会组织与都市治理——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个案研究[D].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3] 陆海燕, 洪波. 政府向支持型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为例[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2(3): 23?26.

[14] 杨丽. “枢纽型”社会组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学会, 2012(3): 14?19.

[15] 李璐. 分类负责模式: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为例[J]. 北京社会科学, 2012(3): 47?51.

[16] 彭善民.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自主管理创新[J]. 江苏行政学院学, 2012(1): 64?67.

[17] Friedman, Victor J. The Incubator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reating Partnerships for Second Order Social Change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ird-Sector Research. Dublin, Ireland, 2000.

[18] Tolbert Pamela, S Hall, Richard H.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s [M]. New York: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9.

[19] 周雪光.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 社会学研究, 2008(6): 1?21.

[20] 何增科.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0(1): 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