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期之后

2013-10-25张雁飞

数码摄影 2013年8期
关键词:西卡共性摄影

张雁飞

偶然翻出《偷自行车的人》,透过磨损的碟片外包装,依然能看到暗灰色的电影海报上,布鲁诺幼小的身影站在父亲身边,单这静态的画面,就足以给观影的人平添一丝惆怅。德?西卡,宁要现实,要世俗,而拒绝浪漫、虚假,无论后者有多广阔的市场。他将自己倾心追求的这种美学风格进行到底,影片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演员、故事、场面调度,而是由失业工人、真实生活、长镜头,共同构造了久违的“真实”美学。那个时期意大利的“德?西卡”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那一系列朴实、真挚、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的观众。

即使现在,那种真实也难能可贵。不管是电影,还是摄影,“真实”感总是似近又远,偶有作品若干,顿觉亮眼。这是时代的症候,还是自我的选择?后期技术的出现使科技这块大蛋糕更加味美香醇,于摄影来说,能分一块,自然也是好事,但若是单单让这技术“横行霸道”,是否会有一天,出现一个有求必应的素材库,然后摄影师足不出户,一部作品就在指尖诞生。

不该忽略的是,后期也好,前期也罢,只要是摄影作品,就该有魂,这是共性。以图为例,以下3组作品,第一组看似以后期取胜,但画面内容本身所传递的信息,使这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未被后期“俘虏”。后面两组是街景拍摄,忽略技术因素在作品中的参与,可以看到,叙述的逻辑性不仅在组照作品中体现,其实在单幅作品中,也能窥到一斑。不妨试着做一个“找共性”游戏,看看到底什么是好作品,再想一想,后期之后,路在哪里,能否“踏平坎坷成大道”?

奢望出现一个德?西卡,喊着类似于“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口号,呈现久违的、令人感动的真实。如是,时代的幸运,个人的幸运。

1《戏中戏》——Andy Glass

英国商业摄影师Andy Glass擅长图像后期及3D制作。他的这组作品,虽然经过后期技术的处理,但这不妨碍作者赋予图像某种现实意义,甚至是哲学含义。我们或许在看到作品的第一眼,会探究他的后期技术,但作品的构图,题材的选取,反映出作者的叙述能力和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他将这些因素通过技术很好地呈现出来,但不被技术掩盖。

2 《街?表情》——Gustavo Minas

出生于1981年的巴西摄影师Gustavo Minas擅长街头摄影。但他的作品并不聚焦于街道的繁华喧闹之景或是脚步匆忙的行人,而是重在捕捉街上的人物瞬间,这些瞬间大多是生活的慢节奏或静态的一面,当然作品的构图也非常出彩。这些街巷表情,是否曾进入过我们的视线?拿起相机扫街时,我们是否能将生活的动静之态完美地呈现出来?

3 《纽约》——Jan Meissner

美国女摄影师Jan Meissner曾是一位作家。她的这组街头摄影作品,部分图片经过多重曝光或后期处理,“以融入更多信息在一幅画面之中”。这位作家出身的摄影师,似乎想把镜头当做笔,来容纳尽可能多的故事,所以我们看她的作品,人物很多,但却不杂乱,画面中的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他们在共同讲述一则生活故事。

猜你喜欢

西卡共性摄影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树洞里的皇冠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