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女性画家的艺术特点与创作目的
2013-10-26唐颖琼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0
◎唐颖琼(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0 )
一、时代背景对中国女性画家的影响
1.民国时期社会转型对女性画家的影响
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是一个时代变更、灾难深重的时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试图挽救国家、挽救民族,他们在西方引进新科技、新思想的同时,也接触到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认识到妇女解放与国家兴旺之间的关系。随着国家的“被开放”,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随之改变。在“女性解放运动”和“兴女学运动”发起之后,女性艺术教育也应运而生,尤其是女子美术教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之后,一批女画家受新思潮的影响就读于新型的美术学校学习西画,更有历经千辛万苦远赴海外去欧洲以及日本等国的,在寻求新思想拯救国家的同时探索西方的绘画技法,如:潘玉良、方君璧、蔡威廉、孙多慈、丘堤、关紫兰等。
2.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对女性画家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女画家们在那个时代学习西方绘画的首要因素。在这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女画家中,潘玉良是其中创作最多、成就也最高的一位。她一生经历坎坷,但却没有影响到学习绘画的欲望,她的油画传达了希望实现事业、爱情、家庭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这批具有代表性的女艺术家中,方君璧也是重要的一位。她出生于名门望族,14岁到法国进入“朱里安美术学院”学习西洋画,1920年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与徐悲鸿为同班同学。1924年方君璧首次参加法国春季沙龙,成为首位参加此沙龙的中国女性,向法国人展示了东方女人的才气与追求。
具有代表性的“新女性”画家是孙多慈,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学功底扎实,1940年跟随徐悲鸿学画并受到了徐悲鸿的欣赏。
二、 民国时期女性画家的艺术特点
1.女画家思维特点
在中国,自古以来男性主要关心社会、文化等理性问题,女性则集中体现在对生命意识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身体、繁衍、体验等感性问题,因此女性具有截然不同的绘画方式。女画家的想象力常常带有形象性,倾向于表现较为鲜明、生动的人生方面,将热爱生活、崇尚生命的强烈情感倾注于艺术形象中,因而绘画成为她们表达自己艺术思维的一个最合适的手段。在我国早期油画还缺少色彩感的时期,潘玉良以女性特有的色彩感知,以泼辣奔放的用笔和浓丽典雅的色彩,被时人称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中国西洋画家中的第一流人物”。
2.女画家的艺术风格
长期以来,女性被束缚在谦逊、温柔、娇美的框架中,任何突破这个框架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有失体统,女性绘画也因此被男性的视角审视和评判着。她们的艺术风格纯真质朴、具有深厚的感染力,作品多宣扬女性追求自由、解放的人文精神。潘玉良的作品中,大都以女性为表现对象,均流露出一种悲的情感。她的自画像系列也都极有个性,无丝毫女性的娇柔和妩媚,其眉宇间都透出一股对社会、对人生的愤慨和哀怨。在这些表现女性的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的旧社会中女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3.民国时期女性画家的创作目的
女性在绘画过程中,对所要表现对象的观察和对自我认知方面有着独特的感知力。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使得女性艺术家只能把注意力投向日常生活的细节末梢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观察,这种状态使得女艺术家将创作意识转化成对自身感觉的描述。民国时期男画家们的思想目的都是利用绘画这种艺术渠道实现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走与实战革命家不一样的“艺术救国”道路。而同时代的女画家们虽然没有发表什么主张和言论,却能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去默默地探索新的表现语言。如潘玉良能做到传统写实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方君璧在艺术实践中也较早地开始了中西绘画相融合的艺术探索之路。她们在对西方的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学习和选择中,具有开放的眼光及广泛吸纳的胸怀与智慧。她们不但是中国早期西画运动的推动者,同时也在作品中显露了自觉的女性意识和新女性的时代精神,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结语:清朝末期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女画家正处于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艺术观念转换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感召下,她们冲破了封建的陋习纷纷走出闺阁,迈向社会,参加画会,参加展览,有的还以绘画为职业进入了画坛。不少学习绘画的女性都显露了非凡的才华,如果能继续深造,继续钻研,很有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画家,遗憾的是,除了很少的女画家能以绘画为事业以外,大多数人结婚后又回到了家庭中,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刚刚启蒙的女性思维被搁置下来,建国后的男女平等是一种无性别原则的绝对平等,所以女性思维与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被政治话语架空,这对女性与女性意识来说,是一种性别的悲剧与时代的悲剧。但是这批女性画家留下来的作品将激励更多的中国女画家研习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